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1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七六、隐无荣辱道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
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计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
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注解】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清的冷暖。
【评语】
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
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
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
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
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
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
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二七七、除去恼热身心安乐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东窝中。
【译文】
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
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
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注解】
遣:排除,送走。
安乐窝:窝是巢穴。安乐窝指舒适的处所。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
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
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
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木完全是
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答,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
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
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
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二七八、贪富亦贫知足安贫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
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
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亏;自知满足的人,即
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
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注解】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
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
味也。朱注:‘膏,肥肉;梁,美毂。’”
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
编民:也作编氓,批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
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评语】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
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
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
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
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
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
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
人君子所不齿。
二七九、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
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
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注解】
矜:夸大、炫耀。
【评语】
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
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
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
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
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
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
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
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
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二八O、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
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
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
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
【注解】
玄:指深奥微妙广大无边的哲理。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自得:真正彻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
【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
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
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个真正得道
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
“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
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
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
取的。
二八一、得道无系静躁无干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
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
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
【注解】
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李善
注:孤云,喻贫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
【评语】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
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
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
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
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
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自由自在
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加流云,如
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
二八二、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酿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
而是生于品竹调品。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能维持久远的趣味,并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来,而是在粗茶淡饭中得到;
悲伤失望的情怀,并非产生在穷愁潦倒中,而是产生于美妙声色的欢乐中,
可见美食声色中获得的趣味常常是显得很短,粗茶淡饭中获得趣味才显得纯
真。
【注解】
酿酽:酿,味道醇厚的酒。酽,香味浓厚之茶。酿酽是说具有特别浓厚
的滋味。
啜寂饮水:啜作吃。菽是豆类的总称。啜菽饮水比喻生活清淡。
品竹调丝:欣赏音乐。
【评语】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
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
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谓深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
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
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
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杨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二八三、动静合宜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得,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江河水泥不停,但是两浮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倒能发现闹
