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546|回复: 16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19: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梵文: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

曹法寿 楷书华严经(6张)
  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
  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现存各本并对照唐译各品会列载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十住品"),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经》一卷(同上),东晋祇多密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十住经》四卷(同上),后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同上),唐尸罗达摩译。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
  《佛说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同上),宋法贤译。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西晋竺法护译。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秦圣坚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同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地婆诃罗译。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普光法堂会"),隋阇那崛多译。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别本华严),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难陀译。
  至如《华严》三大译本中的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也同样是全部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行。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印度胜友、天王菩提和中国西藏智军共从梵文译出,并由遍照护加以复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录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录作一百一十六卷,实为一百一十五卷),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于唐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当于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译本比汉译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颇有出入。
  关于此经的梵本,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又《华严经传记》卷一也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5中国佛教此中所说现流天竺的下本有十万偈,和《大智度论》卷一百所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所说"《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相符,而证明此经亦名《不思议解脱经》,全本凡十万偈,而《四十华严》乃其中的一部分。如《贞元释教录》卷十七说:"梵本《大方广佛花严经》总有六夹,共十万偈,大唐已译八十卷当第二夹了,今南天竺国王所进当第三夹(即般若译《四十华严》梵本),有一万六千七百偈"。又《四十华严经后记》也说此梵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逞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再参考世亲《十地经论》与金刚军、坚慧的释论,解释此经《十地品》,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引用此经《贤首品》的偈颂等情形来看,可以想见此经的《入法界》、《十地》乃至其他各品在印度古代已各成一经而分别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和《十地品》,且为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诵的九部大经之二,因而这两品的梵本在尼泊尔一直保存。到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随着其他梵典又由尼泊尔更流传到印度、英、法、日本等国,并有所校勘出版。现行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校刊本(东京,1936),《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校刊本(京都,1934~1936),《普贤菩萨行愿赞》有渡边海旭校刊本(1902)。至于其他各品的梵本似都已散佚而未见发现。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以下依据这一译本略述此经的内容:唐译本经系由九会的说法组合而成。第一会,叙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遮那佛身万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菩萨乃至金刚力士诸神诸天等各具无量功德一时云集,各各说颂赞佛,所有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样入佛境界(《世主妙严品》第一)。诸菩萨和一切世间主说颂问佛,佛现瑞相放光说颂,又现诸神变,一切法胜音等菩萨各说颂赞佛(《如来现相品》第二)。时普贤菩萨入佛三昧,受诸佛赞叹摩顶,从三昧起,十方一切如来放光颂赞普贤菩萨,一切菩萨也同颂赞(《普贤三昧品》第三)。普贤菩萨以佛神力,向道场海众诸菩萨说世界海等十事,分别显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贤又说毗卢遮那往昔修行所严净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无量妙宝庄严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庄严和诸佛号(《华藏世界品》第五)。普贤又说这是由于毗卢遮那过去世为大威光太子时供养诸佛广修无量妙行的广大功德庄严成就(《毗卢遮那品》第六)。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文殊师利菩萨承佛的威力,向众菩萨称说佛的名号,由于随应众生各别知见,遂有无量不同的名号如来为众说法(《如来名号品》第七)。文殊师利又说娑婆世界中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种种异名,和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不同的四圣谛名,都随众生心,令得调伏(《四圣谛品》第八)。这时佛两足轮放光,普照十方,各现佛事,文殊师利说颂称扬佛的无边功德行愿(《光明觉品》第九)。文殊师利菩萨又和觉首等九菩萨反复问答十种甚深佛法明门(《菩萨问明品》第十)。智首启问,文殊师利答说菩萨身语意业动静语默中为饶益众生应发起的一百四十种的清净愿行(《净行品》第十一)。文殊师利问,贤首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慧圆满成就等事(《贤首品》第十二)。
  第三会,叙佛不离菩提树下,上升须弥山帝释宫殿,帝释庄严宫殿,迎佛入座,并和诸天说颂赞佛(《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萨都来集会,各说偈颂称赞佛所修行的无量胜妙功德(《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法慧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无量方便三昧,受到诸佛赞叹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住的法门,每住中各有闻、修十法(《十住品》第十五)。这时正念天子来问,法慧向他宣说修习梵行种种无相观法(《梵行品》第十六)。又天帝释来问,法慧向他宣说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的种种无量功德,发心便能和佛平等,也无所得(《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精进慧问初发心菩萨如何修习,法慧答说十不放逸,得十清静,十佛欢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净,十种清静愿,十法圆满大愿,十无尽藏等修行的法门和所应得的成就(《明法品》第十八)。
  第四会,这时佛升向夜摩天宫,夜摩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佛即入座(《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功德林菩萨等微尘数菩萨都来集会,十大菩萨各说偈颂称扬佛周遍法界的行愿功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功德林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行的法门,并一一分别其行相(《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又对诸菩萨说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无尽大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第五会,这时佛又升兜率天,兜率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功德,佛即入座(《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金刚幢等十大菩萨和微尘数菩萨从十佛世界来集。各说偈颂称扬佛德(《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第六会,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
  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七会,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十定品》第二十七)。普贤又向大众说十种神通(《十通品》第二十八)。又向大众说十种法忍(《十忍品》第二十九)。这时心王菩萨问,佛向他宣说阿僧祇不可说的数量和世间出世问一切诸法不可说说的事理(《阿僧祇品》第三十)。心王菩萨又向大众宣说诸佛世界的寿量和它们的长短比较(《寿量品》第三十一)。又向大众宣说十方诸菩萨和他们的眷属的住处并常住说法的地名(《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这时会中诸菩萨心中希望知道诸佛的国土、本愿、种姓、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等不思议事,佛便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向莲花藏菩萨广说佛所住的十不思议法门(《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普贤菩萨向诸菩萨演说佛的身相庄严,略说有九十七种大人相,以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佛向宝手菩萨宣说如来的随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够拔出地狱的苦,生兜率天,乃至令证得十地等广大无尽的功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菩萨又向大众演说佛为解脱众生结缚,瞋心能障百万法门,应当勤修十法,具十清净,十广大智,得十种普入,住十胜妙心,获十种佛法善巧智(《普贤行品》第三十六)。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菩萨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说罢,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普贤最后说颂劝众受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第八会,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槃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九会,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以上是新译经中九会三十九品的内容梗概。
  在旧译六十卷本中只有八会三十四品。这是由于旧译本缺《十定品》一品,并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为第六会而减少一会;又新译本《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在旧译中合为《卢舍那佛品》一品,因而一共相差一会五品。新旧两译本的品目和分卷对照如下:
  旧译六十卷本 新译八十卷本
  一、《世间净眼品》(卷一至二) 一、《世主妙严品》(卷一至五)
  二、《如来现相品》(卷六)
  三、《普贤三昧品》(卷品)
  四、《世界成就品》(卷品)
  五、《华藏世界品》(卷八至十)
  二、《卢舍那佛品》(卷二至四) 六、《毗卢遮那品》(卷十一)
  三、《如来名号品》(卷四) 七、《如来名号品》(卷十二)
  四、《四谛品》(卷四至五) 八、《四圣谛品》(卷十二)
  五、《如来光明觉品》(卷五) 九、《光明觉品》(卷十三)
  六、《菩萨明难品》(卷五) 十、《菩萨问明品》(卷十三)
  七、《净行品》(卷六) 十一、《净行品》(卷十四)
  八、《贤首品》(卷六至品) 十二、《贤首品》(卷十四至十五)
  九、《佛升须弥顶品》(卷品) 十三、《升须弥山顶品》(卷十六)
  十、《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卷品至八)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卷十六)
  十一、《菩萨十住品》(卷八) 十五、《十住品》(卷十六)
  十二、《梵行品》(卷八) 十六、《梵行品》(卷十品)
