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270|回复: 24

大家把自己认为经典的佛家语录发一下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1 11: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把自己认为比较经典的语录发一下~呵呵
发表于 2007-6-12 16: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19: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20: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本帖最后由 佛性 于 2007-6-12 20: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2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23: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大家对佛法很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0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天下,唯佛独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6 17: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撒旦人偶 的帖子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6 1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宣化上人法语--------
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理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
管人是地狱,管人一分,别人恨一分.管人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人才能人.
君子求已,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越怨心理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理,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心,就不怨人了.
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好就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现在精明的人,都好算帐,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你说这样那能不病?
所以说:"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
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
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
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
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
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
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
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
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
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
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
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
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
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
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木鱼,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
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
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
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
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
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
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
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
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
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
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
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
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
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
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
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
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诡,以悲天悯人
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
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
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
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
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
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
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
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
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学 佛 群 疑》圣严法师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6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