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 + y+ V5 J! x9 s) g; L 
 
5 _+ U  u: z' g+ L8 g6 k 
; n& [' S0 F5 A1 t0 ?. W7 `# [8 Y2 k. M% @6 o 
由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同志著、作家铁竹伟执笔完成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周秉德自幼在周恩来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周总理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她们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周恩来总理亲属中回忆总理的第一部作品。下文即摘自该书。    1 x5 q6 d4 b* I% l- S 
3 @7 H  t0 o0 H( z 
) A) [% i* C) { 
4 O' }' R. I4 _: n 
 
! Q5 J9 r7 P) F. s  D: g+ f; Y$ X6 V, ~& x1 f 
' B+ P* n& o" j) W; Q) q0 x 
% c$ D# I* q5 e2 Q/ C4 p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越来越多在伯伯领导下工作过的人都已双鬓斑白,也大多步入古稀之年,住进了干休所,迈入了离休干部的行列。可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仍使他们无法忘记过去的日子。他们口头讲,挥笔写,使伯伯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公布于世,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震动,使我一步又一步进入到伯伯内心世界,使我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震撼!更使我掂量出伯伯苦涩辉煌的分量。 , U( r/ x* {* M+ x, i- _) `3 I( q 
 
3 X9 r, X9 U0 T$ t# l7 n  m, q+ a) w/ M8 F5 f4 U: n+ z 
4 e0 W, @0 a7 m6 t! @7 P% W1 j 
5 I: ^  @5 {1 v' U& ~3 O 
& k9 D) X9 s; v/ V" G 
/ ^- V# n; ?4 V* X 
 
! I0 k5 X0 c: h4 }+ |, [* p2 D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消息一经证实,有人立即提出用导弹打掉。毛泽东主席摇摇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而伯伯曾拿着话筒向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喊话:“林副主席无论在国内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去机场迎接。”接着,为了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伯伯吃住在人民大会堂,几乎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这是许多文都回忆过的。  
3 @6 X5 u0 Y5 F- w5 x( \/ W7 ^8 s8 ?2 A0 m0 e9 [ 
' C) J0 L2 k- w; i1 }" [/ \ 
 
, ^" m0 r; T  w! e3 Z5 Q' _7 T; B0 |& [1 \  m 
/ ^& t% T" I% _5 _ 
4 h* g1 M, k& j2 J8 ~ 
  @+ Z- S  \* ^6 I9 [ 
  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的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折戟沉沙,自取灭亡之后,不断有面色严峻的国家领导人脚步匆匆进出于人民大会堂,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东大厅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他人都已经如释重负地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 0 ~# a/ \0 l8 a* G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压根儿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就是刚才还和大家一样露出久违的笑容,举杯庆祝这不幸中的万幸的周恩来!自从调到中央工作,纪登奎看到的周恩来永远是从容、镇定、乐观。是的,如果从身材长相上看,周总理只算是中等个,人偏清瘦,典型江南人的脸庞,端庄清秀,举止文雅,让人不禁联想起西湖边的杨柳。可是,从跟随他工作中的亲眼目睹,不管是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还是党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永远应付自如,有用不完的智慧和精力! % \4 Q) I! W/ T4 l- I 
而且,他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来到这个世界的,往往越是困难、艰险,他越有力量和办法,仿佛世界上没有难得住他的事。又让人不禁想到扎根于绝壁陡岩上的黄山奇松———美感与力量最有机的结合。像今天这样的失控,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话说得结结巴巴: 6 L* Q/ Y: i1 U* |' k" l) t 
 
- }/ u# D9 B+ `9 V5 D; A. T* J- a9 n+ X; g) P  x6 T6 G% h# L$ C# D 
# E4 y6 ]8 o% j/ y) s  K. L 
 
