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7 04: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菠萝个拔辣... ... 楼主不懂就不要乱发
* d" `, i9 d' c" ]7 Y/ B+ @7 E0 X- x! ~/ j V, F, b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不是“诚”),亦复如是”+ I: R$ p5 Y* G2 q
4 l. G* P8 {! e& \# \1 g+ v* R" \五 蕴- @$ b5 ]" D- v
3 q0 N. B3 c2 K) i( r1 d% G3 @
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者,名为五蕴或五阴(skandha):6 r3 g) D- x% u* D
2 {+ W7 x# B" z9 M* u# L9 H$ `9 I$ q (1)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
, w7 o8 P% V9 V% [; k" A6 v' `1 w3 A0 O7 I# t* u1 x
(2)受蕴: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当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3 h4 l% h* v, ?5 J
$ a+ Y. ~' O3 _2 j. E, L
(3)想蕴:此为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 N" n8 K8 O" {; Q" v+ f: U
3 F# G0 ~, ]3 D1 K6 @7 l, v2 D (4)行蕴:此为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著生起的贪欲、嗔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通常的情况,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贪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镇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养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5 x' s6 I+ O- U7 J
+ ?/ k2 k; w" x: m, J5 G' ]) l
(5)识蕴: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是意念或意识的活动,也即是心的主体。前面的受、想、行三蕴,是心体的现象,识蕴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将受、想、行的三蕴,称心王所有之法,识蕴便是心王。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死去生来的主体,便是这个被称为识蕴的心王。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因为,识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观念颇有不同,灵魂好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从破了的老家,搬进新建的家,屋子虽换了,住屋的人却未变换。至于佛教所说的识蕴,乃是随著各人的善恶行为,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因为,人的善恶行为,不是让什么天曹地府的神明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