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六、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
末。
【译文】
气节和正义足可傲。视任何达官,情真而生动的文章足以用过“白雪”
名曲。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来陶冶它们,所谓的气节与正义不过是出于
一时意气用事或感情冲动,而生动的文章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注解】
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白雪:是古代曲名,比喻稀有杰作,《昭明文选》陆机《文赋》说:“缀
下里于白雪。注:淮南子日师旷奏日雪而神禽下降。白雪,五十弦琴乐名。”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个人意气。
【评语】
这里的德是从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来讲的。陶土经过烧炼才能成为
器皿,铁砂经过熔炼才能成为钝钢。一个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没有
高尚的品德来配合,没有一种为大众利益献身,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旨而只
限于一己之私,一隅之见,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就成为不受世人重视的“血
气之私,技能之末”,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和雕虫小技。这是不足取的。这
种人自我清高,咏诵风雅可以,却于世无补。一二七、修身种德事业之基德
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字坚久者。
【译文】
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事先把
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
【注解】
基:基础”《诗经·小雅》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评语】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
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或许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
道越多害人越深,愈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
有所成就,即就是可能荣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过于自私、误国误
民,爬得高会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一二八、善根暗
长恶损潜消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
春雪,当必潜消。
【译文】
行善事表面上可能看不到会么好处,但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东瓜,自然
会在暗中一天天结果长大;作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会么坏处,但
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注解】
东瓜:就是冬瓜。
【评语】
佛有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
这个道理,善与恶有时不是马上可以见到结果的,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一
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坏事也不是坏人,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
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见一个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作坏事,早晚有一天可能东
窗事发锒铛入狱。也不要认为自己平日人缘好,在自己的圈子里吃得开,就
胆大妄为贪脏枉法。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早晚劣迹会全部牵扯出来。天
网恢恢,作恶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无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报
也就不望人知,但人们心里总会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种子在人的心里。伺机
便会发芽。
一二九、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
迷,终非常明之灯。
【译文】
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度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
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竖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
的人,有时能领悟的地方也会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这种做法也不是一种
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
【注解】
不退之轮:佛家语,轮指法轮。佛家认为,佛法能摧毁
众生的罪恶,所以佛法就像法宝,能辗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
且认为法轮并不停在一处,就像一般的车轮那样到处辗转,所以才称为不退
之轮,据《维摩经·佛国品》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常明之灯:指佛家所说本智的光明,因此就用以比喻为赫的光明之灯,
寺庙所点的灯都叫长明灯。
【评语】
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法轮,如来说法时,
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晃然大悟之后转成正见,这种道
理很象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
之轮”,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此处反过来看,人们做事很少从理性
出发,往往凭借一时的兴致,难持之以恒。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见,情之
所致拆东墙补西墙,难以领悟人生真谛。
一三○、为奇不异求清不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
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气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种刻意标新立异的
人不是奇而是怪异;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
世人断绝来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注解】
脱俗:不沾染俗气。
异:特殊行为,标新立异。
【评语】
当一种新的思潮涌现的时候,人们对不破不立的观点很欣赏,在行动上
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俗与雅,庸俗与清高的选择上,很多人赞赏清高
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当然值得景爷。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
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实际上是俗人伪装的怪人,是一种沽名钓誉
的小人。处于污浊俗世而心却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
染,会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
的清高,这是一种偏激狂妄的行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一个修养好的
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此意。
一三一、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
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
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
那就像拨开水波来找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意念清纯时脑海才会清明,
假如不匀除烦恼而想心情开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照出自己
的样子,徒增尘土。
【注解】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性:
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评语】
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寻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如
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
中捞月一般。坐惮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
以摒除私心杂念,培养高尚品德。
一三二、心体之念天体所现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
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
与太虚同体。
【译文】
人的心体就是天体,人的灵性跟大自然现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间的
喜悦,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自
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庆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风甘
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
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有哪些又能少了呢?随大自然
的变化随起随灭,对于生生不息的广大宇宙毫无阻碍。人的修养假如也能达
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注解】
心体: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知识、智
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心抽象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心体可解释成
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天空中星辰的总称,可解释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
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
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是象征祥瑞的云层。据《汉书·礼乐志》:“甘
露降,庆云出”。
甘露: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
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廓然:广大。
太虚:泛称天地。
【评语】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我们
可以视为一种比喻。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大自然的变化对人本身的影
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张“人法自然”,这样才能胸襟开阔;儒家主张仁
民爱物,这样才能爱人的精神。不管怎么说,天地的风霜雨雪无私地养育了
人类万物,人的友爱精神,人法自然也应该与上天一样无所不容,造福同类。
一三三、浑然和气居身珍宝
环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
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这珍。
【译文】
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然因为节义受到批评诋毁;标榜道学的人,经
常由于道学而招致人们的挟击。因此一个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做坏事,也
不标新立异建立声誉,只是一股纯厚、和蔼的气象,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无价
之宝。
【注解】
道学:宋儒治学以义理为主,因此就把他们所研究的学问叫理学,这种
理学也就是“道学”。此处的道学是泛称学问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道学
先生”的道学。
浑然和气:浑然是纯朴敦厚,和气是儒雅温和。
【评语】
人们讨厌假道学伪君子,因为做人要平实无欺,不可自我标榜吹嘘。真
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换言之,学问道德并非吹嘘而来,是从艰苦修
养中累积而成。有的人好虚名,披上道德外衣,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信任,