  十三、《初发心菩萨功德品》(卷九)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卷十品)
  十四、《明法品》(卷十) 十八、《明法品》(卷十八)
  十五、《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卷十) 十九、《升夜摩天宫品》(卷十九)
  十六、《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卷十) 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卷十九)
  十七、《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卷十一至十二) 二一、《十行品》(卷十九至二十)
  十八、《菩萨十无尽藏品》(卷十二) 二二、《十无尽藏品》(卷二十一)
  十九、《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卷十三) 二三、《升兜率天宫品》(卷二十二)
  二十、《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卷十四) 二四、《兜率宫中偈赞品》(卷二十三)
  二一、《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卷十四至二十二) 二五、《十回向品》(卷二十三至三十三)
  二二、《十地品》(卷二十三至二十品) 二六、《十地品》(卷三十四至三十九)
  二七、《十定品》(卷四十至四十三)
  二三、《十明品》(卷二十八) 二八、《十通品》(卷四十四)
  二四、《十忍品》(卷二十八) 二九、《十忍品》(卷四十四)
  二五、《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卷二十九) 三十、《阿僧祇品》(卷四十五)
  二六、《寿命品》(卷二十九) 三一、《寿量品》(卷四十五)
  二七、《菩萨住处品》(卷二十九) 三二、《诸菩萨住处品》(卷四十五)
  二八、《佛不思议法品》(卷三十至三十一) 三三、《佛不思议法品》(卷四十六至四十品)
  二九、《如来相海品》(卷三十二) 三四、《如来十身相海品》(卷四十八)
  三十、《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卷三十二) 三五、《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卷四十八)
  三一、《普贤菩萨行品》(卷三十三) 三六、《普贤行品》(卷四十九)
  三二、《宝王如来性起品》(卷三十三至三十六) 三七、《如来出现品》(卷五十至五十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离世间品》(卷三十六至四十三) 三八、《离世间品》(卷五十三至五十九)
  三四、《入法界品》(卷四十四至六十) 三九、《入法界品》(卷六十至八十)
  从新译本译出以后,八世纪以来汉地的华严学者大都依据新经讲习疏释。但在新译本出现以前,就连唐贤首(法藏)的讲疏还都一般依据晋译六十卷本。因此对于本经的文义,在有名的贤首《探玄记》(卷二)和《文义纲目》中,即依旧译本将全经判为五分:一、教起因缘分(旧《世间净眼品》),这就是全经的序分。
  二、拳果劝乐生信分(旧《卢舍那佛品》)显示舍那佛的果德和他过去的因行,劝令生信。三、修因契果生解分(旧《如来名号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十品),显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为令生解。四、托法进修成行分(旧《离世间品》),显示依诸菩萨行法,从事进修,成菩萨行。五、依人入证成德分(旧《入法界品》),显示由于善知识的教导,证入法界,成就果德。又分科此经的内容为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旧《卢舍那佛品》),二、差别因果(旧《如来名号品》至《菩萨住处品》二十五品是差别因,《佛不思议法品》至《佛小相光明功德品》三品是差别果),三、平等因果(旧《普贤菩萨行品》是平等因,《宝王如来性起品》是平等果),四、成行因果(旧《离世间品》),五、证入因果(旧《入法界品》)。嗣后清凉《华严经疏》(卷四),也沿用这五分说和五因果说来分摄新译八十卷经三十九品的文义。而这样的分科也就成为古今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
  又古今疏家也同样以序、正宗、流通三分科判此经。即一般都以初品为序分,《卢舍那佛品》(新《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流通分在古时有多种异说:如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慧远以《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属流通分;隋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为流通分;还有人说以末后二偈为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还未来尽,因而没有流通分;还有人说以其他的眷属经为此经的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说法无尽无休,所以没有流通分。唐清凉(澄观)在他撰的《华严经疏》中认为慧远所说最为合理(《华严经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的三分说,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关于此经的宗趣,古来也有各样不同的见解:如齐昙衍说此经是以无碍法界为宗,隋灵裕说此经是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缘起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唯识为宗,唐敏(法敏)、印(?)二师说此经是以因果为宗,隋慧远说此经是以华严三昧为宗,隋达摩笈多说此经是以观行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海印三昧为宗,北魏慧光说此经是以因果理实为宗。唐贤首(法藏)依慧光说加以充实,即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此经的宗趣(清凉《华严经疏》卷三),这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对于此经的共同见解。
  此经的义理,为古今佛教学人所一致尊重。从南北朝以来,以判教著称的江南三家都将此经判为顿教,而以其他经典判为渐教或不定教。其时北方七家判教的步调虽参差各不相同,但也以此经判为诸教中最高的圆教或顿教、真宗、法界宗等。此后隋吉藏立三转法轮,以此经为根本法轮;天台智顗立化仪四教,以此经列为顿教,又立化法四教,以此经列为别兼圆教;唐窥基立三时教,以此经为中道教;贤首宗师则以此经判为五教中的一乘圆教,或十宗中的圆明具德宗。都显示此经在佛教中向来被认为是最圆顿的经教。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龙树还造出《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现行汉译的《十住毗婆娑论》十六卷,便是该论的一部分,为此经《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说。在这以后,世亲菩萨也依此经《十地品》造出《十地经论》,发挥了《华严》的要义,金刚军、坚慧、日成、释慧诸论师又各造出了《十地经论》的解释(日成、释慧两释现存有藏文译本),可以想见此经在古代印度曾经部分流行一时。至于全经在当时当地流传的情形不详。
  从后汉以来,此经的别行本在中国虽陆续译出不少,但它的传弘还不见兴盛。到了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卷本译出以来,此经才受到汉地佛教学人的重视,对它传诵、讲习乃至疏释的情形也渐行热烈。如最初参与此经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次,北齐玄畅更对此经随章逐句畅加
  疏讲。北魏勒那摩提也曾弘讲此经,又刘谦之精研此经,制《华严论》六百卷。这时菩提流支又译出了《十地经论》,由于《地论》的弘通,此经更得到相应的发扬,地论师慧光又撰制了此经的《广疏》和《略疏》(现存一卷),并以此经判为圆教而广为弘敷。又齐大觉寺僧范著有《经疏》五卷,邺中昙遵著有《经疏》七卷,洛州昙衍著有《经疏》七卷,后魏灵辩著有《经论》一百卷(现存一卷),魏北台智炬著有《经疏》七卷。嗣后隋相州演空寺灵裕著有《经疏》八卷(现存《文义记》第六卷),《旨归》一卷;西寺昙迁著有《华严明难品疏》十卷;西京慧藏著有《义疏》十卷;西京洪遵著有《经疏》七卷;净影寺慧远著有《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现存四卷);嘉祥寺吉藏著有《游意》一卷(现存);武德寺慧觉著有《十地品疏》十卷;唐越州法敏著有《经疏》七卷;终南山智正著有《经疏》二十二卷;慈恩寺灵辩著有《经疏》十二卷。而南北各地风行讲诵,更促进了华严学的广泛开展。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代的盛行传通,遂有以专弘这一经的教观为主的贤首宗渐次形成。首先是隋杜顺(法顺)在终南山弘通此经,并著《华严五教止观》一卷(现存)和《华严法界观门》一卷(现存),以彰此经的玄旨而开一宗的基础。他的弟子至相寺智俨更发展了他的心要,并参照地论师的学说,著有《华严经搜玄记》九卷(现存),为贤首宗师疏述旧译本经的最早的名著。智俨还宗依经义,著述《华严经孔目章》四卷(现存),《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现存),《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现存),《六相章》一卷(今佚),以显一经的要义。嗣后大成贤首宗的贤首(法藏),更广泛发挥此经的教义,著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现存),为贤首宗疏解旧译本经的重要名著。他还著有《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现存),《华严经旨归》一卷(现存),《华严八会章》一卷,《华严经翻梵语》一卷,《华严旧经梵语及音义》一卷等。此外他还依据此经著有关于此宗宗义的名著,如《华严五教章》(现存),《华严义海百门》(现存)等。他的弟子荷恩寺宗一,也著有《华严经料简》十二卷,《华严经疏》二十卷。此上所有关于此经的讲习疏解,皆是依晋译《六十华严》而作。
  到了武周时,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译出,法藏以垂暮之年参预了译场笔受,还依据新译《华严经》著有《开脉义记》一卷(现存),《新经三昧记》一卷,《七处九会颂》一卷,《华严略疏》十二卷,以显释新经文义。法藏的弟子静法寺慧苑也根据新经著有《续华严经疏刊定记》三十卷(现存),突破师说,自抒己见。他并著有《华严经音义》四卷(现存),《华严旋复章》十卷,《九会章》一卷等。后来清凉(澄观)更大振华严的宗风,纠正慧苑的异见,发挥贤首的正统学说,撰有《华严经玄谈》九卷(现存),《华严经疏》六十卷(现存),《随疏演义钞》三十卷(现存),为贤首宗师疏释新译本经的最大名著。此外他还著有《华严经钞科》十卷(现存),《华严经略策》一卷(现存),《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现存)等。但到了贞元中,澄观又参预了四十卷《华严经》的译出,他又撰著《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六卷(现存),贞元《华严经疏》十卷(现存),以阐述《四十华严》的深义。澄观的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现存),《行愿品疏科》一卷(现存),以显彰澄观的心要。宗密还著有《新华严合经论》四十卷。以上专弘此经并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五师,世称为华严五祖,为汉地传播《华严经》的主要学匠。
  宗外的名家,有长者李通玄,精研此经,著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现存),发挥了《八十华严》的新义。他又著有《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现存),《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现存)等。
  又天台宗荆溪湛然,也著有《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现存)。又静居撰有《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等。
  唐代以后,此经的弘扬讲习仍相当殷盛,各朝的重要注疏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现存),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现存),通道的《华严经吞海集》三卷(现存),《华严法相概节》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抉择》六卷(现存),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现存),明德清的《华严经纲要》八十卷(现存),善坚的《华严经大意》一卷(现存),方泽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现存),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现存),清永光的《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现存),《华严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现存)等。
  以此经的观行讲习为目标的华严宗风,从唐代以来即远播于海外。七世纪中,新罗义湘曾来唐在智俨门下受学,回国后弘通此经,为朝鲜华严宗初祖。同时元晓在新罗也精研此经,著有《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现存一卷)。又新罗太贤著有《古迹记》十卷,表圆著有《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现存),并在该地大为弘通。又八世纪中,此经已在日本书写流传,随后唐僧道璿东渡传讲《华严》,为日本华严宗初祖,此后此经在该国传弘讲习颇盛。该国有关此经的著作,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现存),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现存),《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现存),凤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现存),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现存),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现存),《探玄记讲要》八卷(现存)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0-26 19:17 编辑

