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第一监狱”秦城监狱,是1950年代苏联援助新中国157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工程之一。高级别、高规格、高待遇,使得秦城监狱成为特殊监管的别名。而一部顺序记录下来的/发生在秦城监狱的故事,则成为历史的特殊佐证
* X* w7 Z0 C& W3 O% D
* |7 R u) A/ j O. r, m; i 78岁的何殿奎住在北京市金融街旁一个老旧而安静的小区里。这里跟金融街近在咫尺,却完全是两个世界。
! l" M& |; e- j) F' p' K
& j2 U2 b# T, f# r; l" r( I- ^1 D7 H4 h; E$ {) m. Z2 w
何殿奎离休前是秦城监狱监管处的处长,在秦城监狱及其前身功德林监狱担任监管员近40年。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一样,阅尽了中国政坛高层人物的起伏面孔。" x" ]/ i2 q# \4 V5 y% O$ n
- }, B+ C+ l4 {8 Z0 N- I9 ]2 g9 e6 o6 R4 M7 P8 U
“我有这么个思想。这些老干部怎么能犯了罪呢?这我有怀疑。为什么产生怀疑呢?好多案子引起我的怀疑。‘青岛案’那么多干部被抓,都错了;‘广东案’更大,一二百人,都错了;五几年,内部肃反,弄来弄去又错了一批。对这些老干部,必须要保护好,服务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何殿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S5 ]9 G9 {6 B" u
8 ?+ `" Y A) Z4 P+ p: x7 K% M, r' f+ c4 b
(编者注:“青岛案”即1955年青岛市委书记王少庸等人的“反革命内奸嫌疑”案;“广东案”即1951年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陈泊等人的“特务”案,皆系重大冤假错案,已平反)
' t2 T) ?9 g" ~8 \
. P0 \4 H) Y' n4 y$ ]$ }- F5 O
: z: A' g6 H8 |( [8 o 近来,他跟公安部的另一位(离休干部)汪春耀开始合写一些回忆文章。汪以前常到秦城监狱提审犯人,跟他相识。用汪春耀的话说:他们这些小人物,脑子里装了太多大人物的故事。
' D- `# N9 F3 i/ N: D9 G- u7 G& r
- Y% V! o- E* H4 ?( u
何殿奎的记忆力只能用“惊人”二字来形容。一串串的人名、数字,从他嘴里出来,不用思考,不用回忆。
# v; ~" g% E3 T! s# C. T
7 P* V f, z: o* l' F- m) l {( O
( X" s; y1 p0 O* y. h 独立卫生间、地毯和鱼翅) W N. {' G; R# k! @6 [. {
9 Y4 C2 D& [6 T( Z# o
3 F. b5 T( _) c% W0 Q$ C# Q 何殿奎永远记得这个日子:1960年3月15日,秦城监狱落成的第一天。从那天起,他就在那里工作,直到1992年离休才离开。. T ~; D) ? K8 i
0 s$ H7 M9 k" j% R# M6 x7 B1 L
* s4 C6 T' h; U0 ] 苏联援建的秦城监狱,由4栋3层青砖小楼组成,编号分别为201、202、203、204。后来参与审判“四人帮”的法官王文正在《以共和国名义判决》中写道,其设施和条件,“远远超过当时中国普通人家的居室”。那是1980年,作为预审员的他就住在秦城监狱的监房里办公。每间监房都有独立卫生间,带脚踏式冲水的抽水马桶。
, d; V! I2 q1 x) m. u. d g/ {! X; P' G) Q
, M% ?5 K) K0 O1 d3 U
王文正可能不知道,他住的仅仅是条件最一般的201监区。秦城的四座小楼,内部结构都不一样。204监区,待遇更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_: ^& e9 E# z' L W
5 k n3 D) q7 @5 g
