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09: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雨水 于 2011-8-19 10:41 编辑
二二六、人情冷暖原非奉我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
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
我有权势人就奉承我,这实际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贫穷低贱人
们就轻视我,是轻视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
为什么要不高兴呢?原本不是轻视我,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
【注解】
峨冠大带:比喻官位。
布衣草履:喻出身贫贱穷苦。
胡:疑问副词,为什么。
【评语】
对于人际间的炎凉冷热,的确要有些超然的态度。六祖
惠能名谒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都是光身空手进人尘世,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
空境界,对于世态变迁就会看得淡漠了。其实,人去埋怨别人趋炎附势,看
到别人见利忘义,也正说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为陷入人际间的矛盾
而苦恼,其实质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着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会成为
众矢之的;抱着名利之心享富贵,那么富贵会成为烦恼之源。如果自己陷于
名利场不能自拔,以为名利非我莫属,那么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
二二七、无事昏冥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
主以寂寂。
【译文】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容易陷入迷乱,这时应用平静的心情来警觉地处
理问题;有事忙碌时,感情容易陷入冲动,这时应利用理智、冷静的头脑加
以控制。
【注解】
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
惺惺:聪明,机警。
寂寂:沉静落寂。
【评语】
一个人生活中太闲易于懒散,懒而堕志,销磨心性;工作中太闲没事会
生失落感而怨气多,由此变得没有朝气。可一个人太忙又容易冲动,处理事
情难免欠妥。因此,人人都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多用脑子想而不是只凭一时
的光致去盲目蛮干,不能由于一时的冲动而坏了平生的追求。二二八,超然
事外明晓利害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志利害
之虑。
【译文】
评论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晓
利害;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
才能专心策划并推动所担负的任务。
【注解】
任事:负责某事。
【评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公平的论断,超然事外,
将会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时迷于局内时,可以先放一放,别让思
路限于一隅。可事情往往并不等你避开就劈天盖地而来,这时必须以清醒的
头脑,公正的心态把个人的恩怨、毁誉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去把事情办好,
为公众服务。
二二九、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觉,
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译文】
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须操守严谨,行为磊落,心境平和,气度宽宏,
绝对不可接近或附的营私舞弊的奸邪之辈,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触怒
那些阴险狠毒的屑小之徒。
【注解】
权门要路:权门指有权有势的政要。例如《后汉书》的“权门请托,残
吏放手”。
操履:操守和行事。
腥膻:鱼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
蜂虿之毒:虿,毒虫名,属蝎科,比喻人心险恻恶毒。
【评语】
正与不正是对立的,清廉与腐化、真诚与奸邪是难以相容的,士君子以
其高雅的风范,严正的操守自不屑于奸邪小人,也为此辈所不容。但仕途是
人际倾轧最利害的地方。鱼龙混杂,清浊同在,往往汉渭难以分清。尤其是
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种艺术,不会平
衡协调矛盾,不能容忍难忍之事就不可能办好事情。权门要路当然不能让小
人好党占据而祸国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销磨自己个性的,这当然不是说
应当八面玲珑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这种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却不屑
一为。但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气用事,这样往往会形成主观本意与
客观效果难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时候不仅办不成事还要坏事,引起与主观想
法不一致的结果。
二三○、坎坷世道耐而撑持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
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译文】
俗语说:“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验,走雪路要耐得起过危桥的惊险。”
可见这一个耐字具有深长意义,正像是险诈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
路,假如没有这一个“耐”字苦撑下去,有几具会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深沟
里呢?
