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901|回复: 1

经络研究与展望(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7 1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研究与展望(2)

二、经络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经络研究的意义
  第一,经络研究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一个中医基础理论,从体系来说,都离不开经络。它是一项原始性的创新工作,根植于祖国,可向全世界挑战的项目。这100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频频的应对世界的挑战,但是我们拿什么去挑战全世界?我们认为经络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经络的研究,确实可以对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以及疾病的诊疗体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是对于全世界的贡献,科学的贡献。
  第三,经络学说有望成为最早被科学系统阐述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在整个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可能离现代科学最近。这个学说一旦被系统地阐述以后,就可能成为中医整体现代化的突破口。它一旦被突破以后,后面的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也就可以解释清楚。
  第四,经络研究需要吸纳现代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能促进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和新方法论的产生。
  第五,以经络科学理论为基础开发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适应我国13亿人口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并可形成以中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第六,经络的研究,将对现代科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如生物光子学、纳米生物学、软物质科学等提出挑战,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都有很大的启迪。
  (二)经络研究的目的
  经络学说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是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砭石、按摩、点穴等的应用分不开的。同时,经络学说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一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也逐步形成。经络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它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物质基础在哪里?其功能性特征有哪些?产生哪些生理作用?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疗效,阐明机理。
  经络研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两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以中医传统理论精髓为核心,能阐明中医临床诊治病症原理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经络研究要回答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东西,它要对中医临床诊治以及疗效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如何揭示经络实质
  在西方医学知识背景下,要完全解释建立于人体整体经验基础上的经络系统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很多人认为经络系统是完全独立于现代医学已认识的科学规律之外的另外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因为经络是一种联系,在这种联系里面,既包括了现代医学已经认识的东西,还包括了未认识的东西。但经络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的系统,因为经络是人体经验的总结,是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那么如何揭示经络的实质,我们认为,在经络科学研究当中,首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医传统理论。因为中医的传统理论,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古人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二,简单的继承和发扬还不够,必须弥补西方医学在这方面的知识盲区,包括方法论。
  第三,还必须能够有勇气去纠正西方医学认识生命与健康方面的失误。我们承认在过去的50年,或者是过去的100年,西方医学进步,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承认它的优势。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认可,西方医学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是不好的,其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所以要纠正它的失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们中国人与一个外国人谈实验方法的问题时说,我们中药用了2000多年,没什么大问题,西药用了几十年,就有一大堆的问题,减肥药导致畸胎,细菌的抗药性等等。中医中药从历史角度看在这方面是安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要因为现在的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我们就不敢去纠正它,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呼吁这一点。
