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0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六、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吉心之冰炭难去。
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译文】
大自然的寒冬和炎夏容易躲避,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却难以消除:人世间
的炎凉冷暖即使容易消除,积存在我们内心的恩仇怨恨却不易排除。假如有
人能排除积压在心中的恩仇:怨恨,那样和之气就会充满胸怀,如此也就到
处都充满极富生机的春风。
【注解】
天运:指大自然时序的运转。
冰炭:此为争斗的意思。
春风:春天里温和的风,此处取和惠之意。
【评语】
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待人上,是恩怨于心,还是“人我两忘,恩怨
皆空”,决定于人的修养。古代士人讲究宽以待人,强调“恕”、“忍”,
就是要求待人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使人际和谐,而自我恰然。做人
当然不可无原则,提高自身修养的本身是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如
此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木会陷于溺人际苦恼。
修身篇
七七、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
身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恪守道德节操的人,只不过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权势的人,
却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胸襟开阔且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
的精神价值,顾及到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
受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超越自己身分而滥用权力,据贡师泰《河决诗》说:“县官同巡
防,小吏争弄权。”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
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
说:“圣人有明德者,若木当世,其后必有通
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
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
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
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
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
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
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
就甘于淡泊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如魏忠贤、
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
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
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
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
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
七八、淡中知味常里识英
农服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厅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美酒佳育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饭中体会;才智
卓绝超凡绝俗的人,还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完人。其实真正的伟人看起来是
平凡无奇的人。
【注解】
农服:农,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术篇》中说:“肥
醉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喻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卓异:才智过人。
至人: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追遥游》
篇有:“至人是无已,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
【评语】
人们往往忽视平凡,不重视常见的东西,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
都是极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时间久了会觉得厌一而难以下咽;粗茶淡饭,
最益于身体,在一生之中最耐吃。这只是就怎样做人打了个比方。生活中,
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学出众而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其实这种人并不是能
博得人们景仰的理想人物。因为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
凡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来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在不骄不及中
修养自己的品德,这种人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境界,才有资格垂范千古。例
如释迦牟尼佛,他对众生说法绝不用玄虚的高深道理迷惑民众,而是用简明
切实的教义来普渡众生,在当时苦难的民众中探寻一种美好的理想。和他同
时代的孔子,历经磨难,他的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呼应,却在身后发扬
光大。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说不论如何伟大的人物都要从平凡中
做起。一个人绝俗超凡可以视为一种人生态度,有卓越的才华也是好事,但
作为一个伟人,要一贯地、多方面地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美好追求置身于
社会,置身于民众,脚踏实地,而不是标新立异,追求一时的轰动。只有在
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七九、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第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
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独坐省察内心,你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
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暗月当空,精神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
细微境界。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觉不安,
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注解】
观心:佛家语,指观察一切事物,此处当自我反省解。据《辞海》注:
“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
妄穷而真独露:妄,妄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
妄见。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般境界。此处是比喻人应排除杂念。
机趣:机是极细致,趣可作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大渐忸:惭钮是羞愧,大渐伍是很惭愧。
【评语】
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人、妄心,那么,妄心和真心
是何所指呢?所谓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辉皎洁,没一点乌云遮掩。所
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
月的关系,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譬如深渊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
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汹涛骇浪,可翻覆巨大的
船舶,这就是妄心出现之时,以此比喻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对
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离开真心就无妄心,这恰如离开水
就无波浪可言。现实生活中,还是多些心静,少些欲念,多些掸意,少些喧
嚣争斗好,喧样利于自我反省,修身养性。所谓“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的
现实意义即此。
八○、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洋清玉洁;痛衣玉食者,甘婢膝妈颜。盖志以滤泊明,
而节从服甘丧也。
【译文】
能过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
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
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
怠尽。
【注解】
澹泊:甘于寂寞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
垒口茁肠: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嫩苗可蒸煮吃。苋,属英科一年
生草生植物,茎叶可食。据《昭明文选》曹植《北启》说;“余甘黎藿未暇
此食也。良注:‘藜藿贱菜,布衣所食。’”应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洁:形容人的品德像冰一样清明透澈,像玉一样,纯洁无瑕,据
《新论·妄瑕》说:“伯夷叔齐,冰沮玉洁。”夜衣玉食:指权贵。衮衣是
古代帝王所穿的龙服,此处比喻华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
食是华职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颜:也作奴颜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没有自由和独立人
格,后比喻自甘堕落而没骨气的人。
肥甘:美味,喻物质享受。
【评语】
