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印藏南边境地区爆发。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这场战争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争议,即使是战争爆发的时间:中方称自1962年6月起印军就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中国军人死伤数十人,而印方则称当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 在短暂的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则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据可查资料,中国军队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但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他们自认为“是遭到中国突袭才失败的”。如今,回顾几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印度军官的经历,也许能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那场不期之战。
- R# f7 |( |! U3 e4 }1 S) A0 B5 ^4 r7 X4 x
0 K6 d2 f) ]; r6 {0 H- u. \9 |考尔:被不恰当运用的“战神” & m; g, I' D( d
* _% n* T4 y8 t! t' ?9 j0 t) _# _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Brij Mohan Kaul),因作战失当,导致印军主力被解放军痛歼。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早年还是“印度战神”。
b9 A7 D. j2 t: G
0 h9 e# R6 T- Y. `0 ~考尔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远亲,1933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校,随后进入英印军东萨里团服役。1940年10月25日,英印军第8步兵师在密拉特组建,考尔担任该师第17印度步兵旅的中尉排长。 / y) Z9 ~, s8 c: K* k5 g( s* ?, b
4 V9 e8 O" _7 d5 S6 O) O S
1941年6月,考尔随部队海运到中东,参加进攻维希法国殖民地叙利亚的战斗。当时英国害怕软弱的维希法国会将叙利亚送给纳粹德国作为基地,进而威胁苏伊士运河。考尔自告奋勇,率突击队奇袭交通枢纽阿勒颇,没想到当地法军望风而逃,考尔一行32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座城市。英印第8师师长查尔斯·哈维火线提升考尔为上尉,给予他一个连的指挥权。 * L9 ?; p o2 H
$ u- n1 G$ D5 b( E% P7 g1 {1943年10月,英印第8师来到意大利战场,作为英国第13军的主力参加了血腥的卡西诺战役。战斗中,考尔所部突入奥郎西山,在德军“希特勒防线”上撕开一个致命的缺口。考尔连队在没有公路的山区大显身手,在德军还没来得及建立新的防线前就穿插到罗马附近的7号公路,不仅直接切断了德军主力第10集团军的后路,更威胁到安齐奥地区的德军第14集团军侧后。最终,德军不得不放弃意大利中部的制高点--卡西诺山峰,接着撤出罗马。因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考尔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媒体还吹捧他是“印度战神”。
6 Z7 N$ f* y @! w$ n
/ E% B! ~- y: h* p之后,出于对考尔的信任,盟军指挥部命令考尔连队护送最珍贵的佛罗伦萨艺术品。完成任务后,考尔又重回战场。1945年5月2日,考尔和9名士兵在奥地利境内接受了德国第1空降师1.1万人的投降。 ; E1 G: U* Z9 P6 A) W& J% f4 ]
# s l# P) x8 P( e# W
4 c% s9 i1 ~$ _2 g9 ]1947年印度独立后,考尔加入印军后勤部队,因为那里的待遇相对较好,而考尔也需要挣钱给继母看病。顶着“印度战神”的光环,考尔在印军中官运亨通,没过几年就当上第4步兵师的少将师长。1960年11月,考尔率该师从旁遮普邦调往阿萨姆邦,负责“警戒”中国方向。第4师的防区涵盖东起缅甸,北至中国西藏,西至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三角地带,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从阿萨姆平原到中印边境几乎无路可通,前沿哨所多数时候只能靠空投给养。
8 l+ o" B- i$ m
