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50|回复: 1

乾隆最为珍爱的墨宝 扑朔迷离话“三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9 12: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x; ]( s( {! U8 z% q' ~
% P* y3 u8 @3 h+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 ]3 k9 C3 X2 Y! q7 K% q

* i, h" g6 K$ Q0 \  M+ s5 x
! ]5 |8 ^( U+ U. ^; k: s
* _. R; k" E% V% J王献之《中秋帖》
5 |8 i1 A' A5 v- J  S4 y

, V) Z8 P& ~5 ~: i
0 n/ T2 L, ]" H7 l3 A2 Z8 U- R0 e  F0 T
王珣《伯远帖》
) h, A5 {6 E2 d, ?& `

, K, j8 K% u( G) K+ i" B* R
' a% B/ w: [  q  \3 E5 p" o6 ^  A清高宗乾隆皇帝尽收天下珍秘,最为珍爱的莫过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十一年,这三件惊世骇俗的晋人墨迹被看做第一稀有之物,另藏于养心殿西侧的暖阁中,供乾隆日常把玩。这个暖阁,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希堂”,王氏一门的这三件墨宝从此也就被称之为“三希帖”。: M5 G% n) }8 N

7 B/ {6 O9 }$ r/ N9 k' C9 F5 A- @5 E5 C7 M
  关于《快雪时晴帖》
: Y  `7 O; D4 I- c3 A$ A/ s$ H
. N, I% R4 `) i% g* a0 G, F
" ^/ i5 o/ T) B9 z+ D) \2 N
  1924年11月5日下午,末代皇帝溥仪被迫迁出清宫。当他经过神武门时,军警人员盘查。震惊天下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溥仪的包袱中被搜出。此时,清宫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库门紧锁,国宝一时无处安放。时任古物保管所所长徐森玉等人立刻到市面上买了一个保险柜。国宝放置其中,两名警卫寸步不离,直到第二日。《快雪时晴帖》在神武门西值房度过一个古今罕见的夜晚。/ K1 Q0 R3 w* q; Y

" ]. v8 N3 r6 G" F  R# F" f$ x5 ^3 [* g/ t% n

8 [% G4 p, {5 r$ C6 A, S        中国书法史上,论影响之大、名声之隆,《兰亭序》之外,当属《快雪时晴帖》。此帖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内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实际上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通候的一封书简,全书28字,字字珠玑,后世誉为“二十八骊珠”。元明以降,为其配画、题跋的名家不可胜数,乾隆皇帝更是顶礼膜拜,在帖前题写“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复题“神乎技矣”四个大字。此作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点画勾挑圆融劲健,不露锋芒,结体平稳匀称,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在轻松闲逸、不激不厉的挥洒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典雅意韵,通篇或行或止,如江流宣泄,堪称千古典范。/ b% e& |+ v8 g5 f2 N8 u
. }* R8 u) F5 F

% H5 h/ V/ r6 P2 u; m) k  尽管有无数人将其奉为圭皋,一生顶礼膜拜。虽然乾隆称其“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终究不能掩盖《快雪时晴帖》的真实面目,它并非王羲之真迹,与《兰亭序》一样,同为唐代摹本,勾摹的线条略显生涩,浓重的填墨也不免呆板,此说在古代已有定论,不少著录典籍都称其为唐代摹本。即便如此,也丝毫不能降低它的珍贵程度,这件流传了1300多年的复制品,为我们撩开了王羲之的神秘面纱,它比《兰亭序》更接近王羲之的庐山真面。; m; M; U. |0 ?* B! Z
& q4 q8 P8 g0 a

% G( p: m3 u0 q% p- A; U: I$ ]' g  抗战爆发,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随大批文物南迁,辗转南京、郑州、宝鸡、汉中、成都、长沙、贵阳等地。那志良、杭立武、庄严……用生命捍卫文物的尊严,为后世保存住中华文明的精魂,这些文物,一件也没有损坏!& L7 o' k* L. p$ y( {
1 Y( }1 ^7 ^( M+ N$ R
1 s' ]4 I# a& C5 U. {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9 Q; Z0 g( ?1 J/ m
/ A! k# \; Q% S- v8 @6 g

& e" n0 [% W- F. {, z0 a$ [  三希堂另外两件珍宝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的命运,较之前者,更是离奇诡谲。早在溥仪未搬出清宫之前,二帖就被瑾妃盗卖出宫。当时有名的古董商铺集中于正阳门外琉璃厂,而三希堂帖名声太大,只得售与后门的小古董铺品古斋。品古斋得到这两件珍宝之后迅速脱手,数年后为收藏家郭葆昌先生所得。年事已高的郭葆昌曾多次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古物馆馆长徐森玉等人交涉,希望三希帖能重聚一堂,终因国难当头、财力不济未能实现。郭先生去世后,其子将二帖携至香港待价而沽。1950年11月5日,周恩来总理得知此讯后,亲自给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马叙伦等人写信,以重金购回。两件旷世罕有的珍品历尽坎坷最终得以重回故宫博物院。& ]0 [4 B1 T2 e( Z* \! `; a

, c2 b# |2 G/ ^6 N) {2 G
+ L" C+ g+ z1 X  v2 w3 J4 ^& ~  《中秋帖》相传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所书。《书断》中说它:“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世称“一笔书”。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行书3行,共22字,无署款。竹料纸在东晋时尚未能制造,约到北宋时方出现,故历代藏家认为它是宋代临本,清代吴升在《大观录》中说: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又因其体式连绵与宋代米芾颇为相近,很多人把它认定为是米芾仿造。/ K. ^/ @2 p' j
* P! c5 s4 k# k: e6 x" R
  t* d# P$ |; T# U4 H

% ?' u6 t; S4 B- v1 }1 n9 x+ [  {) o        王珣《伯远帖》是三希堂帖中唯一的晋人真迹。王珣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52岁,谥献穆。此帖为纸本,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也是王珣写给友人的书信,因起首有伯远二字,遂名《伯远帖》。此帖流传有序,书法笔力遒劲,仪态萧散,妍媚流变之气纵横驰骋于方寸间,是晋人书法的典型风貌。董其昌评价它: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伯远帖》与其他二帖同入三希堂,乾隆皇帝爱如眼目,前后题跋有五次之多,更书“江左风华”四个大字于卷首,并将其作为临池范本,朝夕不离,可见倾慕景仰之至。
" H8 O9 U; u4 R
/ [! j# k0 B  L) z
, ~; o$ f: d1 M( N& u* V, O  晋人风流虽如云烟幻灭,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三件法帖中觅得些许踪迹。点点流美飘逸的墨痕,映照着中华民族最为洒脱俊迈的精魂,穿越古今,交织出瑰丽奇境令人摇荡心胸,如痴如醉,似听松风啸谷,如临皓月当空。三希堂帖离散近一个世纪之久,不知何年何月能再聚一堂,我们翘首期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发表于 2010-7-9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偶尔哦iookj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12 00:1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