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探讨
% y2 H/ R3 a# Y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 B9 h6 q! l i
1、 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
! u4 F3 {; {" g2、 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 W, m4 q$ g: p0 R5 b3、 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3 Y/ R) C0 g) C' m( U5 y6 O+ ]. p4 ^1 e: g
一、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8 R& y3 |0 I' X% ]
! ~0 Z; Q4 W* e# h! p7 s1、 不同的观点和记载 }) z; m7 F! n" W
2 v0 J- i7 T- `4 [1 ]7 n% c2 a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金城出版社1992)认为:孙刘合兵前进,十月十日中午孙刘联军的先头与曹军先头在赤壁遭遇,经过初步交战,曹军先头部队战败,退至长江北岸。……当年十一月十三日,黄盖率领准备好的十艘大船,向曹操北岸的水营驶去。……。- F9 o4 C/ [$ Q' \8 j; N W, r
《中国历代战争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认为: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采用黄盖诈降之计,于十一月十三日以蒙冲战舰10艘,火攻曹军水寨,……。) [- E2 q1 {* l# t1 i" W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认为:十月,曹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 q7 ] v, q* q' h& M$ O0 ~6 Q
《三国史》(华文出版社,张大可著)认为:公元208年十月,曹操与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0 A+ A1 J. b5 ?& |7 Z( C《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B. `/ H K% P" a/ i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冬,十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另起一段)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另起一段)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曰:……(另起一段)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另起一段)是夜,瑜复见权曰:……(另起一段)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另起一段)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6 l, [6 [( g5 e
《辞海》、《新华词典》等通用辞书则没有准确月份的说明。+ ?5 v' S3 f: [. B) M% ]
# Z. ^, h$ a2 V
就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主要有两种观点:( d$ T j6 M/ a: T
A、 当前军界的普遍观点均认为,曹军是在建安十三年10月开始自江陵进军,决战发生在当年11月13日。 J2 L$ \& s3 I& ~' _. m! D
B、 《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是在建安十三年12月,曹军才开始自江陵进军,同月发生了赤壁之战。
5 `5 Q; X; ^, a* o; e$ _' o! E7 X那么,两种观点哪个更准确、更合理呢?. ~0 R3 K$ Z2 `4 D1 r4 w- Q! Y0 a
+ Y% a3 w1 r+ F& w D9 k& `3 \
2、目前流行的观点分析) `" B. s" J2 P+ Z
4 N w. |- n, c/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行动的时间表:- ~$ Q& G s+ S. q' V% B+ i
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开始自邺城南下进攻荆州;
0 U8 c1 ]3 m& h3 e6 c) b建安十三年8月,刘表病死,曹军继续前进;( F9 D8 s' T# ^' D4 m4 v" ?
建安十三年9月,曹操到达新野,接受刘琮的投降;
/ t [1 [3 `4 Y4 b9 P# ` i此后,10、11月的活动没有记载。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是否可能在10月初就开始大举东进。
% q8 I b/ e0 y7 U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新野接受刘琮投降后,曹操还进行了哪些活动(有记载的):
