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62|回复: 1

徐庶进曹营并非一言不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9 1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部工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抗曹操。曹操将徐母挟持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徐母以为他背叛刘备,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因其流传甚广,遂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进入了一个误区——
8 x0 Z- P4 y+ ~
' Q( M4 ]4 ^; H, A" t7 ]( ]& n  《中国历代名人传》载:“徐庶,字元直,长社人。建安十二年,刘先主访士,庶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对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三往乃见。十三年,庶母为曹操所获,卒辞先生,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操。”- r- T( D2 Q* g* Z% O- S
9 d& X. v% n/ }% W$ G& A3 F# K- i
  这段记载中,并无“一言不发”的记载。正史里边是怎么说的呢?/ c$ u" e* G5 ^+ n

4 c5 t" i! H* ]: \, N2 t$ D3 Z- F  正史无传附诸葛
' ~: I9 n% \  q# \
6 e, b/ ^& v6 E, r! [' T  虽然在《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徐庶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但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并无他的一席之位。% {3 ]( Q, [5 w- d+ a" b
0 _9 X# J$ K& z; M7 q) m- |3 p" m
  作为“伯乐”,徐庶是附在他所推荐的“千里马”——诸葛亮的本传中与读者见面的。
7 w& ^& R1 g# V4 F
+ o7 S2 f1 L# Q  W) S) e0 d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5 D* |1 q( j. r  g6 a& z/ A, q% R5 N  {/ x' p+ D% N: ~& F3 R3 l
  这两处是:
. @5 k& z4 J" C& ~
, Y1 P: g: d: G4 v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6 ~$ H, z6 s# e
+ g4 h: l0 v0 Y8 [* c$ i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 Y- F8 Z. t5 [' M# r- `- h0 I4 S9 s! B% e+ _9 l
  这两段记载均出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c6 }! b, {! q# X4 N0 [
( i' d  }) y" V
  我们不妨拿这两段记载去对照一下《三国演义》。* h0 ?) F5 z% I2 A8 F1 \  c
7 |- @" \! u7 \2 N/ @- f/ U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以伍子胥“佯狂于市”的形象出现的。他投靠刘备之后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大败曹军于博望,因为这次战役系以少胜多,遂使他的名声大振,消息传到洛阳,曹操大为震惊,为了将徐庶罗致于自己的麾下,他派人去骗了徐的老母,然后,又命人伪造徐母的书信诱徐庶去洛阳,徐庶果然中计。徐母见儿子突然来到,十分吃惊,问明真相以后,十分愤慨,转到后堂悬梁自尽。《三国演义》还专有一诗赞之曰:' E" O8 r0 N3 d9 u
% D# i6 j9 N9 f7 ~) m! H( i, v8 T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宁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 l" v7 J7 j/ C5 b3 ]8 t8 `* X4 v" S$ i5 A1 p4 C9 A
  这些事情显然都系罗贯中的“演绎”。尽管正史里边没有为徐庶单独列传,但我们却仍能从前文所引的两段记载中发现:: {) S  Y: p8 k7 _- B- m" D% [4 @
! N" l5 P4 w5 @1 l3 c, H/ v- [; [  W
  (1)曹操并没有把徐庶之母骗至洛阳,而是掳到洛阳。
9 M9 B! B8 G5 P0 Z4 S
9 X) C0 e4 B7 _& i3 k+ |* w  (2)曹操并没有胁迫徐母作书信诱骗徐庶弃蜀投魏,徐庶到了洛阳之后,徐母的生死如何,正史上亦无记载。
6 E& i: }# T( M
$ e" Y$ d+ o" b* F0 H6 v6 O' e" J  这些外围上的疑点扫清之后,我们不能不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主要疑点上:徐庶进了曹营之后究竟干了些什么?
& i  K" \; T( t& {! ?& _0 J6 P6 e0 U2 z  ~: `4 v. ?
  《魏略》上说徐庶当了大官
' }% x$ Z* P7 Y% u/ m' t0 @( T& R1 a% o) v: n
  除了《三国志》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
7 S) H! Z( R" G4 o5 m; F  R0 A9 l- F9 c. }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 q; v) a# a9 `$ K' ^6 i1 @% ~% ?- ^
9 d# }7 X" {# Y$ u" n8 b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s, k* u' {4 L
0 y) f, v; w# N" W* ~. ^- {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石韬又叫石广元,徐庶又叫徐元直。! F" Q. {6 _/ s% K