满足私欲需求,与为非作歹固然有别但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一个人居身立
世确立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磨炼自
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完差的人格。
一三四、和气祥瑞寸心洁白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译文】
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创造人际的和平之气;心地纯洁清白,可以使美
名千古流传。
【注解】
酝酿:本指造酒,此处当制造调和解。
两间和气:两间指天地之间,此处指人际关系。
昭垂:昭:明。垂,流布”
【评语】
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从古至今,这样咏怀言志的诗文触目皆是,这正如俗谚“豹死留
皮,人死留名”,说明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东汉曾
有昌邑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
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结果杨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
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语出现。拒贿是为官清廉的一种表现。日常生
活同样要检点自己,从待人到律已都应注意维护声誉,保持心灵的完美,所
谓与人为善,处事勿贪。修身养性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洁白而
留清
一三五、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
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译文】
夸赞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章,这都是靠外物来增加自身光彩,却
不知人人内心都有一块洁白晶莹的美玉。所以一个人只要不丧失人类原有的
纯朴善良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没留下半点功勋,没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文
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注解】
夸逞:夸是自我吹嘘,言过其实,逞是强行显露。
莹然:莹是指玉的颜色,洁白纯净。
【评语】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
不朽。”可见立德为最重要,其次才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
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贤;功业流传千古的汉武帝、诏太宗等。不可能每
个人都像这些历史名人一样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
必须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保持自然之态,在此基础上去建
功立业,这样即使毫无功业,也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
一三六、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
贤愚要包容得。
【译文】
立身处世不可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脏污要适应并能容忍妒忌:与
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过清,不管是好人、坏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注解】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得:容忍得下。
【评语】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
自己的意愿来办事,这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和人生。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是一种王者气象。其实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所谓“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
则无鱼”,何况每个人有缺点也有忧点,每个人看问题都有片面性,有的东
西以为是对的,却偏偏是错;有的事以为别人错了,实际上因为自己认识上
的不足而是自己错,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明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就是错的、污的、恶的,能容纳的本身
便是把它作为向上向善的借鉴。
一三七、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情欲的毛病还有医治矫正的可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却很难
医治;做事遇到的障碍还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习惯障碍却难排除。
【注解】
势理之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
义理之障:正义真理方面的障碍。
【评语】
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
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所意
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
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
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
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
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
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
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三八、行戒高绝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
蓄则于鳖聚集。
止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
【译文】
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只有溪谷环绕的地方才有各种花草树木
的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无鱼虾栖息,只有水深而且宁静的湖泊鱼鳖才
能大量繁殖。这是地势过于高绝水流太过湍急的缘故;这都不是容纳万物生
命的地方,君子处人待世必须戒除这种心理。
【注解】
渊潭停蓄:渊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静不流动。
褊急之哀:狭隘到极端的心理。
【评语】
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人,
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
自赏标奇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
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
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
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
去。
一三九、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
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生活于幸福的美满环境中,像是装满的水缸将要溢出,千万不能再增加
一点点,以免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
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以免折断。
【注解】
搦:压抑。
【评语】
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
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
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终会水满由溢,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
人们很难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
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
相对.学业上下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
所作为。
一四○、责人宜宽责已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这内,则德
进。
【译文】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像他没犯过错一样原谅他,这样才
会心平气和;要求自己应严格,应在无过时也要时时找找自己的差距,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
【注解】
原:宽恕,原谅。
责:当动词用,期望。
【评语】
责已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
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已之失,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不能“见
人之过易,见已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
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一四一、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译文】
君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绝对不忧心忡忡,可是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
警惕,以免堕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强权贵绝不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
的人却具有同情心。
【注解】
惕虑:惕是忧惧,虑是谋思。警惕忧虑。
茕独:茕指没有兄弟,独是没有子孙。《周礼·秋官》有:“凡远近茕
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孤苦伶仃的意思。
【评语】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
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
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
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
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
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一四二、静中真境淡中本然
风恬浪静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译文】
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
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真实面目。
【注解】
风恬浪静:比喻生活的平静无波。
味淡声希: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
心体: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评语】
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
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
功夫才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
在宁静中修炼身心,以达返朴归真之境。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吸引了无
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一四三、静现本体水清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夜阑人静听到远远传来钟声,可以惊醒人们虚妄中的梦幻,从清澈的潭
水中观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发现我们肉身以外的灵性。
【注解】
梦中之梦: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吉凶祸福更是梦中之梦。
澄潭月影:虚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虚幻
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为虚幻,后身为真身,此指人的品
德、灵性。
【评语】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
代之过客,而浮生苦梦为欢几何”的感叹。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