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此华譬因行也。探玄记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究竟,环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为严。”此华譬果德也。大日经疏曰:“华有二种:一者万行华。二者万德行。”
  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
  法界是什么呢?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没有不是从《华严经》流出来;一切法也没有不是归回来到《华严经》这个法里边来。所以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罗在法界里边的一切法。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法,也就是学我们自性里边的法。《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界之法,它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和法界是一个的。所以,我们人学佛法,必须要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它是法界之法。 
  

殷重受持《华严经》功德极大

龙泉寺2009春节“国泰民安•华严祈福”法会报道(二)

    大年初一,“见行堂”开“华严法会”,一楼,就在三十晚上的欢声笑语还未散尽的毛坯大厅里,上百居士在具足三千威仪的法师的带领下开始读诵《华严经》。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
    身在陋室,但思维却在经中描述的“华藏世界”中徜徉。
    心净则国土净。
    读诵华严的天籁之声从还未正式启用的“见行堂”中传出,回荡在僧俗大众的内心深处,只是不知道能否传递到山下更多苦恼的众生。
    寺院内外,居士们和普通游客穿梭如织,各殿里有法师在做普供,庄严的佛事仪轨让人由不得不肃然起敬,乃至双手合十。
    只是短短的数年,龙泉寺就从一个荒废小庙逐步发展成了这样一个道风严谨,清净和合的正法道场,往前再推几十年,龙泉古寺不仅没有僧人,还曾作为农场知识青年的宿舍,寺院的各建筑中住着饮食男女升起人间烟火。
    今年春节,四百多人参加法会,现有的建筑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学修的需求。
    新的“见行楼”计划会在2009年的9月装修完毕,正式投入使用。从师父第一次来龙泉寺,到居士楼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到水库的竣工,再回想到历次的法会,法师们带着居士们在西大殿遗址露天空地上顶烈日冒严寒诵经,到今天的“见行楼”传出的《华严经》读诵声,每一幕都让人感慨万千。
    很多居士都是第一次在山上过春节,有很多人是第一次诵《华严经》,在寺里寺外浏览一下,人流如织,数百人参加法会活动,以读诵《华严经》为主,另有大量义工护持,加上游客和初次接触佛法的信众,每次法会约有近千人同沾法喜。
    但是,一千人和山下无数我们深陷万丈滚滚红尘的如母有情相比,依然是少之又少,惟有努力精进,学有所成,才能广弘正法,随时代发展,大开智慧方便之门,接应更多众生。
    殷重受持《华严经》功德极大,历史上多有灵异功德事迹,摘录若干:
    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法师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吃的是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经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而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下来听经。其中有几位送奇花异果来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了。
    三、抄写感得经放五色祥光:中国后魏时代的王延明、王元熙,英明博知,曾用上等好香掺和金粉,抄写了一百部《华严》。藏于妙香宝函之中,夜以继日地奉持清净斋戒,修行正道善法。由此感得此大经王放射五彩神光,把屋里屋外照得一片光明。因亲眼目睹此希奇景象从而发菩提心的人不可计数。
    四、字字放光:出家为僧的德圆,开垦出了一片清净优美的园子。栽植很多楮树,在楮树行间,鲜花香草点缀其中,很是清幽雅致。每次到园中去,都用香水浇灌楮树,三年之后四处飘香。后来用此树造纸,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下笔才抄数行,即出现神奇之事情:只见字字放大光明。
  五、缥然飞空:隋朝禅定寺的僧人慧悟受持《华严经》。后来约受持《大般涅盘经》的一个出家人,到终南山隐居修行。他们都专心专意地修持各自的法门。有一天,一个人迎请应供,他俩互相推让。迎请的人说:"请受持《华严经》的慧悟和尚去吧。"于是他随着此人前往赴斋。原来这个人是山神,到山神的住宅,一千罗汉也应邀参加,他们一致推举慧悟和尚坐于首座。用斋完毕,山神喊来一个童子伺候法师,小童子忽然蹦入法师口中,此时他得到神通,乘神通回去取经,缥然飞空而去。
  六、受持朗然通达:僧人辩才依止裕法师学《华严经》,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开悟成就。于是发大勇猛住于净室中,精进受持,这样过去三年。一天夜晚梦见普贤菩萨现身指点传授。醒来之后全部通达,如照镜子一样的清楚。
  七、为人开示通达汉语:宋朝三藏求那跋陀罗,本来是天竺人,精通《华严》,游化中国,七百多人请求他讲《华严经》,但遗憾的是汉语不精通。于是面对此经礼拜忏悔,虔诚地祈祷。梦中有人一手执利剑,一手拎着人头,斩下三藏法师的头,安上手中拎来的头。此后法师对汉语通达无碍,讲解此经数十遍。
  八、人天共遵:魏朝时的三藏法师勒那尊者,中印度人,精通汉语游化汉地。一次讲完《华严经》的时候,忽然面前出现一人,手中拿着朝笏,看上去象个天官。告诉法师奉天帝之命特来迎请法师到天上讲《华严经》,而且都讲、维那都要一齐去。法师说等这里讲完再去可以吗?天人说可以。等到讲圆满的那天,法师与都讲维那几人突然圆寂于法座之上,人们赞叹景仰不已。
  九、神光入室:华严三祖贤首法藏大师,十七岁辞亲割爱,到太白山求法。后来母亲得病,回乡探母。当时二祖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深夜贤首看到一道神光照在庭院之中,光明晃耀,知道此地一定有异人,天明拜访智俨大师,恭敬承事依止,自此深入华严甚深境界,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祖师。
  十、讽诵口中出生舍利:唐朝安定郡攀玄智,依止初祖杜顺大师诵《华严经》,每次诵经之时,口中频频出现舍利子,总共累计获得一百多粒。
  十一、神僧诵经:贞观年初,一天,西安苑律师在灞桥店中住宿。邻房也住下一位出家僧人,他肆意饮酒吃肉。律师持戒精严,看到出家人这番行为,勃然大怒严厉地警戒吃肉的僧人。这位僧人吃完喝毕以灰水嗽口,开始诵《华严经》,一会就诵完一轴,不到五更天,一部大华严全部诵完。见到如此超常的功德,律师非常愧疚,就到僧人房中悲痛哭泣礼拜忏悔,天亮后僧人忽然不知去向。
  十二、思维证悟无生法忍:解脱和尚在五台山佛光寺建立精舍,读诵《华严经》,并依照经文修佛光观。祈祷文殊菩萨,现量见到后,菩萨告诉他,不用礼拜我,应该尅责忏悔,后因返观自求,证悟无生法忍,感得诸佛现身说偈赞叹,偈云:"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他启问诸佛,寂灭之法怎么可以宣说教化他人呢?诸佛隐身不见,只留下空中的声音说:"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来自:学诚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直示诸佛众生平等佛性本真德用也。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也。释迦如来初成正觉。欲明所修之因所证之果。欲使人人同修同证。故现千丈卢舍那身演说。文殊菩萨与阿难海。于铁围山间结集。对上中下根。分为三部。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皆自一音所演。随类各解。为上根闻此。称性遍周刹说尘说炽然无间。则大千刹尘未足究尽。犹以多数号之尔。中根闻此。惟悟当会之经。未极刹尘之说。故偈品稍寡。下根闻此。意局言诠见存限量。故惟得十万偈四十八品。传来未备。今经止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在昔结集之后秘于龙宫。龙树菩萨运神海藏。观前二部渺若渊海非人世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爰布中夏。虽丰文博义理穷法界事极刹尘。皆为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盖大方广体物物圆成。但局于识情。故束之令小。佛华严行人人本具。但汩于尘劳。故失其华严。此经不离识情示现智海。即诸尘劳繁兴妙用。一念圆证。则大方广体佛华严行。当处现前不从他得。信谓自性固有矣。则诠指之要不可不究也。此经所诠。以毗卢法身为体。以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则普贤妙行为因。习尽智圆。则补处弥勒为果。一藏体要不离此四。故以毗卢为教主。所以立体也。以文殊为信首。所以起用也。以普贤发行。所以示因也。自十信而始五位而终。乃见弥勒。所以示果也。然体用因果。必依毗卢文殊普贤弥勒何也。梵语毗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在佛为清净法身。在人为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者。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也。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在人为观察妙心。华严以此为用者。直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也。普贤者。德无不遍曰普。佑上利下曰贤。在佛为真净妙行。在人为尘劳业用。华严以此为因者。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也。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在佛为补处之主。在人为数取之身。华严以此为果者。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也。然则华严体用因果。诸佛众生则一。但诸佛合觉。众生合尘。故有间耳。苟于此经。一念反照灭尘合觉。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当处圆现。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信不妄也。

  二释题

  大方广佛标本智也。华严经者诠妙行也。本智即平等佛性。妙行即本真德用也。大言体极无外。蠢动贤愚皆所预有。方言相同法界。方正平等不迁不动。广言用等太虚。周遍含容无所窒碍。佛即本智之果号也。华者万行之因。对果言华。严者以是因华庄严果佛。忘心遗照无严不严。然后福智行愿十德圆满。乃证十身卢遮那也。清凉云。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其所证者不离本智。其能证者不离妙行。盖一揆也。经则贯摄所诠之法。为一定之体万世不易也。此经立题。先果后因。而兼举者何也。先果后因。示斯果佛先所固有特藉因华庄严而后显著。兼举者。欲因果相资也。盖非果则因无以立。非因则果无以成。是以此经初则举果劝修。次复举行趣果。一经之体。一题可见矣。

  三科解

  十会四十品经大科分三。曰序正宗流通。初世主妙严品为序分。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为正宗分。三如来出现品已下为流通分。(清凉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三科之中。各具五位法门。号三周因果二种常道。五位法门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三周因果者。初会世主品至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为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至八会。从佛名号品至如来出现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之常道。而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也)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始终为一周。乃圆彰重谕五位因果。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者。一离世间品。同尘不染利生常道。二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此一藏总科也。(清凉以初会六品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离世间一品为托法进修成行分。法界一品为衣人证入成德分通以信解行证四字判尽一藏)言十会四十品经者。此经既谓表法。有十处十会。演十信十地等修证法。各以十众配十波罗蜜。一一言十者。十为圆数。所以圆彰顿法也。初会菩提场六品。二会普光殿六品。三会忉利天六品。四会夜摩天四品。五会兜率天三品。六会他化天一品。七会三禅天一品。八会普光殿十一品。九会普光殿一品。十会给孤园一品。是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或云七处九会者。普光三会爰折二处。三禅阙文。又减一处一会也。然虽十处十会。不离大智普光之殿法界华藏之都一处一会之说。但随进修行相寄位表法。非如情见有前后往来之相。故经节节言。尔时世尊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某处也。

  三周因果。

  初一周为佛自分五位因果劝修等者。初会菩提场说六品法。显佛自己旷劫修因严净刹海利生之事。以劝进后学。使见实迹而发进修也。清凉科为举果劝乐生信分。其意亦同。初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舍那品。

