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6 19: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参法师 华严经选读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 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
这十林菩萨,第二个慧林菩萨,他所赞叹佛的颂言.表示佛所行的都是空行,十行菩萨所修的行位菩萨啊,住而后发心,发心行道,行道是度众生而不执着,没有染故,清净的.说行在,他的行从内心自性发起来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对众生不起执着,佛就如是成道的。所以他称赞,世间的大导师,离垢无上尊,就是佛。
十颂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前头所说的意思,就是说佛离垢清净,接引众生,导引众生。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经过好长时间不可思议,那么多时间的劫,但是呢,没有缘的是遇不到的,难可得值遇,就是表明佛难遇啊。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这也是约有缘说的,没有因缘见不到的,就是佛放的光明嘛,世间都见了。这大家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见没见?你从义理上会,佛所说的法,所遗留下来的像,这叫住世三宝,说世间的僧,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住世三宝。理体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理体三宝。佛的住世三宝的时候这是像啊,这叫像法啊。这个形容是约理性说,佛放的光明,世间无不见,没有不见的,没有见不到的。现在咱们是见不到的。那从另一种意义说我们看见佛像,读诵的佛经,见到的僧宝,这个见啊,不如见到的佛在世说法清净。前头说难可得值遇,这是佛的放大光明,世间没有见不到的。怎么理解,那照世上说难可见,从理上说,佛放的光明我们作为般若智慧光吧,如果能照般若义,学甚深的空义,从理上见的啊。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广开演就佛说法,佛在世的呢是语言,现在呢,在末法时候呢我们是文字,把佛的语言啊记成文字,传布于十方,来饶益一切众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冥是冥暗的意思啊,痴是愚痴的意思,佛在世间上就是给众生的,除众生的苦难,除众生的愚痴。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啊。这个是事了,佛出世间就象灯的光明一样的,形容灯的光明啊,说这个时候众生的业啊,见不着佛的这个光明了,前头说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这个第三个偈颂就说佛如世间灯,难可见,就是难值难遇。如果你不用理解上来理解啊,你在文字上去分析,是矛盾的,在理上理解啊,难得见,是他不是三宝弟子,无缘。就是三宝弟子他有业障,惑业给他障住了。佛对世间说,利益很广,但是得你遇到有缘,没缘就见不到的。
已修施戒忍 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 以此照世间
这首偈就是六波罗蜜,咱们平时讲的太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波罗蜜,佛以六波罗蜜在世间度众生,让一切众生嘛,都能消除这个惑业苦,除三障,开智慧。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这首偈是说佛的功德,没有什么可与佛相等的。想要比,相比来说不可得,就是佛佛道同,其他的菩萨,九界众生不能跟佛相比,叫无能比。说你不了得法的真实义,就是诸法的体啊,法的真实义说的法体,咱们经常说是法性。真实义呢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名词不同,义理是一个,就是法的真实义。若想见法的真实义,就得心开意解。心开意解就要学了,学完了经过行了,行完了经过证了。现在这个慧林菩萨,他在示现行位菩萨,实际上他们是,都是跟文殊、普贤相等的了,在他那个佛国土都成就的了。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 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 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这个无与等跟前头无能比意思是一样的,想求比不可得的。若了法的真实才能得见,不了法的真实不得见。那佛的神通力,佛的自在力难思议。难思议就是我们凡夫去揣度啊,达不到的。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无去无来,如如如是。这都是圆教话啊,这些话啊,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相的,无作的。度众生是无作。佛住世间无相,如来,如者是不动,来者是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亦不动。象咱们现在讲这个啊,佛本来在菩提场,不离菩提场到忉利天,不动忉利天到须弥顶,不动须弥顶又到夜摩天,不动。不动有来没有呢,也没来,是遍的,圆遍的。无去亦无来,没离开菩提场又来到夜摩天,没有的,这样理解就不能见如来。说法度众生,说《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说,如来无所说,这就合乎佛义了。无说无得无证,这佛是自受用啊,自受用体。即无处来之相,而到一切处,说法度众生。说法呢,说亦无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这意思啊,这些含义啊,大家掌握一个就行了。让你不要执着,我经常跟大家讲你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来取,要悟得它的性,佛所说法教化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取,相即非相,所以说无去无来啊。终日说法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不见众生相。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若有能见到的,见到佛的,闻到法的,若见着清净的天人师啊,就是佛,那你永远不堕恶道了。永除诸恶趣,一切苦都舍离了。这两句话可以用理上来解释了,根本没有恶趣啊,所以永离啊。苦是众生的执着,你身体没有,能受苦的是谁呢?苦的境界没有,是你心意识的幻化。这个理啊,在你发心信佛的时候,信位就应当能建立这个信心,完了再经过发心修行。因为修行了能够自己了解到了,了解到什么了呢,了解到自性了。信自己的体性,再依着这个体性而发菩提心,发个觉悟的心,达到自己体性,都是这个含义啊。不过重复,深入,深入,重复。相信你的心,没有一切相,没有一切法,没有一切事,佛心与众生,是三皆平等。平等意是在这个理上,这所说的都是理上的话,那大菩萨行菩萨道,不见众生相。
每个菩萨,这十林菩萨赞叹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把那个发菩提心的心扩大了,把以前自己的信心只是信,经过你的住又发菩提心,再加固你的行啊,完全证实你所信的,你自己那个体性与佛无二无别。
这个时候说的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是说的事啊,你在事相上比不行啊,本来具足的,也没有什么比不比。这就是把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相,跟着法理两个合而为一了,把一切世间所有的分别诸相,虚妄诸相都合入理体,这些大菩萨赞叹的就把事相,相入于理,事入于理。那我们现在事不能入于理,例如我们的苦,我们不能理解。苦的性没有的,你感觉诸相是幻化的,这在住位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有这么一个觉心,觉照一切法。
无量无数劫 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 不可得成佛
虽然是经过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如果你没悟着这个道理,你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发菩提心修的菩提行,修的菩提行,就悟得菩提,证得菩提,那就知此义了,那就可以得成佛了。如果没有修,无论你修好长时间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觉行,行无所行,无去来之相,没有修行之相,这个道理一定得懂,要是不懂的话呢,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 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 功德超于彼
无量刹珍宝 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 终不成菩提
这显示什么呢,显示菩提果的真义。你用无量刹的那些珍宝供养于佛,这只是有形有相的世间相啊,不是觉性啊,再把这些珍宝施给供佛施众生。他怎么样能知此义呢,能施者菩提,所施者也是菩提,所施的物也是菩提,三个,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物,没有受施者,这叫知此义了。如果你有分别,有能施者,有作意,有受施者,还有个供养的施物,这就不能知此义,不能成佛。以什么供养佛呢,以法供养,以心供养,这是能知此义,心佛与众生啊,三无差别,这就知此义了。最后的这个慧林菩萨赞叹佛的。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 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