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516|回复: 6

鼎然师父与小沙弥的对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8 21: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普宁润德居士 于 2011-10-12 04:53 编辑

看大图
  鼎然与小沙弥对答
  小沙弥问鼎然:人为什么那么在乎自己呢?
  鼎然笑着答:人因为有了自我,所以才会浮现出索取。因为自我的虚假,所以才会伪装自己。正因为伪装自己是必要的,所以才会更加在乎自我的存在。这个大无明本身就造就了自我存在的梦境。这就好象我们做梦。在梦中我们是自由的、是随意的,是疯狂的。但是,这些自认为是自由而疯狂的梦,其实就是你的另一个假我。这个假我每天都在给我们制造梦境,目的是让你的真我永远不要清醒。所以,人时常生活在梦境中,永远抱着一个从来就是虚妄的自我而沾沾自喜或痛苦忧郁。这个自我,本身就是空洞的!
  小沙弥继续问:既然自我是虚妄空洞。可又为什么继续在贪爱中执着不放呢?
  鼎然捋捋自己的胡须,说到:人的自我虽然是虚妄的,也明白执着于贪爱,最终将是空的、苦的、忧的。有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就是做不到。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大海边,明知道大海是汹涌而深险的。但因为自心贪爱于大海当中的鱼虾,所以在贪爱的诱惑和刺激下,已经蒙蔽了当初清醒的心。于是,他下海了,结果被浪所吞噬。这就好象一个曾经喝醉酒的人,知道醉酒后的难受感。可他一旦面对酒的刺激和诱惑,早已经忘记了当初醉酒的狼狈。这样的人就象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习性的牵引。
  小沙弥继续问: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这种习性呢?
  鼎然回答到: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性,是需要坚毅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因为人的不好习性是通过一点一点的执着和懒惰来逐渐积累起来的。这就好象一个人一天不洗澡,就有一天的“身垢”。如果十天不洗澡,甚至半年不洗澡,身体自然会发臭的。发臭的身体是因为污垢的侵袭,在你身体机能分泌出来的东西相互粘合后形成的。如果每天洗澡或不间断地清洗自己的身体,我相信这种臭味是不存在的。这就好比我们家里的玻璃,如果你每天擦洗,玻璃就会更加清净和明亮。假如你时常不擦洗玻璃,玻璃就会变得非常肮脏和黑暗。我们不好的习性就如同长时间不洗澡和长时间不擦洗玻璃一样,日久天长,这种不好的习性自然形成坚固,难以摧毁的贪爱执着。清洗我们长时间形成的不好习性,最好在起初未形成时就要做起。发现不好的习性,就理应马上纠正,不要等到习性的自然成熟再纠正,就很难了。
  我们每天都要形成积极和良好的心态,一定要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生活规律。不要放纵自我的贪爱,要理性地,有节制地遏止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贪爱执着,尽自己最大可能逐渐降伏。要有坚毅的信念和毅力来对治我们的贪爱。逐渐地,慢慢地消融。