# h9 G4 D! k$ |* O但傲慢的考尔积极推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即蚕食中国领土),他组建了代号为“土斯喀”的“边境修路组织”,在中印边境大修战备公路。第一期工程是完成从提斯浦尔经邦迪拉、色拉通到达旺的380千米道路,沿途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容易出现塌方。在考尔督导下,印军修路计划逐步展开,空军也提供配合,大批部队调进山区,但他们的弹药和装备受到严格限制。 ( S$ p F: x+ ~, n" S
/ t! M# m, c- q* P
1962年初,考尔晋升中将军衔,出任印度陆军参谋长。在新德里,他提出“昂卡尔计划”,计划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兼则马尼到克节朗建立35座军事哨所,这无疑是公开向中国宣战,考尔强制规定在1962年7月底前完成这项任务。实际上,“昂卡尔计划”所建立的哨所大多只能容纳一个排,且给养全部靠空投,没有任何战术价值。但考尔倚仗尼赫鲁的支持,坚持不惜代价地向中国领土纵深推进。
7 r: l# n: R0 I/ B5 L
$ g: M5 O" s' x3 b“昂卡尔计划”终于激怒了中国,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全面爆发。考尔主动要求到前线担任第4军军长,他不顾基层将领反对,强行越级下令第7旅前往克节朗河作战,结果导致该旅后来在数小时内被解放军摧毁。
( x+ L% [3 \3 V$ |. y& r8 |- F
& G0 q; ^2 Q. ~! m- X5 j10月6日,考尔带着一帮参谋来到吉米塘,他们是第4军参谋长卡·卡·辛格准将、工程参谋马·阿·拉加瓦德准将、炮兵旅长奈尔准将、新德里作战处的桑吉瓦·拉奥中校和纳林德尔·辛格少校。考尔对第4步兵师师长表示,必须限时把中国人从塔格拉山口清除出去,最后期限定于10月10日。在作战会议上,部下和考尔展开激烈争论,下级对考尔跳过师旅首长去调动部队提出抗议。但专横急躁的考尔对此置之不理,并警告反对者如不服从命令,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
+ z7 [, k) W5 R3 I, R. X9 f: l7 W) g+ |2 `+ k* F: {, R
为显示自己无所畏惧,考尔还跑到前沿高地视察,以鼓舞士气。但这一切都挽救不了印度的败局,在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下,印军3个主力旅在十几天内被打垮,另有5个旅被重创。战后,考尔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情报部门的调查,甚至被停发了退休金。
! ]% B% R$ |7 X0 F- O. T0 Y8 F: D: x8 s
& u" O/ k2 p+ A5 u3 V一位印度评论家指出,考尔只适合当中下级军官,绝不能让他升任团长以上的职务。但死硬的考尔后来在中印边境战争回忆录中一再为自己开脱,按照他的观点,印度之所以被中国打败,竟然是因为“印军投入兵力不够”。
$ ]* F- e: ^% W$ r, m7 O8 W5 B5 l- _
达尔维:败军之将得到宽恕 4 S9 d1 R4 m# W# _( V
) t% s8 v; Z# t/ ~9 Z2 d7 l中印战争期间,印度陆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是中国军队俘获的最高级军官。但他被释放回国后,仍受到重用,还连续两次被提升。
+ S6 ^: U: `* m/ B# u k) p& N, K" ], C7 d/ y
约翰·达尔维(John Dalvi),1920年生在伊拉克,祖籍印度孟买,1940年考入达拉顿军事学院,1942年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英印第17步兵师服役。达尔维第一次参战是在缅甸,他指挥的排一度陷入日军重围,不得不撤往碧琳河(Bilin River),但那里并非合适的防御地点,达尔维一行只好继续向锡唐河(Sittang River)撤退,途中不断遭到日军空袭和伏击。
) q) p4 a6 |0 ?8 o+ Y! C& J/ V7 ^$ O8 b4 `' y% ^
为甩掉日军,师长杰克·史密斯少将(Jackie Smyth)不顾数千印度士兵尚未渡过锡唐河,严令达尔维炸掉跨河大桥,达尔维不得不执行了命令。达尔维晚年回忆起1942年的悲剧:“只有不到1000人从日军包围圈里突出来,我们几乎把所有武器都丢了。”而在1944年日军入侵印度重镇英帕尔时,英印第17师一雪前耻,达尔维指挥的部队以巨大伤亡拖住敌人。7月,遭受巨大伤亡的日军率先撤出战场。 ! u% L, W& _) H ~$ O
1 ]# ^" f8 x. H6 L战后,达尔维晋升为陆军中尉,1945年初被调往英印第44空降师任排长。1945年5月1日,他率领一个廓尔喀排空投到缅甸仰光,不过他们没遇上敌人,原来日军已在几天前撤离了仰光。当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达尔维晋升为上尉连长,第44师师部要他带一个连空投到新加坡,解救盟国战俘。于是,达尔维连率部赶在盟军大部队之前接管日军控制的新加坡战俘营,并向当地市民发放救援物资。 5 k9 d: E. r5 u9 e
' P" Q! Y9 K. Q. H4 m- V& W8 ]/ u5 H" R
印度独立后,达尔维在印度陆军中历任营长和陆军司令部参谋,1962年初出任第7旅旅长。该旅是中印边境东段的最前沿部队,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步枪联队,还有一些小型炮兵单位,装备有76.2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山炮,总计6000余人。 ! m& d" R# ?- z0 o5 ^; x4 t0 s