三、 经络研究的方向
  (一)经络研究的突破口
  关于经络研究的方向,应以穴位为突破口。在人体穴位里,我们发现了很多的特征,毛细血管的排列,神经末梢丰富,钙元素含量高等等。研究了穴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功能与效应的关系等。研究的重点,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经络研究,反过来,又反馈到临床实践。
  第一,是穴位宏微观结构,现在过多的强调微观是不对的,必须从宏观开始。宏观可以从影像学定位开始,然后大体解剖,大概的位置你要搞清楚,最后显微解剖,组织微结构的特征,这些重要的细胞的分布,再接下去元素的分布,细胞间质成分与结构。
  第二,就是穴位点生物化学物理状态探索,钙离子的释放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释放。穴位上的四氧化三铁的微晶它到底起什么作用等等。
  第三,在这个基础上面,可以进一步做穴位的功能。比如说肥大细胞颗粒脱离以后,会产生那些神经免疫细胞、结缔组织中的信号是怎样传导的、细胞间质环境对细胞的作用与影响如何等等。
  第四,经络实质的系统学研究,经脉线上穴位间的共性与特异性,经脉的形态学研究,经脉的生理与病理功能,经络的生物物理学模型等。
  第五,经脉与脏腑功能关系,脏腑与经脉、脏腑与脏腑相关形态学的研究,脏腑功能变化引起经脉上生物化学物质特征性改变等。
  第六,建立起经络的科学理论,并用此理论去指导临床实践。经络的科学理论,必然是一个不同层次的模型。在这个基础上面,可以建立起中医临床的诊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工程学。
  (二)针灸经络临床研究思路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又要利用现代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和手段;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临床研究;首先应先选择一些临床上用得比较多的重要穴位,进行探索;进行有效的针灸治疗时,医生与病人之间往往有信息反馈;围绕若干有明确临床疗效的病症,结合经络领域研究成果,开展相关中医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临床研究方法论,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疗效揭示机理。
  (三)不应盲目跟进,应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络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它是古人与今人,东方与西方的聚会与融合,它的容量巨大、承载沉重是不待言的。纵观经络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清晰地从中体察到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心智状态。经络现代研究兆始于日本,而非中国;经络研究进入国家科学规划是基于外国学者在同位素示踪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不是中国科学家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一个重要技术的引入,每种观念的更新,以及每项重大的学术判断,莫不唯外是从。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创造的愿望和能力,但又不甘心祖先的文化遗产在他人手中发扬光大,因而国外一有动静,国内就手忙脚乱地、近乎争抢地跟进。激情大于清醒,盲目大于理性,到头来,疲于奔命,所获甚少。没有外国人的指点,中国人都不会走路吗?中华文明之果经过他人之手福泽人类又有何妨?难道在我们身上已经丧失了基本价值的判断力,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已被鼠目寸光和小鸡心胸取代了吗?这一点值得深思。人的积极精神由创造和无畏的品质构成,两者密切相关,又以自立、自强、自信的心态为基。之所以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正说明我们的积极精神在滑坡,创造与无畏的品质在褪色,自立、自强、自信的心态在游移。不脱胎换骨,成功只能永远是个梦。
  在上述精神状态下开展的经络研究又反映了哪些心智情形呢?常言道,精神不振,心智不达。尽管几十年的苦心奋斗,也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总体而言,是不如人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重大问题没有形成应有的共识,迷信思想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科研体系没有建立,创新乏力;未能用一种恰当的文化理念影响公众,创造出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社会氛围。西学东渐以来,出现两种趋势,就影响而言,一正一负。重科学、讲法律的意识日渐浓厚,已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普遍共识,即使实施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但无人公开在理念上予以反对,只要以科学和法律的名义所言所行,自然易于得到支持,这对于清除封建专制和愚昧迷信流毒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也形成另一消极弊端,科学失去其朴素真理的原貌,被人为捧为神圣,尤其是将西方科学范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对与之相异的观念和方法予以排斥,无形中造成新的“科学迷信”,偏离实事求是的科学本义。在经络研究的实践中,这种倾向十分明显,西医原则被不适当地拔高,中医传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这种西化思潮使经络研究出现巨大困惑。应该看到,科学的基本精神是理性求实,基本内容是寻求规律,没有所谓绝对范式和标准方法。说到科学,不得不提迷信,它是科学的对立概念。有一种偏见认为迷信与传统息息相关,其实不然。迷信的本义是非理性的盲从,不仅有传统迷信,同样有现代迷信,不论传统或现代,只要不从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对某人物,某观点,某方法盲目随从,即为迷信。认识不清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体制不当更是雪上加霜。