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十个人大概会有九个人回答是出自那个“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吧?7 z4 [& m" R! _8 L
$ u8 F. f3 n; ]: Y3 a; s $ E& d' m3 J5 p+ f
唐诗人崔护踏青游春,行至效外时忽觉口渴,遂叩门求水,门开处,一妙龄少女站在桃花树下笑脸相迎。这一幕在崔护心中定格,历久弥新,不可磨灭。到了第二年桃花开的时候,他又去了那户人家,想再讨一碗水喝,再见一面佳人,然而门中空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8 B& m4 _6 P Q+ c, e
9 |% Z8 F2 X5 {+ f. n! [ ; L$ d: `/ }9 G1 v+ Z# w( C
这就是“人面桃花”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版本了,被一而再地搬上舞台,谱曲做歌,甚至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0 ~3 n) V) Q) W! C9 D; }
! n/ l2 r: H+ J* T! m; I' ` * Z7 a! Z1 c# ^
然而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看到更确切的桃花人面的载录:“三月三日采桃花,七月七日采鸡血,和涂面上,二三日后脱下,则光华颜色也。”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容面膜了。 桃花和着鸡血涂在脸上,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还要坚持两三天才可以洗净,果然“光华颜色”如桃花还好,若是徒具鸡血之色而无桃花之神,岂不吓坏人乎?
9 C! y1 I4 q4 W- n* @5 P, j: C' J9 D# q- R# c) Z/ F) A( g- H a
* F) W z+ q. R: H8 C# } 从古至今,女人为了美丽而所做出的付出都是勇敢而令人敬畏的。然而最重要的,无非是女为悦己者容,我如桃花,而盼君撷取,倘若桃花一样的人面盼不来桃花一样的姻缘,也就枉负春风了。
2 S9 I1 y, U+ }3 c; D
+ K7 x% x9 V" n" a& S! Y0 x
. P4 }4 x N7 R$ K9 P2 C 明包汝《南中纪闻》也有一段关于三月初三日桃花的传说:“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郡人携佳纸向水面拂过,辄做娇红色,鲜灼可爱。但止得十二纸。过岁闰则十三纸。此后遂绝无颜色矣。”据说这是著名诗妓薛涛的发明。那种纸被称为“薛涛笺”,又叫“桃花笺”或者“红笺”,后来成为贡品;那井被称为“薛涛井”,蜀王府作亭于井上,栏杆围护,凡人不许逾越。
' c6 F* k( V. T' \2 f, B1 M0 Z. w! t; U2 f" v- |7 Q5 z/ v8 I
$ B( @3 d+ d2 C$ J* [0 c3 n. v3 D% S0 F
时常想,当初薛涛漂纸之际,面容映在井里,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吧?只可惜,彼时她已经辟地归隐,出家为道,再高洁的情怀再清艳的画面,也已经乏人欣赏了。8 W/ `8 `3 B5 f$ z7 k i1 T$ b
, ~8 y$ s$ O% `6 B- A # D8 p+ T. | T9 r
这,大概是最寂寞的一种桃花人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