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19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教缘起第三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尔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威光’,‘威’是威猛,使大家生畏敬的心,叫作‘威’;‘光’者,本身亮叫作光,能照物叫作明。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强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强盛。
‘如融金聚’,像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金子本来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钢、铁,本来是不发光的,但炼钢炉的钢光亮极了。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佛身放光又像明镜,镜子的光照到镜外了,叫作‘影表’;放了光不但是照到镜外,也照到镜子里头,所以镜子里头也明亮,这是‘影里’。佛身光明和镜子一样,内外都明亮是‘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这个‘大’字,表此光非常殊胜明耀广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的转换变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转换,光的形状不停转变,越变越妙,这就是‘数千百变’。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阿难’是佛的侍者,证了初果。佛在法华会上宣称,我和阿难他们都同时在空王佛处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喜欢多闻,‘我常勤精进’,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难就要护持我的法,也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阿难还没有成佛。可见阿难与世尊同时在空王佛所发心,阿难的任务之一是教导菩萨众,也即是可以充当菩萨的老师,这就是阿难的本迹,现是初果只是示现。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一生,是大教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结经藏。二传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三密典中称阿难为集法金刚(金刚位同如来)。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儿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授之法。所以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承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所以他在本经当机呀。
‘即自思惟’。阿难见佛现希有瑞象,放空前殊胜的光明,他内心中就在思考: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诸根显得欢乐愉快(悦豫),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如来身本性清彻,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垢染。如来身就‘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佛为什么这样欢喜呢?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念阿弥陀佛所有圣行功德圆满。二因众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时机已到。可见本经,大畅如来本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
‘光颜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所以叫做‘光颜’。‘宝刹庄严’,光中出现宝刹,这是《宋译》中的话。‘刹’是佛土、佛国。‘宝刹’是佛净土。在佛光中现出诸佛庄严的国土,这正显示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刹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离见殊胜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这样殊胜瑞象,‘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看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地‘瞻仰’佛这样的瑞相。从内心生出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诚恳恭敬的心,这就是‘生希有心’。于是他就从座而起,站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比丘表达极敬的仪式,叫做‘偏袒右肩’。两条腿著地叫‘长跪’。阿难长跪在地,向佛禀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双树之间,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涅槃》又说:‘大寂定者,名大涅槃。’这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是大涅槃。《甄解》说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个名字。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了。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两说并没有矛盾。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
‘住奇特法’。《净影疏》说: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甄解》对此有很精采的议论,现在只介绍其中最精妙的一段。他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七宝池中,一花里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光一一出无量的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这是《甄解》的解释。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这是‘奇特’。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示现空前殊胜的瑞相,所以他推测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也是阿难当时的内心活动,认为佛现在现瑞,必定是安住诸佛所住导师圣行、最殊胜之道。‘佛所住’,《净影疏》说:‘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是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释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觉,由大涅槃出生殊胜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甄解》说: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这是诸佛所住,今天释尊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导师’就是‘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能给众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导师,能教人出生死是导师。《佛报恩经》说:‘能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叫做‘大导师’。众生病根是有为,虽然学佛,但因执著的情见很深,把佛法也变成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都虚妄了。所以做大导师的人,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妄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忽略了马上就要破灭。这是第二倒。世间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实际,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这是第三倒。世间是八苦交煎,但众生乐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赌荒淫,正在兴高彩烈,谁知身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实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觉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眼前的享乐是坏苦,乐境破坏了,自己很苦。这是凡夫的四倒。证了阿罗汉,解决了这四倒,但他又有阿罗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菩萨是真常、法乐、真我、本净。《甄解》说:‘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甄解》的好处是结合本经,弥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不舍一个众生。