$ c, y1 o* `# L! d! H) {# _, s& |  L  F% D 
& a- K  g" C, y) o7 E0 i1 K1 q" j 
2 h1 r2 h* y% K 
  “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讲完他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分明在重复着总理刚才讲的话。  
; p3 L  T# |& [ 
# N7 A$ b5 f5 v7 y" e0 I 
1 g9 O; H: W& F4 B) N( j; r 
7 x% D  P5 A% T( N# }4 d8 O1 h2 L& [ 
 
8 C; f  b* y  R: h 
8 C* B( W* R. b% N, \* B" L 
8 V- O, H+ Y% c3 f& o  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9 i8 s. z3 X! P 
5 r+ C) v5 q, C1 `& G 
2 k  E# u) C' I2 E2 p! \ 
7 M$ E% _- c( V2 u% j% I 
  L/ n; ?- R2 T: t4 g5 v' R/ l; o/ h: v1 d2 B# d2 @8 n 
4 }6 q3 s6 h( ?0 Z  [ 
: o( P. Y( G" H! Z( w4 O& `! C 
  确实,纪登奎也是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真正想明白周恩来的痛哭失声:为着树立和维护林彪副统帅的地位,冲击打倒了党政军那么多老干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全国从上到下,几乎无一幸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定“叛徒、内奸、工贼”,煤炭部长张霖之被活活打死,多少老干部被投入监狱,多少群众因之划线受批判……如今,这个一直是被称为毛主席“最亲密战友”,并作为毛主席当然接班人写入党章的林彪,竟带着老婆、儿子逃往国外,落得个折戟沉沙,死无完尸!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他怎么不为“文革”以来党的一次次错误决策痛心!怎么再说以打倒刘少奇大树特树林彪为主要成就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他又怎么向全国党、政、军、民解释和交代这一切?!    9 P" E! A& f4 |  f7 S 
 
7 q) X7 }  c- L; ]$ r9 Q; G- e1 q& _0 r: U% b5 @4 I 
+ x( P4 ]: h8 r+ A( {% Z* O5 J 
 
. R$ D# ~  E% s( I/ y 
7 B2 C9 C* ~) k2 _4 ~ 
0 _$ I- F2 l4 F: x0 a4 j/ H1 V. I4 `$ a/ U1 t 
  毛泽东主席之气魄够大,他在延安时就笑指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林彪外逃之时,毛主席已是年过古稀老人,林彪外逃之事,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命的。  
0 z* F1 F& }, s" \& o6 I: \7 ^, g  m1 ~ 
 
  k) P6 k( @( ~* ~ 
9 N) A# Y5 @& j  Z; Y 
/ Z0 L/ B8 t1 t% U% } 
+ ~' l$ t1 _7 F" ?" A 
. e3 B7 j+ r* K5 L 
# D( @6 o* l" q/ c# B" a: {. \4 S4 S7 [  1971年12月,正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会议的伯伯,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再进门时脸色灰白,他挥挥手说:散会散会!没了往日的镇定,转身带着小跑往电梯方向赶。卫士长张树迎扶着伯伯走进电梯,他明显感到总理的全身在发颤:“到游泳池。”他的声音也微微发颤。张树迎心里一震,一定是毛主席那里出事了。果然,一进游泳池,毛主席卧室的门窗大开,平躺在床上的毛泽东主席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仿佛已经没了呼吸。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等人已经到了,只是冷漠地远旁站着。伯伯进去后立即向紧张焦急的医生询问情况,判定病情,紧急调来了吸痰器。经过吸痰,毛主席的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大口喘着气;又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伯伯此时如释重负,他激动地扑到主席床边,双手紧握着主席的手,泪水夺眶、语音哽咽地冲口而出:“主席,主席,大权还在你的手里!”这句话,站在伯伯身边的张树迎听得清清楚楚,他内心无限感慨:党内对毛主席心思最摸底的恐怕非总理莫属。至今张树迎还仍常对我感慨:你伯伯一直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地位,你说他崇拜主席,尊重主席,也是为了党!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总归得有个头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