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7 却个妨碍白云的浮动,这景观可使人,悟出
从有我进入无我灼玄机。
【注解】
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无:指无我的境界。
【评语】
动中之静方见静。一个人的本性己定,就不会被爱憎和是非所动,就能
保持一种静态。喧处可见寂趣,高山流云中可悟出进入无我之境的玄机,达
到”“动静合宜”;“出入无碍”境界。例如《庄子·大宗师》篇就对此种
道理有所描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
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生
在世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就是禅家所说“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二八四、心有系恋便无仙乡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
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译文】
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恋,就会把胜景变
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
贪恋念头,就会把风雅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
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欲横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内心的仙境;反
之一旦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乐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
【注解】
营恋:营当迷惑解。
市朝:市是交易场所,朝是君臣谋划政事之处。此处有庸俗喧嚣之意。
【评语】
雅俗苦乐并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
种感受。所以《维摩经》中才有“心静则佛土也静!”,意思是说俗雅完全
出于心的反应,苦与乐、雅与俗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浸于
琴棋书画本为雅事,一沾上金钱买卖,便雅气无存;浪迹山林江河本为乐事,
可让俗世的苦恼始终占据脑海,乐又从何而来呢?心态的调整,道德的修养
才是能否摆脱凡尘俗也的关键。
二八五、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花被下,卧雪眼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译文】把芦花当棉披,把雪地当木床,眠于浮云中,就会保全一分宁
静的气息;用竹子作酒杯。一边作诗填词一边尽情高歌,这样自然能远远逃
开尘世的繁华喧嚣。
【注解】
芦花被:用芦苇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
吟风弄月:此指吟诗填词。
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佛道两家均称入世为红尘。
【评语】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这种充满着雅趣的田园生活是颇为引人的。被
举例子最多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世人看来,陶渊明遗离万丈红尘,像神仙般的隐居生活确实令人羡慕。但
是,是否所有的隐者都不愿留其名,或者全都是为了终南捷径,不得而知。
真的隐者的确世木多载,为隐而名的人却不少。陶渊明的可贵在得自然之趣,
并不是为隐而隐,并不是追求那种不沾人间烟火的表面形式。
二八六、俗不及雅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瞧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土,
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在冠盖云集的高官显贵之中,如果能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
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清高风采;在渔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个朝服华丽的在
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气。所以荣华富贵不如淡泊宁静,红尘俗世不如山野清
雅。
【注解】
衮冕:衮,古代皇帝所穿绣有卷龙的衣服。冕,古代天
子、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礼帽。衮冕此处作官位的代称。藜杖:指手
杖。王维持有“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为官的人。
【评语】
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人林便成清。从形
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这都不是
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如何。从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
之中,布衣之内,猛地来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势卖弄之嫌,而朝
士中猛地站一位渔父樵夫确也显眼。清淡浓俗于此衬托无遗,但这仅是就形
式而言,关键还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朝眼是权力的象征,平民
之服却是大众自然的。
二八七、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译文】
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荣华富贵与成败得
失都无法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静寐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
禄与是是非非就不能欺蒙我。
【注解】
瞒昧:隐瞒实情。
【评语】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否定一切圣贤愚智。
世人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
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
如果能达到佛有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
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
难以自拔。
二八八、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译文】
我如果不希望荣华富贵,又何必担心他人用名利作饵来引诱我呢?我如
果不和人竞争高低,又何必恐惧在官场中所潜伏的宦海危机呢?
【注解】
香饵:饵是可以达到诱惑人目的的东西。
竞进:与人争夺。
【评语】
古代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阶充满荆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于溺,玩火者
必自焚”,“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作者劝戒人们为人处事要想
不误蹈陷阱误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的确,
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决奉承,就会
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陷饼对于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耕,而对于轻
名利者则不是陷阱,权势对于小人,对希图荣达者自有一番诱惑。
二八九、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倘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
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
人如果经常漫步山川林泉岩石之间,就能使凡念渐去)人如果能经常留
连在侍词书画的雅境,就会使俗气消失。所以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会沉
迷于飞鹰走狗而丧失本来志向,但是也需要经常找个机会接近大自然来调剂
身心。
【注解】
倘佯,徘徊闲适貌。
夷犹:徘徊留连不进的意思。
潜消:消失于无形。
玩物丧志:沉迷于玩赏珍奇宝物而丧失了本来志向。《书经·旅獒》篇
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评语】
有才德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是为超凡养性,沉浸字画是为寄情抒怀,融
汇自然则是为调节身心情悦情绪。有的人建别墅庭园,藏书画古玩,养珍禽
异兽,表面看来风雅脱俗,回归目然,但贪念不消,本质不改也只能算是附
庸风雅。而沽名钓誉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居仑环境的雅俗,也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雅俗。一个坐拥产业的人,平
日无意中就会读很多书,他的谈吐见解自然也就渐渐不凡。可见人不但要借
山林泉石的幽雅环境来培界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要用书香气氛充实自己的内
在素质才行。在一种高雅脱俗、充满书卷气的环境里,耳儒目染于其中的人,
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九O、繁华之春不若秋实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
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
春天万象更新,大地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一派生机,使人感到精神舒适畅
快;但是却不如秋高气爽时的清风拂面,兰桂飘香,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
天朗气清大地辽阔,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轻快异常。
【注解】
骀荡:舒放散发。
馥:香气。
空明:比喻天地晴朗的状态。
神骨俱清:指精神和形体都感到舒适畅快。
【评语】
唐勒刘禹锡有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
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正好说明了这段文字表达的景象。因为秋天会给
我们带来肃杀之气。作者于此并非比较春与秋孰美。夭地万物有生必有死,