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
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万赖俱寂中忽然传来悠扬
的钟声,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
灵感被触发,而看清本我。
一四四、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
顽空。
【译文】
微弱的灯光燃不起火焰,破旧的大衣不产生温暖,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
景象;肉身像是干枯的树木,心灵犹如燃尽的死灰,这种人等于是一具僵尸
必然会陷入冥顽空虚中。
【注解】
播弄:颠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杨国忠、
李林甫播弄朝政。”
【评语】
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
虽然断绝了固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渡
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
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敝裘无
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至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
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一四五、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
白衣童子。
【译文】
物质的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把世间烦恼者交还
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都面对着佛坛烧
香提水烹茶,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注解】
损之又损:减少。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无为。”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
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虚构人物为主角,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
不问白衣童子:据《续晋阳秋》“陶潜常于九月九无酒于宅东篱之下,
菊丛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为王弘送酒,即便
就酌,醉而后归。”所谓“不问白衣童子”是说并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
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
【评语】
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
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若、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
去人世间许多烦恼;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
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
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一四六、消些幻业增长道心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
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
心。
【译文】
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
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
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
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注解】
幻业:为佛家术语,是梵语“羯魔”的意译,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
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但是一股般都以恶因为业。
道心:指发于义理之心。据《朱子全书·尚书》篇:“人心,人欲也;
道心,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来票受仁义礼智之
心。”
【评语】
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
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孔子
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
戒得可全名。朱子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君子
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
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终会有所作为的。
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
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脱凡尘俗世的方法,应在人世间的磨练中,根本不必离君索居与世隔
绝;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应在贡献智慧的时刻去领悟,根本不必断绝
一切欲望,使心情犹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动。
【注解】
了心:了当觉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据《淮南子·原道训》
“夫心者,五岁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
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故心为智力的源泉地。
尽心:拿出智慧扩张善良本心:《孟子·尽心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
【评语】
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
件蓑衣、戴上项斗笠未必是渔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
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
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时才知道。最能说明“不必绝人
以逃世,不必绝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载匡章曰: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于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
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
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是未可知
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履,妻辟鹃,以易之也。”曰:“仲子,齐
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信之禄而下食也,以兄之室为不
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戚
曰:‘恶用是鞘妒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
曰:“是鹊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
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一四八、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
静里乾坤。
【译文】
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一声鸡鸣狗叫,就宛如置
身于一个虚无缥渺的快乐神话世界之中,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读书,忽然
听到蝉鸣鸦啼,你就全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注解】
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毒常用的一种香草,故借芸窗以称书房。
【评语】
这段话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理
解,却是一番参禅悟道的功夫。几声“大吠鸡鸣”惊醒了静坐在书斋中的主
人,这就是从“无我”境界进入“有我”境界的契机;然而“蟑吟鸦噪”影
响不了静坐中的道人,这是从“有我”境界回到无我境界的玄机。因为不论
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参禅静坐中的人,他那种在宁静中所培
养出的灵智,足可以和蝉鸦交谈作心灵感应。在有我到无我,到有我的反复
过程中,静生悟道的人通过心灵的感应来体现本我。
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
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会把杯中的弓影误会成蛇蝎,甚至远
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臣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
遇见凶残的石虎一类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把聒噪的蛙声当
作悦耳的乐曲,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谛。
【注解】
机动:工于心机,狡诈多虑。
弓影疑为蛇蝎: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
作蛇蝎。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汉诗外传》“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见
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矢饮羽之下。”
浑:都,全部。
念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
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
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
命,立十五年卒。”
真机:真理,真谛。
【评语】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悄小之
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
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
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
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从这个意
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
粑人优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
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一五○、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译文】
老年人头发掉落牙齿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
必悲伤;从小鸟唱歌鲜花盛开中,我们认识了人类本性永恒不变的真理。
【注解】
幻形: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所以
叫幻形或幻身。《圆沉经》有“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真如:佛家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唯识论》中有“真为真实,显非
虚妄:如谓如常,表面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评语】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
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个从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
理上的衰者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到四五十岁
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
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的阶段,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
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书画家、作家、医生,越老经验越多,越老精神弥健,
一个人活到老学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
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