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们(1899年昆明) # x f/ r# c# a8 I4 W
据《纪我所知集》记载,往昔昆明“茶铺内之一切设备极其朴陋,大火炉上支一把大至无比之铜茶壶,内能容水四至五大桶,壶把粗若孩童臂,把以铁练套住,扣在一比较粗实之尾柱上。旁为砖砌蓄水塘,塘近于墙,墙上则绘一乌龙吐水。饮茶者至,则挈一小壶茶,一半土半磁之茶杯以供客。……”但在这张照片中,方苏雅的兴趣不在茶具而在人:左数第三人是他在中国民间看到的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此外从画面判断,戴眼镜的人背后头包白帕者可能是伙计,而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男子穿着完全相同的装束,也许就是当年的时装吧。 : k0 { A. a9 L0 a+ i$ t' _% b & X/ z6 C3 H* ^7 N
n! ^' E+ T5 X t : A f0 s6 C; i0 B / J; E8 z7 H" q) a5 D5 ]! D& a小吃摊前的人群(1900年,昆明) 民以食为天,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多习惯历百年而不变:遮挡高原阳光的大伞至今街边常见,传统的豆花米线馆、锅魁甜浆馆也仍是昆明人去得最多的地方。但背景中的传统建筑已大面积、无可挽回地消失了——当然也包括图中人们那种对一个外国人的强烈好奇。 " p3 y" N, Y _: @' I+ M" f: }1 G- D, |3 V; v2 O
; B7 ]- m; w/ z. M _3 Z
# ?7 J1 c& c5 Z7 v , z3 N& Y- b" }5 d: C4 o( r" g6 t“没有金钢钻,不揽磁器活”(1899年,昆明) - v6 D; }, U9 k5 s
这张照片方苏雅共照了两次,而且在构图上只有微小的变化——把碗从最前面移到了现在的位置,目的应该是扩大人物在图中所占比例。这种重复拍摄为方苏雅的照片中所仅见,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画面构成的严格要求,即在纪实的基础上追求美感。他的地位与身份在当时情况下也帮助了他实施这一理想化追求。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补碗这一职业,但在磁器并不普及的当时这是常见的。所谓“金钢钻”其实是用坚硬的高碳钢制成,用它在磁器上钻坑(不是穿孔)后用小铜钉铆住,不影响磁面。 ) _+ [9 M- d4 c L; V ' Q- H [0 F8 ?' \ / |+ `; o- i& G8 m. f" S5 I( p/ Z 5 B, R. y9 ^& K3 ?5 X& B0 R: t% u5 r7 \8 E
2 c2 V1 P) j2 I6 q. Z- ~; {/ Q
/ U+ V( T2 S# d3 u+ p7 T
: Q7 {- ]* j9 F- R! E6 {9 b4 t- ?1 S/ {2 J, \! [% e' T
闹市即景(1899年,昆明) 照片摄于昆明市内一闹市里(地点不明),是方苏雅影集中不多见的即兴拍摄作品之一,图中人物均来不及反应,各自行走如常。整幅照片布局均衡、乱中有序、层次明显、颇有现代感。正中清晰可见一头缠帕子的撒梅族男子。照片背景建筑是当时昆明大户人家的典型模式,不仅承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且吸收了白族的建筑艺术,形成地方特色。其两边阁楼一般有戏台(朝向院内),供伶人唱“堂会戏”之用。 2 `! |5 U. n% u* h3 W, M6 q/ H" C+ V* V$ L; `0 \% S 3 \% _- }( u3 L( V. ^8 B# F* ]' Y6 M: A7 x$ m7 n
( p3 I! g; H' v0 b R( a9 Z0 y
; C8 a" _5 e. j$ f. d' b4 q% a s" l: \% @5 I- I! f
三人轿夫(1896年,红河) 从照片中看不出中间轿夫起什么作用,也许他只是个替补者,但眼下他的姿式在加重另两人的负担。无论如何这是个辛苦的职业,而轿中的人往往也并不舒服:如果爬坡,两脚就会悬空,身躯后仰不敢动弹;下坡时则要用力用膝盖和手撑着轿子的隔墙,以免从门口溜下去。此外官人和妇女都要紧闭门窗,不能沿途观赏。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折磨,而方苏雅则认为这“像是为适应在汹涌波涛中航行而做的健身运动”。 o B: G' U% K. }/ C, v2 P 1 X, v* g1 D- O* ]3 n ( U' C7 \' x/ r* [( {5 _' k% u
: o. F @4 j5 w, \1 \& P0 f% o* T+ b% H$ @4 p7 v% X
/ `) h0 o s: ^8 k . v( l; w; I. A4 A1 ?抱新娘上轿 在依依不舍扶住门框的母亲的目送下,新娘的叔伯兄弟和父亲一左一右抱起新娘走向娶亲的红轿,他们脸上的笑容表明他们对婚事是满意的。紧跟他们身后的就是促成这桩婚事的媒婆。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新娘应该是在喜神香案前啼哭,一般认为哭得越伤心将来日子就越好过。在极端的情况下,新娘完全可能哭昏过去,这时由父兄把她抱上轿应该是非常自然的。 + ?6 R+ _8 i( Y* C( t7 D; F, F3 A2 `0 ^$ L5 H
2 v. i. x( j# A5 g0 @4 |3 L8 F! y: Z* ], M. @6 S& z
* T; D+ B4 p& h; o; v: w0 a8 B$ G. G0 U7 w e i# I0 k' F
“九品”新郎官 足登官靴的新郎在喜衣外套着官服,胸前的练雀图案表明他是一个九品官。不过这官位多半是父母用钱捐来的,这也是当时大户人家在娶亲时的惯常做法之一。此时他手扶的木几上摆放的水烟杆、翡翠烟壶、雕花铜镜等也都是可以表明其身份与地位的值得炫耀的东西。. w) x! O( Z" k & G9 L9 ~: W" ?! T0 F0 A
' V) C5 U ]7 g# c
8 b) v4 J8 i8 Y+ d7 G: Y" N
! X& x) C6 T, e- x* C' K4 T
送葬的队伍 从图上方的北城门来看,送葬的行列正向小东门走去。棺材前走着散发披麻的女子和腰麻的儿童各一,头上都有一小白尖,死者应该是他们的丈夫与父亲。棺材后一名乞丐也不失时机地紧跟不舍——在这样的日子,他往往能吃顿饱饭。! m# ]) y3 _+ e5 s k: x- B) H8 m
. Y2 e. O$ D6 d$ S.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