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409|回复: 8

道家秘傳真訣 ---(清)黄元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2 16: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家秘傳真訣 ---(清)黄元吉
秘傳真訣
                一、久坐必有禪
(原文)諸子近日靜養,無非從色身亡尋出真性出來,要做一次見一次功效,長一番精神,法身涵養久久始足昭高明廣大之天。若真機初到遽行下榻,則真氣未充,真神未壯,安能蕩開雲霧獨見青天?從今後不坐則已,一坐必要將真神元氣收得十分完足,自然真機在抱,不須守而自守,不費力而自在。俗雲:“久坐必有禪”,詢不誣也。又張三豐雲,大凡打坐,去欲存理,務須一槍下馬,免得另來打仗。此等語非過來人不能知也。吾教諸子靜坐,始雖有思有為,終歸大靜大定。如此打坐,可以三五日不散。否則,忽焉而得,忽焉又失。如此行持一任幹百次,坐有何益哉?望諸子耐心久坐,不起一煩惱心,庶幾深遠以道,此為近日切要,不似入門時但教之尋真機焉。顧人不肯耐煩就榻者其故有二:一則由於未坐之時未曾將日間所應當應酬之事如何區處,如何分咐別人一一想透,故上榻對此心即為塵情牽掛,坐不終局也。非惟不能終局,且一段真機反為思慮識神牽引而去者多矣,諸子打坐之初,務將當行之事一一想過,安頓妥貼然後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於中攪擾焉。一剔由於知升而不知降,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是以攝提坎宮真氣上沖泥丸,神因之而外泄,不知低頭下盼,收斂神光於丹鼎。是以忙了又忙,慌了又慌,末到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即欲下榻也。且道本無物,修原無為,想見真氣衝衝,元神躍躍,不知此氣機自然運動,於本來物事無相關涉,知死死執著這個消息,常存不放,因而惹動後天凡息不能平靜,擾亂先天元神無以主持,又以坐未十分如意,而遽行下榻也。究之未下榻時,覺得吾身世忙有如救火追亡,一刻難緩;即至下榻又卻無一急切之事,皆由識神為主,而元神不能坐鎮故耳。
諸子安心就坐向水府求玄,升提陽氣,將眼、耳、目、口、鼻一切神光會萃中宮,不令一絲外入外出,蘊蓄久久自煥發焉。尤要知道道本無物,至此躍躍欲出皆是氣機發洩於外,吾道貴收斂,不貴發洩,此處尤須防閑,毋許後天識神擾動,庶可安坐榻上,切記切記!
[注釋]練功坐不終局,遽行下榻,亦為今之學者通病。考其原因,多為對練功缺乏信心決心,或由於塵情牽掛、雜務纏身難以入靜,不靜則煩,故不耐久坐。至因凝神調息不當,致使神氣窒塞或走泄,感到渾身不舒暢而下榻者亦有之。須知練功久處必有禪,氣機由微而著,凡息停,真息現,玄關竊開及玄牝之門立等等諸種真機及境界,均須久坐才生。坐不終局,必致練功半途而廢。

                二、兩眼神光之運用
(原文)夫人一身之中雖是神氣為之運用,要不若兩目之神光炯炯不昧,惺惺長存。故昔人謂一身皆是陰,惟有目光猶屬陽,須常常收攝,微微下照,則精氣神自會合一家。到得丹田氣壯,直上泥丸,遍九宮,注黃庭,自然陰氣消盡而陽氣常存,猶之太空日照,雲露自消歸無有。
[注釋]不少學者練功但知“意守丹田”,卻不知“意守”二字實即包括運用兩眼神光返觀內照,於是意守時昏暗莫辨,如落汙暗地獄,功亦難有所成。
伍沖虛在《仙佛闔家》—書中說:“返觀內照即真意之妙用也。”可知“意”者指真意,“守”者指運用兩眼神光觀照竅位。所以說,練功中覺照之心不可無,有如天上紅日,光明洞照,一毫昏黑不得。
兩眼神光的作用亦由兩眼在人身中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皇極經世書》雲:“天之神棲於日,人之神發於目。”古語雲:“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故曰:“機在目”。從中醫學觀點來看,則五臟精華皆發於目。古來氣功家在其著作中慣用“眼前”、“目前”,以隱喻兩眼神光的作用及煉出眼前慧光的成效。
練功中無論採取、交媾、烹煉、沐浴、溫養,結胎和脫胎,無不靠兩眼神光觀照之功。昔人雲:“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兩眼神光之用實有助於掃除用身陰邪,修成陰盡而陽純之體。