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也难有高尚的
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
于卑躬屈膝,人格丧失殆尽。结合我们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脏枉法以权谋私腐
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夸华而致。人
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
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
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层次较低;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
物欲要求是空虚的。雷锋曾说过: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
齐。说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贪图享受,满足物欲作为最大需求,
不能玩物丧志,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八一、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
质生活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要达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
【注解】
宠利:荣誉、金钱和财富。
德业:德行,事业。
修为:修是涵养学习,修为即品德修养。
分:此指范围。
【评语】
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范仲淹说“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
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
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
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的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从道
德修养来看,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不分外;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
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含有一种精神的充实和追求的愉悦。
八二、动静合宜道这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茑飞鱼跃气象,
才是有道的的体。
【译文】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一个喜欢清
静的人,宛如死灰枯树。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是两个极端,不合乎理
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鸥鹰飞舞和鱼儿
跳跃的景观,才算是达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心胸。
【注解】
云电风灯:形容短暂不稳定。
嗜寂者:特别好静的人。
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灭后的灰烬,槁木是指枯树,比喻丧失生机的东
西。据《庄子·齐物论》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云止水:定云是停在一处不动的云,止水是停在一处不流的水,都是
比喻极为宁静的心境。
鸢飞鱼跃:鸢,形状如阳。指极为宁静中的动态。
心体:心就是本体,因为古时以心为思想的主体。
【评语】
似乎有一个错觉,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为,是忙碌,易俗气。
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所谓“欲速则不达”,说明了走极
端的坏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
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
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
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
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
八三、降伏客气消杀妄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所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
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观。
【译文】
一个人之所以会骄种高傲,无非是由于受外来而非出自至诚的血气的影
响,只要能消除客气,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才会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
望和想像,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而致,只要能铲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
善良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注解】
种高倨傲:自夸自大叫种高,态度傲慢叫倔傲。
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至诚。
正气:至大至刚之气,例如孟子曾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种浩
然之气就是正气。
意识:心理学名词,指精神觉醒状态,例如知觉、记忆、想像等一切精
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此处含有认识和想象等意。
妄心:虚幻不实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语,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也是佛家语,指真实不变的心,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
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
生之,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评语】
人都要有正气为主心骨,因为正气乃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
之气。我们的身体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们身体中支配我们的主人就是
正气,这种正气光明正大,绝不为利害所迷失。所谓“情欲意识尽属妄心”
乃是指各种情欲,而判断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启意识,但是不论情欲或意识都
属妄心,不捎除这种妄想,真心就不会出现。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驱使,同
时不但不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刷服消灭,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
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
念,以及虚伪的种种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显出一个本我。
八四、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隐居
在田园山林之中,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壮志和蓝图。
【注解】
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繁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
轩,礼服就是冕此喻高官。
山林: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和林泉均喻隐退的意思。廊庙:
比喻在朝队政做官。
经论:比喻策眩。《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即胸中要有供朝迁采用的谋略。
【评语】
中国石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想想影响极大,表现在对待
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人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真心出世,
品味林泉真趣。两相矛盾的东西统一为一个整体。这样,在权势头上可以保
持几分山林雅趣,缓和过分热衷名利的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
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人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
不屑于争枚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能作到隐唇山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
节,就能体会出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时才能邻悟到生活在
林泉之下的哲理。木过,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都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问题。尽管你可以过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
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在现代,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现
人们意愿的方式也更多,即社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所以个人的生活方式可
以自己选择。但是“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传统依然影响着人们,社会的
发展不容许人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八五、富多施舍智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
敛藏,而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担心别人
超过自己,这种人虽然暂为富贵之家,可是他的行径已走向贫贱之路,这样
又如何能行得通呢?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可是很多
人反而夸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
知的人并没什么不同,他的事业到头来又怎能不受挫、不失败呢?