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难思维:今天佛住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所以必定同去来现在这三世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难提问: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是在念现在佛呢?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世尊‘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阿难因为佛光空前献瑞,准知世尊必同三世诸佛一样,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其中暗摄哪一尊佛),所以请问。阿难并提出自己这样设想的根据:要不是佛在念佛,为什么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请求世尊‘愿为宣说’。阿难末后,请求释尊慈悲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世尊回答阿难:‘善哉善哉’。从衷惊发的称赞之辞。并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是哀怜,‘愍’是悲愍。你是慈悲怜愍众生,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是这样伟大的心,所以才能问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甄解》说:阿难所问‘称可佛心’。所问的问题正称佛的心,并且契合时机,所以佛赞叹阿难能问如是殊胜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深玄奥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不可思议叫做妙。阿难所问正是一个义理深妙、超情离见、众生心行不能到、语言文字不能及的问题。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州、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赞阿难提问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罗汉辟支佛,下一句是也胜于累劫布施诸天的人民和蜎飞蠕动之类(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行。累劫的时间长极了,对于全球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的功德)。提问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百千万倍呀。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因为你这一问引出佛的回答,于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当来’,就是从这以后,未来的。‘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含灵’即众生。一切的含灵,皆因汝阿难这一问而度脱生死。因为这一问,问出来净土法门。
大家要知道:一‘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当前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你我,所以你我都依净土法门得到度脱。二皆因问出的净土法门得到度脱,可见法门无量,我们能依靠来度脱生死,直登彼岸,只有净土法门。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底下佛又说了:‘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前已提过,《普贤行愿品》说:诸佛是以大悲心作为本体,要用大悲的水去饶益众生,才能长成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无尽’就是《行愿品》里头的‘无有穷尽’。诸佛菩萨是以无尽的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就是怜愍,怜愍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就在人世间就出现了。《法华》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佛现世间,就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拯’是救度。‘群萌’,萌是萌芽,群萌就是众生。‘欲’就是表示愿,我要来救这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承上。因大悲为体,就要度脱一切有情,所以要光阐道教,就是为了来拯救群萌。二启下。为要真实拯救群萌,所以要‘惠以真实之利’。‘惠’是施给、恩赐。‘真实之利’,就是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弥陀大愿之海。日德说:这是善导大师‘独步妙释’,只有顶门具眼、古今独步的善导大师才能有这样穷尽理体、究竟方便的无上微妙开示。善导大师的偈子:‘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甄解》:‘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所谓‘真实之利’,就是名号的大利。大利的彻底圆满,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因为这一句名号的究竟之利,就是无上涅槃妙果。蕅益大师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把自己所证的真实法全部授给众生,只是为了众生得到真实之利,因为只有这一法才是最真实。
从世法看小乘,从小乘看权大乘,从权大乘看实大乘,从实大乘看弥陀大愿,那就前者是权假,后者是真实。弥陀大愿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核心,所以这一愿是一切真实里面的真实(《甄解》对于以上的比较有个解释:这是从利益上来比较,其他教法经论有疾速成佛的教法,但众生根器不够,所以很难看到现生立即解脱的人,因此持名法门独有真实之利,万修万人去)。
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净土法门,你能说这个法,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及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存款,提款单的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并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的写出来,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所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
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所念的咒字,所观的字种也都是实相。可见入了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是会遇。‘优昙花’希有出现,很像无花果,叶子像梨,果有拳头那么大,不开花就结果,也有时开花,但很难碰见。《涅槃经》说:如果开了金花,那就会有佛出世,多少劫才开一次花,是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是‘希有出现’,在无佛之世,只结果不开花。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佛唤阿难,并说:你要晓得,如来正觉的智慧是难以测量,一切通达,没有障碍。‘正觉’,《净影疏》说:‘如来正觉,总举佛智。’此智妙绝,不是凡情所能称量测度。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甄解》说:应身佛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哪。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的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由于这个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阻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念顷’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么一点时间,能够住无量亿劫,所以我们说咱们这部经就是中本的《华严》,所以就能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劫’是多长的时间?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几百年天人下来一次,用身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把这个石头完全磨得没有了是一劫。现在是无量亿劫,是极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在刹那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在一念,正是《华严》十玄门里头的十世隔法异成门。《晋译华严》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延促同时,打破了世间的时间概念(近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也突破了旧时间概念)。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超思量。