              二、戒貪看外光
(原文)吾常言下手興功莫如人之眼目,蓋目者神之光也。學者每每好貪外光顯示於雙眸之前,以為金光煥發即修真之效驗。豈知天道貴收而不貴發,人道又何獨不然。古人雲:“太陽流珠,常欲去人,逆而納之則金華內蘊矣!”苟不知逆而喜順,常將神光發越在外,馳於視聽言動之妄、貪嗔癡愛之非,日殞日銷,即欲長有此身猶且不能,而況身外有身乎?惟有垂簾塞兌,常將我一點靈光收入虛無窟裏,不出不入,無慮無思,久之金光養足,自可化為陽種而為我身主宰,且充滿於虛空上下,豈特一靈炯炯洞見如來已哉!但恐太陽流珠有欲去人之意,而我即隨其流而逐之,則元神日梏,元氣無存,生機遂絕矣!此件功法渾無難事,只須稍有意思將目光收斂之足矣!
[注釋]好貪看外光於雙眸之前,此亦為學入之通病。殊不知越貪看此光,欣賞此光,則此光越向外發越,去人越遠,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於是我之元神元氣日益耗損,功後不是兩眼神光煥發,視物清晰,而反感兩眼昏花,視物模糊,弊端立見,受害非淺。
因此,行功時必須戒貪看外光。我所以發現此光,乃瞥地回光所見,決非有意久久注視。兩眼神光之用大矣,但如不知經常收斂之內蘊之,則有用反變為有害。法惟迴光返照,垂簾塞兌將此光收入虛無窟裏。虛無窟指下丹田。此即“逆而納之”養光之法。

              四、不惑于異景
(原文)近觀生等功夫到此,將有異狀顯露。吾今道破,凡有異彩奇香,或見於目,或聞於鼻,或來於耳,總不要理他。抑或心花偶發,能知過去未來、一切吉凶祝福,總要收攝元神座鎮中庭。雖偶而髮露天然一念現前,不待思索而能知休咎,亦是識神用事,切不可生一喜心。喜心一生,即不入於魔道,亦恐自恃聰明反為外事紛弛,而修煉從此止步矣!
此為近時要緊之務。切不可羡慕景象,自墮魔道,妄論休咎。此皆自家氣習所致,非元神元氣,不可信也。
[注釋]此為古來練功者之戒律。功中所現各種異常景象無奇不有,五花八門,我均須不聞不問,保持虛無忘我境界,對異景無喜無愛,無動於哀,繼續按練功程式進行練功,則功夫自能往深處發展。否則,必著於魔道,功夫亦從此止步。
試舉例言之,學者練功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出現不穩定的遙視功能,偶而能看到隔室事物;或不知來自何處的山水人物景象;住近城市或靠近邊境的還能看到來自空中或別人電視機上的各種彩色圖像,如果練功者為此種極不穩定、不知來自何處的圖像所惑,私心竊喜自己有了一點遙視功能,遂徹夜不眠而刻意追求,胡思亂想,勢必厭倦內功實質的修煉,並消耗大量的元神元氣,從而變得臉色暗淡憔悴,甚至舊病復發,修煉亦從此止步,豈不可戒?!

                五、人身緊要處
(原文)人身還有緊要之處,如山根、玄膺二竅,皆是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上下複歸黃庭舊處。人能觀照玄膺,則真津自然攝提而上。爾等每行一次,此二穴不可忽也。古雲:“玄膺氣管受精符。”又曰:“玄膺一竅生死岸。”又古雲:“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苟能存神於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
[解釋]山根一穴,在兩眼之間鼻粱上,即祖竅或玄關竅的俗稱,本書第一章第一節注釋中曾論及,可以參閱。
玄膺一竅在舌下金津、玉液二穴之間。此竅可通氣管,即《黃庭經》所謂“玄膺氣管受精符。”《性命圭旨》雲:“玄膺一竅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溉灌一身皆本於此。”