( b* J6 V; ?/ o2 V3 m; H! ~: j( C/ ]——在新野接受刘琮使者的投降;
2 K" j6 }. c, O0 p# M* f——得知刘备已经南逃,于是放弃辎重,带领轻军(包括步兵和骑兵),进军襄阳;(路程约140汉里)
/ u; H! p5 K/ O, S D6 m& K——大军渡过汉水,渡河需要的时间比一般行军要长;, l9 S8 Y. x5 T- K8 K
——进入襄阳,接受刘琮的投降,召见投降的文武大臣;$ h- I3 c9 u; d& n
——等待若干天,有文聘从外地赶来投降;(见《三国志文聘传》)
( x9 X" n% ^/ \' p6 K. ?9 p——得知刘备已经过襄阳南走,亲自率领5000骑兵,一昼夜行军300里,在当阳长坂追歼刘备部队;9 O) @. N+ I3 e9 z3 j2 n' \
——带领俘获的刘备部众,自当阳开进江陵,江陵刘琮驻军投降; (220汉里,由于需要打扫战场,收容打散的残兵和百姓,再前往江陵,大约要10天左右)/ j# ?2 p! Z* Q2 |. x1 ^6 u
——等待后续步兵主力自襄阳进到江陵;(襄阳到江陵520汉里,带辎重的部队需要行军15-17天)5 o: E' @$ Z) E3 m2 Q7 x1 O, {
——整顿投降的水军部队,准备战船、粮草等作战物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封官封侯等活动。" Z7 K4 Y" E3 f& j, K- f/ ~) K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即使是9月1日在新野接受的投降,那么等主力都集结到江陵也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难道大军一长途跋涉到达江陵就立马东进?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吗?8 W$ b2 k- f. e* x5 O7 S
我们目前不清楚军界这个非常准确的交战日期来源何处,但是很明显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违背一般作战规律的。
1 n# Y: S" y6 G* I: j! |- H1 A, h1 ] S9 l" v6 p) Y/ [; }
我估计目前军界和张大可先生关于10月曹操开始进兵的观点,来自《资治通鉴》的那段记载。可问题的关键是,在《资治通鉴》里从鲁肃受命出发去联络刘备(有“初”字),一直到周瑜赤壁胜利、夷陵胜利这整个的作战过程,都归在了10月这个时间之后。而在这段时间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发生了过多的事件,而最后发生的赤壁之战的时间到底在何时,就难以确认了:# C8 o7 G4 ?* O6 y
——由于在“冬十月”之后,有个“初”字,那么这段“初”的内容应当是解释本段的后一部分:“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也就是说,此时是建安13年10月。
3 Q6 o3 d! u: W' K x9 g2 t4 H——随后,刘备听说曹操准备顺江东下,才派遣诸葛亮去柴桑向孙权求救。6 |: b8 q m3 E K% f; ^2 ^8 V
——在柴桑,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孙权才决定出兵抗曹;
G$ E/ l& f _- t# h; z4 w——此时马上集结附近兵力,由周瑜带领开始逆流而上,到樊口,会见了刘备;
7 g' P- S! a8 F5 j——再继续逆流而上,在赤壁遭遇曹军。
# X* \& l4 s& M7 }( R# n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记载的10月刘备进住樊口之后,至少发生了以上事件,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包括集结兵力,准备大战役的物资等等,都不是几天可以办好的。
2 B! z" M7 @1 I$ w u" x$ S" |而很明显,在10月,刘备只是听说(或得到情报),曹操准备来进攻了,才派出了特使诸葛亮。如果此时曹军已经从江陵顺流而下,估计不等周瑜来到,曹军早已把刘备消灭了。
6 w) q2 u6 e9 i9 T7 Z1 v& n由于自樊口到柴桑有440汉里(这是诸葛亮去求救的路程),从柴桑到赤壁足足有1040汉里(这是周瑜带兵迎战的路程,是逆流),再加上孙权开会讨论、准备的时间,10月无论如何是不能在赤壁与曹操开战的。9 `' f- D# O+ S
因此,我认为,流行观点说曹军开始自江陵进兵和赤壁遭遇发生在建安13年10月,是缺乏依据的。3 ~$ {5 y: F, p
7 k: R9 C: {- R9 N* j. {& v3、正确的观点% g; q7 }7 D, T; R" C2 D8 U* S
- e7 L) f5 Z- x% V. ?" N因此,我以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这个12月自江陵发动进攻,并在同月发生赤壁之战的记载是很准确、很合理的。
% v [) T6 V0 h: Z# s4 H第一,曹军要在江陵集结大军,即使不是目前传统以为的20万人,就是5万人,也要准备许多作战物资;何况主力步兵不可能像5000骑兵那样急行军,而且也无必要。
2 x; Z( f/ n! r3 C6 V( N+ z第二,曹操历来注重部队的休整,这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这些曹军步兵,从河北、河南、千里迢迢行军2个多月,到达江陵,已经很疲劳,如果不稍加休整就投入作战,是非常不利的。
