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09: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六、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耳根似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蜚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
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根假如像大风吹过山谷一般,经一阵哼啸之后什么也不留,这样所有
流言蜚语就都不起作用,心灵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
水中也不留月亮,那么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无物我之分。
【注解】
耳根: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
一,耳对于声尘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
谷: ,是自下急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
物我:外物和自我。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木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
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
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
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
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
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一七七、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办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鸟笑、
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由于一般俗人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因此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
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
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俗展的弃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可爱小鸟,以及樵夫歌
唱时的山鸣谷应之声,这时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非苦海
一片,只是人门使自己的心落人尘嚣堕人苦海而已。
【注解】
谷称椎讴: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谷答樵
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
【评语】
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
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就没
什么苦乐可言,一切音乐皆由人心不足所产主。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
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
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以角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
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
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
解脱。一七八、体任自然不染世法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
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生长在山间的蔬菜根本不必人们去灌溉施肥,生长在野外的动物根本不
必人们饲养照顾,可是这些野菜和野兽吃起来味道却特别其美可口。同理,
假如我们人不受功名利禄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显得分外纯真,跟那些充满
铜锈味的人有明显区别。
【注解】
山看: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
耳、竹笋等山产。
豢:饲养。
例:味强烈。
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即世间一切法。
迥:相异。
【评语】
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一切顺乎自然无须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来喻
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
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
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
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
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
一七九、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人么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拢,言语减便寡愆尤,思
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
【译文】
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交际交酬减少,
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
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
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
活动,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一生。
【注解】
怒尤:愆,错误、过失。尤,怨恨。
耗:消耗、损失。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
桎梏:古代用来锁绑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缚。
【评语】
《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
沌的人,本来既无限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
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决就死了。当然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
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先人忧天。另一方面
可以从修身来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见闻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
之后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
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
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羡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须锥持壶底不千;喝洒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
必须维持酒壶本空。无法之琴虽然弹不出旋律来,然而足可调剂我的身心;
无孔的横笛虽然吹不出音调来,却可使人精神舒畅。一个人假如能达到这种
境界,虽然还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码也可媲美嵇康阮籍。
【注解】
燥:干涸。
樽:盛酒的器具。
羲皇:即伏羲氏,为上古时代的皇帝。
匹俦:匹敌。匹恃在此作媲美解。
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资性高迈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
咏诗以自娱。阮籍,字嗣宗,好老庄,嗜酒善琴,对俗士以白眼而待。
【评语】
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无的诗人,比如阳沈明经过靠北窗高卧,在和
风吹指拂之下抚无弦琴逍遣,自称“羲皇上人”,意思是说他生活在比伏羲
还要古老的时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贤中人,这些人处林泉之下,或自
得敦乐,或漫议朝政,不与俗人往还,沈阳山林金樽。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
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故对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
昧。
齐家篇
一八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
悦耳,事事快心,便经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耳中假如能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
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样。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
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注解】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良药苦
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拂心:不顺心。
砒石:是一种磨石,粗石叫碗细石叫砒,此处当磨练、教
训解。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
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人喝了酒后立即死亡。
【评语】
《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
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
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为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戒的美意,关绞
是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敦品励行改邪归正千就难以督促自己保持
良好品德。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气恼,而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洋洋,那你
的生活就显得轻浮,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
我陶醉的深圳中。如此就等于自浸于击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着也
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经常
接受各种横逆和痛苦的考验,必须经过几番艰苦的奋斗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
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
会有各种困难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么个道理说明一个人
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练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克服种
种困难才行。
一八二、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烘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因
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
粪士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但蜕化成蝉,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
水;腐败的野草本来毫无光华,可是一但孕育成萤火虫,却能在夏天的夜空
中闪闪发光。由此可知,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
中产生。
【注解】
秽;凡是脏臭的东西都叫秽。
粪虫:烘指烘土或尘土,烘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的是螬(金
龟子的幼虫),而蝉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及树根汁,蜕变成肾后而登树,再蜕皮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主,古以此为高洁这象
征。据《淮南子·附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土龙《寒蝉化赋》说
“蝉含气而饮露是清。”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论·月令》篇:“季夏
三月,..腐草为萤。”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
其实莹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
就是萤火虫。
【评语】
对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来讲,应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出身
微浅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设法
去改变命运的安排。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如果是自然环境,需要自己能于
克服困难,战胜环境的艰险;加果是生活环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堕落。
有的时候,先天的环境可能难以改变,但自我形象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
变化。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见一个人不必为了环境不
好而苦恼,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不但如此,
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生活环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堕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
越是温暖或暑热的地方,东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却能使东西保持常久
新鲜。人在清苦的环境中,最容易发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是从他们
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中奋斗成功的。由此观之,环境的清洁与污秽是相对
的,清洁中未必没有腐物,污秽中未必不出有益的东西。所处环境对人的成
长的吊约也是相对的。
一八三、事悟痴除性定动端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
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看,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经全部消夫。房事
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
们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端的判断参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错
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注解】
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