                  六、集神于玄竅
(原文)昨言元神斡運其間,究競元神在人身中藏于何所?長於何地?有曰:方寸之地為元神之居;有曰:玄關之內為元神之宅;又曰:天穀元神守之。果真此三處皆元神之所棲,但不知下手之初何處為始?《易》雲:“洗心退藏於密”。是又聞古雲: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玄竅之內吾身之室也,眾人則守神於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搖其精,修土集神于玄竅之間,耳目無門而窺其隙。如此看來,下手之時即當集神于玄關竅中,虛無圈內,庶幾混混沌沌,杳杳冥冥,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方能養成不二元神。若不藏於隱幽之地,而常於方寸中了了靈靈,未有不馳於塵情俗慮而日夜無休息也。何謂天穀?蓋人頭有九宮,中有一所名曰天谷,清淨無塵,能將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弛,則成真證聖即在此矣!所以《黃庭經》雲:“子欲不死守昆侖”。是可見守此天穀有無限妙蘊也。
[注釋]方寸喻心,天穀、昆侖均喻泥丸,玄竅在此意為虛無。
下手興功垂簾塞兌,即《周易參同契》所雲:“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揚”之意,我宜集神于玄竅,元神走泄大門,若集神於心府,易為識神所擾;至功行漸深,則又宜集神於泥丸,此中清淨無塵,更覺隱幽。如此亦合練功程式。

            七、丹田地步
(原文)吾故教生先息思慮,庶一片靈光炯炯直達其所。不久之間仍如幼年稚子,陽氣薰蒸,日充月壯,其精神健旺無已也。又莫謂真陽如似一物,實有形象,而丹田實有地方。雖古人謂為氣海,謂為祖竅,謂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有其名卻無其實,然亦不可謂全無實也。以為虛也而萬化生於此。以為實也究竟尋不著一個物事出來。久久如此,即吾所謂丹田地步,亦杳不知其所之,似在空中盤旋一般,然亦不可競向空中馳逐也。此中分際一言難盡。
[注釋]黃氏雖將下丹田定位於臍下一寸三分之處,但在觀照此竅時主張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即不離,反對死死執著,故雲丹田地步似在空中盤旋。行功中更有觀照心之下腎之上虛無窟子、觀照臍下丹田離皮肉一寸三分間之法,均是講求虛靈活潑,學者宜善會之。

                    八、上下丹田配合
(原文)諸子近時用功,不可專顧下田。雖下田氣壯自能升至泥丸,消鑠上田渣滓,若神氣猶懦未至圓明,須久久顧提,不妨以真心發真意,網顧上田,則泥丸陰氣被陽氣一照,自然悉化而頭目不至昏暈也。故古人謂頂上圓光者此也。又觀繪畫之工塑一泥木神像必畫一圓光於上者,就是此神光也。所謂毫光照徹世界照開地獄者,就是此元神之光。若單守于下田,則神光一時不能自整,未免多昏沉散亂。其昏沉散亂者即真陽不升,真陰不下降之故。今欲升降得宜,不可過急亦不可太緩,比如半夜忽然陽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陽氣生於地下深深之處,若不提攝陽氣,轉眼之間又昏睡不知矣!爾等此時起立,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將神氣攝之至上,庶幾天清地朗,霎時間即三陽開泰樂不可及矣!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氣沉于海底,頭目昏暈,亦不妨提攝而上。夫玄功別無妙法,只在升降上下往來運變而已,亦非教諸子專用神氣升散於外而不收斂也。夫以神氣不運於周身,則周身陰氣不化,無非死肉一團,終是無用,且日積一日,不免疾病糾纏,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運動,使血肉之軀化為活活潑潑,隨心所用無有阻礙。到得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得矣!又不可貪神氣之周于一身,蘇軟快樂流蕩忘返,還要收之回宮不准外泄。卻不要死死執著一個穴道認為黃庭,須知收之至於極處,無非與太虛同體,渾不知其所在。時而動也亦與電光同用,一動即覺,一覺即滅,前無所來,後無所去,仍一杳冥光景,還於無極焉耳。功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過有相之靈神。
[注釋]運行真氣升降上下往來,須顧到上、下丹田的互相配合,此關係到是否性命雙修和平衡人體陰陽,若專用下田而忽略上田,或專顧上田而不用下田,均是一偏之學,斷難有所成就。古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故頂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潛於臍,故臍者命之蒂也”。因此,性命雙修者必因機而配合使用上、下丹田。人身上半屬陽,下半屬陰,為求陰陽平衡亦必須顧到上、下丹田的配合和調劑。
對患病者來說,更須注意上、下丹田的運用。陰虛陽亢者或高血壓病患者則不宜過份觀照上丹田(泥丸或兩眼之間的玄關竅),否則,必招致陽更亢而陰更虛或血壓上升。陽虛陰盛者或低血壓患者則宜多觀照上丹田,使真陽能上升而真陰下降。
今人流行功法多專顧下田,偏重於修煉命功,亦可強壯下元,尤為老年人或破體所宜。但若能如黃氏上文所言,必要時回顧上田,以掃除泥丸陰氣,兔致昏沉散亂當得益更大。

