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主苻坚于公元357年建立了前秦。
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代。北方各少数民族趁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纷纷起兵反晋,先后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进行了长达130多年的混战,出现了7O多位君主。但是,真正有所作为,并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明君,还是常被后世称道的前秦皇帝苻坚。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前秦开国君主苻洪的孙子,苻雄的儿子。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袭爵。
苻坚自幼聪明过人,7岁时就知道帮助周围的小伙伴了。8、9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坚长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司隶校尉把你们捆起来吗?”苻坚回答说:“司隶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对随行的人说:“这孩子有霸王之相。”后来两人又相遇,相面的人悄悄对苻坚说:“你的面相不同寻常,日后必定大贵。"
苻坚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在苻坚8岁的时候,一天,他突然向爷爷苻洪提出请个家庭教师的请求。苻洪惊奇地望着孙子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肉,如今你想求学,买在太好了。”
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就请来了家庭教师。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而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结交了许多当世豪杰, 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誉的佼佼者。
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18岁出家,佛图澄的得意门生。初,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与道安同时期还有一个名声非常大的儒士,名叫习凿齿,与道安齐名,习凿齿听到道安名声日隆,颇有些不服气,心想,我一个熟读圣人书的大学士,怎么能和一个和尚相提并论呢,所以他就找道安要一比高下,他来到道安住所,不进门,高声道:四海习凿齿造访。口气很大,意思是我是天下最有名气的人。道安听后朗声应道:弥天释道安待客。习凿齿一听,顿时气馁,好家伙,你不过在地球上有名而已,人家已经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了。通过交流,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
公元379年苻坚派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胁迫入长安,道安住五重寺。这次获胜后,苻坚说:孤此战仅为一个半人尔,一人为道安,半人为习凿齿。可见道安在当时的名声之盛。
道安对佛学的贡献颇多,例如,在佛经翻译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所谓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所谓三不易,即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三不易也。这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道安还对汉地出家人统一姓氏作出了贡献。在当时,出家人都是随师傅而姓,所以非常混乱,道安根据佛理,提倡出家人应该统一姓释,不应该五花八门随师父而姓。这一主张,在当时颇受很多人的反对,但是随后不久,从天竺传来佛经,里面有一句:“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这下大众无不叹服。
道安还为丛林制定了规矩。如道安制定了三例规矩: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此三条规矩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关键词:在五胡乱华和十六国的纷乱时期,依然有图澄、道安这样的大师出现,预示佛法在中国昌隆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