) t1 Q% t$ g4 y& N8 U j5 K9 O- S' v" f0 X
1962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决定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进攻,目的是将“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实际的中印国界。紧接着,印度陆军参谋长兼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亲自电令达尔维,要他把第9旁遮普营调往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队也必须在24小时内采取行动,这次行动密码代号为“里窝那”。 " r1 N" O4 j& z) Y4 d8 z" I, Y- w. {
* B2 v6 F# \0 e6 x7 F; a |9月11日,第7旅从达旺出发,徒步向克节朗山区开进。该旅在推进时遇到极大困难,首先是交通条件恶劣,达尔维不得不让部队把所有重装备都扔在平原上。其次是当地正值收割季节,印军征集不到民夫,他们只好背着全部给养进行漫长的山地行军,每名士兵负重近35千克。此外,由于行动仓促,印军官兵只穿着秋季作战服和帆布军鞋,3名士兵分享2床行军毯,这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冻伤和肺水肿十分普遍。
+ e( E' X1 B+ \; H- A) c% X$ G5 M3 g/ \/ t$ S, ] I% m
先期出发的第9旁遮普营经过数天强行军,于14日到达克节朗河谷。此时,第2拉吉普特营、廓尔喀步枪联队、第6炮兵营和第34重迫击炮团的2个轻机枪排也到达龙布,距克节朗约6千米的章多成为第7旅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
) k1 j4 c+ H8 D9 f( o8 T$ v4 F1 L. n% i: |
考尔坚持在10月8日执行“里窝那计划”,命令第2拉吉普特营夺取塔格拉山脊西侧的雍错山口。达尔维准将对这个计划相当不满,因为这意味着1个没有炮兵掩护的营要在中国军队眼皮底下向海拔约4876米的山顶运动。达尔维拒绝执行考尔的命令。
- }' n: Y' }2 o
( Y- X( w- M* \$ B: p; U面对下属的抗命,考尔生硬地答道:“勇敢无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护。”无奈之下,达尔维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拉吉普特营出发前先派一支巡逻队前往尺冬地区,为该营提供侧翼掩护,而第2拉吉普特营(缺1个连)定于10月10日凌晨发起攻击。 ) F& K2 J5 s* [! c% ]8 w: Y5 S
1 A8 E* r" J/ G' V8 z% w8 e# V9 W4 l* p A6 o2 |8 p8 t
没想到印军巡逻队一进入尺冬就遭到解放军重创,达尔维请求考尔暂停“里窝那计划”,但考尔置之不理。10月20日,解放军发起反击,达尔维在开战一小时内就丧失对部队的控制,第7旅在解放军头半小时的炮击中就被击毙400多人,部队建制被完全打乱。8个小时后,第7旅彻底丧失战斗力。
* w% a, p. x1 y( P' D9 g8 T: Z& h
达尔维和旅部直属人员在销毁文件后撤向东南方向的色奇姆。为避免遇上解放军巡逻队,他们躲进深山老林。10月22日清晨,耐不住饥饿的达尔维钻出山地,结果撞上整整一个连的中国战士,他只好束手就擒,成了战争中被俘的印度最高级别军官。
8 e2 X. A* y( W0 C, D" b5 i V
- x Y# h1 {/ \2 F3 u; `1 G, l- z, a3 z% p+ x) r4 Q0 \
达尔维被抓获时,已经66小时没吃东西,神智恍惚。解放军第419部队给达尔维安排一个单间住房,送上水壶和干粮,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第419部队政治部主任魏克问他被俘后是否遇到什么麻烦,达尔维伸出戴着金壳手表和钻石戒指的手说:“你看,我的东西丝毫无损,你们真是一支文明的军队。”在中国收容所里,达尔维准将的待遇是最高的,每月还有两条香烟,半斤水果糖。 6 R0 m: V* @2 Q1 X" e6 b
2 Z7 v1 A8 p) _% W# K为满足达尔维等印俘军官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1963年4月6日至5月4日,中方以中国旅行社的名义,组织达尔维等27名高级军官前往武汉、南京、上海、无锡、杭州、北京等城市参观。为照顾印俘军官的面子,参观中的保障和联络工作均由中国红十字会出面负责,解放军代表只在印俘集中和遣返时出面,不陪印俘参观。中方接待人员也十分注意言辞,称印俘军官为某某先生或称呼他们的军衔,向他们讲话时称“印度朋友”,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解除顾虑。
6 L9 {: ]( r( C6 M
: o* k6 x ~% s+ ?* d6 V1 `在上海,达尔维一行还到一位民族资本家的家里做客,达尔维对这位资本家说:“我原以为你们已经被革命了,没想到你们还过得这样好。??