                九、動處煉性,靜處煉命
(原文)昔人雲:“動處煉性,靜處煉命。”二語已包括性命雙修之要,獨惜人不知耳。何謂動處煉性?動非舉動不停之謂,乃有事應酬之謂也。人生世間誰無親戚朋友往來應酬,亦淮無衣服飲食身家意計,要知此有事之時,則是用功修性之時。於此不煉又從何處煉焉?我於此時視聽言動必求中禮,喜怒哀樂必求中節,子臣弟友必求盡道,衣服飲食必求適宜,如此隨來隨應,隨應隨忘,以前不思,過後不憶,當前稱物平施,毫無顧慮計較,所謂我無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煉性之功莫此為最,否則,舍卻現在,而於閒居獨處之地自謂誠意正心,此皆空談無著。何如對境而有返勘之念,于時時應事即可時時養性。稍有念動欲起,人不指責於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處。此所以煉性於動處,其功夫為易進也。古人雲:“煉己於塵俗”。邱祖雲:“吾於靜處修煉,不勝大益,及後遊行於廛市,應酬於事為,始知動處之煉勝過靜處之爍多矣!”至於靜處煉命又是何說?靜亦非不動之謂,乃無事而未應酬之謂也。我能於無事之際,無論行住坐臥,總將一個神光下照于丹田之處,務使神抱住氣,意系住息,神氣戀戀兩不相離,如此聚而不散,融會一團,悠揚活潑往來于丹田之中,如此日積月累,自然真氣衝衝包固一身內外,而河車之路通矣!若非真機自動,漫將此氣死死用意翻上河車,鮮有不燒灼一身精血,變生百怪諸症者。如此煉命,一日十二時中又有幾時不得聞?只怕生等不自打緊耳。何患事累煩多而修性煉命無有空間之候耶!至若河車之路的於何時始通?如生等打坐時,始也神入氣中,只覺神氣相依,交會于黃庭之地,久久積精累氣,則真氣衝衝自踴躍於一身,覺得一身之中,真氣已行包羅,我如在雲煙之內,乘馭而上一般,如此再加積累功夫,腎精不泄,耳目口三寶亦無發通之處,不過一月兩月之久,河車之路自通。惜人有此真氣,又為塵垢所汙、私欲所蒙耳。而五漏未除,精氣又泄,所以將達其階而又退下也。
[注釋]此為將氣功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之良法,即“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氣功)”,亦即《入藥鏡》所雲:“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也是古人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將性命分配於動和靜的環境中去煆煉,這是合乎生活規律的。動處練性,即待人接物中務求中禮、中節、合情合理。在待人接物中去煉性可以有所考驗,當較脫離實踐的空想空談更有效益。靜處煉命,即無事獨處時不忘觀照丹田,保持我身之精氣神經常打成一片。學者如能做到此,則周天之路不難自通。