诚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无法一步到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体制是可以下功夫使之合理化的,如果体制适当,即使认识有偏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纠偏,如果不这样,灾难的发生将无可避免。经络研究中体制之弊也暴露无疑,就课题设立而言,事先没有充分论证,事中缺少有效监督,事后更无科学评价。创新受到压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普遍现象。除了认识与体制,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目前,我国文化主流大体西化,传统文化基本上被视为待改造或补充之物,国民教育自五四起,已将传统国学大大削弱以至废止,针对历史当时之状况,此举可以理解,但从长远计,其偏颇不得不察。中华传统虽有糟粕,但也有精华,我们不可一味否定或肯定,那样做均为迷信行为。从现时代的需要看,政治经济领域,的确需要强调西方文明弘扬之理性与法治精神,但在人文和科学方面,则应有选择地光大传统中华文明中的积极成分,尤其是科学,需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传统科学实现现代转化,与西方科学平等融合,真正有贡献于人类。中医药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系,应立足于用,引伸于理,由此确立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支点,继而拉动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与更新。
科学乎?文化乎?这一问题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困惑绵绵的根本症结所在。比较折中且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中医学属于传统科学,用现代标准衡量,它是硬中之软、软中之硬,介于科学与文化之间,具科学基本要素,但不备完整科学形态;有文化本性,但又不为典型人文学科。又因为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位于非主流之列,从而引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命题,并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主旋律。但长期以来,中医现代化的具体方向不明、行动不力、收效甚微,有必要深入反思,廓清迷雾,开辟新的道路。欲有所作为,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即中医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突破口选择。

  1.中医学是文化,也是科学
  科学有科学的规范,文化有文化的准则,如果说中医不能准确定位,势必不知所措,因此这是中医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对两组基本概念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定位,即文化与自然,人文与科学。自然的基本含义是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客观存在,而文化是人类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一棵树是自然,一张桌子是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文和科学两个大的方面,人文为价值之学,科学为规律之学。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格外青睐,将其与文化并称,因此一般而言,文化已非广义的文化,而是狭义的文化,即与人文同义。如前面所说的桌子属于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它包含人文和科学两个因素,样式和颜色属于人文,形状与结构属于科学。一张桌子尽管很讲究样式和颜色,但其基本用途并非艺术品,而为实用之物,因此它本质上是科学产品。回过头来再看中医,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而且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就体现了中医药的文化特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对其科学本质的认定,它是研究生命与疾病规律的学问,当然属于科学。科学的本征是规律之学,与对象和方法无关,不论考察何种事物、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你在研究其规律,它便是科学,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也可以是思维的、行为的……。
  探讨科学,不能不涉及它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科学是多源与多流的,而且互相影响,不断融合,因时随势发展演变。早期文明多已被岁月冲逝,有代表性、且成规模存在的主要是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西方科学以西欧为核心,融合其他相邻地区的成果,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与倾向;东方科学则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也融合了其他相关地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传统与倾向。西方科学与东方科学在早期就学术与技术成果而言,是大同小异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民族特性起到了选择作用,分别加强了其中一部分内容,同时弱化了另一部分内容,从而造就了形态相异的东西方科学体系。西方科学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以分析实验为主要方法;东方科学则以整体论为指导思想,以综合体验为主要方法。耐人寻味的是,它们恰成一种对应和互补。历史表明,科学虽与人文有别,但却与之关系密切,不同人文背景可发育成不同传统与倾向的科学,中医学就是在东方人文背景上发育成熟的科学体系,因而充分体现了整体与辩证的东方观念与方法特色。不同源流的科学处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节奏却是不同的,这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对生活在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当时的科学是现代科学,过去的科学则是传统科学,现代由传统而来,传统往现代走去。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标准来划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传统与现代之间没有割裂的鸿沟,其划分只是说明科学发展有其时代性而已。民族性和时代性是科学起源与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特性。