1 q3 F6 ?, I7 D+ z2 }  中平、初平、太和分别是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魏明帝曹(睿又)的年号。它们分别代表公元184到公元188年;公元190到公元193年;公元227到公元232年这三段历史年代。8 y$ X, I& F, n* k
& J  T  O% b. P
  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分别是官名。
* g9 d- f# `; M7 B9 ?1 F8 f; k8 I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 l8 p+ w3 D) a6 N* B0 q

% k+ y, n& o# N& F3 A6 O( \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 M. Y7 O2 M/ F: i7 O1 A7 ]8 O
5 {- E. ?8 ]6 @" r4 B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 k; n) b  K$ F& Y( e5 x: Z' r- P& K8 C5 E# f% B* m" ~  p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假设徐庶到了曹营之后真的一言不发,就算是他的名声再大,恐怕也不会授予他“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的官职。
% J( {, y/ }6 k; O* p8 }( K1 ^6 k. [/ Z" r$ T  y
  这一点我们不妨拿徐庶和孔融做个比较。
3 o' H. i7 p, b# |: z/ I9 B: Z/ M7 g$ j: K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此人少有异才,据《后汉书》记载,他十岁那年随父赴京师,当时的河南尹李膺名重天下,非当世名人与通家之好概不接待。孔融想要见一下这位大名士,就独自一个人来到李府,对把门者说:“我是李公的通家子弟,请通报李公,我要见他。”见面之后,李膺望着这个毛头小孩不以为然地问:“你与我家有什么交情?”孔融不慌不忙地答:“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的祖先老子(李耳)同德比义,亦师亦友,由此推之,我们难道称不上通家之好吗?”当时在座的人都不由为之心折。
% J1 @% W8 V4 t- {2 l: K
$ @# L6 b. I7 S  长大以后,孔融先后当过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后来,投入到曹操的门下。
3 q$ i8 W% A; G* K2 w: I" Y/ v" P
$ v+ C0 s6 `" c" f+ M  刚开始时,曹操对他还算客气。当攻灭袁绍以后,曹操为其子曹丕娶袁绍之儿媳甄氏为妻,孔融写信给操,嘲笑此举,曹操率军远征乌桓,孔融又嘲之以“昔肃慎氏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从而取怒于操。曹操一怒之下,命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结果,以“大逆不道,宜报重诛”被处死刑,年仅56岁,其一妻一女一子同时遇难。
6 ~# h2 J1 H( o
: H9 c& g9 [/ g' Y* E  对圣人之后的大名士,曹操尚且毫不手软,可为所用则用之,不能为所用则杀之,强盗出身的徐庶倘若一无建树,何以能做上高官?6 d: m) c% l/ D) _- w
- \. x; L" h( C5 z: L
  历史上有没有到了敌营“一言不发”的人呢?
/ X. M* c5 y$ F2 j2 u; J1 ~! {  c
  答案是有的,但此人并不是徐庶,而是春秋战国时的息夫人。6 J: ]9 R# g/ j) M9 W- w! a
0 B+ g* \9 `  P( P( I4 f0 T9 t7 k
  息夫人本是息国国君的嫡妻,因为生得美貌,被好色成性的楚国国君强掳为妾,到了楚国,息夫人终生不开口说话,有什么事则书之于帛。当时有人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发一言,她笔答说:“好女不嫁二夫,我不幸生得貌美,引得楚王见色起意,害得丈夫国破身亡,自己既不能相从先夫于地下,已觉汗颜,又有何面目开口说话呢?”
; B6 W+ X! o' J3 E% @9 ]* B8 p% X; H
2 X/ c& `. }; g  到了后来,“息夫人”逐渐成了被迫改嫁,但贞节之心未泯的女子之代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宝玉出家,袭人被迫改嫁时有诗叹曰“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6 f4 x; T4 s3 q9 F  w# t/ \# T: ?! E1 e2 |% ?: M8 g
  在中国古代,好女不嫁二夫往往是和忠臣不事二主联在一起的,由息夫人到楚国一言不发,人们演绎出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这,大概就是本文所言误区之由来
发表于 2010-8-20 1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易中天所说的,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社会形象,大众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5 07:0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