9 z' ]' d4 n5 H2 Z3 z" d
. o! F3 ~: `' B0 O7 W$ Q相对于已成“过街老鼠”的考尔,被俘归来的达尔维得到印度军方“宽恕”,他被任命为第15军准将参谋长,后又晋升陆军少将,出任达拉顿军事学院副院长。退役后,达尔维还撰写了一本名为《喜马拉雅失策》的回忆录。 $ ^/ Z) h7 ^& k0 x
1 {5 U$ J7 V }6 i
* F Y% u/ A7 G+ W; D& {4 Z霍希尔·辛格:“长腿将军”难逃一死
# I8 ?5 ?2 A- `. _: f% r2 V3 r* w. H5 _ C) g: ~- F1 |! ~, A2 T) u! O! s
1962年11月,印度陆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Hosier Singh)在逃跑途中被中国军队击毙,他是印军在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 # t# R. ^& D$ C
# _6 z& P; E3 d' u6 C霍希尔是印军中的后起之秀,1921年12月1日生于拉贾斯坦邦的焦特布尔,1944年军校毕业后参加英印军。不久,霍希尔少尉作为英印第7步兵师的见习军官走上缅甸战场。1945年1月,已是中尉排长的霍希尔参加缅甸中部战役,所部一直推进到伊洛瓦底江。
$ B S+ l1 B( [$ q( x5 N5 k8 ^4 q' l: X" E' s5 l' T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辛格所在的英印第7师赶往泰国,解除当地日军武装,解救盟军战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辛格最初服役的第7师后来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分配给巴基斯坦,如今该师驻扎在白沙瓦。 ( S6 s$ ~9 z% M7 ]# m
4 q$ D6 n1 e7 @8 }虽然霍希尔在二战中表现得还算英勇,但他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却让新德里大失所望。1962年11月,中国军队在“麦克马洪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发起反击,这场战役被中国元帅刘伯承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
2 B2 f' s' l% W7 Q9 G$ c; @
9 U8 t* Q# \7 ~5 g2 q! M* E11月12日,“郭指”(山南军分区副司令郭志显)的4个连共400多人,从达旺东南向印军右翼的西山口迂回,在门巴族老人的指引下,中国军人经过3天急行军,于11月15日晚抵达申隔宗以东5千米处,歼灭了印军流动哨,然后继续沿着峡谷密林进行穿插。而此时担任西山口防务的印军第62旅却大多在围火取暖,毫无战场警戒意识。
' B; c4 a- h/ M8 N) [
( u; R5 _: B6 c( G* u; L' S4 r! N+ W/ n
11月18日,“郭指”部队成功到达略马东,切断西山口通向邦迪拉的公路。上午10时,印军第62旅从西山口后撤到略马东,正好落进中国军队的伏击圈,已当上第62旅旅长的霍希尔准将竟不顾手下死活,带头朝德让宗方向狂奔。 , M( q4 f- \. ]" v( z' D
+ ^" R) D" V0 e/ ~
“郭指部队”不肯罢手,他们首先击毁印军先头车辆,堵塞公路,然后以猛烈的冲击将印军第62旅残部打散。霍希尔无奈之下,逼着溃兵向中国军人控制的路边山头冲锋,企图打开南逃通道,中印士兵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印军的战斗精神被彻底打垮。 7 O! q. g8 t3 S/ }4 T" c, s
; }9 t; y* S5 C' ]: e& u) ^$ E# _战斗进行到19日晚,绝望的霍希尔抛下部队,领着警卫人员沿小路逃往不丹,企图绕路逃回印度。但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了,逃亡途中竟被3名中国士兵压着打,最终被击毙,中国士兵在检查尸体时大吃一惊,原来他们击毙了一名印度准将。如今在印度军中,霍希尔准将已成了“耻辱”的代名词,一些人还送给这位战死的将军--“长腿将军”称号。