  初世主妙严品者。即十会发起之通序也。华严会上菩萨。此会依菩提场说者。明旷劫修证之事。故于菩提场处而说。惟普贤行方能证入。故依普贤菩萨发起也。神天皆号世主。谓以福德神力主护世间也。华严会上通有四十一众。初集法会各申偈赞。显如来因地所修五位法门。一一众海威德炽盛。舍那十身圆融炳着。同严法会。故名妙严品。此品首言菩提场成正觉地。及师子座。众宝庄严。境像互现。佛处宝座。成最正觉。智入三世。身遍十方。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总明果觉依正殊特德用无边也。次陈法会云集。有四十一众。表佛自身五位因果。为进修宗本。

  初普贤等十菩萨为一众。表十信法。次海月光等十菩萨执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药神十众。表十住法。又次主稼神至主昼神十众。表十行法。又次阿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回向法。又次三十三天至大自在天十众。表十地法。此众既集。各能说法。赞明如来所修五位法行。自后所设进修之法皆本于此。故为进修本宗。

  初表十信法众。

  有十佛刹微尘数普贤菩萨为上首。表普贤无尽之行也。十名同号曰普。表普贤圆融之行。其普字下即彰自行。皆诸佛之同道也。以此表十信者。示诸佛同道。皆依普贤大行发信。为入法之初基也。

  次表十住法众。

  初海月光等十异名菩萨。表十住果行也。于十普之后举十异名者。表依普贤行起差别行也。次执金刚神至主药神九众。表十住因行也。其众各有佛刹尘数。皆表当位圆融之行也。执金刚。表应身护法守正不坏。身众神。表以无量身事无量佛。足行神表众行满足随顺正道。道场神表大愿庄严广兴供养。主城神表善守心城严净佛国。主地神表深重愿力成遂群生。主山神表积集善根出世高胜。主林神表智干行华说法广荫。主药神表知根善救用以法药。十住果众。始于海月光大明。表含容广济除烦开觉。终于大福光智生。表利行明足克成种智。皆成德之行也。其因众。始于执金刚表守正不坏。终于主药表知根善救。皆升进之行也。神表智通万有不为而应也。以是通智依佛所住。始于守正终于善救。无思无为冥进此道。斯成海月大福果矣。

  十住第一名初发心住。首以果众表者。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余众次第表十住名。亦次第表十波罗蜜。论文备详。而每众又各十名。表一波罗蜜又各具十。圆融相摄重重无尽。乃一性之妙用万法之本体也。于同众中又有异名者。以行随位异。故表法亦异。意在圆融博达。若滞一法。则行不该通智不增明。无以具无尽之行。无以成种智之果矣。自执金刚神下至龙天鬼众。皆菩萨随应之迹。散华异类非实鬼神也。

  次表十行法众。

  初主稼神。表以资粮法成就众生。主河神。表迅流普洁利益众生。主海神表容会善恶皆入法流。主水神表随物润益能净诸垢。主火神表随缘发光破除暗障。主风神表以平等智散灭我慢。主空神表广大明洁万行无著。主方神表智照十方大千圆满。主夜神表以智照明生死长夜。主昼神表一心匪懈阐明佛日。次主稼十众表十行者。示从住起行利生之因果也。前以菩萨表果神众表因。而此始终皆以神表者。示十行法即因即果。为一乘资粮位。盖以佛果十行。资大心众生进趣佛位。资见道菩萨长养大悲。即因果相资义也。三乘说信住行向。为地前四种资粮。初地已上为见道加行。此经不然。即十信位至十住初心。总为见道。住行向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三者同进互相资发。废一则涉小乘。非圆顿法。直须以果严因以因严果乃成佛华严也。其十众表义皆利生之行。次第表十行名。亦次第表十波罗蜜。及随位异行。圆融相摄。一如前解。后亦准此。盖十波罗蜜五位通修。菩萨万行不离此也。

  次表十向法众。

  初修罗众。表处生死海和同真俗。迦楼罗众。表以大方便拔济众生。紧那罗众表非圣非凡同行自在。摩睺罗伽众表守护伽蓝令割痴网。夜叉众表守护拔济苦活众生。天龙众表兴法云雨覆荫润泽。鸠槃茶众表示入诸趣垂慈利生。乾闼婆众表依五分香娱乐众生。月天子众表清凉热恼显发宝明。日天子众表处高利下照物成功。以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向者。以前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未尽处俗利行。此位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处生死海自在如王。其位弥高其行弥下。故始以修罗王表。终以日天子表。余皆随位之行也。

  次表十地法众二。

  初欲界五天五。初三十三天王赞云。发起世间广大福业者。经叹德云。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此天王即帝释也。处忉利天。具大福业。少欲净居。令世愿慕。同修善行。是谓发起广大之业。二夜摩天赞。经云。习大善根心常具足。论云。此天昼夜常明表大智也。有众德妙乐表法乐也。三兜率天赞。经云。勤持一切诸佛名号。论云。具戒定慧得生此天。四化乐天赞。经云。皆勤调伏众生令得解脱。论云。化利一切以为自乐。五他化天赞。经云。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论云。表菩萨化他自乐。

  次色界五天五。初禅大梵天赞。经云。慈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得快乐。论云。离欲清净名梵。二禅光音天赞。论云。此天已灭忧苦。出语口中光生。表教光普化。三禅遍净天赞。论云。已无忧苦唯有禅悦。四禅广果天赞。经云。以寂静法为宫殿。论云。福德广大为广果。色界顶大自在天赞。经云。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论云。表十地满无相智成。上所举经皆叹德词。

  以十天众表十地者。以从三贤超入十圣。其道明极。故以天表。余义同前。此与法华会上。皆无无色天众者。以彼天无色蕴不可见故。

  上释云集众竟。

  通举所集声闻辟支菩萨佛为四圣。即法界会上影响声闻。及诸比丘知识是也。天人鬼畜六道为六凡。即云集神天八部及诸俗士知识是也。诸众来集。虽夜叉摩睺罗鸠槃茶鬼畜之类。亦各说是法门。足知皆是三身四智圣人权现也。

  法众既集。尔时如来所坐之座一切庄严具中。各出佛刹尘数菩萨。海慧自在神通王等为上首。各兴供养。说偈赞佛。以明古今同道。及赞法众云集。又为现相说法之因也。佛因其赞请。于是放眉间光。现诸胜相为众说法。故次有如来现相品也。论以前众表五位法。方至十地。未有表十一地之众。今妄意此众。既为诸佛同道。宜表十一地果位之法。非表所急则略之也。或经文不标圣号。而品位合位则补之。或广举多号而表法惟一。有不胜录者则约之。意欲文简义明使。礼诵者易欣慕无烦厌也。又今解释。亦依法论撮要义举大纲。或本文意隐。则取别卷以兼明。或旧说辞略。则摭所闻而设畅。或循旧言意而小有改易。皆务疏条精朗。使研味者易深达而无壅蔽也。

  已上皆世主妙严品序分竟。(此品计五卷)。

  二如来现相品者。正宗分起。此菩萨神天世主既集。默默请法有三十七问。初问十八种佛法。次问十九种菩萨海。皆是诸佛智行境界德用。以发起此经一切法门。经云。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智海。于是如来放光现相以答所问。初总答。次别答。遂成一部四十品经也。初总答有二。一现智境。即此品是。二现行境。即后品是。此品于面门众齿间。放十种光普照十方。以佛神力。其光能说偈颂。召集世界海菩萨众俱来听法。其菩萨众。一一毛孔现种种光明。一一光中现刹尘菩萨。遍事刹尘诸佛。遍度刹尘众生。此现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也。如来复放眉间毫相。于毫相中现菩萨众。各说偈赞。以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经云。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故。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一一尘中现无数佛。复有菩萨名法胜音等。与世界海尘数菩萨俱时而出。说颂赞佛。此现刹海无障碍法。是现智境之相也。总答前问。故曰现相品。(此品计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普贤三昧品者。现行境总答前问也。普贤德无不遍。表佛行门。三昧此云正定。即佛神力加被普贤。使入正定。现行境也。经云。尔时普贤承佛神力。入一切毗卢藏身三昧。能于法界示现众相。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时十方法界一一尘中有刹尘佛。一一佛前各有普贤入是三昧。以至令诸菩萨各得尘数三昧行门。是现行境。总答前问。故曰普贤三昧品。

  已答前智境行境竟。自后一藏法门。一切因果无非智行所摄。故先以二门总答。所谓诸佛境界乃至菩萨发趣等法。总备于此矣。后三十七品即别答也。

  四世界成就品者。即别答世界海众生海之问。意明众生诸佛世界形相万殊苦乐净秽转变差别各随自行业力所感成就。故经云。诸世界海有微尘数转变差别。所谓染污众生住则成染污转变。发菩提心众生住则成清净转变。乃至菩萨所集则成大庄严转变。诸佛涅槃则成庄严灭转变。所以言此者。欲令众生知染净境苦乐等相皆从业生。遂生正心修出要道。以入佛智慧海入佛华藏海。是以先说世界成就品。次说华藏世界品。成就品别答初起。(此品与前普贤三昧品共一卷)。

  五华藏世界品者。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是谓佛海波罗蜜海。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蕊香幢大莲华内。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号世界网。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即毗卢如来所居。有十世界种围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种周匝。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各有所表也。十重风轮持香水海。出大莲华刹尘相依者。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出生无边妙行之华。严持身刹为佛净土也。中心一世界种。表佛位总摄一切遍一切为万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经于一界举一佛。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摄法。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皆佛智行遍周摄化所感。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表佛慈摄化不舍于此。故经云。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言世界种世界海者。种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摄之多。数三千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于蕊香幢大莲华内。故名华藏世界。论谓数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恒沙界性为一世界种。即是种能包海。而经云。世界海内有世界种。今据经说。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表当位升进之果也。(此品计三卷)。