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
定不动。
【评语】
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
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
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有时难免
会乐极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其实世间任何事
都不可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
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
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
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
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
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一八四、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对于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难,回想他当
初奋发的精神: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长期坚持
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注解】
蹙:穷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
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末路:本指路的终点。古语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评语】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料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
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败者面临穷途末路。不以成
败论英雄,对失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当客观
看待失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语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
的一半”,意思就是强调只要出发点正确就有可能创一番事业。一时的得失,
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
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时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
小利而身败名裂,会让人觉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种自私
自利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一八五、居安思危处
乱思治居插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
过劳,养默而后知乡言之为躁。
【译文】
站在低处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在暗处然后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
方会刺眼睛;保持宁静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
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注解】
居卑:泛指处于地位低的地方。
处晦:在昏暗的地方。
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当显现、显露用。
躁:不安静、急促。
守静:隐居山材寺院的寂静心理。
养新:沉新寡言。
【评语】
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
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
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志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一旦从
高处跌下之后,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险。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
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
旦走出社会归隐家园之后,才思考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良多
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
要作面面观,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
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
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
一八六、放得心下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能丢开追逐功名京贵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不受仁义道
德等教条的束缚,才能进入呈贤超凡绝俗的境界。
【注解】
脱凡:脱是脱俗,即超越尘世外的意思。
入圣:进入光明伟大的境界。
【评语】
任何事都不应走极端。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
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冀得到权力应通过业
绩来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
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于是在无形中就发生了质变。所以一个人
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同理,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假
如有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假如太热
衷于仁义道德,急著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家,可事义上却没有敦品励行
的毅力,于是就成了伪君子。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
可取的。只有胸怀开阔者才能冲破教条牢筏创造大农业。做人要有原则、要
有灵活性,不能极端化。
一八七、超越天地不求名利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群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
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
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君于绝对不会被
君相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
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君子绝对不受命运摆布。
【注解】
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牢笼:牢的本义是指养牛马
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缚等意。据《淮南子,本经》篇:“牢笼天地,弹
压山川。”人定胜天:指人如果能艰苦奋斗,必然能战胜命运而成功。
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
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
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造化:命运。
陶铸:陶是范士制器,铸是熔金为器。
【评语】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物所累,诗曰:我行我素。孟子说:“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具有高风
亮节的君子,胜过争名夺利的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君子保持自我的人
格和远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为任何权势所左右,甚至连造物主也无法约
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语。遵从大义,相
信自我,一个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
人格,不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长远。具有了人定胜天的气概,广
阔天地任我驰骋。
一八八、有木石心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仓头,若一方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
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附危机。
【译文】
磨炼心性提富道德修养,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一羡慕外界
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包围困惑。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必须有一种宛如
行云流水一样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恋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
险地。
【注解】
修道:佛家语中“谓见道之后,更修习真观”,泛指修炼佛道两派心法。
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喻无情欲。《孟子·尽心
篇》中“与木石居,与鹿游”。
云水: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待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
无牵挂,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
贪著:对富贵等欲念的执著。
【评语】
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
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当权者可能
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人仕者可能雄心万丈,但决难具
备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室云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
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
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
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
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圳,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
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
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化。
一八九、吉人安详恶人杀气
吉人力论仕用各样,即梦寐神钧无非中气;凶人无论行事狠度,即声音
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总是镇定安祥,即使在睡梦中的神情也都
洋溢着一团祥和之气;一个性情凶暴的人,木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甚至
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让人恐怖的杀气。
【注解】
吉人:心地善良的人。
作用安样:言行从容不迫。
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声音笑语:言谈说笑。
浑是杀机:言谈间流露着害人的迹象,杀机是指令人感到有杀人的恐惧
感。
【评语】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个J 性可以表现在他生活的各
个方面,想伪装是很难的,是不会长久的。大凡一个遵守礼法的人,由于他
的内心毫无邪念,所以言行显、得善良,每个人都觉得他和蔼可亲。由于心
地善良,不论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散发出一种安祥之气;反之一个生性残暴
的人,不论处于何时,总会令人感到一种恐怖之气。因为这种人时时想着算
计别人,占有其它。可见一个人是善是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即使
在婪中也显出各自的心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
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识人才对。
一九○、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
怒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扰心的琐事可牵挂,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
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
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
的灾祸。
【注解】
少事:指没有烦心的琐事。
【评语】
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
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挠。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
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端多阗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于多心,
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
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
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
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
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
笑、可悲。
一九一、崇俭养德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
而全真。
【译文】
奢侈无度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怎么比得上虽然贫穷却生活节
俭而感到满足的人呢;有才干的人假如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大众怨恨,哪里
比得上笨拙的人由于安闲无事而就能保全纯真本性。
【注解】
劳而府怨:劳苦而怨谤集身。
逸而全真:安闲而能保全本性,本为道家语,因为道家把完美无缺的人
称为真人。
【评语】
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
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
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
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
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整。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
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
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
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
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
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