【注解】
榛莽:榛,荒地丛生的小杂木,草木深邃的地方叫莽。坑堑:堑,深沟
叫堑,就是有深沟的险处。
【评语】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人们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
耐得起风吹日晒。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
人才能创造大事业,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
不能”。且不说立雄心大志,建丰功业,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里
有那么多顺心如意的事呢?哪里有那么多对路可意的人呢?无一个“耐”字
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
便是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浪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
二三一、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
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忙碌时,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身心获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
做一规整,掌握要点。喧嚣中保持冷静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进事先有个
主张。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随事盲目而行,往往事
情有弄得一团糟。
【注解】
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主宰:主持、主见。
因境而迁:迁,转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事而靡:靡当动词用,散败和损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盲目地随其后。
【评语】
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静的时侯要有主张。忙的时候要会
求静,待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
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
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待人做事要讲方法,保持心静,学会求
静,深思熟虑是关键。
二三二、修养自身大业之始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子孙造福。
【译文】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尽人情的事情,不过分使用浪费物力,假如
能做到这三件事,就具备了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造不息的命脉,
而为后世了孙创下幸福基础的基本条件。
【注解】
不昧,昧是昏暗,此处作蒙蔽解。
竭;穷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据《易经·复》:
“复见天地之心乎?”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疏:
“本,静也,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
【评语】
古圣先贤有“内圣外王”之说。这也就是“先成己而后
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假如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
力”的起码修养工夫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业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
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的口
德修养也应具备,对传统的美德也应继承。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这样一种道
德秩序,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这样的要求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人际的和谐,
人类的幸福。
二三三、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当你居富拥贵时,你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当你年青力壮时,应
当想到年老体衰后的悲哀。
【注解】
痛痒:痛和痒都是一种病,此处比喻痛苦。王阳明《传习录》有:“如
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评语】
阵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
的富旦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
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权势,便觉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显得趾高气扬,骄奢淫佚,仿佛自己的血统
都比别人高了。在高贵时想不到贫穷,既难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
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年休笑白
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可不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
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
一事无成,看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二三四、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
神百倍。
【译文】
夕阳西下时,在天空所出现的晚霞是那么灿烂夺目,深秋季节金黄色的
柑桔正在吐露扑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应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注解】
烟霞绚烂:烟霞是云气,绚烂是光采夺目的景色。芳馨:香气四溢。
【评语】
人的一生习惯于分年龄段计算其作用,而现代社会更重视年轻人的闯
劲,发挥其创造力,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以至有人慨叹“人到中年万
事休”。否认年龄差异,不讲生理机能之别不切实际,硬要说“人生七十才
开始”的话,只能是从精神而言。每个年龄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岁
的中年正是一个人奋发有为创造事业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岁的人可以其丰富
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经验指导后来居上的人少走些弯路,避免不必要的
挫折。“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
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
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
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二三五、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
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在那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但这正是它们准备捉
人吃人前的后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
养出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
【注解】
攫,鸟兽用爪或翼取物。
噬:啃咬吞食。
肩鸿:鸿与洪通,大的意思。肩鸿即担负大责任。
【评语】
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
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个满,半瓶子醋晃当”,
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
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
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贾深藏苦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的名言。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
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二三六名位声乐不可贪图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
不是个好臣士。
【译文】
经常宴饮作乐,不是一个正派人家;习惯于靡靡之音和华丽艳服,不是
一个正派书生;名利权位观念太重,不是一个好官吏。
【注解】
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
【评语】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王焉,
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
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
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不审居官
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
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
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二三七、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
换得乐来。
【译文】
世人都认为能满足心愿就是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
中;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享受奋斗抗争之
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注解】
心肯:肯是可的意思,引申为顺,心肯就是心愿满足。
心拂:拂就是违背,心中遭遇横逆事物。
【评语】
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
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
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
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二三八、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听别的的话,用冷静的心情处理
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注解】
当:持,处理。
【评语】
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
有情冷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
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一个成熟的人待人的
冷静的,处世是现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
不紊有序而行。而观察人则是一门委高深的学问,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
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二三九、恶不即就善不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到谁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可信以为真马上就起厌恶之心,必
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进谗小人的诬陷泄愤;听
到谁赞扬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
过自己一番冷静观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为谋官求职的手段而引狼入室。
【注解】
就恶:立刻厌恶。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
【评语】
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
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
来讲这是大忌。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
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这,见贤焉然后去用之;左右皆曰可
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
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
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
二四○、性躁无功平和徼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情温和
心绪平静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注解】
微福:徽,求。《左传》昭公三年中有“徼福于太公”。
【评语】
《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安而后能
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
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
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所做何为的现象出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
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胆大心细的人才不致一事无成。做事如此,
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二四一、刻失人和滥招恶友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谈者来。
【译文】
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会使想为你效力的人离去;交友不
可太多太浮,如果这样,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
身边。
【注解】
滥;轻率,随便。
贡谀:贡即贡献,谀是阿谀,说好听话逢迎讨好的意思。
【评语】
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孔子说:“益者三
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交友宜益人,恶人岂能称友?高山流水,难得知音,以至知音成为后
人择友时的一个向往。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以为友至矣,
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故俗语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说法。交友不可滥,
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点权力的人,往往既出于公心,又刻薄待人。
办事往往以为只自己正确,待人总是按我这要求,还偏生说是为公,实际上
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样用人。这样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里还谈
得上以为公?
