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481|回复: 11

信仰佛教的帝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 22: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桓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东汉明帝
佛教初传中国
后秦姚兴
及安成侯姚嵩;中国僧官制度之始;护持译经、论,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
后赵王石虎
五胡十六国时梁武帝
南北朝南朝时期:梁国皇帝;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之称;建立中国僧众素食之风;在佛教
历史上,与印度的阿育王,一东一西,相互辉映三国孙权
、唐朝武则天、元朝所有皇帝、北魏的拓拔焘、越南陈仁宗,日本圣德太子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大理国国王段正淳,段和誉等,高丽王子金乔觉(金地藏)、阿育王、松赞干布、明朝朱元璋前秦王苻坚
帝王;送佛经、佛像至高丽,为韩国、日本有佛法之始
清康熙皇帝
清圣祖玄烨
清乾隆皇帝
清高宗弘历
清顺治皇帝
清世祖福临
清雍正皇帝
清世宗胤禛;自称圆明居士,礼喇嘛章嘉活佛为国师清末代皇帝溥仪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皇帝是第一个与佛教接触的皇帝。
关于秦始皇与佛教接触的史料记载非常少,但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的。

佛大约是在公元前566年降生于蓝毗尼花园,29岁出家,苦行六年后悟道,悟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此时佛、法、僧三宝才俱足了,三宝齐聚宣告佛教正式创立,这时大约是公元前530年左右。

《经录》中记载,秦王政时期“西域沙门室利房(一作释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

这说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期大概是公元前220年左右。而且还说明了秦始皇本人对佛教态度并不友善:他把来华传经的印度僧人逐出了国门。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我认为,佛教来华的时间是公元前220年左右,但并未真正传法。

有人说《经录》记载内容不可信,即便如此也还有其它的史籍证明,有一不知名的书籍是这样记载的:“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指秦始皇)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秦始皇没有杀掉僧人,而且还送了礼,是因为有神人解救了这几位僧人,神人解救僧人令秦始皇感到吃惊。但这段记载也解释了上面“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的原因是“王怪其状”,他们的异域装扮、言谈举止和佛教仪规使秦始皇感到另类,可能担心影响到它的统治,所以把他们放逐国外了。总之,这段记载很详细,这样详尽的叙述是后人伪造的可能性应该不太大。

如果说这还不令人信服,那么,以文风严谨,尊重史实而著称的《史记》当中的记载应该让人相信了吧?《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四个字:禁不得祠!

以前有人是这样断开的:禁,不得祠。意思是,秦始皇禁止人民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以避免影响到他的统治。但是,这样断句其实是错的,这个逗号不应该加,其实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句话,一句完整的话,关键在于对“不得”二字的理解发生了谬误,实际上“不得”是古时对“佛教”的音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禁止佛教在中国传播。

这就是佛教初入中国的概况。

关键词:这是中国初次接触佛教,但并未真正开始传法,其标志是既没有寺庙,也没有剃度的僧人,更没有传戒,连日常的佛教早晚课也没有,所以说,这段时期我国仅仅是接触了佛教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皇帝是第一个与佛教接触的皇帝。
关于秦始皇与佛教接触的史料记载非常少,但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的。

佛大约是在公元前566年降生于蓝毗尼花园,29岁出家,苦行六年后悟道,悟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此时佛、法、僧三宝才俱足了,三宝齐聚宣告佛教正式创立,这时大约是公元前530年左右。

《经录》中记载,秦王政时期“西域沙门室利房(一作释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

这说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期大概是公元前220年左右。而且还说明了秦始皇本人对佛教态度并不友善:他把来华传经的印度僧人逐出了国门。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我认为,佛教来华的时间是公元前220年左右,但并未真正传法。

有人说《经录》记载内容不可信,即便如此也还有其它的史籍证明,有一不知名的书籍是这样记载的:“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指秦始皇)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秦始皇没有杀掉僧人,而且还送了礼,是因为有神人解救了这几位僧人,神人解救僧人令秦始皇感到吃惊。但这段记载也解释了上面“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的原因是“王怪其状”,他们的异域装扮、言谈举止和佛教仪规使秦始皇感到另类,可能担心影响到它的统治,所以把他们放逐国外了。总之,这段记载很详细,这样详尽的叙述是后人伪造的可能性应该不太大。

如果说这还不令人信服,那么,以文风严谨,尊重史实而著称的《史记》当中的记载应该让人相信了吧?《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四个字:禁不得祠!