: E: J8 M" z4 T: w 204的监房约20多平方米,铺着地毯,床是沙发床。伙食标准是按部长级待遇,到东华门“高干供应点”采购。早餐有牛奶,午晚餐是两菜一汤,饭后有一个苹果。苹果是刚从冷库里拉来的,放在稻糠里保鲜,拉来时那苹果都冒着气儿。还给他们发固体饮料,一盒12块,一块能沏一杯柠檬茶。方糖分白色和咖啡色的两种。每天如此,即便在困难时期都一样。! d5 ^' j1 u# S& I, ? K& S
6 j5 j) }5 M' @. L/ }% U
* u/ j: i! u- P' f( N0 C 给他们做饭的则是专门从北京饭店调来的乙级厨师刘家雄。就是在那里,何殿奎第一次见识了鱼翅。他以为那是粉丝,刘家雄告诉他,是鱼翅,就是鲨鱼的鳍。只有刘家雄一个人会发海参、鱼翅这些东西。
/ u }2 H) q0 ~9 y
) t5 a; H: v1 ~1 j- W8 ^- D. Y( Y1 f; d& |" z
每天,都由何殿奎给他们送饭。每人一个四层的饭盒,分别装米饭、两个菜和一个汤。冬天用棉罩保温。每个饭盒的颜色都不同,以示区分。一共15份。
1 s; X/ t8 d( H9 M( Y0 H* H& d( {6 W' [* c. B' e; X
3 A& T. G; q) K. H# h/ H
这些重量级犯人是从功德林监狱的“特监”迁来的。1956年7月,功德林设立了一个专管高级干部的“特监”区,把这些人从不同监区集中起来管理,何殿奎是监管员。“特监”一共8个人:原来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饶漱石、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扬帆、从事特情工作的袁殊、外贸部副部长徐雪寒、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陈泊、《人民文学》编委胡风和一位公安部的局级干部。) }6 O) ]2 b4 f5 ~8 a: s0 M, r% `& j
% x" m& s) u0 k5 r/ _) z! ]( O' [, D/ Y+ \
秦城监狱建好后,这些人全部迁入204监区,青岛市委书记王少庸等几位“青岛案”主犯也从别处迁来,一共15位。
1 N2 f& k6 L* @/ K' K/ U( v2 O- i- t$ P( _; B7 S
. J9 y0 H7 v% ?* {
但他们并不知道彼此。放风是严格隔开的。绝对避免见面。哨兵也只知道其编号。
: o- Y W* w; ]2 Y5 P! n+ I. x4 R6 |
" h( m# l: j3 |, W. A* w 唯一知道他们身份的,除了领导,只有204监区的管理员何殿奎一个人。: Q/ h2 U. u2 I, J: w: J" Y5 U3 G
% s! m4 f+ X* d' E( C
& ?7 V$ i3 B, N8 b1 u2 G8 f7 Y 贴身监护潘汉年0 C/ I- \4 i5 ]* m8 p! L: F4 V, Y8 g
B2 F o4 u2 G3 v6 i
; w3 Y1 v6 b1 J" ^- P) e0 u {% O 何殿奎跟这份专门看管大人物的特殊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潘汉年。% }" [6 J% w( Q% ~& }: c3 Z; ]! \
. |. ?* R, f$ ^" ?9 c/ k* |. r9 H: I% C
1955年4月3日,他被从功德林的丁字号监区紧急抽调去监管潘汉年。领导看中了他的政治可靠和年轻肯干:他才23岁,但十来岁到延安,20岁入党,已经是个年轻的“老革命”了。: ^4 p4 B* c- m& [' T4 i
# q/ p6 f0 F% d* A& r9 v5 c4 l8 u
5 `* y: c; e) C( L7 V: T 那一天,何殿奎记得太清楚了,因为潘汉年太特殊了。潘是被秘密逮捕的,看守他的部队都不是那里的,是专门从北京市摩托连调来的一个排。整个监区,只关他一个人。岗是双岗,监房门口一道,监区门口一道,除了何殿奎谁都不能进去。& V4 ?& ?2 Q) B2 o% w+ _
8 K1 J w& S' G& p# U6 r3 C/ R& c; C: N' Y& r
潘汉年刚来的那十几天,何殿奎就住在他房间里,24小时贴身监护。4 k1 Q3 N0 ~5 Q! g! H) D