二四二、居官有度居乡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犊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钜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
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一个人做官的时候,对于求荐的书信不能无节制地延揽接待,处人要保
持一种严肃恭谨的态度,对于有所求的人要尽量少接见。一但去官闲居田园
乡间以后,就不能再摆那种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乡父老应表现出和
蔼可亲的态度,以便敦睦乡邻的感情。
【注解】
竿牍无节:竿与简通,竿牍就是简牍,就是书信。
杜钜端:杜是杜绝,钜端是非分幸进。
崖岸太高:比喻性情高傲。
【评语】
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
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
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关于在朝为官和
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固阎如也。君在,阎间如也,与与如也。”在什么位置说什么
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
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
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
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
二四三、逆境比下怠荒思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
则精神自奋。
【译文】
事业稍不如意而处于逆境时,就应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
人的情绪会自然消失;事为顺心而精神出现松懈时,要想想比我更强的人,
那你的精神就自然会振奋起来。
【注解】
拂逆:不顺心不如意。
怨尤:把事业的失败归咎于命运和别人。
怠荒:精神委靡不振,懒惰放纵。
【评语】
做事业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一帆风顺的人们的愿
望,却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事业上选一个参照物是决定进退的重要
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这时应调整一下心态,观察一下得
失,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人的景况还远远不如我,前人骑马我骑驴,利于恢复
信心而不颓唐。而成功时容易自满以致腐化堕落,这时应当记住“逆水得舟,
不进则退”“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的道理。不自满不自堕而向上看齐。
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向上,生活上却不能如此,因为更多地向上看齐便
容易走向庸俗而无事业心可言。
二四四、言而有信恒心如一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译文】
不要乘着高兴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乱发脾气,不
要乘着一时称心如意不加检点惹事生非,不要因为疲劳疏懒而有始无终半途
而废。
【注解】
生嗔:生气。嗔,发怒。
鲜终:鲜,少的意思。鲜终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评语】
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高兴时有求必应,轻诺寡信,于是奸小
之辈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并有意制造一个让人高兴的环境,通过各种手
段来等待“轻诺”。借酒发疯,是一种失控的表现,是有德之人所木为的。
由于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后无德。人在枚势头上在富贵乡中往往说话
一无逛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于,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
敛检点自己。炙手可热,得意忘形,实际上是做人本成熟的表现。更有的做
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终究将一事无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
恒心如一。
二四五、下愚可教中才难与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谡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知识,
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们心胸开朗对任何事物都无忧无虑,天赋
愚鲁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脑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斗角;
这两种人既可以和他们讲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那些天赋中等的
人,智慧虽然不高却什么都懂一点,这种人遇事考虑最多,猜疑心也极重,
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完成。
【注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例如《庄子·天下》篇有“不离
于真,谓之至人”
臆度:推测、计算。
【评语】
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
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
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
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
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
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
二四六、守口须密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志是
心的双脚,意志不坚定,就可能会像跛脚一般走入邪路。
【注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意识。
邪蹊:指不正当的小路。
【评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
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
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
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
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
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
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
意志。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二四七、得休便休了时无了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字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
虽好,心办不了。前人云:“如今体去便休去,务瓦了时无了时。”见之卓
矣。
【译文】
人做事,应罢手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假如犹疑不决想找个好时机,那
就像男女结婚虽然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问题还很
多。人们别以为和尚道士好当,其实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说得
好:“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果说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没了罢休的机
会。”这真是一句极高明的见解。
【注解】
僧道虽好:僧是指憎人,道是指道士。好是美、善,此处指清静无外人
干扰。
【评语】
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
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
弱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
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
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
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
了时无了。
二四八、知足则仙善用则生
本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
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对来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
感到不满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总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假如能
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注用】
杀机:害人损物的危机。
【评语】
人不可能也不会安于贫穷,精神食粮是不能填饱肚子的。可一个人不论
拥有多少财富,假如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那种奔波忙碌的
情景用为生活苦苦挣扎的穷人并无差别。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
足常乐的思想。
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
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
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二四九、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争先的栓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长
一分。
【译文】
争强好胜,道路就觉得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
大过浓艳的味追是短暂的,恨洲能清淡一分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注解】
争先:此指好胜逞强。
【评语】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
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
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
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
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
不好?
二五○、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事业顺利进展时,应该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
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
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样,无法控制形成的局
面。
【注解】
触藩:进退两难。据《易经》“大壮卦: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疏:
‘退谓退避,遂谓进往’”。
“骑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险。据《隋书·独孤皇后传》:“当
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虎
之势不得下,勉之。’”
【评语】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
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
事都弩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
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
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
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