以前有人是这样断开的:禁,不得祠。意思是,秦始皇禁止人民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以避免影响到他的统治。但是,这样断句其实是错的,这个逗号不应该加,其实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句话,一句完整的话,关键在于对“不得”二字的理解发生了谬误,实际上“不得”是古时对“佛教”的音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禁止佛教在中国传播。

这就是佛教初入中国的概况。

关键词:这是中国初次接触佛教,但并未真正开始传法,其标志是既没有寺庙,也没有剃度的僧人,更没有传戒,连日常的佛教早晚课也没有,所以说,这段时期我国仅仅是接触了佛教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印度僧人于秦嬴政时期首次来华后的80-90多年间,再无僧人来华,这一段是我国佛教的空白期。

直至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才又和佛教有了接触。

这次接触缘于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的想法和实践。

汉武帝时期,汉朝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北大漠的匈奴,匈奴人善骑射,骁勇善战,彪悍无比,常常侵犯大汉边界,这使得汉武帝十分头疼,连年的征战,各有胜负,双方都极大的损耗了国力,汉武帝无奈还是沿用了祖宗的和亲一法,但这也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休养生息几年后,汉武帝雄心奋起,发誓一定要报累世之仇,选派大奖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等人,经过15次大规模的战争,终于使得匈奴一蹶不振,当然,汉朝也损失极大。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段时期,汉武帝是想与大月氏结盟,形成对匈奴的夹击之势,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匈奴。大月氏国以前备受匈奴的欺侮,其国王就曾被匈奴人逼死,无奈大月氏人只好西迁,以远离匈奴的侵害,所以大月氏人迁居到了现今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地区定居下来。由于大月氏与匈奴的这段仇恨,汉武帝就想与之联合,共同打击匈奴,于是才有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故事。(尽管汉武帝这一设想最终没能成功,但张骞西域之行的确促进了汉朝经济文化的大交流,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大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所以行程十分曲折,这一段人人尽知,不在这里详说了。本文要说的是,大月氏及其周边国家在张骞出使时就已经十分盛行佛教信仰了,张骞在大宛国、康居国、大夏国、安息国等地接触到了佛教信仰,回来后,他把这些情况介绍给了汉武帝,还带回了异域音乐,其中就有一首曲子叫“摩诃”,这正是梵语宏大的意思。

另外一个记载是:“霍去病获昆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

所以说,汉武帝时期,上层社会已经对佛教有所了解了。这是我国佛教传入之始。

关键词:汉武帝时期是佛教传入我国的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武帝其后大约167年,中国佛教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说无,帝王和士大夫们还有些了解,说有,既没有佛经,也没有寺庙,更没有出家人,所以这段时期是一个若有若无的时期,尽管在这期间有记载在汉成帝刘骜年间,刘向捡校秘书,编订目录,其中已有佛经;又记载在汉哀帝刘欣年间,有一个名叫景宪的人,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屠经》。但总体说来,这段时期佛教并未广泛传播。

直到汉明帝刘庄才可以说是我国佛教初步兴盛的开始,其标志是佛经和沙门开始出现,这是刘庄派人请来的,但刘庄本人并不信佛。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刘庄睡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格金色神人,飞身殿前。醒后,刘庄问大臣,谁能解释这个梦,满殿百官,无人能解。

后来,大臣傅毅说:“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刘庄遂派使者西行求法,使者遇摄摩腾,请来传法,于永平十年归国。

这个摄摩腾就是沙门,同时佛经也一同来到了中国,取来的经典是《四十二章经》。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派人西行求法,西行求法者一共有十二人,其中两人记有名字,他们是郎中蔡喑和博士弟子秦景。

刘庄本人虽不信佛,但他支持佛教。据史籍记载,楚王刘英信佛,但他有一次得罪了刘庄,他害怕刘庄处死他,就给刘庄送礼,刘庄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所以,这一时期尽管没有正规的佛寺,但已有经书流布,也有沙门讲法,更有不算太正规的民间信仰和法事活动,而且还有了民间信众:伊蒲塞。所以本人认为这一时期是我国佛教初兴之始。

