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满清初年的岭南历史发展来说,平南王尚可喜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W. ^8 j$ M" s$ S( q" m 
% _/ ~/ h+ _* p. l$ D 
- A1 F3 \( o, [2 J1 t7 V8 P 
     尚可喜,字元吉,号 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原籍山西洪洞,后徙辽左海州卫,为明辽东广鹿岛副将。 天聪八年(1634),因受东江总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降后金。后伐朝鲜,击李自成,至顺治六 年(1649)五月改封平南王,受命征广东。从1650年入驻广州到1876年病逝,尚氏控制岭南政 坛20余年。作为清朝的降将,他一方面执行着满人统一中国的使命,忠于职守;另一方面,特殊 的“故明情结”,又使他在战争中对旧王朝遗民的屠杀,怀有几乎令人无法置信的触痛和负罪感。  
& e# p: D; ]! G1 S; V8 v9 V   
: _! E. `' J3 }+ e    尚可喜是清初册封的重要藩王之一。对清王朝的建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术界 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却较少涉及。这大概与史料的相对不足,有一定的关系。1959年由中华书 局出版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仅有三处提及了尚可喜。20世纪50年代,台湾楚公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三藩之乱”中的尚氏家族内部的矛盾斗争及灾难(楚公:《檀度庵吊古》, 《中央日报》(台湾),1959:2:2-7,也引用了一定的地方史料。90年刘凤云女士著《清代三 藩研究》一书,对该人物也有提及,认为“尚可喜矢志报国、忠于朝廷的明朗态度,不能不使人感 动。”(刘风云:《清代三藩研究》第20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90年代后期, 蔡鸿生先生在《清初岭南佛门事略》一书中,也进行了一些有关人物方面的研究,认为“尚可喜 佞佛”。(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第32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伴随着 近年来—些地方史料的日渐增多,特别是其本人亲笔信的公诸于世,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可以进 一步深入。本文选择从心理分析入手,有利于与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发生联系,也便于为清初 历史研究,提供有用的参照。  
* q# |: f1 {( h2 ~$ X   
; }2 y/ V/ m8 g; T0 v    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发生于顺治六年,即1649年,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 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 了对岭南历史发展和对尚可喜本人来说都影响深远的大屠杀事件—— —广州“庚寅之劫”。 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周骏富 辑,《清代传记丛刊》卷78之18,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 
& Q% _- v2 g: b; @, L8 \) t5 N4 X( H* ^  B/ a* M. E 
1 p/ J( Q4 Y% o( L( P 
           在广东地方文献《广州城坊志》中, 转引了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亦曰:“……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 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 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黄佛颐:《广州城坊志》226页, 22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这场劫难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但也为我们考察平南王 的心态变化,提供了参照。 $ `2 Q% M: [- M8 j7 U. k8 w 
   
) \" o3 T3 Z2 B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一些外籍人的笔记,也涉及到了这次屠城的一些基本史料,在此引出。 当时在华的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写有《鞑靼战纪》一书,对广州屠城的惨烈状,记述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 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 月6日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 N2 s6 E" y1 s* j8 f& @3 Y$ F 
  7 a" }2 N) P1 \# o; E4 l9 Y, I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 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 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 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 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131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 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的屠城行动持 续了一段时间。 / m6 V7 Q5 d+ f( U2 L 
  6 C0 P9 q) K% K4 A  }0 { 
    岁月的泪水可以冲洗斑斑血迹,却冲不走弯刀下的罪恶和惨呼的冤魂....  
9 E' {3 [0 V$ A0 `2 T* O3 w 
, J, `. K4 o7 p' L& t9 g% W7 W9 O" s( V3 v* @3 W$ h 
, @+ G" {! b6 f3 J: `: h 
+ ^! w( ?6 \5 b/ j 
       在岳飞被否定的辫子戏时代,汉奸神社必然开张(出卖祖宗的汉奸奴才尚贼可喜在广州犯下滔天大罪!对广州进行了十二天的疯狂大屠杀,至少70万无辜百姓遇难)尚可喜纪念馆开张,电视剧〈大清尚王〉筹划开拍有感。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300多年前那不堪回首的17世纪,甲申国难,苦难的中华大地在老鬼子、二鬼子(汉奸)的屠刀下辗转、呻吟;但这段大悲剧的黑暗时代,如今竟然被最丑陋的辫子戏企图篡改成通古斯“猪尾天使”下凡、建设鞑清共荣圈的“盛世”!多少青年被蒙蔽?多少同胞认贼作父?  
1 U0 A" A& E- N8 W  p) X   
* Y! ?: C! o$ I, ]) C' G3 v    血与泪、火与烟交织的17世纪的多数年份,都被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而公元1650年(华夏历庚寅年),我们尤其不能忘记;这一年的冬天,汉奸魔头尚可喜、耿继茂作为清军的走狗,根据主子的屠城命令,率领乌真超哈-镶蓝旗的鞑清国汉奸伪军,对繁华的中国名城广州进行十二日疯狂屠城,惨绝人寰的程度相当于“扬州十日”,远远超过了倭人的南京大屠杀。[注解:《顺治实录》记载伪清屠城令:“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军屠城布告:“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史稿》:"国语谓汉军“乌真超哈”",哪国的国语把“汉军”叫做“乌真超哈”?当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