            十、觀竅觀妙
(原文)竊思太上言“有欲觀竅,無欲觀妙”二句,以為生補漏之局,亦為生成真了道之本焉。欲,非私意也,亦非有意之意也。要想此個欲字,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吾常言略用意思。是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謂,亦非下田水鄉之稱。教生略用意思,閉眼光,凝耳韻,緘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聳高山,悠悠揚揚似皓月之印譚水,收我一切馳逐於外之物欲,牽纏於內之雜念,一刀斬斷,一齊收拾,片絲不掛,半蒂不存,於是以滿腹精神盡收入於虛無一竅之中,時時照顧,念念不忘。久之自有天真發現,陽氣來生,將爾腹中久積陰霾之氣自然變化而無複有焉。由此再加猛烹急煉,常常了照,則真陽一動,收而采之,行升降之法,用進退之功,而大丹不患無成。自然精不外泄,氣不外傾,神不分散,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此即太上有欲觀竅之說,至於妙之一字,道之實難。總在生做功到氣血融和之地,精神舒暢之時,瀟瀟灑灑,無思無慮,亦不是全無思慮,祗是思慮之起如浮雲之過太虛,毫不留戀,了不介意,此即妙之之象。然後還要從此推之,舉凡平時抑鬱者到此能不抑鬱,昏頹者到此能不昏頹,皆是妙之作用。古雲:“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再示觀之之實。到此時也未嘗不照於方寸,而實無方寸之可照。木嘗不注于丹田,而卻非丹田所能了。若有意若無意,隨其氣息之往還,我惟了了於中極,不為氣息之一上一下所牽引焉,此觀之之妙也。總之,始而稍稍垂頭以顧提(注:左言右是),繼而微微伸腰以緝熙,終而至於天機活潑,氣節淩峋,即是長生之訣也。吾見生等形氣衰頹,精神疲憊,教之如後生小子實實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間,則恐用力太勞反為不妥。故示以活潑之觀法,無論隨時隨地俱可做得。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坐法吾且不說。至於睡法,“未睡身,先睡心。舉凡一切事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而且枉勞其心。惟有收攝神光,以頭微微曲照入於一竅之中,自然神與氣交而熟睡,火與水濟而安閒。至於行也,須將神光照在兩三步遠,有如清風拂拂,緩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於何處,須知卓立不搖,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曠,斯住之法得矣!
[注釋]此段闡述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有欲觀竅,無欲觀妙”二句,而介紹活用之法。理解老於此二句關鍵在於懂得何者為“竅”?何者為“妙”?黃氏認為,“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丹田,而是心之下腎之上的虛無窟子。“有欲觀竅”即為用點意思去觀照虛無一竅。“妙”乃渾身氣血融和、精神舒暢瀟瀟灑灑之象,“無欲觀妙”即是無思無慮去觀照這種暢快之景。如此放寬尺度,不死死守著丹田,自由自在行功,學者隨時都可做得。

              十一、集義生氣,虛無生陽
(原文)命陽發生,靜裏修持之事,此積鉛之一法也。若性地之鉛,即孟子所謂治然之氣由集義而生者是。夫義之所在不止一端,或於敦詩說禮而有得,或于談今論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會而有所悟,或於觀山玩水而有所見,更有型仁講讓,濟困扶危種種義舉,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此等積義猶為真真踏實行持,人能於機關偶露之際,實實認得為我家本來故物,一眼覷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綿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為真悟,如此所得是為永得,此為集義妙法。孟子雲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等語,我能如心而出,平情而施,且隨時隨處將所發情景,常常醞釀,不使隨來隨去,旋滅旋生,即是擴充,集義之真實行持也。自是日夜謹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義之處,以負慚於幽獨,抱憾於神明,則我心無不快暢,我志自然圓滿,即孟子所謂宜養無害,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是即積鉛積到極處也。
諸子談及陽生之道已非一端,總不外無思無慮而來。即如貞女烈婦矢志靡他,  一旦偶遇不良,寧舍生而取義;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願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矜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常,不無歡欣鼓午之情,此皆陽生之候。只怕自家忽焉見得,忽焉又為氣阻也。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氣揚,喜發於言,形動于色,洋洋詡詡不知自收自斂,視有如無,因被氣習牽引而散矣!又或讀書誦詩,忽焉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談,相契天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此亦陽生之一道也。更有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遊自得消遺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餘妍,而丹藥不難於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於穴中,氣時歸於爐內,久久真陽自發生矣。
諸子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虛無自然。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欽?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迎地亙古曆今之真正之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
[注釋]雖言虛無能生陽生氣,但人若有凜然之正義感、高尚之品行、雅致之情懷、專一之信仰,遇事而發,亦能生陽生氣。陽即真陽,氣即真氣。我當於此機偶露之際,收之斂之,知所保養,使此氣此陽不致旋生旋滅,向外滲漏,亦是學者養生之法。