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
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死水时人们心意相对
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
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
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一九二、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
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内心奋斗的喜
悦,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骄纵狂妄,往往会种
下日后祸患的根苗,导致痛苦的悲剧。
【注解】
甘心:困苦的感受。
悦心之趣:使心中喜悦而有乐趣。
失意之悲:由于失望而感到悲哀。
【评语】
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是永恒。在这样
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人间悲苦是无情的,用这种心
境来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触尽是悲苦,结果就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思想,甚至
造成厌世自杀的悲剧。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
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思想。另一方成“乐极生悲”,“盛极则衰”,“苦
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
那得意过后失意的悲哀就会接踵而来。人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决定自己的一
生,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
一九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得遇
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译文】
当春天到来时阳光和暖,就连花草树木也争奇斗艳,在大地铺上一层美
景,甚至连飞鸟也懂得在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转动听地鸣叫。士君子假
如能侥幸出人头地列入杰出人物行列,同时每天又能酒足饭饱过上好生活,
却不想为后世写下几部有益的书,做一些有益于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
百岁的高寿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注解】
好色:美景。
时和:气候和暖。
啭:鸟的叫声,发出宛转悠扬声。
头角:指气象峥嵘,比喻才华出众,据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虽
年少,己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评语】
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声
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得时当为天下语”,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
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
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的呼声。既“幸列头角”,就应当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
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是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在世
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拼搏一番。
一九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不一定有根响亮的名声,
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
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
的愚蠢才这样做。
【注解】
大巧:聪明绝顶。
【评语】
生活中,人们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很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
绝。因为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
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
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决
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价,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
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一九五、居安思危天也无法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闭
而生变化,因此就用机缄来比喻气运的变化,支配事物变化的力量。
抑而伸:抑是压抑,伸是舒展。
播弄:玩弄、摆布。
【评语】
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不要说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
的事也很难判断,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有“尽人事
以听天命”之叹,即对天命而言只好逆来顺受了。因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
对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意味着听天由命,个人的
一生完全以天命来决定。人对自然的探求已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
说是与生俱来,那么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与日俱增。以前认为是天命
的东西以后完全可以科学解决,以前不可抗的东西现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
唐太宗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如果以占卜吉凶来定行止,很可能就没有以
后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登基后,蝗虫肆虐成灾,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灭
蝗,可能就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了。一个人不应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而应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不断探求思考,不断提高认识,防患于
未然,天命其奈我何?
一九六、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
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
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
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
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
凝滞固执:凝滞是停留不动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是顽固不
化。
【评语】
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
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
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
虑,完全听赁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
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
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对人对事冷酷
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
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他们的心
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到底;自以为是坚
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要寻求事业上的
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一九七、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
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
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引出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
的性格变得很懦弱,聪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
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
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零,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注解】
一念:一刹那所引起的观念,《二程遗书》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
祸流于滔天。”
变恩为惨:恩,惠爱。惨,狠毒。
度越:超越的意思。据《汉书·杨雄传》: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
为所称善,则心度越诸子矣。颜师古曰:‘度,过也。’”
【评语】
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
染者很不愿意原谅。王阳明的理学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求,
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泊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
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
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
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
格破产。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
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
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
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一九八、保己成业防末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以
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注解】
业:指基业、事业,据《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
垂统,为可继也。”
失:错误。
非:过失。《礼记·礼运》篇:“鲁之郊缔,非礼也。”
【评语】
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
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磁,要
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
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
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
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
业应有的认识。
一九九、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
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木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后竹林并不留
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
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君子遇事其本性才会显现
出来,事后其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注解】
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飞过,河水此时显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称寒潭。
【评语】
人不能总为烦恼扰心,不能老让琐事缠身,当人间万象纷至沓来时,一
个有修养的人是善于调节内心平衡的。佛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
风来竹子就知道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而
竹不留声”,事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最终不由个人意志决定。所以人
生应当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用心去服务,事情过去之后心像要
立刻恢复寂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用这种心态来处世,
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而是一种办事方法,因为事有
大小,如果事事劳心挂念,整天在事务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样
会没有效率。
二○○、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客,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咸,海味不咸,
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不防害细察,刚正
而又不至执撒,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即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
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处人
做事的美德。
【注解】
伤察:失之于苛求。
蜜饯不甜:蜜饯不过分甜。
懿德:美德,例如《诗经》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
【评语】
严于品德修养是好的,但严的结果应该是符合中庸之道,这样行事才可
能不偏颇。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品格优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确,往往正确过头
却适得其反。一个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们往往轿枉过正,把
自己的格调提升得很高,对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
结果就变成毫无容忍雅量的偏激。这样行事其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很可能相
反。反之一个宽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爱戴,这种人可能又往往
缺乏果断力。这样可以成一个老好人,却办不得大事。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
高尚的品德修养,不能在处事中掌握好分寸,聪明会对他造成妨害,就是通
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很糟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无
成。可见做事要保证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
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