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0 Y) [! s' j* E* j% v5 C/ h
! F& ]4 t8 Y7 G( e4 K
: Q+ c2 d! B5 p o/ {3 Q" X$ |( n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 Q# e0 s4 I1 O: R
6 ^# d3 u+ O, b0 r6 y/ @/ q# P# w$ Z3 L& {. A" g" H9 }
5 G: g& }- C2 O2 _, D3 R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 j/ l3 N: `. C# U- ?2 r" d8 R
! Y4 f2 ^6 y" n* S- }
p; F0 T' Q3 @8 H3 a! D( e4 j; A0 P9 f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1 S0 \ @- C, n$ D' p; u) a
- W; B5 r5 O. W* H$ i0 _, W& j" ~# K$ ?
0 K- ^9 J8 L B( H, X% |2 ^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 W, g( C \* i3 O
9 \ r4 ], g* N% y9 S( M
, [' z( V+ N! o7 _/ ^& }; w0 S: q1 ^3 [: `! @$ |$ P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2 y' j0 i8 A8 ~# X; U, L8 o
! } `5 N4 i5 y& q1 S) @$ s: p, {! q6 h' q6 U9 q9 Y9 T8 J7 J
& }" |2 K1 @0 D1 z8 r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3 X- L5 p8 N E- C
4 @+ _" Z0 t j, X3 @5 Y, d
! m% }. M. s* a
6 X5 L; S, ?& \( i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0 ^: d* U7 t' T3 ^8 g1 v2 N2 b, j
: o- J4 f$ K. s* ^5 h
- A' ?+ x8 z1 S7 p: ]- r3 u2 h/ B$ M% W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石壕吏》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 g; v! i' b% p
2 w$ g" \& ^. b/ |* Y6 k
, W6 ?) `, F2 a# A
' W3 ~& c: `/ t3 \5 V7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0 a/ ^5 X1 b, `% ~6 f$ z# I
# Y- t6 c+ w: s; [# ?' \* ?6 g0 h2 J! Q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7 @8 j$ m2 |" |! L- q: d" t3 P1 Y; Y) o5 T( S) X. n9 x
+ X( Y- L/ w" ?
' o- N( Y. ~" m' h% X+ t5 W5 q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 U9 E) A7 z) L9 D) K1 r
8 s9 A$ ~! O0 L/ Y& J# ?. R+ ^8 f3 e
6 B# j5 w0 [" L' r& g* v# w3 H; X% Y* @3 Y! {9 n5 ?. ?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 S |8 B: P* w& w. n
5 t: q- w1 _9 }8 d v; n m' J" B& y( S: b& E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3 q3 x4 f3 Q1 }6 |3 I" t2 b G ?* A
$ G7 L5 N5 A- b" k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 n3 ^. J4 X" N8 A$ j6 w& N2 J5 J- l1 o6 ]9 W0 f. u. Y0 [, o. Y0 L
* o" e9 H0 S$ g5 F- r+ s+ A$ ^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 W: U0 `0 Z' d, P1 t; e* I7 @, q" v1 s
& o9 V( s& `0 `* x G, c(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 k. B5 \. _9 U/ | r3 ^; H& y) ?) l
" b1 H+ @ V- v#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9 P( q7 N/ N$ ^+ Q5 ~3 @0 d a$ L9 M k! [. e& C4 Y. G
, x+ b9 x- g7 F! ?5 P/ `/ d
3 Z0 ~; X, b4 D/ h7 Y! a6 w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 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 T- G2 ?* E2 d" \( [7 u
5 m% ?* E. w- r, N2 C/ v1 a& g/ F* M5 }) A9 A; b9 a M' g9 `
% R; h, m7 k+ F0 X1 C# p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