                十一、覺照之心
(原文)夫人之所以前知後曉、靈明不昧者,無非此一個覺照之心而已。佛曰:長明燈。道曰:玄關竅。儒曰:虛靈府。要皆無思無慮、無善無惡中一個了照之神焉。下手時不尋出虛無無際物事出來,則無性。無性則無丹本。不從虛無中養出個靈明妙覺洞徹內外之神出來,則無主宰。無主宰雖日夜勤行終是昏昏罔罔,到頭而無用也。諸子務先把萬緣放下,直將知覺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風運火,煆化於無何有之鄉,自家內照果然一無染著,一無束縛,空空蕩蕩,了不知其起止,此為本性見矣!本性一見,又要有個覺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謂之主人翁是也。有此主宰煉丹可成,無之猶一家無主,焉能興得起家來?此個主人翁實為煉丹之主帥。至於本性,是煉丹之丹頭。但起初即欲本性發見,渾淪無際,浩森無垠,萬不能有。只要一個泰然無事,心地清涼,有點趣味就是。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淵淵,大無外小無內,則必火候到時方有此鴻鴻濛濛無可端倪之一候。惟於塵緣稍不沾滯,推得開放得下,即是性見,煉丹有本矣!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只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為我家主宰,不為外物所奪而去,這即是此心常在,為我煉丹之主矣!諸子此時尚在陰陽之交,還須立起志氣,扶持真陽抑制群陰,久之陽欲進而不能遽進,陰欲退而不肯遽退,所以有如癡如醉之狀。蓋以陽雖生而陰猶未卸駕也。吾故教諸子,不要除思慮屏氣息太為著緊,緊則又動後天陰氣,必不能耐久焉。總之,神妙無方,變化莫測,還不是此一點虛寂之性、滅應之神為之作主耳。諸子于無事之時不要求渾淪磅礴,只此一念陽靜,莫管二念,即是性在。古人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即性之見者多矣!久久用功自然本性常圓,無在而無不在焉。只要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閑思雜慮,我能隨時覺照,即惺惺常存矣!
[注釋]氣功態所以區別於睡眠狀態和醒覺狀態,就因為它有一個覺照之心。氣功態中無論虛極靜篤,混混沌沌,或恍惚杳冥,這個覺照之心總是起著主宰的作用,所以稱之為長明燈、主人翁。一旦沒有了這個覺照之心,就會昏昏沉沉成了睡眠狀態;或者清清醒醒成了醇覺狀態。所以古入說:“當滅動心,莫滅照心”。這個照覺之心就是元神,它一直主宰著氣功動態的—動一靜及如何動靜。它作為發見本性的主宰。何謂本來之性體?《仙佛合宗》說:“萬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一尖不柒,此即本來之性體完全也”。

            十三、守中之旨
(原文)此個個字所包甚廣,其在人身,一在守有形之中。米子雲:“守中制外”。夫守中者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是。一在守無形之中。《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此未發時不聞不睹,戒慎恐懼,自然性定神清,方見本來面目,然後人欲易淨,天理複明,自古聖賢均以此為第一步功夫。但始須守乎勉強然之中,終則純乎自然之中。三教聖人名目各有不同,總不外此中字為之宗,為之君,即如吾教以凝神調息為主,然後回顧本竅,心無其心,氣無其氣,乃得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始凝,氣和則息始調,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之謂平,能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到得神氣相依,玄關之體已立,此為大道根源,金丹本始。他如進火退符、搬運河車、有為有作,總貴謙和柔順,以整以暇,勿肋勿忘,有要歸無,無又生有,至有無不立方合天然道體,此即得一而萬事畢,吾道一以貫之之旨也。
[注釋]中即虛空之性體,守中即還虛之功。初學者守無形之中似無憑藉,當須通過守有形之中,迴光返照丹田而進入虛無之境。