  小沙弥继续问:人的痛苦是怎样造成的呢?
  鼎然回答:痛苦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痛苦而产生畏惧和逃避,甚至脆弱和无奈,这才是最可怕的痛苦。就象我们生病一样。当病魔侵入我们的身体时,我们是有知觉的。如果我们的知觉是脆弱的,自然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导致我们的精神产生惶恐和焦虑。因此,在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就应该浮现出坚强而勇猛的心,犹如病人在面对病魔纠缠时的刚强和无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战胜病魔,如同战胜自我的憔悴一样。而痛苦的产生,就是在面临假我的时候,产生了逃避和脆弱的心理。这种脆弱的心理,皆是因为没有看透、看破、悟明假我的缘故。
  小沙弥接着问: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因假我而产生的痛苦呢?
  鼎然喝了口水,说到:假我的真实,就象我们站在水池边看自己在水中投射的影子一样。你若对它产生恐惧和疑惑,其实就是在对你自己产生畏惧和否定。一个不怎么了解自己的人,又怎么可能去看破,放下痛苦呢?因此,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就如同面对自己在水中投射的影子一样,要直观地、现实地、理性地面对痛苦。也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觉得自己在做梦,更不会觉得自己在逃避。而是真实地接受痛苦、认识痛苦、溶解痛苦,最后彻底放下。
  小沙弥继续问:痛苦真的就这么可怕吗?
  鼎然微笑着说:正因为有了痛苦,我们才知道该如何珍惜拥有的快乐;也正因为看到了痛苦,我们才懂得希求快乐的憧憬;也正因为有了痛苦的浮现,我们才发觉到了快乐的光明。所以,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孪生兄。他们是不可分离的,也绝对不能分离。因为在人世间,有了痛苦,才会有快乐的浮现。所以,痛苦是希望快乐成就的奠基石,痛苦也是逐渐滋养快乐成长的养料。因为痛苦,所以我们才渴望快乐。这就象因为有了黑暗的无明缠绕,我们才需要修学佛法,唤醒我们的佛心,从而光明无暗。
  痛苦并不可怕,如果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他眼中,痛苦其实非常乖巧。为什么?因为痛苦就是快乐。这就象我们面对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在别人眼里,这个孩子非常讨厌,但在一个智者眼里,正因孩子的这种调皮捣蛋的特性,一旦被善意所转化,将来的他注定是一位非常聪慧的人,而且是一位顶极的智慧大师。同样的道理,痛苦一旦被善意的转化,真正的快乐将是永恒不灭的。
  小沙弥继续问:什么是爱?
  鼎然品了品茶,说到:爱,就是你心的化身。情,就是你思的报身。欲就是你人的法身。因为我们心中有爱,就会有情的浮现。有了情的浮现,自然就显露出了思的缠绵。这个因爱而有情,因情而现思的相互交织的过程,就是爱的整体。这就好比一场电影。电影播放的整个情景就是爱,而播放当中浮现出来的某个小情景就是情。在情景与情景之间出现留恋和遐思的冲动,就是我们的情思。在台下观看电影的观众就代表爱的体验者。当电影出现感人场景,观众就会动情。这种相互交织的情思,就是爱的无限缠绵。直到电影播放完毕,这种爱的延伸依旧存在,依旧回味,因延续爱的体验和回味爱的情丝的状态,就是欲。所以,爱其实就是欲的总结和显化。没有了欲,纵然有爱的浮现,犹如没有了电的刺激,一部完整的电影情景,将不会有情地播放出来。
  小沙弥接着问:世间人为什么放不下这种爱与情的纠缠呢?
  鼎然咳嗽了两声,接着回答:因为有了爱,所以才有了世间情。也因为有了世间情,所以才有了世间爱。爱与情,是不能分割的。这就象水与波浪一样。爱的本质总是清净纯善的。情的本性也依旧纯善和清美。可人一旦给爱注入不良的欲望和执着的爱染,这种因染着而浮现出来的爱与情,自然很难澄清下来。这就好象非常饥渴的人们,在面对肮脏的水时,他们也是义无返顾地前往解渴。为什么呢?因为“渴爱”的缘故。而“渴爱”是最厉害的爱欲,最让人终生痛苦和眷恋的爱欲。这就好象一个人长期吸毒,当毒瘾已经注入他的血液后,一旦毒瘾发作,他是没什么可顾虑的。这种“渴爱”在人类精神逐渐丰富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变得更加的强大,使那些痴男情女醉死其中,无法自拔。而这种极其“渴爱”的幕后指示者,就是欲性。在佛法来讲,这种欲性,其实就是真正的魔王。她可以使任何没有修行的人,彻底臣服于她的魔爪当中,永不得自在。因此,情为何物?已经不再停留在这个问题表面上了。
  小沙弥继续问:我们该怎样逃出爱欲的魔手呢?
  鼎然回答:逃出爱欲的魔掌,唯一的就是:认识自己的真我。

  小沙弥说: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
  鼎然回答:也只有认识了自我的本真,才有逃离魔掌的正确方向啊。否则,你该如何逃离?往哪里逃离?

  小沙弥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鼎然回答:是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的家,真正的本我的家啊。因此,无论你怎么逃离魔掌,其实,你依旧在她的掌控之内啊!而这个本我的家,就是你的自心清净佛。这就好比一个人逃脱了坏人的牢笼,可是依旧到处流浪,始终没有自己固定和常住的地方,最终还是落入了坏人的牢笼。
  在这个世间中,总被魔王控制的众生,十有八九不得自在。为什么?因为他们迷相求佛、迷真求假、迷明投暗。颠倒黑白、妄求境界,认贼为父。跟随邪师,到处流浪。这样的人,尤其是这样的学佛人,又怎么可能脱离魔掌而得自在呢?

  小沙弥继续问:人生是一场梦,这样说有道理吗?
  鼎然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到:梦,也是人生啊!也有大智慧啊!