( X# [3 `' p$ F, M: r# T8 k: b5 t
! l3 B0 c/ k9 o" O& y: U 那些天,潘汉年几乎每天被带去“谈话”。他出入都要戒严,如临大敌。& ~( }$ U. f T5 t4 |
0 c. T/ b+ R8 I! A* I
/ l1 y0 n9 E4 ~# m% M
谈话的地方不是普通的审讯室,而是会议室,坐在沙发上谈。主持谈话的先是公安部的一个局长。何殿奎在旁边端茶倒水。. K; f: A: m8 u( m
$ S7 o6 A0 o4 @0 e1 {9 I3 y7 r: P( p z/ }
秦城的办案人员和监管人员有严格区分。前者即预审员,只处理案情;后者则负责犯人的吃、住、健康。没有特殊情况,前者不允许进入牢房,后者不可以知道案情。潘汉年的案子是唯一一次,何殿奎目击了审讯开始头几天的过程。
/ c) ~. _. H6 j! P* e- j Q# b+ P( _4 C
1 P- M) ^2 Y/ q9 M r% P' p, R
谈话很“平稳”,但并不顺利。潘汉年就是不开口。僵持了几天后,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亲自来谈,说“保证你死不了,不信可以给你写个条子”,他才开始谈。. n- D# J# U4 k- e% X- H
5 g4 ~9 N: r3 {& W
, j7 O! k! x9 ^: `+ d; h
潘汉年被捕时是来北京参加全国党代表会议的,这次会议是要解决被称为建国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高饶事件”。作为饶漱石的下属,潘汉年自知难逃干系,主动写了交代材料,包括自己曾被挟持去见汪精卫的那件事,结果为“饶、潘、扬反革命集团”的成立提供了“铁证”。
/ O* D3 h) Z# @5 z( h2 Y
4 n7 v& z+ r. G+ x' y' J( M( x/ C" s1 p/ J* @% r7 Q' B7 G
不久,“饶、潘、扬反革命集团”的其他主犯相继入狱。
# ?+ Z5 j" n1 u' p/ m1 a6 \+ o) R ~
' t9 ?, K% c, G( V* |, ^; E
' `, D/ z3 c/ w% { 何殿奎记得,潘汉年的编号是64,袁殊65,扬帆66,饶漱石最特殊,0105,全监狱独一无二。他至今不解其奥妙。
, s4 E" N. U2 o5 s @: u. E
' F+ k4 O1 R; t9 ]& K9 v3 I' ^" t6 d9 ]5 U: r$ F" `5 s5 B
谈起对潘汉年这位情报界传奇人物的印象,何殿奎说他个子不高,胖胖的,不爱说话,“很稳重的一个人”,从来看不出他情绪上的变化。他生活很有规律,晚饭后会在床上闭目打坐一个小时。刚看到这奇景,哨兵以为他死掉了,还曾跑去报告何殿奎。潘汉年在狱中写过一篇小说,写一个拉洋车的人,可惜后来找不到了。
6 T0 \' U7 L9 c
5 j: R2 |8 d! R% @9 X/ J$ q& o. m
* |3 l% S4 e8 w 1963到1964年,204监区的犯人陆续释放。潘汉年就安置在秦城监狱的家属区,生活仍然由何殿奎照顾。那段时间,他生活比较愉快,常去南边的水库钓鱼,去附近的小汤山镇散步,和何殿奎也有说有笑。但这样的日子随着文革的到来彻底结束了。
3 S0 W' a* z$ L" c& f5 ?. e
1 t2 e; q# B7 a x0 o+ K
: `0 {- }9 L2 ?* S0 L4 ` | “我早就知道秦城有个何殿奎”
3 c# H9 O" S! j5 V8 Q
" k6 t+ m# |, t0 X2 M: U' K
( G( O! B5 k8 O5 n( Z, Z/ }! k. A+ {& C 文革开始后不久,扬帆、饶漱石、潘汉年等再次入狱。' [' o) U+ V, C" U: c1 _" n- P
0 c8 H+ M. ^! @6 q
F: b2 M, f* W 潘汉年等回到的秦城,已经不是文革前的那个秦城。“旧公检法”的那套管理制度,被造反派称为“修正主义”“和犯人同流合污”,全部取消。1967年11月,秦城被军管。原来的监管干部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0 @: O) W3 m8 d* M# d0 s N1 R' m, a2 @1 L& Y1 U, C1 ?