【注解】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就是深藏不露。懵:本意是指心
神恍惚,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不明事理。
【评语】
富足是做事的经济来源,聪明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但是,应明了富贵不
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
恩,就会陷入终日勾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丧失周围
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此做人愚人,
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可见我们为
人应该虚怀若谷,仗义疏财,遇事不要锋芒太露,不要把富贵看得太重。
八六、偏见害人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译文】
利欲未必都会扼杀天性,只有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9797 是残害心灵
的毒虫;声色享乐未必都会妨碍人对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
德的最大障碍。
【注解】
意见:本意是意思和见解,此处为偏见、邪念。
蟊贼: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
‘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
此处当祸根解。
声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
屏藩:原指保卫国家的重臣,此处作最大障碍解。据《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
【评语】
在人的修养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思维盲区,常言道“酒
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名利、
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对于一个意志
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
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但是人们的偏见、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很难自觉的,改
正起来很难,尤其需要警惕。
八七、正气天地清名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
乾坤。
【译文】
人宁可保持纯朴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机诈乖巧保留一些刚正之气还
给大自然;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淡泊、清虚恬静,留一个纯洁高
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注解】
浑噩:同浑浑噩噩,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
黜:摒除。
纷华:繁华富丽。
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
【评语】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
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
难,而抹杀了这种正气,人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结果使正气在堕落的人
格中无法表现。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
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个懂什么叫浪夸、欺骗。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
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
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
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
八八、伏魔自心驭横平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要想制服邪恶之神,首先必须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平
息了,其他邪恶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
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
躁,到那时所有外来的强横事物就不能侵入。
【注解】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障碍修行解。其实魔是梵语“魔
罗”的简称,意译是“夺命障碍,扰乱破坏。”
退听:是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
驭横:控制强横无理的外物。
气:此处当情绪讲。
【评语】
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在的难点会成为
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
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制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六祖经》
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
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
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
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于迷惑,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古人讲
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
寒暑不侵”的效果。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
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八九、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如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
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译文】
关于欲念方面的事,绝对不要贪图便宜,而就不正当地占为己有,一但
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真理方面的事,绝对不要由于畏惧
困难,而生退缩的念头,因为一但退缩就会和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而失
之交臂。
【注解】
欲路:泛称有关欲念、情欲、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
意思。
染指:喻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
惮:害怕。
【评语】
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符的,但是过
分去放纵情欲物欲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断限,会贪图非分享乐,坠人欲念
深渊。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是,追求理
性是和很枯燥的,佛家所说:“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都证明了修练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否则躇跎
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
的精神世界。九○、念头勿浓勿陷枯寂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
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大浓艳,
亦不宜太枯寂。
【译文】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自己的生活丰足,对待别人也大方,以至凡事都要
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望淡薄的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对等别人也很淡
薄,因此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可见,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的爱好,
既不过分讲究气派以至奢侈,也不能过分吝啬以至刻薄。
【注解】
念头浓:心胸宽厚,念头当想法或动机解。
淡:浅薄。
居常:日常生活。
浓艳:指丰盛豪华,此处作奢侈无度解。
枯寂:寂寞到极点之意,此处当吝窗解。
【评语】
处世待人应该是辨证的。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宽厚与淡泊之间必须拿
准尽度,因为宽厚过度就流于奢侈,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每个人都有七情
六欲,现实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们去判断,待人的浓艳枯寂一定要适中,做
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寡恩必将夫人,成为人们失败的
两个因素。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里必须有一把准确的尺子,什么事太过
或不足都是不对的。
九一、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舍非两
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个人都有仁慈之心,维摩诘和屠夫是刽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世间到
处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这一点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和简陋的茅
草屋也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闭,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
错过,不能排除物外杂念,虽然只在咫尽之间,实际上已相去千里了。
【注解】
大慈悲:能给他人以快乐叫慈,消除他人的前苦叫悲,这是佛家语,《观
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
成佛的佛性。
维摩:梵语维摩诸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
辅佐佛来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
屠刽:屠是宰杀家畜的屠夫,刽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专业的刽子手,但
同样具有佛性。
金屋:指事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壁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作
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檐并无差别。
咫尽: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尽指极短的距离。
【评语】
在古人的人性观中,孟苟二人最有代表性,苟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
善,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慈之心。”不管
怎么说,人性的善恶并不因为外部世界的财富差异有区别。天地间充满了真
善美,这种天然情趣也存在于寒门蔽户中,跟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毫无不同。
从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乐只是存乎一念之间,假如贪得无厌作
恶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虚难耐,假如乐天知命或毫无邪念,即使住茅屋也
会感到愉悦充实。这里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养的程度,没有追求这一念的
精神,人的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质变。
九二、君子无祸勿罪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
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译文】
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
然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都能看见的地
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注解】
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昭昭乎若
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隐蔽场所。《苟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无
昭昭之明。”
【评语】
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
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
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
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所谓慎
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作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
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处。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修
省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岂不成了伪道学?从本心就已
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又怎么会去担心“祸”“罪”呢?