关键词:汉明帝刘庄时期是我国佛教初兴之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明帝永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8年,汉明帝派遣到印度求法的使者和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回到汉朝,汉明帝把他们安排在大鸿鸬寺,由鸿鸬寺的官员安排胡僧的衣食住行和讲经说法事宜。后来觉得总在鸿鸬寺的隶属下十分不妥,便下令在洛阳建立一个专门的场所,以供佛事活动,这就是我国第一所寺院的由来。

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我国大多数寺院叫做“寺”,其实寺的称谓就是来源于最初安排佛教的管理部门的称呼——鸿鸬寺。我国古代的管理机构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所为三公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司空、司马和司徒。另一说法是指太傅、太师和太保。这三公是位列于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下面是九卿,有大理寺卿,宗正寺卿,鸿鸬寺卿,还有太常,少府,廷尉等。其中鸿鸬寺是分管外事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今的外交部,这也是胡僧来华后由鸿鸬寺管理的原因。

因佛教初来华时一直在鸿鸬寺的管理之下,所以以后所建的专门的院所人们就习惯叫为“寺”了,这是我国多数寺庙叫“寺”的由来。(其实佛教寺院还有很多称谓,如寺、庵、宫,兰若,精舍,伽蓝等,内蒙还叫召,老百姓也叫庙等等,都有一定的特殊含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当时所建的第一所寺庙叫做招提寺,即现今的白马寺,为何改做白马寺了呢?这里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汉使与胡僧回汉时,佛经是由一匹白马驮回的,为了纪念是马的功劳,所以建立的第一所寺庙就叫“白马寺”了;其二是招提寺建成后不久,不知道是哪一位王侯不信佛教,到处毁寺,令僧还俗,在要毁招提寺时,夜间有白马绕寺悲鸣,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此王闻后,幡然悔悟,便不再毁寺了,所以以后就把招提寺改为白马寺了。

嗣后,白马寺在东汉时期,成为了主要的译经场所,是我国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基地,以后有所式微,但到唐朝时又再度兴盛。现今,白马寺被誉为我国的佛教祖庭,香火缭绕,誉满全球。

汉明帝之后的桓帝刘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佛的皇帝,他在宫中设立了佛寺,经常举办法会、祈祷及诵经等活动。

关键词:汉明帝建我国第一所寺院-白马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植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极其聪明,其兄限其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曹植还和佛教有这不解之缘呢。

曹植在政治上受其兄的排挤而不得志,遂潜心于文学,游心于山水,大约在公元220-225年期间,曹植游历到泰山,在泰山之阴,大约是现今的济南长清莲台山地区,他做了一首五言诗:“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做完此诗后,他取道鱼山(现今东阿)回家,路上忽然听到空中有极其美妙的音乐响起,这音乐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曹植听得如醉如痴,他感叹道:这不是人间的声音,这乃是仙乐呀。

后来,曹植念念不忘他听到的天乐,几经努力,他终于仿照天乐谱写了佛教唱诵的音乐,这就是现今仍在传唱的佛教音乐,叫做梵呗。

梵呗能使人心灵宁静,能使人烦恼消除,能使人智慧增长,故此梵呗在音乐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曹植创立梵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汉明帝时佛教初兴以后,一直到三国时期,佛教都没有太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段时期战乱频仍,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比如打击突厥,各地豪强并起,三国争霸等;其次,这段时期的帝王多数腐败无能,外戚专权,宦官参政,不一而足,比如接连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所以佛教也就没有了发展的良好环境。

虽然佛教这一时期没有太大发展,但还是有一件事是必须提及的,这就是在公元148年前后由安世高等一批佛学家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这是我国汉译佛典的第一次高峰。(其后还有两次汉译佛典的高峰,以后再介绍)

这一时期的译经家主要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安世高还有两个助手,一个叫安玄,另一个叫严佛调(严佛调是我国第一位受戒的出家人)。

安世高是安息国人,于148年到达洛阳后,很快就学会了汉语。在以后的20年的时间里,他翻译了34部40卷佛经,安世高翻译的主要是小乘禅学的经典。而支迦娄谶翻译了14部27卷佛经,他翻译的主要是大乘般若学的经典。

到了公元220-250年左右,佛教逐渐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是以中原地区的白马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吴国的建康为中心。