            十四、內動陽生
(原文)夫內動陽生實由靜定久久自然而生者,,有由偶爾入定當下即生者,此神入氣中融洽為一之象也.我於此再為蘊蓄內中天然神火,任其靜而動、動而靜,盤旋於丹鼎中,再用外之符火聽其上下往來,行住起止,所謂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是到得內火一旺,外火自迥環於一身之中,鴻鴻濛濛無有底止,此即氣周神外之候。我于斯時惟有坐鎮主人,凝定中宮,務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而已。諸子近時已做到此處,吾看來還未十分如法,當退符時一味無思無慮,似乎還佳,不覺又他去焉。蓋因未曾老練,不妨再數周天之息以召回之。久之至於化境,不須搬運推遷,而吾身蓬蓬勃勃,上為薰蒸之氣,下為坎水之精,周流一身,上下往來,無有窮期者。此息不期調而自調,精不期煉而自煉,所謂真橐YU,又謂“長吹無孔笛,時鼓沒弦琴”者是。此非吾獨撰也。呂洞賓雲:“溫養兩般、內神火而外符火。保存十月,去有為而就無為”。是此時雖雲無為,亦要知無為之中有個真正主人為我主宰,才不落空,又還要迴光返照,數息而若無數者,方能保固真陽,生長聖胎。柳真人雲:“一息去一息來,息息相依莫徘徊”。由此觀之,內之神火須要安閒自得,調停中立;外之符火是為溫養之火,惟加一番謹慎,著十分了照,聽其息息歸根,息息入定,化為自然之神符,毫不假一分人力得矣!
此中功用,須要靜之又靜,耐之又耐,坐到天花亂墜,周身血氣自然踴躍,我身渾如太虛,直若無有身形者,然又若此身在氣機包裹中,如春蠶作繭一般。狡於此惟行一靈炯炯獨照當中,內外渾忘,有無不立,才是真詮。
[注釋]此為煉氣化神階段的十月養胎功法。初學者難以練此。
內神火即離宮之火,功夫到此,略凝神即能發動。外符火即周天運行。如此內外結合,即能真氣蓬勃周流一身。最妙考功夫臻於化境,不須搬運推移,只須元神主宰,便能使真氣氤氤氳氳,上下往來,無有窮期。
學者行功能達氣包神外,似若色身消失,周身似有氣機包裹渾如與太空間體者,可練此功。

                    十五、女功一則
(原文)要之學道無他,只是一個洗心滌慮,虛其以為基。虛則靈,靈則真心見矣,元性生焉,此即明心見性之一端也。人能一念返還丹田之中,用意了照,始初動念即心矣,明則明此,別無明也。未動念之前一片空明,虛虛渾揮,了無物事,此即性也,見者見此,別無見也。果能明心見性如此,此即於群明凝閉之時忽然一陽初動,瞥地回光,即古人謂冬至陽生夜半活子時至之一候也。我於是迴光返照於乳房,是為水源至清,可以煉成上藥,始之以卻病延年,終之以成聖作真,要無非此一候為基也。然吾說此法極高,猶恐婦女難會,再示淺淺之學。下手之時身要正正當當坐定,心要安安閒閒靜鎮。日夜惟有觀照乳房之中,出入之息一上一下任其天然自在。其呼而出也,上不至衝動頭目;其吸而入也,下不至沖于水府。一聽緩緩而行,悠揚自得,或百或千任其所之。惟是凝神於乳房,調息於乳房,順其一出一入之常得矣!久久從事于此,自然陽氣發生,一身健旺非常,此雖微陽偶動,仍收歸爐內,不可下榻。
[注釋]此女功一則除迴光返照乳房外,餘多與男功同。
乳房為女子功法之重要竅位,上通心肺之津液,下徹血海之真汁。古雲:乳之左房通肝,右房通肺。
女功中除凝神觀照乳房外,亦有迴光返照兩乳之間的乳溪者。蓋乳溪通心通腎又通脾,中有膻中、絳宮等要穴。對乳房、乳溪還可加以按摩。
发表于 2011-4-13 13: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中的内容,我也有这本丹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2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可惜年少不认真 这些子都没看大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15: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懂一部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 04: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仙界早已湮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 0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修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7 2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现实吗?看半天发现因该先去学中医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20: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4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