九三、相观对治方便法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与不顺,而
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译文】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运好的可施展拖负,机运坏将可能一事无成,
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机运的特别待遇呢?自己的情绪有好有坏,有稳定也有浮
躁的时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别人事事都顺从你的意愿呢?假如自己能平心
静气来对照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反躬自问,这是领悟人生的一个最好途径。
【注释】
际遇:就是机会境遇。
齐:相等、相平之意,例如《孟子·公孙丑》篇“地丑德齐”
情理:此处作情绪解,也就是精神状态。
相观对治:相互对照修正,治是修正。
方便法门:佛家语,方便有权宜之意,法门是指佛法,佛法就是人生法
则,指领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称为法门。
【评语】
人的精神状态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财富、地位、健康,
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但是要想全部得到这些很难,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
居八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半靠客观
的机遇。就连孔子也发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其实这并不能证
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论者,而是告诉世人当机运未到来时要看开一点。作为一
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因为个人的“顺与不顺”、“齐与不齐”来要求
别人,要由别人的情绪、机遇来反观自己,由此会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养。
九四、名誉富贵来自道德
富责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
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
立而待矣。
【译文】
荣华富贵的显各,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
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
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假如是靠特枚,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于根部
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调谢枯萎指日可待。
【注解】
舒徐:舒是展开,徐是缓慢,舒徐指从容自然。
瓶钵中花:瓶钵是僧人用具,瓶钵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
【评语】
古人提倡以德报人,而且认为财富、美名,也应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
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长,官位、财
富、名誉要一点一点的累积。反
之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于短时间强行获得,那就宛如空中楼阁,转眼之
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财富要通过劳动付出得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要
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获得。
九五、拔去名根融去客气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
世,终为剩技。
【译文】
名利思想没有彻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
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
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以至遗留万世,其结果仍然算是一种多
余的伎俩。
【注解】
名根: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
千乘:古时把一辆用四马拉的车叫一乘。
一瓢:瓢是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
《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瓤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尘情:俗世之情。
【评语】
争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诱惑确也太大。一个人不铲除名利观
念,随时都会有追逐名利的念头产生,不论他如何标榜清高声称退隐林泉,
都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托词。尤其在唐朝,退隐成了争名的一种必然方式,即
所谓“终南捷径”。许多人不如意时便高歌隐退,一有时机,便马上出世。
唐代的卢藏用本来功名心很强,可是他却善于造作而隐居京师附近的终南
山,当他由于清高之名而很快获得朝迁征用时,他竟毫不隐讳的指着终南山
说:“此中大有佳趣!”只有正气一身,道德纯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
实一个人隐世出世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修养,是正气居多还是私心杂
念满身,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利国利民。
九六、心地光明念勿暗味
心体光明,暗室吉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译文】
一个心体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能看到万里晴空。一
个欲念邪恶不端的人,即使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
战战兢兢。
【注解】
暗味:不光明叫昧。指服险见不得人。
心体:指智慧和良心。
暗室:隐密不为他人所见的地方。
【评语】
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们的万端思绪,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修
养,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因为外界
的善恶、正邪、美丑现象,实际上又是人们内心的反映,每个人做事戴
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心地邪恶的人就难以正确认识人生,而往往把人的善行
看作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这就如同一个心中快乐的人看见花
就觉得美,一个心中忧愁的人看见花并不觉得美,善恶邪正美丑往往是存乎
一念,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不注意修省,而私欲横生,遇事就不可能有正