z5 m' j$ R) e- ]- m
何殿奎就此离开了秦城,一别5年。直到1972年11月,才被调回来。他是第一批回来的两个人之一。0 a- M( N% L2 f1 J2 p0 r
5 R1 P/ R+ b r& t) o- f4 ]
* F8 \5 ]; v/ }" n6 O* o- `. \# u( M 秦城已经面目迥异了。因为“走资派”太多住不下,秦城又加盖了两栋4层红砖小楼,编号为205和206。监狱的名称也换成了“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七大队”。
% b7 H& I2 M# E7 k1 f, @+ A3 \" x# R3 n# C2 [. R: P
/ c! N- |5 v' Y
何殿奎告诉记者,“秦城监狱”文革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叫公安部预审局,对外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看守所。文革军管时写报告,落款是“七大队”,总理看了说:“什么七大队,不是秦城监狱吗?”从此秦城监狱才叫开了。但这个名称从来没有见于正式文件,也没有挂牌,正式名称仍然叫公安部预审局(现在叫监狱管理局)。! V4 v) s; t- T( ~& U1 ~
) T4 X1 D1 h/ P2 r; F* f: N
! Z* f; O! m% Z5 z$ d6 d
何殿奎从“五七干校”回来后被分配到201监区。当时201关押了89名部局级干部。他是“负责人”之一,但是负不了责,上面有3个军管干部,他只能列席会议。' s4 g5 [! b9 k$ s* ?7 R
7 [; }" B6 D7 V6 Z& p% ~( v$ ]
不久,秦城监狱出了一件大事。铁道部原副部长刘建章的夫人刘淑清上书毛泽东,揭露秦城监狱里生活待遇低劣的问题。1972年12月,毛泽东在信上批示:“请总理办。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律废除。”工作组进驻,整顿秦城监狱,并逐个找在押人员谈话,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n' I( h6 Y x+ S0 p
' I% @: E2 a( X: J# G. N* b) y; K5 z
) \, ]7 i) K2 X& H) R2 c 何殿奎回来一看,老熟人不少。公安部8位部长,5个关在201。放风时看见他们,只能点点头。
9 m+ r3 a6 G( Y6 z. p' J! l: T y. Z7 L, H/ l+ |
3 z/ g |# b1 _- D6 {, M
潘汉年等也关在201。潘汉年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那几年,吃的是窝头白菜,见不到肉。, p! ]- r* Y; i; Z5 u" a% z+ R8 K
& I0 ~/ D5 }2 z a" K5 v2 z& x/ k! x
$ H: j. w& A4 x$ i1 B 当时秦城监狱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倒台的文革新贵,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6821,戚本禹;6822,王力{6823,关锋。即,1968年进来的第21、22、23号。这种编号法从文革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0 H3 @7 h9 H g0 j+ t9 u& t9 h. z% w4 L
* }) V) x- W6 x9 n( |7 J 何殿奎说这三个人,王力很老练,一般比较讲道理;关锋精神失常了,经常骂街;戚本禹不大讲理,“造反起家的嘛”。戚本禹是个“闹监”的,经常在晚上大嚷大叫,吵得四邻不宁,还用手纸堵门上的玻璃观察孔,跟哨兵斗智。他还放言:“我戚本禹早就知道秦城有个何殿奎,看你对我采取什么措施。”3 _! P2 {8 C3 ~: U9 G