  六毗卢舍那品者。明古先毗卢如来亦居华藏世界说法利生。其法众法门与今不异。但佛号不同。盖随机异。非佛异也。由前五品举今毗卢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则引古证今。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别。使后进者同证此果。故复说此品。而通前皆为举果劝修见道分。盖未见道体。难以进修。故次此之后。乃示设法治习修道分也。此品举往古过刹尘劫有佛次第出兴。有王子号大威光。历事诸佛。证得一切法门一切利行一切三昧。互举四佛而无结终之处。盖此品来文未备也。清凉以大威光为毗卢前身。经中不言。又言此六品经。为举果劝乐生信分。(此品计一卷)。

  初菩提场说经六品。共计十一卷。明如来依正法门。

  上释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二会至八会。为进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示学者五位进趣之行。初依信心。发明正智破照无明。次依五位。炼治惑习研极正果。是谓设法治习修证分。通有三十二品。初十信位六品。二十住位六品。三十行位四品。四十向位三品。五十地位一品。六十一地一品。七佛果位十一品。

  清凉科为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之极果。令物善解因果相也。

  五位皆言十者。各依十法升进故也。自住行向地十一地为五位。以信位为因果位为果。是谓五位因果圆摄法界行门。然初信后果与中五位为七。而特言五位者。信本果体。初后圆该不立阶差。故不预数。自信而出。趣果而动。位有增进。故寓数以明。信如种子。位如发生。果如结实。发生之际有甲拆叶华之序。而种与果中。虽具不可分矣。盖道本无数即信与果也。法则有数即五位也。然位止于五者。以天数五地数五万法之数亦五。故天之经五星。地之纬五岳。人之行五常。而内则五藏外则五体。至胸之会通亦五而已。扩而推之。五方五色五行五音。有不胜举。则华严设位以五。盖体万法自然之数也。五位法门以信为初因者。令修华严人。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内信自心之佛即毗卢同体。心法相应然后进修。则智行不迷。及至果终。不离初信之法。譬如种子先具全体然后发生。及至成实还是初种。此则因果不移。本末相彻。实华严之要门也。

  十信法门。即第二会普光殿说六品。一佛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说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依择法妙慧而住。若无此慧。但得二乘。不得乘如来乘成正觉也。

  一佛名号品者。示佛名迹随法应机等众生心各各不同。经云。一切诸佛知诸众生欲乐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故如来于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示种种身种种名。或名一切义成。乃至或名导师。其数十千。于一四天下如是。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名各十千。于此娑婆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亦复如是。示种种身种种名号品。此因第二会他方来集菩萨发四十问。初三行经。清凉分为十问。一佛刹。二佛住。三佛刹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刹清净。六佛所说法。七佛刹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刹成就。十佛大菩提。清凉曰。此十问为五对。皆上句问依报。下句问正报。又次问十住十行至如来最胜及如来光明兼十信。成三十问。通计四十问也。方山将初三行经。皆以佛刹字为句。只作问四种佛刹。即阙六问。宜依清凉为句也。此初问佛刹佛住中。问如来境界及应化神力。故说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号海之问也。以此答佛刹佛住者。广明如来身随刹现名应物彰。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一切处无非佛刹无非佛住。名皆佛名体皆佛体。则华严妙观念念现前矣。此众四十问。与世主三十七问大同小异。而此再问者。前为举果劝修分。其问为明佛果所成之法。此为设法治习分。其问为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诠。故如来现相以总答也。因所依法须藉款启。故文殊言说以别答。已下诸品皆次第别答也。

  将说十信法时。十方菩萨。各从金色平等色十色世界十智佛所。与刹尘菩萨来集。以表信门十因十果。果即十智佛。因即文殊等十菩萨。十色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诸色法。明自心法也。

  此十位法。皆自根本不动智体而出。余九皆不动智德之用。依体修进则其位有十。摄用归体唯一法耳。此则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故经以佛菩萨同举。表因果同彰也。然寄此位表法。则为佛菩萨事。即法明心。则皆当人性德。华严之法俯为机明。勿推之圣贤谓自无其分也。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二四圣谛品者。示佛说法称性应机各各不同。经云。十方世界说四圣谛。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说四圣谛。各有百亿万种之名。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意明佛所说法。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体。因此四谛说种种法。夫性本天真法无说示。由无明起业苦集成缘。圣人不得已。应是而说教。故诸经皆以四圣谛十二缘为宗。而此称性法亦首明之。盖性自此迷自此现。则根尘解脱本性真明矣。谓之四圣谛者。令了世间苦集四圣谛第一义。如理通融无复厌断。如法界性无去无取。依此为因。则五位升进悉皆若是。而佛果可得矣。此是答前演说海之问也。(此品与前佛名号品共一卷)。

  三光明觉品者。佛于初会。放眉间果光。照十方已从足下入。至此又从足下放出。其光照一大千至十大千。渐次增广遍照法界。令发信者觉佛智境广大无尽。反觉自己法身智行亦悉同等。由是进入五位开明智眼成果地觉。故号光明觉品。所以从足放出果光者。表依果行因互相资发也。凡自因趣果。必具信解行证之四法。前三品明信。后三品即解行证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参法师 华严经选读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    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

  这十林菩萨,第二个慧林菩萨,他所赞叹佛的颂言.表示佛所行的都是空行,十行菩萨所修的行位菩萨啊,住而后发心,发心行道,行道是度众生而不执着,没有染故,清净的.说行在,他的行从内心自性发起来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对众生不起执着,佛就如是成道的。所以他称赞,世间的大导师,离垢无上尊,就是佛。

  十颂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前头所说的意思,就是说佛离垢清净,接引众生,导引众生。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经过好长时间不可思议,那么多时间的劫,但是呢,没有缘的是遇不到的,难可得值遇,就是表明佛难遇啊。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这也是约有缘说的,没有因缘见不到的,就是佛放的光明嘛,世间都见了。这大家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见没见?你从义理上会,佛所说的法,所遗留下来的像,这叫住世三宝,说世间的僧,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住世三宝。理体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理体三宝。佛的住世三宝的时候这是像啊,这叫像法啊。这个形容是约理性说,佛放的光明,世间无不见,没有不见的,没有见不到的。现在咱们是见不到的。那从另一种意义说我们看见佛像,读诵的佛经,见到的僧宝,这个见啊,不如见到的佛在世说法清净。前头说难可得值遇,这是佛的放大光明,世间没有见不到的。怎么理解,那照世上说难可见,从理上说,佛放的光明我们作为般若智慧光吧,如果能照般若义,学甚深的空义,从理上见的啊。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广开演就佛说法,佛在世的呢是语言,现在呢,在末法时候呢我们是文字,把佛的语言啊记成文字,传布于十方,来饶益一切众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冥是冥暗的意思啊,痴是愚痴的意思,佛在世间上就是给众生的,除众生的苦难,除众生的愚痴。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啊。这个是事了,佛出世间就象灯的光明一样的,形容灯的光明啊,说这个时候众生的业啊,见不着佛的这个光明了,前头说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这个第三个偈颂就说佛如世间灯,难可见,就是难值难遇。如果你不用理解上来理解啊,你在文字上去分析,是矛盾的,在理上理解啊,难得见,是他不是三宝弟子,无缘。就是三宝弟子他有业障,惑业给他障住了。佛对世间说,利益很广,但是得你遇到有缘,没缘就见不到的。

  已修施戒忍    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  以此照世间

  这首偈就是六波罗蜜,咱们平时讲的太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波罗蜜,佛以六波罗蜜在世间度众生,让一切众生嘛,都能消除这个惑业苦,除三障,开智慧。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这首偈是说佛的功德,没有什么可与佛相等的。想要比,相比来说不可得,就是佛佛道同,其他的菩萨,九界众生不能跟佛相比,叫无能比。说你不了得法的真实义,就是诸法的体啊,法的真实义说的法体,咱们经常说是法性。真实义呢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名词不同,义理是一个,就是法的真实义。若想见法的真实义,就得心开意解。心开意解就要学了,学完了经过行了,行完了经过证了。现在这个慧林菩萨,他在示现行位菩萨,实际上他们是,都是跟文殊、普贤相等的了,在他那个佛国土都成就的了。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  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    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这个无与等跟前头无能比意思是一样的,想求比不可得的。若了法的真实才能得见,不了法的真实不得见。那佛的神通力,佛的自在力难思议。难思议就是我们凡夫去揣度啊,达不到的。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无去无来,如如如是。这都是圆教话啊,这些话啊,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相的,无作的。度众生是无作。佛住世间无相,如来,如者是不动,来者是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亦不动。象咱们现在讲这个啊,佛本来在菩提场,不离菩提场到忉利天,不动忉利天到须弥顶,不动须弥顶又到夜摩天,不动。不动有来没有呢,也没来,是遍的,圆遍的。无去亦无来,没离开菩提场又来到夜摩天,没有的,这样理解就不能见如来。说法度众生,说《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说,如来无所说,这就合乎佛义了。无说无得无证,这佛是自受用啊,自受用体。即无处来之相,而到一切处,说法度众生。说法呢,说亦无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这意思啊,这些含义啊,大家掌握一个就行了。让你不要执着,我经常跟大家讲你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来取,要悟得它的性,佛所说法教化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取,相即非相,所以说无去无来啊。终日说法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不见众生相。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若有能见到的,见到佛的,闻到法的,若见着清净的天人师啊,就是佛,那你永远不堕恶道了。永除诸恶趣,一切苦都舍离了。这两句话可以用理上来解释了,根本没有恶趣啊,所以永离啊。苦是众生的执着,你身体没有,能受苦的是谁呢?苦的境界没有,是你心意识的幻化。这个理啊,在你发心信佛的时候,信位就应当能建立这个信心,完了再经过发心修行。因为修行了能够自己了解到了,了解到什么了呢,了解到自性了。信自己的体性,再依着这个体性而发菩提心,发个觉悟的心,达到自己体性,都是这个含义啊。不过重复,深入,深入,重复。相信你的心,没有一切相,没有一切法,没有一切事,佛心与众生,是三皆平等。平等意是在这个理上,这所说的都是理上的话,那大菩萨行菩萨道,不见众生相。

