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6 I/ r( V+ A5 V
从观念上说,中国政治的中枢神经是道德人心,所谓得道多助。秦国却因为割断了这根神经而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灭亡好像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
0 C, J0 X" Q* V( F. l5 w+ Y
: m% w. g. i( I0 b0 h. `
) [. m4 A- K* z$ K# t! g0 b为什么会这样?民心向背真的是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根本力量?
0 O: N: f1 Z+ f秦国的成和败可能得按历史任务分成两段来说,“成”的阶段是残酷竞争的阶段,而“败”的阶段则是系统维护和控制的阶段。也就是打天下和守天下。
/ ~! q; Z% y+ f. b* \2 N0 b " L6 _- J. g- o# V( ?2 _
+ n$ X" z, D& U' \6 u3 n) \, i$ x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凶狠,守天下则需要安抚和善待,贾谊著名的《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说法几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论。
6 Q1 ^- F. `% }9 Q& _2 _' p& R8 R $ ~ y* _3 R' D' d. E7 v0 H( Q# H
但是,秦国如果采取汉初的那种柔性政策就能免予灭亡呢?这个可能不能简单地按照道德命定论来解释。对于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王朝覆灭来说,道德命定论基本上无需怀疑,因为排除异族入侵因素,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可是秦国似乎有所不同。
+ I4 g2 c# @0 m$ s
) V5 Y& G; o: Q导致秦国迅速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陈胜吴广的发难,官方历史把这场事件定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但是陈胜吴广并非由于苛捐杂税和土司兼并导致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被逼无奈起而抗争的饥民。据《史记》记载,陈胜虽然曾经“与人佣耕”,是个雇农,但举事的时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也就是说是一支政府组织的支边队伍的头目,大小是个“国家基层干部”,而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也就是说违反了国家政令,为了逃避惩罚而举事。
6 h6 T* ?, C6 B
2 r F1 |, y( f6 ?) Y8 j( q再从心理原来来看,陈胜当雇农时的理想也不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类小农理想,而是“苟富贵”的燕雀焉知的“鸿鹄之志“,举事时他们所喊的口号也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用今天的话来说,陈胜吴广其实是“对社会存在严重不满,无视法律尊严,为满足求一己之私,不惜聚众暴乱……”。所以,不应该把陈胜吴广定性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种褒奖对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可怕的鼓励和煽动。# W0 a2 ^7 x, n3 n" s; W, q
6 a3 Z. a- @5 `2 b1 h除了陈胜,继之而起的刘邦和项羽举事的心理动因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据《史记》载,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刘邦和项羽都亲眼目睹了天子威仪,刘邦感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其眼馋和口水千载之下犹可想见,项羽则更加霸道:“彼可取而代也。”。: O' G; q9 }+ c# Q
( j% m4 W. e# q4 @
其实就算他们三个当时未必说过这种话,但从当时的历史精神潮流来看,《史记》也并非完全妄拟,刚刚结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道德彻底崩溃、社会弱肉强食、人人无法无天的年代,自私自利天经地义,狂妄自大理所当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秦国其实只是从外部社会统一了全国,在更深刻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秦始皇”,所以秦国统一之后迅速崩溃,天下混战,势之必然也,经过以陈胜吴广首难、天下英雄纷起、楚汉双雄角逐之后,西汉的重新统一才算真正地让人“心服口服”了,到那个时候,大家都累了,休养生息、天下太平才有了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的双重可能。
- H$ c/ {# z5 m0 g0 d# n
- A u' w4 D; o I4 X所以,个人认为,秦国的迅速灭亡不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是因为“人心未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