% ]6 T% _( A! Z% d/ h* x. @
1 D/ y! W' i( m' {2 w& \: W0 |夏坦与萨贝达:敢和解放军拼刺刀 8 e Z% X8 n+ ?9 U6 g/ E L
* s" V9 t% z( H: Z2 V& b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失败后,印度政府为提振士气,特意为战争中的两名“战斗英雄”拍摄电影,吹嘘他们的“英雄事迹”。 C5 X4 v5 }5 S5 Z1 m! S, l
! h9 I' T$ O+ k5 p第一位是夏坦·辛格少校(Shaitan Singh),中印边境战争中是印军库曼团C连连长,该连下辖第7、8、9排。由于C连擅长山地战,他们被安排到楚舒拉(Chushul)的热赞拉山(Rezang La)布防,但海拔5000多米的热赞拉山顶峰地形狭窄,夏坦连长只能将部队以排为单位展开。
1 F; M! ~7 ^* r9 f, N' c/ ^ g6 w' E! V; g6 D; I
1 x2 ~: |# ^4 S1 R2 z' n6 \11月18日凌晨,解放军冒着雨雪向热赞拉山发起突击,当时印军官兵都龟缩在一起烤火,而远方的印度炮兵借口视线模糊,拒绝为热赞拉山守军提供火力支援。印军C连的第7、8排防区遭到奇袭,第7排首先垮掉,一些士兵企图与冲上来的中国军人拼刺刀,结果瞬间都被干掉。夏坦紧急率部驰援,指挥手下用轻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阻击解放军进一步推进。5时40分,解放军的122毫米榴弹炮开始轰鸣,紧接着又有约350名中国士兵冲上山峰,印军第9排等中国军人进入90米的射程之内开火,峡谷里顿时堆满中印两军阵亡将士的尸体。
# J* J5 Y1 Q) p
' w; J0 [& W: b6 M( c/ R" U$ n8 ~2 ~$ {
面对战局变化,中国军队迅速增派400人迂回到热赞拉山侧后进攻,印军第8排猝不及防,全排只有一个人活下来。夏坦少校也被中国狙击手打成重伤,但他继续留在战场上。随着解放军越聚越多,夏坦命令C连残部撤退,自己则和伤兵留下掩护,他最终被中国军队击毙。这场战斗中,C连123人阵亡达109人,14个幸存者中9人负重伤被解放军俘虏,只有5个人逃走。中国军队以恰当的军礼收殓了夏坦的尸体,11月21日中印停战后便将尸体移交给印方。战后,夏坦受到印度国内吹捧为“中印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 ) Q. W0 w' y& m
9 b( n/ y5 g; \: ~ Q3 B另一位是萨贝达·约金德·辛格中尉(Subedar Joginder Singh),1921年9月26日生于旁遮普邦的法瑞科,1936年9月28日,年仅15岁的萨贝达就参加了英印军。中印战争期间,萨贝达中尉在达旺指挥一个排。10月23日凌晨5时30分,中国军队向凡香格里拉轴(Bum La axis)发起反攻,试图夺取达旺镇外的制高点,而这个阵地恰好由萨贝达排防守。解放军连续攻了3次,每轮攻击都有200人左右,萨贝达排虽然勉强守住阵地,但所部也伤亡殆尽,萨贝达仍拒绝撤退。天亮时分,解放军发起最后一轮攻击,誓死拿下制高点,萨贝达排被打得只剩下几个人,连萨贝达都亲自拿起机枪射击。
% N+ `5 i" D! B$ `- Q0 x4 n, L. @
战至最后,萨贝达排弹药耗尽,但萨贝达仍高呼:“没弹药就拼刺刀,绝对不能向中国人投降。”出于人道考虑,解放军暂停进攻,一名中国军官去和萨贝达谈判,劝说萨贝达放弃顽抗,因为他周围的印军早已逃之夭夭,继续苦战已毫无意义。 $ R# A+ W: ]& M# ]8 Z
9 ]7 i' K ? A, |萨贝达中尉被说服,他带着3个人放下刺刀投降。因为受伤严重,萨贝达后来死于中国收容所里。他的一名战友后来回忆说,中国医生本想将他冻伤的脚截去,这样能救他一命,但萨贝达拒绝手术,他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以后在印军中的晋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