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0周年纪念。但在战争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主要战场的欧洲大陆,这场终结欧洲“百年和平”、开启20世纪人类互相大规模杀戮的战争似乎已为人所淡忘。更被世人所遗忘的,还有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欧战不仅催生出中国的大革命,迎来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还有二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涉重洋,不少人命殒欧陆。德国之声中文网就这段被埋没的欧洲-中国交流史,做一回顾和缅怀。
: c x- l/ l6 ~$ k
( T9 I' u3 Y9 ~3 U% Z 90年前的7月28日,萨拉热窝枪响之后的一个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在欧洲大陆爆发。这场远在万里之外的战争,竟然成为影响中国政府更迭和社会动荡的决定性因素,改写了20世纪中国历史。其中,日本的态度是决定性的,包括对战后和谈的影响,和直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不仅从此逐渐全面卷入世界大战,而且经历了“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兴起,红色中国的诞生。
& W1 l$ \! w. [3 J 2 \6 U3 _" r$ y$ a
从中立到宣战
9 |6 s* _ j0 `9 A) [
; \( T$ E) H) r 第一阶段,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袁世凯政府放弃接受英美俄的参战邀请,在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但日本乘机占领胶州半岛后,英军在青岛登陆后,袁世凯在日、英共同压力下与日本签署包含卖国的“21条”的“民四条约”,引发全国性抗议。
" w% T7 y( E0 g% H1 I
2 [5 F- T+ M4 m+ w8 O 1917年初,在德国潜艇肆虐的压力下,英法等国要求日本派海军参与欧洲战事、并为其在华利益背书。日本改变立场,推动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最终,依靠日本财政支持的段祺瑞坚决主张与德断交,黎元洪下台。1917年8月2日,开战整整三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国务会议国务会议正式决议对德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没收敌产、废除条约等,不派军队而是提供民役。段祺瑞将宣战换得的日本借款用于对付南方的孙中山政权,即“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
5 Y# ~/ L8 ]+ w4 C: w
# v" G8 T. D1 ?2 q2 \ 20万劳工赴欧陆
' l; K% m) ?; n/ d4 T5 h5 C9 A
7 _# B w+ g& q- Q 尽管如此,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 j& D5 P: a; K% T1 L/ w
% F+ [+ s/ i8 n; ]# M
% l! C/ e( u+ [: R+ ^# @+ r( u- q# M早在正式宣战前,中国北洋政府从1917年初开始,在其控制区内广设招工站,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先后有14万年龄在20到35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的中国男性与英法政府签署了五年劳工合同,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同时,同属协约国的俄国在华北地区也招募了约9万劳工。1 R D; _ B" z( A$ f7 P4 J0 j
. j2 Y7 K4 f9 G4 O' A' j 德国1917年2月1日开始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搭乘英法邮轮的华工威胁极大。当年2月法国”阿多斯“邮轮在地中海被击沉,500多华工丧身。后来者不得不绕道远行,旅途艰辛,一路上常有华工不忍痛苦蹈海自尽。
/ v9 ^) b1 S" j* d4 J3 H- v * Z. ?$ d/ V, B& _: C; }4 J, D
到达西线战场的华工,有9万6千人被分配到英国军队,3万7千人分在法国军队,1万人为刚刚参战的美军服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战地后勤,比如维修道路、营房,挖掘战壕,装卸弹药,救护伤员,掩埋尸体,也包括进入英法工厂服务。1917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后,又有部分华工加入法军,直接参加战斗。
* Y& W* M6 i- h! d- h8 S& \% E
' m. o$ |: |+ w" B; |+ ]2 f
. t: C% Q9 Z) ?一战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l" D, e% L+ P& A0 C+ L/ L
4 g8 T9 W( }9 H k: m0 U& D
两年战争中,14万中国劳工,有9千人阵亡或失踪,伤亡不可谓不大,对一战协约国胜利的贡献可圈可点。; ]' [* b( ~1 t
4 g+ B) s8 y$ I5 r# O6 e7 C5 } 历史地位
$ G+ ]: \/ d) i/ @, C2 X" M! S , e {2 i! \% I+ V# x( U
70年后的1988年,法国政府向吕虎臣和曾广培两位老华工颁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中国城内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中国劳工的历史贡献终于获得尊重。这一承认,是战后留在法国的3千多华工和他们的后代80年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是最早在欧洲大批定居的中国人。其中多数又是从温州来的,从此开始了连绵的温州移民史。
' C6 @# u( v, I- u* F& ~ ' \9 o& O2 t& W5 h1 M
相比之下,在东线战场服役的华工虽然更不为人所知,却更富传奇色彩。仅据苏联政府的统计,一战结束后就有4到5万中国人加入了红军。其中最有名的是张福荣(音)和任辅臣,他们曾经分别担任独立的中国军团团长,领导中国劳工组成的中国军团在与俄罗斯白卫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在苏联红军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后来都加入苏联国籍。其中很多后来被派往远东地区,组建营地,收容和训练从中国东北撤出的中国和朝鲜的抗联战士,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二战末期苏军消灭关东军发挥了重大作用。朝鲜后来的领袖金日成就是从这些营地中被红军选中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