  2.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的中医学面貌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西方和东方的科学尽管也有一些间接的影响,就主体而言则是独立发展,各自按其特点平静地演变。然而近代以来,东西方科学强烈互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若干文化要素综合作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后果。科学发展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模式,其中夹杂着东西方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中医学而言,面临如下困惑,什么是现代化?是按自身传统实现现代转化,还是按西医理法实现现代转化?如果丢开自己的传统,按西医方式转化,并非现代化而是西医化,那么中医现代化在今天就是西医化吗?于是中医阵营出现了空前的大分化。传统继承、中医西化和现代转化成为三个代表性学派。传统继承派主张保持传统,自然发展;中医西化派认为应该解读传统,与西医互动;现代转化派强调,立足传统,与现代最新的科技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此这般,中医学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多元化局面。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办法,交相辉映,同时并存。然而,彼此间真正的互动却是不足的,标准各不相同,结果难以互参,造成自说自话、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传统中医固守古训;西化中医西体中用;现代中医忙于找路。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医学的本质是保障健康的实践学问,并非单纯求真求美的玄学,它必须有功力,必须受信任,必须有效果,只是自圆其说是没有用的;只有功力、不受信任、没有效果也是没有用的;受到信任、没有功力、没有效果还是没有用的,有效是高于一切的标准。
  3.经络研究与文化更新
  人类有始以来不断进行着文化更新。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都无法逃脱局限性(包括地域的、时代的、个性的等等),但其本性又有战胜局限性的欲望。于是不断克服局部束缚,走向整体;突破有限羁绊,冲往无限便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人类文化的集合中,各种价值体系并存,但往往不能同时发挥相等的作用,而是此起彼伏,互相消长,没有绝对的价值优先,只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已。今日世界,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则处在边缘状态。而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科学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压倒优势。甚至人们常把科学作为最后的判据,用来评价本不属于科学范畴的事物。一个文化体系中有没有科学,其科学性的比重大小,也成为评价该体系价值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在科学神圣的时代,这种意识势必造成外人岐视与国人自卑,这已经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的认知以及民族精神造成极大扭曲和伤害。由科学崇拜转向西方迷信的人和事比比皆是,甚至到了不自觉的严重程度。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身文化的深层认知,它的命运只能是被奴役。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广阔的民族,没有理由回避文化创造的责任,尤其在处于劣势的时代,更应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然而这不意味着盲目自大、不顾事实,我们必须看清时代的变化和相应的需求,从正反两面评价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弱势的自身文化,找准各自的定位,认清不同的特点,分出积极与消极,死与活,努力找到合时代之拍,补他人不足的结合点,为发挥自身创造力开辟道路,把握机会,造就出多元并举、和谐互动、涌现出新的局面。经络研究打开了一个窗口,从深层次坚定了信念,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尤其是强烈地启示我们,它将是未来新一轮文化革命的号角,势必引发中华文化内部的强烈震撼,也将对西方文化造成大力度冲击,从而为更高层次的人类文化建设营造出氛围。中国文化是包含先进科学素质的体系,不仅仅是人文资源丰富的体系,也是一种科学的范式,文化形态也处于大化流行之中。对不同文化重新评价,改变固有消极观念,创造超越单一文化功能的更高层次的综合文化,是对快速到来的地球村时代最好的礼物。
  (五)经络研究不能与神经生理学相融合
  还原论学者的基本立场是希望将经络研究纳入神经生理学范畴,一方面丰富神经生理学内容,同时也对古典中医理论做一个现代说明,这种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因为主观愿望与实际无法相符,自然达不到预期目的。正由于这种立场,他们在观点和方法上便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将理论说明的重心放在神经生理学,而选择经络现象的机理和针灸机理作为实际的研究课题。这就引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经络现象的机理和针灸机理都与经络实质相关,但本质上它们是不能划等号的,甚至易出现歧意。循经感传是最重要的经络现象,但它是经络和神经两件事的综合,还原论学者往往把重点放在了神经方面,而把经络置于从属地位,神经是实实在在的,但经络则变为难以把握的东西,一实一虚,自然将实的神经置于优先地位,这样恰恰本末倒置;针灸也是一样,针灸只是技术,真正要说明的理论是经络机制,如果只强调针灸,不强调经络,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不承认经络,只注重外在的技术手段;第二虽承认经络,但也认为那是含义不清的古典说法,不能作为理论说明的基础。两个表现的核心则是此类学者原则上不把经络作为现代意义的科学命题,只视其为古人对已知某种生理过程的古典说法,必须将其转换到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方为完成任务。按此思路,继续研究的前景则是与神经生理学合流,将经络问题溶解掉。这样做的重要前提是,能够合理解释全部已知经络相关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做不到。相反,按照整体论学者的观点却能对有些还原论者难以说明的问题做出较为妥贴的回答,这样就无法回避整体论者的挑战了,尽管他们是少数派。
