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077|回复: 2

三国历史细节大披露:关羽好色 诸葛非奇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6 12: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人热捧的三国故事,主要来自演义。文学史家都认为,演义成于众手,一代代说书人、唱戏人反复宣讲、吟唱,集中了民间方方面面的智慧,罗贯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整理者。将其作者确定为罗贯中则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此后,乾隆年间的毛宗岗又做了系统整理校订。
$ {+ y9 |- y, C7 o: \. Z2 V' [' M9 l9 r0 |+ }% e2 |" K2 Y8 C: ~
6 |  J0 U$ L6 ^8 \3 F
  演义虽说与正史颇多不符,但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融汇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的理想与向往。鲁迅曾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诚如此言,那确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 k4 M5 ~7 ^7 r1 w$ @9 g3 g  c

: }, o! }0 M5 G1 a5 A6 ?% H7 O# i- R6 W8 v+ a3 [: q) a
  不过,历史剧的创作究竟要在多大的尺度上遵从史实,成为近些年来争议最大的难题。这问题其实不复杂,一部历史剧,对确凿的史实不宜作大改动,而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则可以进行艺术加工。那些认为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不够精彩需要重新编排的说法不值一哂。
! _" q- ^# d) }
' R+ I( f9 r4 z( V& {$ ~  \& S# e8 e+ X/ ]
  喜爱历史的人都知道,许多影视剧编撰出来的情节远没有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关键是导演和编剧能否把它表现出来。' q' j4 p% Z6 e8 |

5 n  w0 L9 i( R+ _5 v* h
1 l4 `& P, h# I/ z9 F* G  某些历史影视剧为了迎合市场和票房,借古人的躯壳将现代人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戏说连篇。这种“古为今用”,往往会误导观众,以为历史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因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把本来是错误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 K' Y+ O5 O% W

6 m" }- }) o) ]6 p; u' `0 t1 _$ M
$ r! p: w5 J( q* w0 C3 K  国人对三国史的认识因有了“演义”而更为复杂。不错,我们在演义里看到了义薄云天的胆色与忠勇,看到了匡扶正义的光辉和希望,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努力和奋斗,看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和悲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三国真实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品味。
" m/ a& K: [# [
4 e5 i+ D% `& ~4 w1 D, }0 M. H% u
& n* L, a$ G/ f  e' B  本文尽力溯本清源,呈现一个个丰富而细腻的史实,让三国的魅力更加清晰、真切。古今多少事,都付细谈中。
. F3 D6 B1 V0 b, F
; _* x) X- K2 p: c: `
+ f8 D2 p3 k! I. k$ V1 g  三国之事件篇  ^9 n# V9 ]( Q1 ?  e( _
; X- k2 O. H% N: _9 P
9 N0 I# p* N) L* a6 ]8 U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1 A4 n& }$ u! L+ v
- _; V+ p8 u" e# T# |1 f
9 u4 K: v! j# b3 Q* W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r9 d+ l$ @1 q2 t" ^4 K( F

& H7 O1 W+ q$ Q
4 a  |, A* D! U& K, q# }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_% c' v) m4 w4 L) _' v
* K. p9 g" M: p
; q: D7 W5 y1 t) C! `9 k% ^) ~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9 I1 F* t$ q% u7 a* t2 g( n! i% K+ M+ f
) s* T/ q) ]9 W+ e& i/ z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5 L! m& L8 `' O+ Y  z" c, B: D) I$ P

8 `& Q4 }" I$ |" x, w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9 _& ~+ s9 ]- p7 K

/ ?+ x9 d. G' z# f& v9 M  V) [: ?% P) G" w- ?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9 Z* @" H  Y, G$ V" {5 p- J
2 ^1 }3 a0 N# @5 \# |/ Z9 q

* f2 N4 g; e# Y4 C3 A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4 e3 Z! F' E' X* P0 s& X

; m. C! T( N- s) k8 \+ ]
6 U' u/ o3 [' ]0 }& W3 O5 s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5 w7 s) e3 m8 x* D

7 n8 p- a* }( r* t7 Q2 X3 X0 U4 N2 B% _" Y3 Z8 n0 K# B, K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5 @# Z+ a% ~/ \
" q7 A8 d% H" w: a% E" T

9 |! T) c6 U. r* `- {6 W' D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 x& A$ {9 d2 j5 r& B: B4 [" Q) Q* u4 i$ W

