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327|回复: 2

明代著名大臣方孝孺:“灭十族”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14: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皇帝杀人,常常有“株连九族”之说。; F, D1 h: W" T1 R4 s# ^" G$ {5 @( v

2 u! e. A9 _1 b: x4 e/ j' j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7 r1 w* V, E) v0 s
7 g. d& b% y- P5 [2 [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 E1 e& o# a: ~  Z
: N( x5 t5 U( |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
5 c8 u6 O+ v" E" ]/ u3 n0 x  R2 B; {' [8 @0 p7 X4 r
“正学先生”
6 e! \0 r5 A7 H% h) u
3 ~4 c& E8 O# m4 R& s)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也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 R* a1 e8 i: u- E% n9 L* b8 g/ k, c7 |6 @# U
洪武九年(1376),二十岁的方孝孺拿着自己写的谈立身之道的文章《杂诫》来到宋濂那里,拜宋濂为师。宋濂好多年都未见过这样好的文章了,很高兴地把方孝孺纳为弟子。8 e5 }& l5 y7 l# b
9 y% P$ b9 P: [: U3 o: Y
相传,一次太祖朱元璋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 g5 {$ `0 {6 o! `8 m3 [+ X3 i1 q+ V) t9 L, G! U; H6 u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老师不必惊慌,我已代师写成一篇,未知可否?请老师定稿。”宋濂看后十分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 J+ A) s/ y+ p. s: S
2 d( ?. B# g$ W' _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了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8 g; B4 ]( k0 K! r: P
/ Z( w6 w! \! S# t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明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l4 h$ p/ O1 @3 D" p3 M8 f4 M

$ F: f: a) f2 \后来,方孝孺受仇家陷构,被牵连到一场官司里,一并拘押到了京城。朱元璋在案卷里看到了方孝孺的名字,叫人马上放了他。; r4 b; Y9 v" {7 J- p* G2 v
6 @% k! w4 i) k
不过,对于方孝孺而言,身怀匡世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件憾事。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汉中府学教授,成了个刚刚入流的九品学官。
/ m, ?& q/ M/ N6 [( \" Z: w5 z# o" X( S, a& u% s' c
蜀献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早就听说过方孝孺的人品和学识,就礼聘他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师,非常敬重他,把方孝孺的读书之庐命名为“正学”,方孝孺因而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 I" q' E4 D2 ~9 A
1 E$ y2 y4 }  d9 d. _4 r6 M
削藩的后果+ f4 n" `- m$ Z

! N- [+ x3 L7 j/ ]. G( r) L7 L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时,儿子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说,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洪武”年号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 d* B! t4 Q* P" W: ?
1 K) F( w) d7 I& k& h! M, `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为他储备的“干部”投入使用。“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方孝孺终于从那个摆满了儒学经典的“正学”书斋,走到了明朝政治的前台。次年,又升任为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
9 B, K  T+ o6 k3 x0 d6 @) {' F# x9 l0 U
据《明通鉴》记载,建文帝读书每有疑问,便立即召方孝孺讲解;临朝议事,也常常叫方孝孺批答;纂修《太祖实录》等史籍,也任命方孝孺为总裁;当时朝廷的诏书、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帝对方孝孺非常倚重,君臣关系十分融洽。8 t! E. N+ S% V: l

8 z7 k+ {% z; X" ]" o+ I& a此时,建文帝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两个书呆子: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他们急于求成,在建文元年(1399)新皇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之前,就开始走了一步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最为险恶的棋——削藩。
6 R& g- m+ Z. g; A; K: i6 J9 {, N5 ]; ]8 T/ _$ h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明朝初年,藩王们为强化朱氏王朝的绝对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洪武时代的结束,这种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了。
0 c  m) U9 ~0 a4 e* U0 r! d2 b; {( J! E6 q/ [9 ]7 F# {
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初衷应该说是对的,但他们过高地估计了王朝的实力。开始的“削藩”进行得还比较顺利,周、代、岷、湘、齐等藩王先后被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但进一步想削夺其中势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时,大麻烦出现了。
1 v1 U/ Y" |4 I  o* J
! y! Q  T" ~% s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U2 }6 I& ?" e# W, O- l
# s- ?, a8 g  m7 w) |( [0 `! }
在靖难之变中,方孝孺与朱棣是势不两立的。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经两次试图以罢兵作为缓兵之计,都被方孝孺识破,并力劝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屡屡未能得逞。方孝孺还多次为建文帝出谋划策,甚至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棣父子。