, M8 M# E- F$ Z9 f* x4 v
+ }/ m" [& X- A, P, F
这时是7月份。何殿奎把戚本禹迁到没人住的三楼,随他吵闹,随后打开外面的木门,只关里面的铁栅门,让他喂蚊子。戚本禹喊报告要找何殿奎,何让哨兵说“出差了”。三四天后再去,吃够了苦头的戚本禹终于愿意“谈谈”,从此基本上服管了。
1 K$ ~7 F# R. V' z) n* q: Z
# ^- X/ T0 W3 _, g5 t' c0 j; Y2 f
秦城监狱最难管的人物* B7 x# s4 m- v9 z. L
7 Y8 D, A0 f6 w/ B# I3 V# N1 x1 y+ L z2 [# c
但戚本禹还不是最难管的。1975年4月26日,何殿奎被调到204监区,升任科长,专门负责管理“心眼太鬼”的头号难缠人物,曾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 r1 G/ l- ~ ~1 q1 z- U
# v) |2 D+ V6 C$ D( a7 n5 E% ]2 I! k' Y# B. i& N: b' E
陈伯达在整个秦城监狱都要算特殊人物。他曾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首,加上年龄又大,上面强调要绝对保证其安全,在生活上可满足其需求,以利于保存“活证据”。他被安排一个人住在204监区的二楼,两个哨兵日夜看着他。他动不动就在监房里表演撞墙,搞得监狱上下越来越紧张。
7 {! W) @1 l$ i8 @" n3 q$ k
; s v3 T4 y6 }6 c0 {; ?7 I2 `/ {0 m) w7 c4 U
何殿奎就是专门被调来啃这块硬骨头的。他首先搬到陈伯达旁边的监房中,近距离观察了一周,认定他的寻死只是作势而已。一天,陈伯达又要撞墙,被哨兵抱住。何殿奎赶到后,叫哨兵放开他:“我今天倒要看看你陈伯达撞个头破血流!”陈伯达不吭声了。
, ~7 Z! u# l+ G( c* {5 W3 c: _! P* A/ ]4 ]+ ~6 M
6 [, g$ A/ N9 Q2 N8 o# g 1976年,陈伯达又开始折腾起来。他称自己腿不能走了,天天爬着上厕所。何殿奎估计他是装的,就让王医生去跟他说,要再不起来锻炼,他的腿就永远站不起来了。陈伯达害怕了,问能不能拄个拐棍。何殿奎说可以。“不用请示,当场我就答应他了。”" E& S" q* o# N1 X) Y8 z
7 h- y7 J& }/ ?2 {% D* r7 I) A
2 c. W" Q! X1 \& a
何殿奎知道,陈伯达无非是想让上面注意他这个被遗忘的角落。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的消息见报后,他重燃希望,说:“毛主席的后事办理完毕,江青同志会派人来和我谈话的,我的问题寄托在她身上。”# v" ~/ d- ~3 x2 D+ h, P7 X. E. A
+ b# Z' ` ]3 f! P' h: {
5 x, t3 Y2 K! o0 {0 @( s7 G
但他等来的,是江青自己被投入秦城监狱。+ _, D" i2 B' \8 o& E/ A
* A8 H' H0 D6 I* ~3 I
8 ~4 L# s( G, C I: n2 W, s9 ]7 j2 \ 何殿奎在204监区一直工作到1985年,提为副处长,脱离了监管第一线。他离开的时候,陈伯达等已保外就医,“王关戚”也先后被释放。潘汉年病逝在湖南劳改林场,没有等到平反的那一天。 w/ F/ f1 X) n1 Q2 k0 |
. m, J9 c" e B$ a. N [) M- {* q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12期,原题:《何殿奎:亲历“中国第一监狱”监管岁月》
# C- Z9 ?2 w0 f0 {. I1 r
; ?9 }0 r$ @( I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