白马寺就是安世高的驻锡地,而孙吴则是以康僧会为核心人物,康僧会是康居国人,随父来到中国,后来到东吴的建康,发现建康人根本不知道有佛法,于是就在闹市搭建茅棚,严格按照佛教仪规行早晚课、焚香礼拜,坐禅等,康僧会的举动吸引了老百姓的好奇,也引起了官员的注意,最后孙权终于知道了在城内有这么一个举止怪异的人,孙权担心是什么异教学说会带坏他的百姓,就把康僧会叫来问话,康僧会就借机向吴王介绍佛法,孙权问:佛法可有什么灵异之处?康僧会答:“佛虽入灭,但尚有舍利能显神异”。其实康僧会是想借舍利的神异向东吴人广泛宣传佛法,这是一个方便法门。孙权便说:那你给孤求来舍利,如然,孤给你建寺广传佛法,否则,孤把你给烹了,别怪王法无情。

于是康僧会沐浴焚香,祈请天降舍利,据说经过康僧会三七21天的虔诚祈求,终于有舍利自天而降,五色光芒耀人眼目,其坚无比,铜盘被它冲碎,铁锤击之无损。孙权大加叹服,当即兴建塔寺。因为这是东吴境内第一座寺院,故取名为建初寺,同时把寺院所在的地段称为佛陀里。

康僧会就这样使佛教传播到了孙吴的广大地区。

随后,孙皓有一段时间毁庙,毁祠,他认为佛寺也一样应该被禁止。康僧会又据理力争,以其深厚的儒释道的文化功底,无碍的辩才,说服了孙皓,不但保全了佛寺,而且还让孙皓拨出钱款修缮寺庙。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佛教逐渐向民间传播,其典型的代表是笮融,笮融(?-195年),他是一个地方官,督管广陵、下邳和彭城,即现今的山东南部,江苏的扬州和徐州等地区。在陶谦镇压了黄巾军残部的再次起义后,笮融聚集了几百人投靠陶谦,由于两人是同乡,陶谦便任用笮融督管上述地区,笮融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他私自截流需上交的钱粮,大造佛寺,史载:“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人许”,可见他造的寺庙之大。除了大建佛寺外,他还昭告子民,凡愿意信佛者,一律免去徭役,这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很是得人心,所以一下子笮融就聚集了更多的人。

笮融还举办大型法会,史载:“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亿记”。说明民间信众以大大增加,尽管其间有不少是混饭吃的人。这是佛教向民间传播的标志。

笮融本人虽信佛教,但他持戒却不好,他杀了很多人,最后他也被人所杀。

这是我国佛法广泛传播的时期。

关键词:佛法的进一步传播,逐渐形成了中原和东南两个中心。这一时期佛教从贵族阶层走进民间,笮融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居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勒是少数民族出身,为五胡乱华之一的羯族,在公元319年建立了后赵。

说到石勒与佛教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及一个神异的高僧--佛图澄,佛图澄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僧,他的神奇事迹到现在仍然广泛流传。

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西元三一○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後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一斑。

佛图澄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於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勘,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但《僧传》中叙述他的神通事迹颇多,说他显密兼修,志弘大法,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外事,又能预知吉凶,兼善医术,能治痼疾应时瘳损,为人所崇拜。他的义学和戒行反为神异事迹所掩。

他的神异事迹很多很多,这里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洗肠子:图澄左乳旁有一个大洞,肠子能从里面流从来,他必须经常用清水清洗自己的肠子,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他坐在河边洗自己的肠子,洗完后,在若无其事的放回去。

清水生莲:石勒不信佛法,他问图澄:佛法有什么用?图澄知道与他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所以,图澄说:“佛法虽然高妙深远,但也可以用浅近的事来验证一下。至于大法,容我日后慢慢讲不迟。”见石勒点头,便取钵装水,烧香念咒。水中很快便生出青莲花,光彩夺目。这一招果然灵验,石勒当下信服,周围的人也惊呼不止。