6 Y" x* Y3 r3 L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 B0 {! r' g2 L3 [4 K6 Y6 F# L% f- L  x遗憾的是,前方战况不佳。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将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渐推向了绝境。朱元璋为了能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将久经沙场的元勋宿将几乎斩杀殆尽,现在,上自文弱的建文帝,下至满腹诗书的方孝孺等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燕王朱棣却都束手无策。
" Y, F/ r6 C* G+ G% ?5 C
/ |" a8 W: o+ w; K朱棣出兵时,他最倚赖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臣有所托。”
/ d3 U# H. ~* ~2 C1 b7 @
0 S1 U  p5 H* Q; ?9 x! J. l, G朱棣问:“何为?”
, u3 L$ |$ n5 i2 q& J3 W2 u" }" _8 V2 A# P- a$ R4 R' V8 z
姚广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6 G. Y% @( c4 r; ~! C8 [* i  V

# L: o: g( ^+ x1 j' D- P朱棣颔首答应。+ X4 _- y% `5 H% S5 C

4 K4 ]1 \# q- ?2 N2 X2 s8 ^6 k人间惨剧. |; E4 S  C& g* P8 t
' F# z7 G3 x3 Q! s$ U
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朱棣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投入狱中。7 P5 d. V" e$ ?* x, @/ }# k  B0 ^- D
" r8 }9 b. h/ P# S* ^
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8 ]1 _; o- q0 b; e6 }2 y* {+ k5 _8 z' A( E( V7 b
朱棣亲自从御榻上走下来劝他说:“方先生不必自苦,我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这里说的“成王”,指的是建文帝。( z7 H! {% `7 a1 T* E
, D: y) `/ G% ]/ i" O; W
“那么成王呢?”方孝孺问。
$ Z5 i- q, U5 h, ^! O* h9 i2 i9 }' n8 N' h8 e" U+ f
“他自己自焚而死了。”' v" K# H; @1 @* W
. i9 w7 a( z6 j2 z9 Z! p! O$ a
“何不立成王之子?”$ a3 F* t2 k3 m! V! ~& o5 p0 w& I

6 ~( ^* j* f4 e/ l% }“国赖长君。”朱棣有些窘了。' B, `# \. P( O) I
8 [+ W! [; Q; `5 ?
所谓“成王之子”,是指建文帝的二子。长子名文奎,年方七岁,城陷后不知所终,大概是焚宫之时,烧得尸骨无存了。次子尚只两岁,名文圭,后被朱棣幽禁于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前后历五帝,共五十五年,从小没有接触过高墙以外的人世,到英宗复辟后被释放时,形同白痴,连猪犬都不认得。
' r( k# X& K- D0 Y, y, g7 l; f) T
  P% T* C% ^; u/ X) S方孝孺反驳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 q) y( Z* b" J4 I! p1 g$ W4 g" }* ?; u
驳得朱棣哑口无言,只好说:“这是我的家事。”
$ H" X) w0 k$ I- A% l7 l! o8 ?% r* T" y  c# q& W5 ^
接着,他叫左右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来写不可!”
& b+ u3 s) Z7 `& J  ]* a7 A2 h1 }3 H: e  n" N% n9 E5 N6 v$ X
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 ~2 p# |  ]+ N2 F  \& p) {
: [9 U5 g& C+ o( t; K5 e( F
朱棣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
9 u  E: N+ ?1 _" D) P& M
( P+ ~/ z" S. l; b“灭十族又如何?”
# m' d* }/ e- {1 K$ s- I4 v. J- ?. X7 }  k: `# e9 i
“好!”朱棣恶狠狠地说,“我就灭你的十族。”' ~/ S1 @$ R  R

0 [# I1 J/ p; H$ g于是,朱棣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
# W5 c9 m$ W& F9 Q. j6 Y' @9 A2 I+ d. p- N' b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朱棣将“十族”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当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时,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 i* [6 J* i3 d& ^4 `  U/ [  p6 C! o8 |# R. \9 W. |1 _% `  d3 f9 A* N
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方孝孺听到丧讯,悲伤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在死前劝慰其兄,作诗道:
/ }) u- h: {7 G! _. M/ g& i1 v
. U' f, i: K2 G- d7 W7 X" l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6 e1 {2 Q' {5 y" o9 X/ Q
+ j+ Z- N. V  y4 `( J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 p, z0 }1 E1 }. R' g3 O/ U6 Y
4 f" B5 M/ S, z% H( ~6 o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 Q6 x, |! Y9 T7 H0 t6 {
7 P6 [$ p" V! z5 b) b8 M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8 S/ |/ p' l0 y' V
5 ^9 K7 }9 [% g' B1 \. v! ]1 O8 }! u
死前,年仅四十六岁的方孝孺器宇轩昂,作《绝命词》一首。
0 N) V8 z0 j- b! r6 a( s; p5 x$ Y- n0 M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4 r5 L& Z, k$ N9 e: m3 E/ Z2 r. q
+ _  E2 L& W$ @8 A4 e" C. ^, }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6 a" U3 P9 Z/ W0 y