  每个菩萨,这十林菩萨赞叹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把那个发菩提心的心扩大了,把以前自己的信心只是信,经过你的住又发菩提心,再加固你的行啊,完全证实你所信的,你自己那个体性与佛无二无别。

  这个时候说的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是说的事啊,你在事相上比不行啊,本来具足的,也没有什么比不比。这就是把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相,跟着法理两个合而为一了,把一切世间所有的分别诸相,虚妄诸相都合入理体,这些大菩萨赞叹的就把事相,相入于理,事入于理。那我们现在事不能入于理,例如我们的苦,我们不能理解。苦的性没有的,你感觉诸相是幻化的,这在住位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有这么一个觉心,觉照一切法。

  无量无数劫  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  不可得成佛

  虽然是经过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如果你没悟着这个道理,你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发菩提心修的菩提行,修的菩提行,就悟得菩提,证得菩提,那就知此义了,那就可以得成佛了。如果没有修,无论你修好长时间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觉行,行无所行,无去来之相,没有修行之相,这个道理一定得懂,要是不懂的话呢,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    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    功德超于彼

  无量刹珍宝    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    终不成菩提

  这显示什么呢,显示菩提果的真义。你用无量刹的那些珍宝供养于佛,这只是有形有相的世间相啊,不是觉性啊,再把这些珍宝施给供佛施众生。他怎么样能知此义呢,能施者菩提,所施者也是菩提,所施的物也是菩提,三个,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物,没有受施者,这叫知此义了。如果你有分别,有能施者,有作意,有受施者,还有个供养的施物,这就不能知此义,不能成佛。以什么供养佛呢,以法供养,以心供养,这是能知此义,心佛与众生啊,三无差别,这就知此义了。最后的这个慧林菩萨赞叹佛的。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  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广大。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所以称为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表法而说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闻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因为这个住是无住。十住、是住即无住。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难。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住法门。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谁请佛去说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而时,什么时候呢?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贤首品》中“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乘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上来所说这个法,能够信入,不用说你解、行、证,就已经入佛种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能信《华严经》这种教义的法,非常的难。说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刹,在空中往上一劫,这个不为难,能信华严者最为难。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这样说,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的法门,闻而不信,将来亦能成金刚之种。光闻到了不信,现在不信,将来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刚,能消化得了吗?闻了《华严经》亦复如是。永远不会退堕、永远不会消化。因很远,但是能不退。这是说因是种下了,现在不信,将来经过一劫,他一定能够信入的。此即是《贤首品》的大意。

  此品让我们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普贤的性德,普贤的行德。普贤的性德自在妙用的庄严,而能安立,建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圆融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着这一品,建立的圆顿止观:发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圆信,圆满的信心而起的修行,这叫圆行。圆行就圆满通达的、圆融无障碍的圆行。行圆行者一定住于圆位,以圆满的功德庄严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圆满的智能力量,来建立一切众生。所以称华严宗是圆满的教义。它是圆法,从开始就是圆。起圆信、行圆行、住圆位、得圆德、起圆用,都用圆融来贯穿。闻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槃,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般若,烦恼就是智能,智能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智能。现在我们这具缚的凡夫,受惑业所束缚,在《华严经》中讲,说你的业果就是解脱,这个道义是很深的。般若解脱就是达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净就是解脱自在。你听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圆法。那么怎么样起圆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体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着空而建立一切有,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实的。如何达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义,空假中三观,没有三观而立三观,就是没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实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这样才能进入中道,达到究竟清净自在。能够闻到这种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说你进入了、信了不怀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闻着甚深的法、广大的法,没感觉有什么奇异,一切法原本就如是,这叫真正的勇猛精进,这样的信才叫圆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这样就叫圆信。那什么叫行呢?圆教所立的修行,直至无上菩提,不求其余诸法。专求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果报,声闻、缘觉、权乘的诸佛菩萨。唯依最上乘发无上菩提心,究竟达到无上的佛果,这叫圆行。 圆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这个不一样的,这叫圆信。圆行是专求无上菩提不趣向三谛各别的修行。 在这种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体用,这就叫圆行。 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这是不可思议的。

  《贤首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的。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答。说出了这品经。《贤首品》讲的是实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观行。行是依着观力而来的。行必须得有德。因为信就具足了德,没有信心修华严行是不可能的。那个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发生作用信圆满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贤首品》所教授我们的方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做。信解如来的因果。行了依着如来的因果所行,普贤菩萨的五位行法,以此来调和身心,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来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贤。从凡夫开始就能够彰显、顿入法界,知道一切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顿现,这叫首。又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果行,证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贤首。相信自己的性体,随顺性体,具足了性体。这个就叫贤。因行贤吉祥。咱们经常说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显圣德、圣德就是首,贤首菩萨就是达到自性具足性德,这位菩萨所演说的法,就是这一类的法,故叫作“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使我们没有信心的人,都能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令他生解。解,就是开悟,由解而起行,是说已经解悟了,就要去做:由行要发愿。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发愿。愿,就是希望。愿促行;誓促愿。誓、愿、行的“誓”,就是监督你这个愿,要去执行。有这个非要去做不可的愿心,那么就能证入了。证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成佛。

  “菩萨问明”:“菩萨”是指人说的。“问明”是指着法说的。前头是举佛的果德,现在要表因。不说佛只说菩萨,菩萨就是因。“问”呢,依着问才有答复。答复的跟问的两个含义是一个。理能够成事;事靠理成。问明嘛。意思是说这个我不明白,我问问你,请你给我说个明白。问明就问这个光明和觉。

  有问一定有答。这个问是广问的,泛问的。还有一种是难问。依理来争执,就像我们很多辩论的时候一样。说这个事情是不错,但道理说不过去。这叫问难。这品问答是谁跟谁问答呢?是文殊师利菩萨跟觉首菩萨,十位菩萨,互相的辩论。互相的问答。目的只有一个,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前头所讲的这个光明和觉。答呢,就是答复解释的意思。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你给我解释解释。解释所问的事,所问的理。一一给他说清楚。把理也显明白了,事也通畅了,就这个含义。

  这一共说十个菩萨。从文殊师利菩萨开始问起,十个菩萨就十门。每一个菩萨说一门。十十成百,就甚深的分成十段。第一缘起法甚深。缘起甚深。什么甚深呢?这个缘起要能达到性空,缘起诸法,知道性空之理。第二教化甚深。为什么教化很深呢?教化一切众生,让他生起信心。第三业果甚深。现在他的因种得深,将来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因为业果甚深故,众生所有的业果。他所造的业,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微妙。第四说法甚深。对着业果甚深,而说法甚深,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深入了。第五福田甚深。成佛要福慧具足嘛。福田的甚深意思,让你懂得去培福。怎么样去培福?供养三宝,这个大家都懂得。供养三宝里头有事供养,有理供养。理供养,普贤行愿品中说,法供养为最。事供养,我们开个慈善会啦。救济社会穷人啦,这也是供养。供养众生:你这样事供养,解决他暂时的闲难,没钱,给他点钱;他没饭吃,给他吃顿饱饭。能解决他的问题吗?你得让他培福。那这个道理是甚深的。给他说法让他了生死,再不堕三途,再不受苦难了,那这个福田就深了。法供养为最,你给说个教法,给他说说施波罗密,或者说说禅波罗密,以法来度他,这个种的福田更深了。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佛的教导?佛所有的言教。第七正行甚深。第八助道,方便道甚深。修行有方便行、有正行。有方便住、有正住。第九异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这十种甚深,显示十种甚深的道理。这十种道理都很深的,一种是约他行说;一种约所说的法说。约行说呢,文殊师利菩萨跟那个觉首菩萨互相问答,文殊菩萨是表妙慧的,妙慧就通于那个觉首菩萨所行的道。文殊菩萨问,觉首菩萨答;觉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答。用互相问答的方式来显什么呢?显妙的智慧。因为以智慧,以慧解,能够成就道行。因为信是为主,其它觉首菩萨所答的,乃至他们问文殊师利菩萨的,这都是差别因缘,把这个差别因缘同归于佛的境界,

  依信而生解,依解而修观。

  这种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言两句就能把它说清楚的,它有次第。这个次第如何去修?如何去理解?给你讲了,缘起深理,缘起诸法甚深。什么因缘生起什么法。什么缘助成你,才能够成就。缘起的一切道理该摄一切诸法,你要想起观,依观而生解,必须得懂得缘起,一切诸法是随缘生的。诸佛教化众生时候,有的他就随顺教化而接受,有的他就不接受教化,有善,有恶。这个业怎么成的?要明。因为说法,闻法而成善,能得到佛的福田,这是随顺因。那这个缘起呢?就是因因而缘起的。