7 l% M; O& e+ B/ j0 |, V* f! {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H8 B( J4 a  F% o' n) S. K+ v. N' m+ }

! o/ C' Z$ t, l6 \) ]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0 j3 g! w; h# i; }
+ A, p2 i  }4 Z3 V0 C
# M6 F$ [. n* p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 H2 u* I3 i- p" q4 {! s, `& [) ?7 u; b. i, W$ S

" u/ _$ |9 H; ^) j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0 J, u# i4 J( Q) s: O

) Z0 I% U. D0 l. w- L* j0 l- J, U/ j- ^" o/ R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z4 Z! H8 x$ T7 M
. D1 M+ f0 L4 \7 R9 \; J
1 g4 T/ |# t7 d4 j2 p
  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 Q+ F; ]( E) I0 t( j0 H0 L9 m" s
# L6 E4 h6 w( `& L; t1 i
一页
- a4 F, q! B" D0 }
5 s! a1 ?+ S8 m- k* F" Z9 [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 m4 `: v' P% `: |. Z, R4 J) b1 A; F2 W% |2 A4 b5 R% _3 R& [) S* s
" t6 _" b; K/ F. D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 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 }7 Z( p* p& P+ x" H! g5 [6 H0 P

! U  e- M8 E/ J( j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 T* b  ]( e8 d- E

1 D* g  P2 f; ?6 A
8 t5 H, A" \- D4 e; M7 |% ?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3 ^, |& |1 Y, l& S  x
8 k8 G, ^. J8 b  w: P
' h) J, [6 f- n6 W$ g0 A$ b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F- O; D8 X3 e! {) h$ S" U6 Y
4 P* o9 h: O6 h2 l2 ?
' p3 ~' ~- D/ I7 x. h; T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 N$ T8 F( j, P5 f. H
0 O1 P: y) Z* Q2 r& f& w: n. W% r- B; p, [- s. H5 b0 _# y1 ?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G( A2 [& W1 Z7 E
- c, T3 e9 j+ g# c

9 l$ o, G) P& k! q3 V: d5 ]- e/ A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
1 N; K1 s8 Q. _4 A  g) Q% t6 W* w

1 y( P) Q) G1 p' Z- _" C$ f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b7 G9 Z0 [' L. e, X$ x& Z
' L1 B: q- S' j7 \' u

# ?  l% Q+ u  @$ _/ l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 W9 m; J4 m& n' Z) D8 b: d+ a5 j
; e! R, n) x- \( p
4 b$ {0 [/ c1 i4 j/ b) ?: M  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 F- O& v% E8 [1 `! j
8 k' X; w( p2 K  x. e, D

) L/ a) A, U! R) x  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 c( W* Z" I" x+ s* O7 f
; h6 n  Y$ v0 j. F
0 X- \& f! u9 m! q. ~
  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所以,黄盖的火攻船,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而可以利用侧向风。加之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
" m! h$ S& J  s1 W7 R5 k1 {5 r9 t3 R& T& v" @4 z2 E

* R' ~0 Z5 f5 S. H0 X# @" A  退一步说,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倚仗水力,而不是风力。
; o4 Q% l; B* X0 d3 A% I. W
4 M8 _) e# K5 W2 L- B4 i& k. c7 u! I  c4 r3 O8 i) v% C1 `
  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
: `5 a7 h' o4 _
9 `- m+ k1 G$ n3 A4 x' Y. l3 n4 a" C# G$ {* ^
  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6 L; ~: Y$ A; c/ c

; A) a) m( _( ~% X4 A, P6 ]3 c3 }. B; `: c
  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
3 {1 W- ^' c. M+ j) ~7 N  {% h6 \/ o- v. ]

, @2 }- }7 [- w8 Z; _$ R7 z  事实上,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张允的时候,只论及二人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第一个跳出来劝刘琮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蔡瑁、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也得到了封赏,却实属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 P; i  @7 S; n0 ^
+ Q8 s6 t" z3 j2 e9 m  Z
+ `; i6 c9 m$ u5 H7 U' N
  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
  ?. z: M5 E- |: g0 ^. p' p* Q3 l7 q2 H* b8 n) |5 a" g; A# ]( B

* |" M' r- f: Y" c: E5 Z9 j2 Y  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战争真相的探寻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经无从考证,就算是更为客观纪实的《三国志》所谈及的赤壁之战,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历史故事。
发表于 2010-8-26 1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肯定是经过加工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8 19: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义嘛,就是这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9-16 06:1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