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畅’是通畅。‘无极’是没有极限,不能穷尽。此处单独提出‘定慧’,因为六度万行之中,这两门最为尊胜,如车的两轮,似鸟之双翼。永明大师说:‘定为将,慧为相,能弼(辅助)心王成无上,永作众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又说:‘定慧全功不暂忘,一念顿归真觉地。’如来定慧究竟通畅,无以复加,只因‘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离开烦恼的束缚,通达诸法,没有阻碍,叫做‘自在’。在《华严经》有十个自在:一命自在,就长寿住世没有障碍。二心自在。有智慧调伏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三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四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五受生自在。随其心念示现受生。六解自在。胜解成就,能够示现种种的身像,演说妙法。七愿自在。随愿在一切国土示现来成佛。八神力自在。神通威力广大难量,能示现种种变化。九法自在。于诸法之中,演说无边的法门。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以上十种自在,第十智自在是根本,是究竟。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摄在里头,就如《法华经》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最胜自在。由于最胜自在,所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啊。‘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本经的正文。序主要是为了证信,前两品六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第一是放光献瑞,前所未有。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理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绍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弥 陀疏钞》:一‘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的真实之际。二《弥陀疏钞》接著说: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已经背了,背觉合尘呀,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祗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你念了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法藏因地第四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告阿难’,世尊开始回答阿难的提问。‘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上面又加上无量不可思议,那更是说不清那么多的过去劫中,有个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释佛名:‘世间’,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自在’,烦恼束缚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是解脱德。王就代表法身德,从法身流现一切。世自在王圆摄三德。‘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佛的十号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据《涅槃经》,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佛跟世尊合成一号。
‘如’就是真如,从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所以叫做‘如来’。又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叫做如来。《会疏》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1)《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个说的法身如来,是法身境界。《天台寿量品疏》:‘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两样)为如,不动而至为来。’(2)《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3)《成实论》:从过去如来所行之道来成无上正觉。这是应身如来。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太子,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由于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所以对于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
‘应供’。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万行圆满福足慧足,应该受一切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等正觉’。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说全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是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就是无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过于此,就是无上。对于实际理体(本体)能彻底照了,所以称为正遍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种解释,一般解释为三明(宿命、天眼、漏尽)的明,《净影疏》进一步解释为智慧;独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得无量善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明。‘行足’。《涅槃经》说:行名脚足,脚足‘名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定慧都圆满具足,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论》说:好去就是在种种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中离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为大车,在八正道的觉路上行履,证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间解’。又名知世间。综合《净影》、《甄解》、《会疏》之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胜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的法,来教化众生,令得解脱。
‘无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所以称为无上。‘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断,就只是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当然更不能超过,所以称为无上。
‘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伏。调是调伏,御是制御。善能调伏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是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具有正知正见就可称为善知识。你能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去尊重他。二是能听法。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可见能听法不是小事,须具至诚心、恭敬心,不我慢贡高,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受,无有厌足,才能听得进去。三是思维义。不但能听,而且善于思维呀。要消归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寻行数墨。那些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很有学问,你只是个活的佛学大辞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归自己,融入自己的殊胜的智慧,也就是让他来熏发自己的本觉。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熏无明,现在我们又有所闻,从外面又在熏无明,于是无明的转变就快了,这才能把那些死句变成活句。四是如说修行。能说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条才是大丈夫。这里单提丈夫,《智度论》说,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无根,种种其他都包括了。
‘天人师’。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以正法来教导人和天。又所有天上人间,释梵天龙种种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来充当弟子,所以叫天人师。
