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8 18: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狐假虎威(1900年,昆明法国领事府) 方苏雅时代的中国,各地都有“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的怪圈,因此经常出现官府与洋人互相借力的情况。这张方苏雅与其卫兵的照片似乎正表现了这种关系。实际上,方苏雅曾从官府手中救下其前卫队长的性命,而这支官府派出的卫队也数度帮助方苏雅从民众包围中脱险( k+ _0 }0 P+ A4 L; S
$ v9 ] e x& |, I( X
$ z& p! q9 w5 g3 p
8 t1 l$ l4 q0 t* b- G2 H2 H
/ X, R6 ~- H/ ^* _. a" P& R, |5 u o# ]6 D0 u4 X9 @6 D
总督的排场 1902年,昆明
! c. s0 ?: `2 ^% V; [* r 这是在昆明东南郊菊花村举行的迎接云贵总督进城仪式。笼 罩在图片上方的这把洋布伞在当时的昆明已经意味着很高的地位和身份。那时一般男子出门,天晴戴一顶细篾帽,天雨则戴一油篾帽,撑油纸伞的已是极为讲究之人。当然,真正有排场还是图中坐在马上的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他们都是一品,从一品或正二品的朝廷命官,而方苏雅以法国驻云南府领事身份获得的官品是从二品,按规定在迎接更高官位的人时不得正面抬头观望,因而方苏雅也只能在照片中给尊贵的云贵总督留下一个背影+ b$ }+ f3 U! ^2 G. {# s$ A
; w8 K( j( [7 m, b" r
: U8 W: t1 M/ X) G
9 X& }3 X/ k3 X8 z$ b5 O( u, B- Q" Z+ P
3 @0 k* h* t ^, z& r
8 U) l( ~( j7 a7 ^, {
赤脚仪仗队 (1902年)昆明 e. ~* q5 r- V8 [
在离法国领事馆很近的桦子坡街道上,巡抚的官队正在通过 。虽然于回避牌中穿行的仪仗队给人以逻辑混乱之感,(它将炫耀及其反面遮人耳目集中 在了一起),但这却都是清廷高官威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照片中尖锐斜插的彩旗杆与沉闷 的背影也使画面充满冲突,不过右下角的那个男孩超脱于事件之外,他们通常都是临时叫来 充当仪仗的街童。只有他与相机镜头产生了对话;因为他与摄影者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 ] S9 n9 n+ J8 ^' ~0 Y6 I6 D
" ^/ S7 d7 [6 x3 k4 Q" @: f, {
" M' a% j# x( [) x# u& f' y, \# H $ x5 q! ~) X3 c( D
4 x9 ^' K7 G" h" I4 l7 D. ?6 h8 V4 _$ d: e2 g \- ~
- E" ~, U, ]8 z6 ^- X/ i
( g0 P0 D! X, ]% C: j( L盛大庙会(1899年,昆明) 由远处墙壁上可见的“祝圣寿”三字,可断定这是为庆祝慈禧生日举办的盛大庙会,地点是东岳庙万寿宫(今连云巷宾馆处)。当时昆明人极敬神佛,常常进香求佛,而各寺庙亦不失时机建立道场会场,大办庙会,如正月初九金殿有会,三月十五铁峰庵有会,七月十五各寺庙做盂兰会,七月二十七则是东岳庙开办大会。据罗养儒回忆,届时“一切摊子由万寿宫前摆起,不断的在街之两旁直摆至三元宫前,其数字在五、六百……一连开办三日,而此三日内,城里的人或有一半到此而逛也。”描述的大概就是图中的情景了。而逛庙会的人如此之多,一大原因据说是因为妇女可抛头露面,“大府中人对于妇女入庙烧香一事,弛而不禁”,虽然人人手提香烛、元宝,在神佛前焚烧,顶礼膜拜,“以致烟火弥空,钟鼓声闹”;但暗地里“少男少女之心意或亦兼有其他之注在也”。
4 D. G0 d, R) E+ `9 f( o5 ~' y
/ p! h# t+ S/ z5 H" T6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