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7 09: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多天后,又悄悄把郑贵妃派出策动张差闹事的两个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处决。杀人灭口,死无对证,“梃击案”才算告一段落。
- r, m* p2 N9 e7 q: W7 } A5 F0 w+ o0 }4 s, u
明代“伟哥”悲剧
' }& I; \/ Q l& o: b' D5 d/ w
4 Y3 c2 V& A4 T5 N- w5 h这时的郑贵妃总算明白:皇太子废立之事已成泡影,朱常洛就是未来的皇帝。于是改弦易辙,借口感激他的解救之恩,对他曲意逢迎起来。
7 ?2 l2 P+ M3 A8 G. W5 a1 C/ M% N9 `" ^/ K# a; f* k
除了不断供给珍宝、钱财外,还从自己身边挑选了八名美女,供给朱常洛享用。
' d/ b' W3 F1 V: ^2 I1 W2 s
7 b% m4 G" P( `) d, N z8 y# N这朱常洛体质原本不好,此时忽然从逆境转入顺境,正如贫儿乍富,不免失之放纵。有了这八名美女,更是雪上加霜,到他父亲死时,他的身体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 Y9 t, g" D2 E t+ H: F5 {( l |& A# K
他是1620年八月初一登基的。只是勉强支撑着,才完成了即位大典。开始十多天他还能理事,后来就卧床不起了。+ w! d W. A! s/ Z. p- E
0 o4 _. z6 C( |8 z0 J这一夜,八美人之一的吴赞侍寝。朱常洛服了一粒红铅丸,狂躁不已。尽管乖觉的吴赞一再提醒“皇上,请节制”,朱常洛却神情异常兴奋,狂笑不止,使得吴赞不得不在第二天一早去求助于御医。 K+ ^$ A4 h2 L) `
0 B; Y3 o+ A' i* J; f) M4 n. }当日太医院由崔文升值班,听说皇帝亢奋狂躁,不知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于是拿起笔来,下了一副泻火通便的猛药。哪知一剂到位,嗣皇帝就“一泻千里”,一昼夜竟拉了三四十次之多。
1 S2 D9 `( X" S9 `9 ?. Y8 R& O
8 l& g8 [- b2 T9 C0 K朝廷重臣杨涟立即上疏,指责崔文升,说皇帝弱柔之躯,宜补而误用泻药。崔文升也立即疏辩自卫,说新皇帝的病因乃多用红铅丸、“居处无节”所致,所以宜泄而不宜补。
% O& C% @ g; n/ l V& T
/ \' V1 Y0 P2 B. |新进的东林党人立即群起而攻,说崔“既益圣躬之疾,又损圣躬之名”——意思是,你的用药加重圣上的病,还居然敢抖出红铅丸的秘事,败坏了嗣皇帝的名声。
( L6 v4 O `8 ?9 t" W4 [5 Z/ F, @
6 H5 ~. n, e+ y5 _/ f# n7 }9 n然而,新皇帝的病竟不断加重,以致不得不召来辅政大臣和皇太子来安排后事了。这时候,皇帝突然睁开眼睛问:“听说,鸿胪寺有人前来进药,他在哪里?”' \& n; H) \: [
! i: S. G, P$ B* p9 ?8 {& h
首辅方以哲答道:“鸿胪寺丞李右灼说他有仙方可治圣上的病,臣等未敢轻信。”
# p* s/ j5 r7 k6 U# }# X
' ^1 ]; E7 s( V' ^可是这位已经自知不行了的皇帝想试试这个“仙方”,即刻派人宣李可灼进宫,并叫他快快进药。
% @/ q8 u. ] F9 G% r/ o
) _2 l3 l. E2 r李可灼进的是一颗红色的丸药。是红铅丸,还是另一种红色的新药?大臣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敢吭声。只见内侍捧着红丸,服侍皇帝咽下。不一会儿,皇上的喘象平复下来,呼吸也渐渐均匀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皇上也连说李可灼是“忠臣”,传令给予赏赐。
9 E$ m. W" k6 Q+ o" _# u8 h* o' i% _2 u# D1 x6 J0 Q; N% t' f7 t; ^- b
晚上,大臣们都守候在东暧阁外室,突然,御前太监慌慌忙忙跑来,宣李可灼再进一丸。/ s- {2 f! A G( F
% s4 k. E( z' l
第二丸落肚,皇帝初时也气象平复,首辅方以哲按照皇帝的意图,立即代拟圣旨,奖李可灼白银五十两。
- ]4 D. c8 K8 i/ j
& X$ D: o: a: Q) z, I3 e突然间一声尖叫,皇上捧胸瞪眼,挣扎了几下,然后就长眠不醒了——“红丸”终于酿成了悲剧。9 P( _6 }1 @9 E2 w# q2 [
9 j; }9 s2 I4 H! p朱常洛还没有来得及制定自己的年号即驾崩,即位仅三十天。死后被谥为光宗。# Y9 g4 I6 Z1 R7 V6 Z5 a3 l% a
! \! v$ U2 | b& Y3 O
“红丸”风波/ {% ]$ v1 T* U3 D6 N' X
% ^: X' h8 E+ v! K) _' _: |1 B
两粒红丸,要了皇帝老子的命,明廷朝野,顿时卷起轩然大波。这红丸到底是什么药?这李可灼不是御医,怎么敢在皇上病情危急之际,进这种药?是受谁的指使?五年前的废立两派,再一次摩拳擦掌,卷起一轮新的党争。