  这有十个次第。标明有十心。十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标的是信心。勤首菩萨表的是进心。财首菩萨表的是念心。德首菩萨表的是定心。智首菩萨表的是慧心。法首菩萨是表不退心。宝首菩萨是表戒心。觉首菩萨是表护法心的。目首菩萨所解释的是愿心。贤首菩萨是回向心。十心,从信心到回向心都圆满了,才成就一个究竟信心,才到信不退。佛教授的诸法,就是要你能精勤修行。行就是助道,助你成道的一个正因。但是这必须得有信心。十位菩萨都是表信心的,总成一个信。文殊师利菩萨让一切众生信佛的境界。能信的是现前我们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节录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狮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修行得来的,那种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导我们四众弟子的?昼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劳过度了,稍事休息。怎么休息啊?读诵大乘。读经就是休息。其它时候思维修,观想诸法。咱们所说的禅定,以为眼睛三分开,七分合,身体坐着不动,心里专注一境,这才叫定。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说法的时候,都在定中。佛活了八十岁,都在定中,动中定。现在西兰一位大德,他叫动动禅。他在美国跟我讲,他入定了,在那跳舞、唱歌,他入定了,这叫动动禅。这是大定的意思,但是修的方法啊,也跳舞,也唱歌,都在入定。心不在这上头。已度难度,已经度的不说了,众生难度啊,难度也要度啊,给他说法,说法叫狮子吼。佛的行为,佛的动作,佛的修行,佛是怎么样修行的?度众生。大菩萨,没有自己的观念,一天就是度众生的观念。菩萨怎么修行,度众生,劝别人修行。现在我们的道友,非得坐那儿去念佛,我是念佛堂的;或者到那去看《华严经》,我是华严部的;我学戒律,佛叫我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持戒就是修行不持戒,犯戒是不是修行?没人敢答复,犯戒是修行?你看那菩萨度众生,他怎么度的,菩萨没有观念,我要修行没有这个观念,那才叫菩萨啊,度众生就是我的修行啊,没有自己啦,光是为了别人。当你度别人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修行?别人都成道了,你菩萨道是不是就成就了。现在好多道友,我要闭关什么的,那佛法什么都不懂,刚受完戒要去闭关,这几天找我,让我给他找闭关的地点。我说你先把心关闭了,就好了,把你心关了,闭关了。修行,在修行上建立修行,不是修行,修的是道,不是行为。我们在行为看,验证,那些个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度众生的时候,他想到我这是犯戒呀?没有这个观念的。他没有什么持戒犯戒,他脑子里只有度众生,我为了度他,下地狱都没关系,他没有想到我要下地狱,他让你出了地狱就好了,地狱由我来坐吧,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那真叫行菩萨道,心量大。学《华严经》的,要转变。

  众生流转爱欲海  无明纲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  誓亦当然是其行

  世间放逸着五欲  不寅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  誓度于斯是其行

  世间放逸五欲,众生的这个欲望,就是需求、放逸。我们说慎莫放逸。是指心说的。外边的五欲境界的缘,再加你内心需求的因。把这种不实虚妄的境界执着为真实。欲望是无止境的啦,当你贫困的时候,忧恼的时候,希望有几个钱能生活,有了几个钱了还想多得。

  这不只财了,乃至五欲中最重要的男女关系,是生死的根本。但这是短暂,生生相续,怨怨相结,没完没了的。没有得到贪求,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没有满足,欲望无穷。因此就受诸苦啦。苦者是种逼迫义。你要想不受苦就要断五欲,念着五欲的人,在欲境现前的时候,他认为是快乐,这是苦恼的根本。没得到一味追求的时候是苦,得到了还是苦,未来呢,还要受果报,还要受苦,所以叫众苦啊。佛陀教授我们要摄心,不要对世间的五欲去执着,那种不实的境界,转眼成空。或者你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还是空的啊。一切业呀,本来是空的,没有的,众生要去造,把不实的境界当成真实的,所以展转受苦,无穷无尽的受苦。佛教授我们要常常摄心,认识苦,不被苦所转。佛是证得了并断除了苦果的,苦因没有了,苦因断,因果尽。他自己证得了究竟的常乐我净,离开五欲境界,他把他自己证得的来摄化众生,引导众生。落到苦难里头的,佛是常时教导,令他离开苦难。誓度于斯是其行,度一切弃生让一切众生离开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五欲。给你说说五欲的过患,认识了就不要再执着五欲的境界。同时,要断除我执,法执,不要执着有我,众生因为执着有我才入生死苦轮的,这个苦没有边际的,就是苦轮的边际,不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谨遵佛的教授,偏受奉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四圣谛品第八》节录

  《华严经》的第八品,叫四圣谛品。这品教授我们的是,佛所说法的含义。这是前头诸佛菩萨,佛放光之后,诸佛菩萨的问答当中,问佛的依正果报。在这个问当中,所有问的问题。佛令文殊师利菩萨来回答。

  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依着华严意讲四圣谛,随着这品的文义来解释。名如来有四种实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令一切众生生起信解。依着四教加说吧,他分四种四谛,。何故不说多单云四呢?不说五不说六不说七不说八,就光说个四呢?什么意思?答的时候就说,此四种的道理,就用谛理摄受一切了。摄受的意思是明一切世间都不离苦谛,苦集。一切世间离不开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开灭道。圣就是圣人。圣人表现什么呢?一切都正。就是一个正字,什么正呢?不颠倒。入实的审之一切境界。就是无漏正法。把无漏正法,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之于心。心在理上说的,就是谛理。什么谛呢?因为实在,谛就是实。经过审查。思维。入理了。约境界上来辨,辨境。你所说的相,相不离体。你所说的话不能离开真实,产生决定义。所以世出世间的两种因果周,佛所教授我们的决无虚妄,决无差错,是谛实的,所以叫圣谛。境是对着智说的,智对心说的。谛审的意思,必须得有智慧的明了。有圣智来观察一切诸法。圣谛就是了解到苦无苦,没有苦。怎么没苦呢?以般若智慧的观照,苦无自性,缘生诸法是空的。

  世间有漏的这个果叫苦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苦是受逼迫苦恼的含义。就是你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些苦都是真实的。苦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第一个是苦苦。说你正在痛苦,苦恼的时候。本来生在这个世间就是苦,又加上你生病啊,或者是受到什么灾害啊。苦上加苦叫苦苦。坏苦,你享受快乐结束的时候就苦恼了。坏了叫坏苦。举例来说吧。例如你玩的很高兴,或者是看电视。看电影。游乐的时候,玩完了呢,快乐结束了,苦恼就来了。快乐的时候不感觉消耗过度,完了所留下来的是痛苦。乐是苦的因啊!苦是乐的果。你在不苦不乐的时候,无常变化自然规律支配你的时候这苦恼了。这苦恼包括什么呢?生老病死。这叫行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呢大家都知道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五阴炽盛。求不得。在此不详讲。

  集谛。这个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讲两种熏习。熏习来的。熏习来的什么呢?世间一切的生活情况。在生活当中,你的行动,思想的状况,就受贪嗔痴爱把你支配着,使你造了种种善恶的行为,这叫业因。积聚很多的因这也是真实的。如实不虚的。感来的是什么呢?感来的是生死苦果。

  灭谛。灭是尽了,熄灭的意思。灭了就是没有了。让你灭个什么呢?灭烦恼的因。我们往往烦恼的时候不去观照,随着烦恼转。那烦恼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生烦恼?找找原因吧。烦恼是种种业因成就的生死果报。这个灭呀!要你了脱生死。从此,再不受三界之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的境地。灭谛是求解脱断烦恼的。

  道谛呢?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达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怎么能达到?前头所讲的灭。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最根本的,修行的次第。依佛所教授的道,我们经常说菩提道。这条道路一直走到菩提,成就菩提果,达到灭。就是寂灭解脱,灭谛。这叫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成就出世间的果。这是大乘《阿毗达摩杂记论》里所说的四谛。

  谛含着两种源。一个法性。一个圣解。一切众生,都具足法性。圣人具足两个。法性和圣解。凡夫是有苦而没有谛。不能在理上证得。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也有苦。二乘人知道苦相,不能知道无量相。菩萨呢,无苦有谛,那就高过二乘了。为什么?因为二乘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见到真实。菩萨达到法空证得真实了。菩萨讲的谛有无量四谛,一界一谛,十界百千嘛,就有十界百千的谛理。娑婆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义。包含的性相,义理显的非常之多。三乘的四种圣谛,各有各的差别,各有各的性体。他的信解不同。这是如来依着众生的根器,方便善巧而设施的。无非是让一切凡夫生起信乐佛法的心。从这个信心开始起观照自他一切的苦难,这样子因着观察苦难之后,发菩提心,欣乐求佛的教法。

  《华严经》的义是显真实的。达到空义而显他的真实义。一切诸法皆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皆如。因为他讲的是了义。无苦可舍,也无尘劳。他是从性体上来讲的。无集可断。生死就是涅槃。无灭可证。一切边邪,一切法皆是一真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破无明黑暗,无明黑暗本来就没有,唯如来的根本大智。若如来成了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大家经常念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如来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义。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此品的来意是初会。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了,以智慧来摄受众生、度众生,并没有说用如来名号来度众生。这一品是用如来名号来摄受众生。在此普光明殿,明佛果的名号来摄化度众生。意思是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本具足的,有一个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因为我们经常是心外见法,信心成就不了。让你反观你的自心。以方便三昧力,让信心契合于理,回归本来的心地,并住在心地上,这叫十住位。

  这一品是修因显果的。怎么样修因?前面讲毗卢遮那依正二报的果德,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要想修因契果,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是趋向的。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成了佛果就叫趣,达到目的。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就为目的。因为果必须应机。果必须由因来的,没有因就没有果。果的目的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

  有五种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这是自体的根本智慧来成就佛的名号。那么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佛有很多的佛,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有力量,叫信力,信能生起力量。法界的根本智,是以十种名来成就的十种的信力。

  《如来现相品》问了三十七问。没有标明的问,是心念的问。这些菩萨心里怀疑,没有问,但是佛知道了,就用光明来回答他。这一品是文殊来答。答了之后令一切众生闻到佛的名号能生起信心,信佛的名,信佛的身。有名必有身。有身才有名。都是普遍法界的。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照俗,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所以二会还叫普光明殿。

  如来利益众生的时候,每一位进到每一位,修行的时候要位位进修,位位进修都有个助缘。那佛的名号就起到这些作用,让众生闻到名号就能渐渐得度,这是约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方便来说的。按位进修,成就佛的名号。以下就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先举不动智佛,南方不动智佛,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南方不动智佛那儿来的。十个不动智佛的,讲佛的十个不动智佛,十个根本不动智佛。成就我们的信心。