确的认识;心地光明的人什么时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
九七、勿羡贵显勿虑饥饿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虑,不知不饥不
寒之虑为更甚。
【译文】
人们都知道求得名誉和官职是人生一大乐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没有官
职的人生乐趣是最实在的;人们只知道饥饿寒冷是最痛苦是值得忧虑的事,
却不知道在更不愁衣食后,由于种种欲望,由于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更加
痛苦。
【注解】
名位:泛指名誉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禄。
【评语】
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生活温饱解决之后,在
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安贫乐道,消极等待是不对的,因为人们
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忘却自身原
修养。何况人们在没有达到一定需求层次进想象中的美好往往占满脑海,就
像古时的农人只知皇帝生活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就没法想像了,更木知道每
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烦恼。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了一首“好了歌”说
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
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
多时眼闭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归田园,因为他讨厌官场倾
轧,权势的人,成为千古美谈。从这种寻求内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来讲,
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可羡慕
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九八、正气路广欲情道狭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
俱是荆棘泥土。
【译文】
天道就像一条宽敞的大路,只要人们稍一用心探讨,心灵深处就会觉得
豁然开朗;人世间欲望就好像一条狭窄的小径,刚一把脚踏上就觉得眼前全
是一片荆棘泥泞,稍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淖寸步难行。
【注解】
天理:天道,佛教语。
游心:游是出入,游心是说心念出入的天理路上。
人欲:人的欲望,据《礼记·乐记》篇:“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疏:
‘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欲也。’”
寄迹:立足投身。
荆棘泥土:荆棘多刺,因此用于比喻坎坷难行的路或繁琐不好办的事,
又引申为艰难困苦的处境。泥土是污浊,范仲淹文中有“泥土轩冕”。
【评语】
人生在世最及时行乐还是追求理性,存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凡是能
合乎天理的大道,随时随地都摆在人们的面前供人行走,这条路不能满足人
的种种世俗的欲望,而且走起来枯燥寂寞,假如世人能顺着这条坦途前进,
会越走越见光明,胸襟自然恢宏开朗,会觉前途远大。反之世人的内心总充
满欲望,而欲望的道路却是非常狭隘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的虚荣、杂念,
可走到这条路上理智就遭受蒙蔽,于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欲的驱使,前途事业
根本不必多谈,就连四周环境也布满了荆棘,久而久之自然会使人坠入痛苦
深渊。追求物质需求和情感要求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沉溺就不
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人生应该有高层次的追求才对。
九九、病未足羞无病吾忧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
白沙云:“为人乡病未足差,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译文】
一匹性情凶悍的马,只要训练有素驾驭得法,仍然可以骑上它飞奔疾驰;
在溶化时爆出溶炉以为可以铸成名剑的金属,最终还是被人注入模型变成利
器。一个人如果只贪图吃喝玩乐而游手好闲,就会使精神陷于萎靡不振的状
态,如此就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说:“做人有过失并没什
么可耻的,只有一生一点错都没有才最值得忧心。”这真是至理名言。
【注解】
泛驾之马:性情凶悍不易驯服控御的马,借以比喻不守常轨的豪杰。
跃冶之金:当铸造器具熔化金属往模型里灌注时,金属有时会突然暴出
模型外面,这就是所谓跃冶之金,比喻不守本分而自命不凡的人,语出自《庄
子·大宗师》篇。
型范:铸造时用的模具。
白沙:明朝学者陈献章,广东新会人,字公甫,由于隐居白沙里,因此
世人就称他为“白沙先生”,于明正统十二年进士及第,然而并未因此踏入
仕途,被誉为“活孟子”。著有《白沙集》十二卷传世。
【评语】
一个有大志、有追求的人不要怕艰苦的磨炼。孟子说“忧劳足以兴国,
逸豫足以亡身。”“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明
一个人要想创立大事业,必须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心性,然后才经得
起巨浪的冲击,担当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那些精神不振、贪图安逸,
如八旗子弟无所事事的人,一生没什么波澜,终将被社会厌弃,被历史遗忘。
一个追求者的一生可能要走弯路,有过失,但只要认识正确,不停脚步,终
将会有所成就。
一○○、心公不昧外贼无踪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
贼便化为家人矣!
【译文】
耳目所喜欢的东西属于外来的侵害;感情欲望等心理上的邪念是内在的
敌人。不管是内贼也好外贼也罢,只要人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事遵循原
则,做人恪守信念,所有心理敌人外来分割反而都会变成你修养品德的助手,
而变成受自我指控的下人了。
【注解】
外贼:来自外部的侵害。佛家认为色、声、手、唯、触、法六尘,都是
以眼等六根为媒介劫夺一切善法,所以佛家才用“贼”这个字一代表六尘。
情欲意识:欲是七情之一,所以叫情欲。即内心的情感欲望。
惺惺不昧:惺惺是警觉清醒,不昧是不昏愦不糊涂。
中堂:中厅。
【评语】
人们要修身养性,排除私心杂念,可内贼和外贼这两种心理敌人实在可
怕,稍一疏忽他们就乘虚而入向人们进攻。人们既然是处在这两种敌人夹攻
的环境之间,必须时时提防不要成为六贼的俘虏。然而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间
烟火的神仙,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是不能饿着肚子去修炼的。但对物
欲情欲的需求,必须多作自我克制。官能上的享乐可以调剂身心蛤是过度也
可以腐化人性;情欲上的活动可以创造人生,但是走向极端也可以毁灭生命。
因此我们日常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发乎情止乎礼,否则一失足而附
入欲望之海就有丧生的危险。而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业的可
靠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