有盛必有衰。斤过人对景物的爱憎,也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春天的清新
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下成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走向衰亡的开始,万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
到秋天已度过了那雍容华贵万紫千红的夏季,此时已渐渐显出本来之面目,
尤如人到本性显现而达到净沽的境界,秋高气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
在此中神骨俱清。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
二九一、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术,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
身体像一艘没有缆绳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就像
一棵已经成灰的树木,人间的成败毁誉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解】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语出
《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
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评语】
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
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追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
果仅仅环境能使你追遥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
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达到“老僧人定”的
不动心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属于“来
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
不屈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
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
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二九二、欲心邪念虚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内心充满欲望,能使平静心湖掀起汹涌波涛,即使住在深山古刹也无法
平息;内心毫无欲望,即使在盛夏季节也会感到浑身凉爽,甚至住在闹市也
不会察觉喧嚣。
【注解】
波沸寒潭:指深寒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
【评语】
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精神上
能把握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
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故佛教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的
说法。有道高僧如法显、玄类,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
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
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
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
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
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
二九三、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多藏暑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乏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译文】
财富聚集太多的人,总忧虑自己的财产被人夺去,可见富有不如贫穷那
样会使人无忧无虑;身分地位很高的人,忧患自己的宜位被人争走,可见为
官不如平民那样逍遥自在。
【注解】
厚:堆积、增多。
高步:指地位尊贵的人,形容走路高视阔步目空一切。
疾颠:跌得炔。
【评语】
一无所有的人了无牵挂,足以潇洒自在。无官一身轻,无财不担心。人
生就这么怪,生于治世,无下太平,贵者难尽,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难得不
义之财;处于乱世,暴富显贵多了,贼盗也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
藏厚亡,怀肇其罪,财富招祸。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无数人眼巴巴地在看着
他的权位,爬得起高踩他的人越多,一旦从金字塔上跌下来,就如掉进无底
深渊,爬得越高摔得起重。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人处富贵之中能思贫
贱之乐足见其平日修养,但许多人在贪求富贵时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
此时不须想贫贱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时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
在白云下散散步的情形,争名求贵,夺财争富之心自然会平息。
二九四、人为乏趣天机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
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文】
花栽植在盆中便缺乏自然生机,鸟关进笼中便减少天然情趣;不如山间
的野花那样显得艳丽自在,天空野鸟自由飞翔,让人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
【注解】
翱翔,鸟飞的状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
一下日翱,不摇曰翔。”
会心:内心领悟。
【评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庭苑和盆景为人所称道,但与山林野趣天地间飞翔
的乌儿相比,就丧失了大自然的生趣,任由世人摆布。世间万事万物,假如
破坏了自然生机,就不会有天然妙趣。以此比之于人,盆中花、笼中鸟则喻
意束缚了人的自由。历史上为自由而奋争以至献出生命的人成千上万。因此
自由之可珍贵就显得更加明显。人们一般都喜欢小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爱。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
为名山大川如画的美景更能显出自然之趣。
二九五、乾坤自在物我两忘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
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译文】
高卷起窗帘望见烟雾迷蒙着青山绿水,才明白大自然多么追遥自在,窗
前花木茂盛翠竹摇曳生姿,乳燕鸣鸿冬去春来凌空飞过,使人理解到物我一
体人我两忘。
【注解】
帘拢:以竹编成用来作窗或门的遮蔽物叫帘。拢是宽大有格子的窗户。
扶疏:枝叶茂盛。
乳燕鸣鸠:燕与鸠都是侯鸟,春天南飞,冬天北飞,此代表春秋季节。
【评语】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打开窗户所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到
的是喧嚣尘埃的喀杂噪音,故尔城里人到了田园,进了山林,会马上产生一
种舒但开心的情怀,回归大自然竟有一种忆旧之感。故在现代文明的城市里,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不可取,远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
真趣。住在农村的山边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门户,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
足以体会陶渊明“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诗句,体会乾坤自
在天地真如的境界。但是,生活在这种足以物我两忘境界中的人却往往向往
现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计要挤到城里去体验城里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条件
艰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生活环境会谈天地真如,却又难以克服
都会与田园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
二九六、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知成之必改,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译文】
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能洞悉此中道理,凡事就不必太积极于求成;
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能明白这种道理,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就不必费尽苦
心过于强求。
【注解】
劳:过分的费心思。
【评语】
成败之论从古到今何其多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生必有死,
旱终非命促。”人们于生死既有“人生几何”之叹,也有“江山如画,一进
多少豪杰”之美,还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胸怀。此外,作者从
事物的自然规律来谈生死成败,告诫人们做事勿以一时的得失来下结论,要
“学会等待时机,而不是凭一求成之切心就足以成事。生死之道,不能以为
过分追求养生就可以长寿。人在精神上不充实就必然会去追求各种私欲的满
足,这实际上百违养生之道,可能还会加速死的降临。
二九七、猛兽易服人心难制
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
兽易伏,人心难降;谷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译文】
眼看着武功最盛的西晋,已变成了杂草茂盛的荒鞠之地,可还有人在那
里炫耀自己的武力;亲贵皇族,身体已属于北邮山陵墓间狐鼠食物,还何必
那样爱惜自己的财富呢?俗谚说:“野兽虽然易制伏,可是人心却难以降服;
沟壑虽然容易填平,人的欲望却难满足。”经验之谈呀!”