  以下又十个月佛,十个佛都号为月,月亮的月啊,以成住十住品。这是以这种的契法身的根本智,月亮是清凉的,你心得到清凉了,使你契理了,一切的迷惑都消失了,有了迷惑,有了烦恼,就有热闹,法性智慧的清凉,以此得成的名号。十行位中的名号是十眼,每佛都以眼为名,同号名为眼,名十行位呀,是以智知,智慧知为根本的,说你要利益摄受众生要观众生的机,所以佛号都叫眼。要善知众生的根性,以此立名的。十回向中的佛的名号都有十个妙,佛的名都以妙为名,佛号同名为妙。因为十回向的菩萨他进修已经成佛了,妙字现前了,所以佛号名为妙。十地也通妙,从你十信位开始,自己信自己的心,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根本的智慧,这以不动智。以此成就你的信心,心外如果见到有法,信心不能成就。从这个心以下,以三昧力契合理体的根本的自性的根源。这叫五十个因五十个果,因果法门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信呀,没讲之前跟大家讲了很多了。现在你如果想真正契入《华严经》,信什么呢?信自己是佛。因为一切众生,随他的根性所爱要的,佛的名号,这品是讲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所以佛的名号等众生界。好多的数量。众生有好多,佛的名号就有好多。同时佛的名号以佛、以天、以神、以主、以人、以仙,种种类类。因为令众生不再去做恶了,这佛的名号就是对着众生,他的恶习,恶业,让他把他消掉,因此众生业无尽,做恶无尽,佛的名号是无尽的。

  咱们举个例子吧,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能仁寂寞,能仁就是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寂寞是不动本寂,这就是不动智的智。又者名法界之内,所表现的一些体用,平等平等。把一切法总名为佛号。什么是佛的名号?一切法总名佛的名号。一切法都是讲名言的,讲名字语言。自己体性是离一切语言的。一切法的自性,是离一切的,也没有清净,也没有什么污染,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的名号,是故一切法是他的名言,都是佛号,是在这个之下,说一切法皆是佛名号。因为如来他依此,一切法的自性,离自性之法,这个自性,是每个人,每个众生他的自性,是指这个性说的。因为离开这一切性才能成佛。这个是什么自性呢?各有各的性,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是指那个性说的,不是普遍所具足的那个,本体而说的。佛在三乘之中,也说根本智后得智。现在呢?令三乘人回心了,完全回到不动智,表金色世界不动者,令一切众生直接认到自己的本心,达到你的本心所具足的无分别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第六》节录

  这一品的来意,明如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来摄生,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有身必有名,有名必有身,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惑。

  《毗卢遮那品》是举释迦牟尼佛的修因,显他依正二报的果德。毗卢遮那的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这是趋向。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达到成佛,成了佛果叫趣。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为目的。果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果德,是你所信的境界相,举果来辨因,让你能生起信心。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名等于众生。这一品就是说,举果德让你生信心,希望成佛。前面讲所信,这一品是能信。

  我们现在能信的有三个。哪三个呢?修因契果觉悟了,这是五位的圆因,十身的满果,令诸菩萨能够了解这个相。现在讲佛的十身,让你生起修因契果的解悟。信解行证的解悟。

  佛共有十身。一者、菩提身,菩提身就是佛修道的道身,菩提身就是道身。如来于菩提树下降伏一切外魔,大彻大悟,成了正等正觉,这个身叫菩提身。二者、愿身。如来的本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说法利生就酬他过去所发的愿,那么这个身叫愿身。三者、化身。是如来随类示现的。对哪一类众生就示现哪一类众生的机。对机说法的就叫化身。四者、力持身。什么叫力持身呢?如来的神力可以任持全身,永久不灭地给众生作福田的身,叫力持身。力持身就是佛的真身。如来化身灭后,他的骨灰都叫力持身。五者、佛的相好庄严身。是指毗卢遮那佛说。有无量数、微尘数庄严实报的身,叫相好庄严身。六者、佛的威势身。如来处于每一会道场当中,威德广大,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就象月的光明一样,一切星星都没有月光亮,那就表现佛的威势。七者、意生身。意生身有两种:一种随自意,我想现个什么身就化个什么身;二种随他意,处处受生,要度一切有情,意生身一作意就到了,意到身到,这叫意生身。八者、福德身。如来的福德具足了,没有不包容的。福德身包含着有智慧。九者、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湛然清净,周徧法界。佛是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佛是修得的法身。我们是没有修得,但是我们也具足。我们要是悟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十者、智身。智身,如来是妙智圆明,能够觉了一切诸法,能够说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以妙智圆明为身叫智身。法身:约身说分法身、智身。约慧说,是普光明殿慧。殿是诸宝所合成,光明遍照,所以叫普光明,佛于这个殿中放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用慧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间,叫普光明殿。

  此品有五缘。五种的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等。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力量,叫信力。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无明。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如来成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这一品文殊师利菩萨没入定。前头所说的普贤菩萨先入定后从定起而说法。为什么以下的这一品不入定?因为信没入位,性还不定。这品文殊师利菩萨,说以下的法门不入定。有的是定后说,就像普贤菩萨的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卢遮是定后说的。像无量义经等,它是说完而后入定。有的就在定中说,信位不入定。文殊师利菩萨不入定,表现经文的不同。

  清凉国师把它分做五周因果,对解释假设问答。五周因果是差别的,又是平等的。差别平等的因不同。怎么样来分呢?他说是差别平等解。里面详细给你讲了怎么样修。修有差别,所显的就有差别,但是本具的理体是平等的,摄事归理的时候就合而为一了。前会举的果德本来是生信的,现在又举名号。名号不同了境也有差别,这个如何解释呢?答的时候是约境生信。相信你自己的心,本具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信成就了就修,修而后汇归于心,以方便三昧力,令信心契合于理,回归你本来的心地。这就是会归境法为一心。为你的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华藏世界品第五》

  咱们前头讲世界成就,一切诸佛的刹海。现在《华藏世界品》,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答世界海里的提问。在《世主妙严品》中,诸大菩萨心里意念一共有37问,这一品也是答37问。在37问中,佛的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问了很多。这里答复,信、住、行、向、地五位。五位都属于行,行的时候是因,所感果报,得到的是果。什么因?怎么样得的佛果?在37问中有这 种问,普贤菩萨就来答。前头是说诸佛的刹海,现在是说毗卢遮那佛他所依的果报。依报,叫华藏世界。此世界建立在莲花上,莲花所含着,所以叫藏。华是因,含着果德,成就了才有这个华藏世界海。华藏世界一共有三品,第八、第九、第十,就是一品有三卷经。

  这个经所说的含义,启发我们生起信心。相信你自己的身具足了毗卢遮那。信心是佛,你现在的心是佛,跟佛平等平等。光信不行,还得去做,怎么做呢?做有方法的,那个方法就叫解。学习做的方法又叫行。菩提心是因,发了菩提心要做才能证得菩提果。

  这个法会的会主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介绍毗卢遮那佛庄严的依正果报,现在都是依报。前面所答的那些菩萨,所问的是一切诸佛的刹海。这品专说毗卢遮那的依报,叫华藏世界。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就是华藏世界。把这个名词具足说,就是:“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徧清净功德海光明品”,简略说就是:华藏世界。

  这个世界是怎么组成的?什么形状?这个好解释,是在水上生一个大莲花。咱们知道极乐世界是莲花,这个世界也是大莲花。这个世界的安立一共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一重一重。世界的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种是种子,能生长的意思。世界种生长什么呢?生长世界。第二十重世界有十一个世界种,十一个世界种都如是。为什么说十一呢?咱们说十地,从初地到十地,就满了,其它的经论这样讲。《华严经》讲十一地。十一地所修行的法门,是进修摄化众生的境界,所以是十一个,就是十一地所报得的。十一地的上下有二十重,一重一重,渐渐地增广。十一地中,每一地都有两重因果。有因才能感果,地地进修。在进修当中,修的是因,证的是果,果又为因,因又变果,一直到究竟。一地之中,两重因果。进修当中,一个正果,一个向果。向果是趋向这个果,还没证得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四果,四向。所有的佛号都是圣境中的因果佛。所有的世界,在哪一个位置中,就有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相。

  华藏世界的成就有四种缘:第一种明声闻缘觉乘的。他能解脱了三界一切粗重的业惑,因为他没有佛的智慧,不利众生,滞于空寂。第二种是为了三乘的菩萨。他想求生净土,所以佛就示现佛的国土,就是华藏世界。三乘菩萨他们也能彻底地证得法性的理体,他的情知情见不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他有净土跟秽土的分别,他在净、秽土之间,在所在的依报上,不能得到自在,不能得到自在就没有受用。不能了知诸法之实相,不能证得他的本。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显福德的殊胜,这个福德的相有种种差别。第三是为怖一切法空的众生。为法空无相的道理。有好多众生一听说空,就落于断见。以为法空什么都没有了,他不知道法空是无相,无相之相无不相。空是说法性的理体,法性理体要随一切诸缘,缘生故有。因缘所生的法,没有实质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空了并不是把一切事物都毁了才叫空,而是在一切事物之上演这空理的,不是落于断见,什么都没有了是断见。第四种缘起。三乘的人,为了一切凡夫,现广大愿、福、智慧。因此佛说一切国土象虚空一样,无等无生无有相,但是为了一切众生故,要利益众生,普严净。佛以本愿力故住在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它的因,修因所得的果有时候隐,有时候现,隐是把殊胜境界隐起来。现是众生的境界,众生的业报,而佛是自在的。

  华藏世界海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毗卢遮那无尽的大愿、大悲所生起的无边的因,这无边的因怎么生起的呢?法性虚空能容万境,心量越大,容量也就越大。众生心很小,菩萨心非常大。你容华藏世界,就是华藏境界。你容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的境界。必须要愿大,心量才大。心容万境,万法唯心。你能容一百人,你可以当一百人的头,能容一千人,可以当一千人的头,能容无穷无尽的人,那就成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03:0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