$ v2 W3 o  p3 v8 N7 s7 ?  u0 j4 J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i; U  k/ K6 p( e
7 s5 H- a9 {6 b, _1 f- l/ w; P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4 J% r8 ?. q9 z1 U8 [3 x; `- n1 n5 Q( f+ @/ z  D6 k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l$ E( k9 k. O4 R$ v
  i- b) Z* U, @8 {/ d, @$ y
清初史家谷应泰这样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 _5 v" l" V" {  F5 O  T
* M4 h4 P& ]2 w5 o! _; ^5 A6 \" n舍生取义,还是愚忠?
/ o" q7 U/ @/ Z6 O$ D  K% x5 r* ^# S: V4 w
有明以来,人们都认为方孝孺以一介书生,忠贞不屈,在残酷的屠戮面前无所畏惧,坦然走向死亡,是读书人的楷模。然而,近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4: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4 w( ^- @" H  b; z. g: v- R* u其一,方孝孺可不可以不死?
; O4 w! E2 B# M, v+ A* Q: ?- L* R: T9 i
方孝孺舍生取义,才留下千古英名;如果他一念之差写了诏书,难道就会遗臭万年吗?就算方孝孺接着为成祖做事,也算不上失节,因为他不是投靠了异族或敌国,就连服务对象的姓氏都没有改变,就像成祖所说的这是他的“家事”。
9 Y. L! A4 y  Z. }1 t$ P
! Q5 a" m8 M1 {: z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政权前,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也就是太宗的对立面;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即位后他转而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贞观之治”做出重要贡献,成为闻名后世的一代良相。他死后,李世民十分悲哀并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g7 t9 Q" t; Q
7 P4 m6 f6 G: D3 i9 D) x3 K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方孝孺完全可以不死,像魏征一样辅佐新主,建立不世之功勋。唐代以后谁笑话过魏征?谁也没笑话过,赞美之词倒是不少。为了朱家的“家事”而慷慨献身,值得吗?* ^; \. z0 e# @/ Z

# M6 F/ E% I9 v其二,方孝孺应该怎样去死?' x2 X* `$ m+ Q: f! f/ N- j

# y# S! i+ |: b是的,民族是要有精神的,做人也要有是非观、有骨气。我们赞美那些因坚持真理、维护信仰而视死如归的铮铮铁汉,也赞美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民族英雄。即使方孝孺先生选择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正统观念,也仍然值得我们尊重。8 G* P3 e& e( D8 a7 P) ^

" T" G  _- A' s翻开史书,为信仰献身之人不胜枚举。前有魏晋时之嵇康,面对司马集团的屠刀,谈笑从容,作广陵绝响;后有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留下了悲壮的佳话。
. @$ x, {8 |) V, g& m. Z0 E8 ^1 `  t% S( O
当金川门破之日,方孝孺先生面临三条选择:降,逃,死。. F) e) I) b3 r