预测:这样的神迹就更多了。一次石勒从葛陂回河北(黄河以北),经过坊头(河南浚县)。营寨刚扎好,郭黑略便到石勒的住处说:“佛图澄让我转告将军,今晚有人要劫营。”石勒说一句“知道了”,便派人布置,心里嘀咕,这老和尚当真料事如神吗?等晚上一帮劫营的坊头人被捉住,他才暗暗点头。不过,凡为王者生性都多疑,他还想试一试佛图澄。一夜,他在帐中披甲戴胄,执刀而坐,派人去告诉佛图澄,说大将军找不见了。心想你若有神验还罢了,若是晕头晕脑地撞到这里来,看我不一刀切了你。使者刚到,还未来得及开口,佛图澄就大声说:“并没有盗贼,将军帐里弄那么森严做什么?”石勒听使者一说,当下惊出一身冷汗:神僧,果然是神僧。由此对他更加敬重。

佛图澄到了洛阳之後,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刘曜攻陷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西元三一二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於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後行。石勒卒,石虎废其子石弘而自立称天王,对澄更加敬奉。朝会之日,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生皆起。又敕司空李农每日前往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往朝谒。後赵建武十四年(西元三四八年)十二月八日卒於邺宫寺,年一百一十七岁。

佛图澄一生培养僧才数万人,建立寺庙近900所,为佛法的弘扬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弟子中成就最大者当首推道安和尚。

在石勒之后,尚有几位帝王与佛教关系,但记载不是很详细,一是孝武帝司马曜,他信佛,而且花了很多钱修建寺庙和佛像。司马曜最后死于自己的妃子-张贵妃之手(公元396年);另一个是恭帝司马德文,他也崇信佛教,而且非常虔诚,史载他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宫寺步行十多里迎之”。司马德文后被迫禅位于刘裕,刘裕找机会让手下给司马德文送去毒酒,令其自尽,德文曰:“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拒绝服毒,被刘裕手下用被子捂死(公元420年)。至此东晋遂亡。

东晋灭亡后,中国分列为南北两朝。

这段时期是中国战乱频仍的时期,五胡乱华及随后的十六国争霸,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发展着、前行着。

关键词:佛教在战乱中发展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主苻坚于公元357年建立了前秦。

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代。北方各少数民族趁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纷纷起兵反晋,先后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进行了长达130多年的混战,出现了7O多位君主。但是,真正有所作为,并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明君,还是常被后世称道的前秦皇帝苻坚。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前秦开国君主苻洪的孙子,苻雄的儿子。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袭爵。   

苻坚自幼聪明过人,7岁时就知道帮助周围的小伙伴了。8、9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坚长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司隶校尉把你们捆起来吗?”苻坚回答说:“司隶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对随行的人说:“这孩子有霸王之相。”后来两人又相遇,相面的人悄悄对苻坚说:“你的面相不同寻常,日后必定大贵。"   

苻坚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在苻坚8岁的时候,一天,他突然向爷爷苻洪提出请个家庭教师的请求。苻洪惊奇地望着孙子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肉,如今你想求学,买在太好了。”   

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就请来了家庭教师。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而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结交了许多当世豪杰, 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誉的佼佼者。

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18岁出家,佛图澄的得意门生。初,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与道安同时期还有一个名声非常大的儒士,名叫习凿齿,与道安齐名,习凿齿听到道安名声日隆,颇有些不服气,心想,我一个熟读圣人书的大学士,怎么能和一个和尚相提并论呢,所以他就找道安要一比高下,他来到道安住所,不进门,高声道:四海习凿齿造访。口气很大,意思是我是天下最有名气的人。道安听后朗声应道:弥天释道安待客。习凿齿一听,顿时气馁,好家伙,你不过在地球上有名而已,人家已经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了。通过交流,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

公元379年苻坚派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胁迫入长安,道安住五重寺。这次获胜后,苻坚说:孤此战仅为一个半人尔,一人为道安,半人为习凿齿。可见道安在当时的名声之盛。

道安对佛学的贡献颇多,例如,在佛经翻译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所谓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所谓三不易,即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三不易也。这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道安还对汉地出家人统一姓氏作出了贡献。在当时,出家人都是随师傅而姓,所以非常混乱,道安根据佛理,提倡出家人应该统一姓释,不应该五花八门随师父而姓。这一主张,在当时颇受很多人的反对,但是随后不久,从天竺传来佛经,里面有一句:“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这下大众无不叹服。

道安还为丛林制定了规矩。如道安制定了三例规矩: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此三条规矩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关键词:在五胡乱华和十六国的纷乱时期,依然有图澄、道安这样的大师出现,预示佛法在中国昌隆指日可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7 06:3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