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 m1 c9 V- a, h1 t4 H
! T& P9 L8 e1 o1 g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7 ?' Y, E8 P W) l7 `* ~2 B6 B
; ]4 h: R- }' t; K- w8 \( f
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九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9 G3 i! o1 [: c/ \% {! c4 T
' ]% P' a0 f: X3 N( R; P' S0 M$ b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9 B! h" r: }2 o9 Q6 {( L
, G9 v+ k X( q, }; Y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 O; O1 B' C7 p9 a# t! R. S/ y" Y. P$ y, L# m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r% q4 ?6 J2 \, u4 E6 h8 o
/ \% N) f8 u) x# _! a% M. q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 t3 H/ a6 V9 z6 @6 [+ g. P% ]% p5 t& r, H5 s; B! p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 h/ X' v; j7 Z+ ^; H( N+ @
$ E, o$ j) M: p# s8 Z7 J( g4 l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 T% g8 j0 @2 u0 w9 N- ]
/ t3 y8 J' c' U N$ `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4 H0 j6 h+ U( h3 A' v. j
1 b9 h" d, I* V( ^" q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 ]/ i; c2 Q# X) j
S0 S2 F* D g) t0 v; C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7 O& x$ [1 O P5 u& g9 i$ ]; `; B8 u! y V8 Q4 r$ N! i# b' B w8 v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X t4 u- V! i
& d! |3 m# T, ]/ t- b/ K7 k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1 \, W/ j! t5 ^
; h9 j9 l1 Z9 Z- A8 |7 l; n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4 ^" V: Z9 Y) h, o& f5 d5 o( [; O* k
" `5 `! j: D- k' P5 t; J& B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8 p# T/ Y4 W3 c. T U ]7 @% e. }8 G3 E$ c3 p! S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V1 G, J5 R' q% _9 G+ @
( F& S& M# h( n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 e. Y- k* u! O$ I# E }5 \% z4 R# @" f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2 Y! B, I3 c" u. }
& D' p( K/ ?0 h2 x" w1 ]- M+ e: o
其三,“其亡也忽焉”。9 {5 c0 |# N @
1 ^$ C, y! l p2 X# g0 h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1 `+ s3 R) f# s* D6 X
' \- N, c0 k$ L* F, x4 j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y J2 K; W2 G$ F3 A% E$ o
% D& C8 w3 f/ O7 A3 ~) k, P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8 s% a( G: U- J& w7 R1 F* T% C ^' w8 h) b( S* h* p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3 A: ?5 U( o9 F* q# t; l1 j0 o
! H$ v3 e5 w1 f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1 L5 b( G2 S7 x2 X# T
6 x8 `( x& f7 \0 q- t 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0 U0 x# K! e5 @" n. z) K- T
0 Z4 z1 D. a* O6 d) q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0 L4 o' E8 {* T X; n: A, w
. P, S& [: H- e: v, N2 C& P* b) S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 ~* E6 Y' Z0 ?% ~& X& d; @5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