【注解】
荆榛:草木丛生。
矜白:白是兵器,矜,自夸。
北邙:洛阳以北有基地曰北邙,由汉代起即是有名的墓地。有一首《邙
山》诗中曰:“北邙册上列坟莹,万苦千秋对洛城。”
【评语】
人的生死有其自然规律,有人因此而珍惜生命,多作益事;有人却叹人
生苦短微不足道、而及时行乐,欲整难填,人心不满。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
处,从古至今历史的荣耀有人津津乐道,历史的教训却无人去真的吸取,以
至“犹矜白”者代代都有,北邙枯骨者大有人在,人只管身前,顾不上以后。
二九八、人生无常盛衰何恃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
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译文】
狐狸作窝的残壁,野兔奔跑的荒台,都是当年美人歌舞的胜地;菊花在
寒风中抖擞,枯草在烟雾中摇曳,都是以前英雄争霸的战场。兴衰成败如此
无情,而富贵强弱又在何方呢?想到这些,就会使人产生无限感伤而心灰意
懒。
【注解】
砌:台阶。
黄花:菊之异名。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评语】
胜迹怀古,各有清怀。世事沧桑,情随境迁,李白在乐游原上唱出“年
年柳色,灞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阀”。东坡临赤壁而咏成千古佳
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刘禹锡的名篇《乌衣巷》和本段的意境
不谋而合:“朱雀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玉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人生无常,盛衰何足恃?历史似乎总是循环的,但千万不可持“好
了伤疤忘了疼”。“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态度,这种态度
太过悲观。但去争杀,在名与利中争来夺去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人要修
身养性,免蹈故辙。
二九九、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对于荣耀屈辱无动于衷,心地安宁,欣赏庭院中花开花
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注解】
宠辱不惊:对于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
去留:去是退隐,留是居官。
【评语】
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人生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开卷便觉触目惊
心,名利场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贵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雄心万
丈地在仕途进取的同时,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准备,免得从金字塔一落千
丈时万劫不复。官场少有长青树,财富总有用尽时,若练得宠辱不惊,去留
无意的功夫,又怎会有凄凉与悲哀的心境出现呢?
三OO、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
而鸥号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哦鸱号者,几何人哉?
【译文】
晴空万里,皑月当空,哪里不可以自由自在飞翔呢?可是飞蛾偏偏扑向
夜烛自取灭亡;清澈泉水,翠绿瓜果,什么东西不可以饮食果腹呢?可是鸱
鸽却偏偏喜欢吃腐烂的死鼠。唉!人间不作飞蛾鸱鸽事的人,究竟有几个呢?
【注解】
鸱号:一种像黄雀的小鸟,俗称夜猫子。
【评语】
看飞蛾扑夜烛,鸱号食腐肉觉得很奇怪。那里明明是火坑偏偏向死亡中
扑,明明有鲜美之物却弃而不用。看物易,看人同样。人由于时代的局限,
认识的局限,很多事情在别人看来是牛角尖自己却偏向里面钻,有的事在以
后看来是错的、可笑的,当时却毫无顾忌,引以为正常。更可叹的是明知有
害的,如物欲憎欲的过度追求决无好处,可人们偏偏难以克制私心杂念,纵
容欲望。知苦海而不回头,实可悲叹,有时甚至还不知苦海在哪里就更令人
叹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