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书》卷八四《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通鉴》太元二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 T) z4 g. p. P6 j 
5 m& A3 X  a- C0 H: G$ ~/ u3 ^  ?$ G6 J9 R/ W; F 
自永嘉南渡以来,江淮之间,广陵左近是北方流民南来聚集之地。公元377年,在谢安的授意下,谢玄在京口收容大量北方流民,建立新军,因京口又称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兵。 # g4 Y& D% Z- e( y6 f; } 
/ h, A* [1 b1 I 
2 |( q* _' }- i, E$ u# P 
谢玄所组建的北府兵,彻底涤除旧军之积弊,保证严明的纪律、先进的战术和高昂的斗志,进而确保强大的战力。  
4 Y/ ^" D+ g' c' s 
% {& a! g- H* h 
1 N2 Y8 r9 k4 x3 K2 g“中原南徙之众,尤多磊落英多之士”,谢玄以彭城刘牢之等骁勇之士为北府兵将领。北方流民“人多劲悍”,由他们组成的军队日后成为一支屡建奇功的劲旅。 / L4 j: a5 i2 A. d+ S! j 
 
; ~. ]. ?, I9 w' J5 [1 |3 E0 `: i/ z2 ]/ [7 t# I4 p 
前秦在公元379大军围攻三阿。三阿距离广陵(今江苏扬州)不过百里。东晋朝廷大震。东晋兖州刺史谢玄率领北府兵发动反击,自广陵救援三阿。北府兵在一个月内以少胜多,四战四捷,威震江淮。粉碎了前秦的东线攻势,化解了建康的压力,把前秦军逼回至淮北。秦晋战争,前秦动用的兵力前后总计达二十六万,而东晋投入的兵力才约五万。在秦晋战争中,北府兵打出威风,自此有“百战百胜,敌人畏之”的称誉。 ; o. t8 P3 J: Y 
 
; X0 b( x% }5 o* q/ N5 Q  m6 a& [  w3 w' N' F 
根据北府兵历次骄人的战绩来看,这支军队已经具备了集团或规模作战的实力。然而,史籍没有记载北府兵经过特别的训练,有说法认为北府兵之所以善战,主要在于他们来自流民,习战有素。 % R7 c3 R- d, O! q& G9 k1 e 
9 l$ M0 g6 S. K, t* |0 a0 T 
 
- p7 K* ~8 ^) @! X' Q1 r1 B谢玄组织北府兵集合一部分以前本属北府,后来分散开来,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的江淮宿将和流民武装(江淮宿将亦出于流民武装),徵发一部分过淮流民予以充实而成。谢玄赖以指挥和联络的人,是谢氏豫州旧将刘建之子刘牢之。北府兵各支既无特别训练,又无严密组织,但官长、士卒都有与北敌作战的经验。他们一旦纳入同一系统,有恰当的指挥,就成为拱卫建康、抵御北敌的重要武装。  
# l) b* X: Z5 B% G6 V$ a 
5 m% v, V( d  k# b, n# f" Q4 K1 `* |6 B0 c( A2 j 
无论如何,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言,“谢玄监军江北,择将简兵,六年而后用之,以破苻坚于淝水,非一旦一夕之效矣。”谢安以谢氏家族成员为班底、以北府兵为主力形成的这个军事集团,最终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不世殊功,击败了强大的前秦军队,更在日后更成为刘裕北伐的主力和建国之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