; j' T+ k0 S s2 d# N+ X) ~# f
7 D9 `2 _2 E4 O L. e有的人认为:这李可灼进的就是红铅丸,只是一种普通的房中药。房中药大都属于升阳壮火的热药,皇帝大泄大泻,阴寒弥漫,以火制水,也算用药正途。何况,明代诸帝大多是色欲之徒,很多人都是把春药当做补药进上,从而踏上坦荡的仕途的,李可灼何尝不想如此。只不过他的时运不佳罢了。0 e8 w; V: N7 G* n' U
# E$ f3 L; a3 d, u+ T也有人认为:这红丸就是道家金丹,从那药的颜色便可推知那是用汞炼成的汞化合物。明代诸帝希求长生不老,大都宠信方士,宪宗时期,受封为真人、法师、法王、禅师、国师的僧人道士,竟达一千余人。嘉靖帝退居西苑万寿宫二十余年,长期不理朝政,只以炼丹求仙为事。方士们也常常铤而走险,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死了是病重难救,而一旦活了,则名利双收。李可灼的心态大约也是如此。
1 h ~& \9 u) {" @6 G: R+ j8 i; v3 [: h0 O V$ c' s: C( H! h
还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垂危病人吃,是出乎常理的。李可灼不是疯子,明知道这病人乃是皇帝,如何敢这样胡来?何况朱常洛本是滥用春药,纵欲伤身,他需要的是清心寡欲,静养休息,哪能再用这等虎狼之药,火上添薪?李可灼显然是受人利用,故意拿这等药物来加速其死亡,其罪责已经不是误用“红丸”,好心办了坏事,而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谋杀了。红丸案之所以成为多年纠缠不清的大案,就是因为有这最后一说。
% U% G5 @0 r3 D+ G2 U) I, t, ?# K n/ a. }7 Z1 X
原来,那进泻药而使病情突然加重的崔文升,原是郑贵妃属下的人,李可灼又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来的。所以,保太子派的人一致认为:崔和李都是弑逆,应该处以极刑,不仅如此,还要追查幕后指使,这个幕后人,当然又指的是郑贵妃。) W! x% R4 E' x0 S+ G/ W8 W
2 N8 z( J6 O& A- V& ~' {和以前稍有不同的是,首席辅政大臣方以哲也成了众矢之的。方以哲挡不住这股抨击狂流,慌忙上疏请求致仕(即退休),想借此得以逃脱。可是致仕之后,声讨他的疏文还是像雪片一般飞来,其中以礼部尚书孙慎行的论述最为严切。他说:“臣以为:以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实录》中即欲为君父讳,不敢不直书方以哲连药二丸,须臾帝崩。恐百口不能为天下后世解也。……罪恶逆天,万无可生之路。”" e2 W. T: x" }# w2 y; x$ H9 _
) D4 u5 w. f+ e9 k5 ~4 a' s8 f- x
对此,方以哲只有一面尽力上疏自辩,一面自请削去官阶,并愿远流于边方异域。
! n+ O. {% ^1 R+ i1 g. g6 {3 y) r/ a* @" y: U) G
这时候,有很多宦官在内廷为他打点,在外廷也有许多官僚站出来为他说话,但事情还是盘根错节,很难了断。! f o, c$ _1 O, J
# _1 h# q3 M2 b
最后,韩爌上了疏,详细说明进红丸时他目睹的情景,又建议把李可灼、崔文升另行处理,才勉强压住了众议。韩爌为人老实,并不阿附方以哲,而且是进红丸前几天才入阁的,又是进红丸时在场的大臣之一,所以才能平复众议。) F6 T% u. r/ q" n
0 M6 j* V: `7 ?8 q
李可灼被判为流戍,崔文升则发往南京安置。“红丸”一案,到此才算暂时了结。( p% ^: Q* m% a* y9 O
6 ^+ Q% t) X+ m* m# C“红丸”余话# O) p- O- k8 y9 N$ ^
4 P. x4 {& @$ R. w4 g下一个皇帝是年号为天启的明熹宗朱由校。4 E! h, y5 E8 N `- @! j1 T
1 e! Q: `; N3 A$ t$ P
天启年间,魏忠贤伙同朱由校的奶母客氏当权,以编修《三朝要典》为名,把“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翻过来。在“红丸”案中出尽了风头的孙慎行,受到了“削夺”的处分,被开除了官籍,夺除了所有的官阶封号,最后还定了流戍。论疏最多的东林党人也都受到了追论,党魁之一高攀龙投池而死。
, ^/ e O* A2 N8 m, b6 R# O K7 F6 \# V# X% ]
明熹宗死后,崇祯惩办了魏忠贤,又把“三案”再颠倒过来。/ S* h( q) B4 i4 x6 E
$ j0 H- a0 b/ ~% q9 D; }2 a+ o崇祯死后,清王朝入主中原。逃窜到南方的明朝遗族组建了南明王朝。不幸的是,他们竟然在立足未稳之际,又一次地用“三案”做题材挑起党争,直到明王朝的彻底灭亡。
0 c4 J4 D$ b: r2 Q8 c7 v1 z- T0 R0 |) Y/ h! o, Z a! \
党争之祸国殃民,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