9 m0 v& t" F3 S% C4 ^“降”,方先生是不屑的。/ G( L% M$ p+ j* c5 D/ ^
! ?& |$ [1 @& n
“逃”,不失为一种进退自如的选择。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连你的主子建文帝都逃了,你为何不逃呢?你逃了,对姚广孝有过承诺的朱棣也不会穷追猛赶。时势不利,你可以隐居深山,结草为庐,诵经课徒,兀兀穷年。渴了,有山泉清露;饥了,可采芹采蕨。一旦时机好转,方先生振臂一呼,定然是四海云集,说不定还可以为苦命的“建庶人”挣得一片天下。仔细掂量,逃是一个智者在当时可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可惜的是,方先生不是智者。0 ^+ w0 c" c% ^* [+ n9 f/ f
0 I, r1 v7 f0 R2 w9 [( M( m, Y' z
方先生心存大忠,却无大智,这就铸就了方先生必然的悲剧。$ H- B% P. L7 D' }1 @
3 W6 T3 J4 c; d
方先生选择了“死”,决心以身殉难,这仍然值得我们尊重,但我们并不赞成方先生的这种死法。
! P4 k' a" h/ Q4 Q/ n. Y; j/ V
0 ~7 G6 x3 R+ W+ m! _/ ~  X) a方先生可以阖门不出,顶礼焚香,自刭于家;方先生也可以青衣素服,仰天长啸,自沉于水;方先生甚至还可以朝服冠冕地出现于金銮宝殿,义正词严宣布自己的主张后,触阶或触柱自杀而亡。朱棣对方孝孺“城破之日,必不降附”早有思想准备,因而对他的这几种自杀方式不会感到意外,也就不会引发怒火万丈,逆鳞喷血,更不会导演出“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的悲剧。方先生也就死得其所了。
7 }, P0 w! e! A, G3 x7 h$ K: U5 f2 k
# }8 M7 Y8 D2 f5 x; d# r8 \说不定,朱棣为了讨好士人,安抚满朝文武,借重方孝孺的威望,对他的死来一个假惺惺的欷ĝ[不已,给他一个旌表,给他的家属以应有的安抚——类似的例子在改朝换代中比比皆是。这样,方先生保持了名节,子孙也享受到了余荫,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 ?1 h7 Q  \+ A
5 N+ l  n! ~5 P! {即使朱棣穷凶极恶,继续施逞淫威,仍然是“三族”、“九族”地杀将下去,那么,后世史家更可以认识朱棣的残暴本质,而不会拿方先生来说事了。
, r; }( o6 [8 d+ C2 c
% x8 ?3 ]. @- b) C其三,方孝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死法?% F. A$ m9 G0 h7 h, W. A& t
0 a! I( `3 Q- s9 r' F
严格地说,方先生的死法是他自己设计的:他决心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死来成就自己的名节。登殿,“披麻戴孝”,“哭声响彻大殿”;问答,针尖对麦芒,反宾为主,步步紧逼;写诏,大书“燕贼篡位”,然后“掷笔于地”。逼得朱棣不得不脱下礼贤下士的伪装,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 K$ h9 ]2 |% N+ a
8 `: S5 m  d+ i当勃然大怒的朱棣用“灭九族”进行威胁时,方孝孺竟说:“灭十族又如何?”
/ p9 c$ w* R- T+ X* a# \6 O1 V, i- X3 O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可叹的是,这已经是“慷”他人之“慨”了,方先生决心为自己的主子殉葬,又何必搭上这八百七十三条无辜的生命呢?
% j0 U) b+ Y6 \# X3 l! W* n1 o  X: }) |1 k2 S% `3 J  {! m
明朝钱士升在《皇明表忠记》中就指责方孝孺说:“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一个“激”字,点明了方孝孺的心机,唯恐其不怒,唯恐其不杀,唯恐其杀之不多;杀得越多,就越能彰显朱棣的罪恶,就越能展示自己的名节。6 z- f7 W& d: m) f& @% J
5 \/ N' M+ [9 T4 }6 z6 h
于是,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闹剧”开始了血淋淋的演出:一个是要无限张扬自己权威的杀人狂,一个是想无限抬升自己名节的偏执狂。两强相遇,小民遭殃。' s3 \' o6 e8 W$ o+ ^( K8 J

; a; x7 `/ E5 o2 W% E杀!杀!杀!只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亲戚,朋友,门生,故旧,认得的,不认得的,昂首挺胸的,浑身颤抖的,乃至于妇幼婴儿……牵引到方先生面前就戮的时候,当一具具鲜血淋漓的尸体如小山般堆积在方先生的面前的时候,他居然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心不跳。" c' n9 G- u# q+ V
# z1 D) t9 z$ G4 h
一个敢杀,一个能忍,视生命如草芥!
# U$ N! |  X3 e5 B6 ^
. a% _+ y  m7 Y# N# g( S1 ?$ w( H) k8 A怎么来解释这样一个癫狂的现象呢?有人说:这是两个疯子,“精神变态,心理疯狂”。而方孝孺,则“是一个受理学毒害至深、泯灭了人性的腐儒”。
5 P' o7 m' N$ _/ R: k! c
( E- W0 b) A, r方先生的名节总算是成就了,但这个用八百七十三条血肉之躯垫抬起来的名节里,掺和了太多的血污!
5 |( n- D" c- r3 J: w5 y' |, t9 A
呜呼,哀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12 09:4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