  整体论学者的基本立场为,经络是独立存在,是完整的现代科学命题,应按此方针将经络用现代理法,参阅古典中的有意义描述研究清楚。不能稀里糊涂,似是而非地与神经生理学混为一谈,到头来一笔乱帐,即使与神经生理学互参,也需先形成一个清晰的经络系统架构。因此,还原论学者倾向于经络定位先行,这样可找到一个明确的工作基础,以利对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整合。他们不以经络现象机理和针灸机理为研究对象,而是直指经脉的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形态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整体论学者不以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说明经络现象,力图寻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既可以对古典经络学说有所阐释,又形成全新的现代科学体系,这样就将中医学理论按其自身特质实现了现代转化。形象地概括,还原论学者的工作可称为中医西化,整体论学者的工作则可称为中医现代化。应该注意的是,中医西化不等于中医现代化,同时它们两者也都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化是以西医为本、中医为用的有理论倾向性的融合,中医现代化是以中医为本、中医也为用的有理论倾向的融合,中西医结合在理念上却是没有任何理论倾向,以用为主的随机过程。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西医结合者也分为两派,主体为中医西化,少数为西医中化。
  经络研究领域出现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分化是与目前科学整体发展的形势和国内文化状况密切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有其合规律之处。现代科技以还原论为主流,故反映在医学上,结构分析便成为基本方法,神经科学与经络又看似相关,因此,力图用神经生理学解决经络问题便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强势选择;系统科学虽不能称为现代科技中的主流,但其成长异常迅速,尤其在理论方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中国古典自然哲学的基本理念与之吻合,故整体论强调的整体制约思想也得以发展,这就为经络研究中的整体论者提供了生存背景。公允而言,两方面的学者都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也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和问题。还原论者将实证方法引入经络研究,使之成为现代科学的工作领域,但因单纯运用神经科学不能完全解决经络问题,从而陷入既离不了传统中医理论,又欲摆脱传统中医理论的两难处境。整体论者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凸显了经络本身的主体地位,也找到了独特的,与还原论者不同的实证路线,但如何处理局部实证与整体判断间的复杂性关系,却遇到极大的理论挑战。两者的问题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因而互相参照,点滴累进,仍是今后的长期局面。现在需要的是端正态度,对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冷静地选择合适方向,并积极互参、印证、及时调整、把握节奏,不断将工作推向深入。
  (六)加强经络方面软科学研究,避免研究方向失误
  半个世纪以来,经络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提出了众多见解,现在需要下一番系统消化与整理的功夫,即所谓软科学论证,将经络问题与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与西方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综合集成,重新判断得与失,功与过,对未来的工作方向、目标以及原则等战略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规划,克服目前的盲目性、临时性、片段性,代之以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指导方针,想必对经络实质的早日揭示,大有助益。我们认为,经络实质问题的解决在西方医学和传统中医学的框架内都是无法实现的,目前的系统科学状况也不足以提供全面的支持,因而抱着将它纳入某种已有体系的想法都难有所作为,必须以创新的态度,通过构建全新医学体系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新体系原则上是西方医学、中国医学和系统科学的三合一融合再造,它克服了西医的结构功能二元模式和中医的信息功能二元模式的偏颇,也打破了目前系统科学在复杂开放巨系统研究方面的局限性,形成全新的结构信息功能三元模式,如果以此为目标,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同时掌握各种不同的思想方法与技术手段,真正把经络研究视为综合性课题,学会在还原论、整体论和系统论的三元联立方程式中求解经络实质。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以经络的古典描述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包括定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其中经络定位是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应视为核心方向。以此为轴,再积极汲取还原论和系统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相信会不断取得长足进展。



发表于 2007-7-9 0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0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