‘佛。世尊’。佛就是三觉圆满。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钦重,故称为世尊。以上如来等十号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诸佛住世时间长短并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为大家说法,开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著就立刻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宏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易。以上经文简单说来,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萨之所行,所以‘修菩萨道’。‘高才勇哲’,《净影疏》说,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就是才能过于常人。心志广大坚强叫做‘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动摇,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这才叫做‘勇’。‘哲’,‘心明称哲’,自心明显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见自本心。《嘉祥》说,什么叫高才呀,‘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众了。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了,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这个超,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物件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胜他’,(1)要胜过外面的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谓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都是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都要胜过。(2)帮助别人也破癌细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这是胜他,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两字的解释很深。
‘与世超异’。《会疏》说:‘不常人所及’,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净影》说:‘与世超异’,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话,‘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合赞》对‘与世超异’中的‘世’字,别有一说,他说: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法藏比丘超过登地以前的种种世间,所以他这时的发心大约是地上菩萨的发心。《合赞》未敢肯定,但是昙鸾、嘉祥、善导与《甄解》都认为法藏此时已是登地的菩萨。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义章》说:对于佛法僧三宝能生清净的信心没有怀疑,这个叫做信。信很重要,《晋译华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开解等等。《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的很分明,很准确。‘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一信解的能力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二法藏所解都合于第一义谛,不是常人那样听见有就著有,听见说空就著空,听见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比丘所解不落两边,不能局限,都合第一义谛。所以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没有人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胜’是胜过。超凡绝俗,希有难逢,就称为殊胜。‘行愿’。行是身行,愿是心愿。《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愿,有行。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著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及念慧力’。 ‘念慧力’就是五力里头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精进力、定力,就叫五力。由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因为修持,得到增长,增长了就产生力量,不被种种烦恼魔外破坏,所以叫做五力。五力里面,念力、慧力尤为重要,所以提出来代表五力。‘念力’,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这个念根增长,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这种力量就是念力,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大师说:‘能遮(遮是止)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通惑是(1)见思惑(破了见思惑,称为漏尽,就证阿罗汉)。(2)尘沙惑(众生无量的病,有无量的治病方法,这都不知道叫尘沙惑)。别惑,无明惑。这只是别教的菩萨应破的惑,称为别惑。所以慧力能止见思、尘沙两通惑与无明别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够发起无漏的真实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义,就是有一种力量能帮助增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长了,也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增上了。正好是这个意思。此处要注意的是增上什么呢?是‘增上其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增上其心’同‘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中无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当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你的那个妄心。每个人正在当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用事,认贼为亲,所以是可怜悯者。正因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就像浓云密布中的太阳,人们所见只是乌云,一点阳光也不能透露了;又像明镜,镜面上厚厚的垢污,遮盖了整个镜面,这面镜子就什么也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复本明。明镜弄秽了,不能照了,所以要去擦镜子,除了污垢,光明就显现了。因为光明不从外来,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的时候,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所增长,所以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现在你能照了,这就是增。对于本体上说,没有增减,现从照用方面,镜干净了才能照。增上指的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对于本体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所以就出现了‘增上’。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且是坚固不动啊。它这个心‘坚固不动’。‘坚’是坚定,‘固’是强固,‘不动’是不动不摇。法藏比丘的信解志愿与念力慧力,都十分坚固,不可移动,不被一切所动摇,如同金刚般若,能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其愿坚固没有动摇。《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一个如字是动词,后一个如字是名词。老是如同真如,没有动摇,没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中,念念之间没有迁移,这是‘坚固不动’的解释。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精纯,没有恶浊杂染。进就是上升前进,没有懈怠。是超过。法藏比丘的精进修行,在世间自在王的世间大众之中,最为第一,没有人能相比,更没有人能超过,所以说是‘无能逾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法藏比丘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给佛顶礼。‘顶礼’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于佛的崇敬。‘长跪’是双膝都跪下。两手合掌,向佛恭敬赞叹,用颂念伽他赞佛功德,并发广大誓愿。‘伽他’,即是‘偈’,翻成‘颂’。偈中每句长短一样,并且可以唱。‘颂’很像诗歌,文字虽少,可是含义丰富,便于念诵和记忆。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