  小沙弥疑惑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到:为什么梦也是人生?也有大智慧呢?
  鼎然回答:“慧”做梦的人,在梦中就自在清醒。这样的梦,还是梦吗?虽然他也做梦。可梦中的思维却已经超越了梦的纠缠,这种“梦”,时常光明、时常清净,美丽多彩;安乐妙喜、欢快祥和、寂静空明。这种梦,世间人有几个做过?这种梦已经不是梦了,而是禅定,诸佛菩萨所住道场。所以,善做梦的人,不就是大智慧者吗!善于从梦中觉醒的人,再继续做梦,他还能迷于梦中吗?
  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而且是大人生。我们总觉得晚上是在做梦,而忽略了白天如梦一样的轮转。假如我们能够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而且能够在做梦中消融我们因白天而产生的疲劳和忧郁,当白天醒来后,精神焕发,一整天都没有劳累和忧郁感,这样的梦,谁不想去做呢!而且这样的梦,就是我们通常所修的《梦瑜伽妙观》和《睡瑜伽妙观》。
  梦,是智慧的源泉;梦,也是灵感发现的基地;梦更是创造者丰富思想的天地。我们不要把梦当作虚妄,因为,梦与现实,都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清净空明的东西,虽穿梭其中,但其性依旧恒常不动,而且恒常发光。它是什么?它就是我们的佛心,佛的清净之性。
  我们在黑夜可以做梦,我们难道白天就不做梦了吗?而且白天做的梦更加强大、更加迷惑,更加茫然。若能在梦中修炼梦瑜伽妙观和睡瑜伽妙观,你将在梦境中,觉性清明,觉识明光,本性显露。这如同我们的白天,可破人生五大障:一是情障;二是思障;三是禅障;四是妄障;五是法障。
  在“梦”中了悟诸法实相,彻断根本烦恼,见性成佛,已是不争的事实。

  小沙弥继续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您为什么又说梦中有大智慧呢?
  鼎然刚毅地回答:因为你从来都未曾醒啊。
  鼎然看了看小沙弥一脸的茫然,接着又说:三界之内,因缘合和。故为虚妄。此经语义为:于禅定中,心识的起用,无论是善境界还是恶境界,都是心识妄造的幻相,在未彻底破除根本无明之前,本无真实可言,故名虚妄。佛祖言外之义就是要告诉已经步入罗汉境界的人:莫要执着禅定幻相,也莫要留恋禅色境界,更不要迷恋禅定法相,这些都要布施出去,都要无住,都要彻底放下。
  如果是菩萨在听闻佛祖的这句话时,他绝对不会如罗汉一样的思维。

  小沙弥兴奋地说到:师父,我知道了。但我还有一个疑惑,我不明白的是,您刚才说菩萨听闻到佛祖的这句话,他绝对不会象罗汉一样的思维。那菩萨们是怎样思维的呢?
  鼎然笑了笑说到:好吧!看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
  心识幻起的相虽然是虚妄的,本不虚妄的心,依旧清净光明。这种不舍也不取的境界,惟独菩萨可明。这就好比电与电线的关系。电线虽然具备无常生灭性,但电若不借助电线,是无法完整地施展它的光性作用。当电无心通过电线来显露电性的光明,电线也依旧在发挥它本能的无常性能。这就是电本质的“不取也不舍”。因此,同样是佛祖在宣示,可听闻的人所领悟的境界都有所不同。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的“小乘和大乘”之别。我们学佛,一定要学究竟的法而不要迷恋不究竟的法。
  小沙弥继续问:师父,什么是究竟的法?什么又不是究竟法?
  鼎然站起来,哈哈大笑说到:
  所谓究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谓不究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分钟后,鼎然走出寺院,消失在人海当中……

看大图

  问大家一个问题:小沙弥读的是什么经? 附加问答系列
  某网名问:鼎然师傅您好:你对修行人喝酒是怎么看待这问题的?
  鼎然答:酒不醉人,人自醉。酒不在多,而在妙。心不在修,而在觉。

  某网名续问:修行人喝酒算不算犯戒。
  鼎然答:算。
  鼎然续说:真正的修行佛子当具备五种条件:1、必须授三坛大戒;2、必须是正比丘;3、必须证得果位;4、必须见性;5、必须进入禅定相续五年;
  鼎然又续说:若正修行人,也理应具备五种条件:1、必须苦行三年;2、必须深入禅定;3、必须授戒;4、必须坚固觉力;5、必须三业清净。
  鼎然接着续说:所谓修行人,就是已经上路的人。除此之外,严格说,都不是修行人,都算做修习人或加行修或散修。



  经有字否?
  有一个禅师的徒弟在看经典,禅师过来说到:经有字否?
  禅徒说:有。
  禅师大声诃责:在哪里?
  禅徒说:在经书上。
  禅师继续诃责:赶紧抹掉。
  禅徒纳闷。
  鼎然向读者提问:禅师说的“抹掉”是什么意思?“抹掉”什么?怎么抹掉?请大家踊跃参与,并把答案公开在信息栏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00: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学习。普宁润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04: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7 22: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的那份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7: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圣贤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可学,却不可照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圣贤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0 11:1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