, q# e8 N4 e' U0 _0 r `第三,新投降的荆州水军,是下一步进攻的重要一环,曹操应尽力加以整顿,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曹操没有自己的水军,而下一步进攻要沿长江开展,水军的整顿是必不可少的。
$ n' D' P1 ]# O第四,周瑜军团集结、准备再逆流而上1000多汉里,也需要充足的时间。由于曹军自江陵到赤壁是顺流770汉里,而周瑜自柴桑到赤壁是逆流1040汉里,这样看,通常来说应是周瑜比曹操先出发才正确。
7 P2 g$ T5 I0 H所以,我认为:曹操在10月初进入江陵,等主力开到后又休整了一个多月,整顿水军和预备作战物资同时进行,在12月初开始进攻是比较合理的。+ X6 J6 J4 a* ] w
由于自江陵到赤壁的水路有770汉里,如果曹军是沿长江从陆地推进,由于道路和地形问题是难以通过大军的,因此曹军必定是乘船沿长江东进。这样不仅推进速度快,而且部队不疲劳,同时可以昼夜前进。
~7 c! y( J6 ]( L8 g因此,曹军先头部队大约在出发后5-6天即可到达赤壁。在发生遭遇战后双方隔江相持若干天后,至少要在12月中下旬才会发生火攻事件。+ ]8 \; G+ R M4 n) V% V" n1 \& G
故赤壁之战决战的发生当在建安13年12月中下旬。
0 G1 O! S' X) E; B% ~' G* I+ q- j& j) }. u& r* E7 e
二、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 M" q1 B+ g; N3 c f' X9 P5 j9 r( D7 D3 K9 K- \" z
1、历史的记载( x w6 ~/ d0 w; u5 {- K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6 K, O# }; B1 {- D X+ N6 _$ c @——《三国志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n6 M& p3 l( e$ P; Y1 K8 I
; m7 n. @- J5 w& Q$ N2、争论的焦点
0 |0 C7 L- m2 ?& u9 B* G. `
! R7 |. `& K% G$ j6 ^( a: z在以上两个历史记载中,产生了矛盾:/ u- f8 J- D* B8 m
第一个矛盾:
/ u8 X" l3 ]' k0 r+ m: u! p( z——《武帝纪》记载,在建安13年12月,是孙权为刘备而进攻合肥,同时曹操开始自江陵顺流而下进攻刘备。孙权进攻合肥开始于赤壁之战前。1 g% q& C. U& a, @ ]: P; c4 h
——《吴主传》记载,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击败后,才开始出兵进攻合肥,进攻是在赤壁之战后。
. h4 T/ R0 n( m! U第二个矛盾:
" E# b, |5 |2 G8 W——《武帝纪》记载,是曹操到达巴丘时,命令张憙去救合肥,
2 q' p) e2 ~& z$ N5 [ O——《吴主传》记载,曹操是在赤壁战败从荆州北还时,才命张憙去救合肥。
% x, O, T, K6 o6 t2 @0 u- I' c
6 A% G3 ?1 p) ]9 t @2 d L0 x——孙盛在《武帝纪》本条后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0 E9 k$ R7 J; F% j- j目前大家均认可孙盛的这个评论,实际情况如何呢?, n1 @/ \- B' ?, f% p( L9 F3 z, [* r
+ Y, V9 |& O' X- B1 ~
3、相关的其他历史记载
m- F* s9 v; @0 V8 L, c3 R1 E* P. p. V# _. B& l/ r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9 M3 y) ?4 [; X
——《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 \! E# I! S1 c8 U5 G# S' K
% q, U$ n& p' c8 o4 b从这两条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
9 G X3 o, A# R8 o* h——曹操军团是先在巴丘遇上疾疫,也就是感染上可怕的传染病,随后在赤壁才遭遇周瑜军,作战失利。& m. h4 ]* ^7 X
——将军张喜被派遣去增援合肥的时间,是曹操遭遇疾疫的时候。
. F- S. ~1 C' y6 U# h根据这两个信息,再结合《武帝纪》,我们不难发现,孙盛的评论是错误的。实际的作战经过是:0 v2 ]- i! c) G$ w+ _
——孙权在派出周瑜3万部队迎击曹操之后,为了分散曹操的兵力,从柴桑北上,进攻合肥;
) S, |( F2 c$ ~) A3 _——曹操12月开始自江陵进攻刘备,当大军推进到巴丘一带时,遭遇疾疫;# _( p8 I* _4 l( h( U+ H( b' r2 ^
——此时曹操又得到报告,孙权军去进攻合肥了,于是派遣将军张喜带领千人并带同汝南郡兵一起去救援合肥。" F) E4 u3 \. e3 | z* t, S4 O
——由于曹操的机动兵团多在荆州参加两路夹击刘备的战役,其实在是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同时,也估计这是孙权为了分散和调动曹军的行动。
" F- O* m2 m2 V& G2 ^& r$ ^. `1 O/ N——随后,曹军才继续推进到赤壁,与周瑜遭遇并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7 f# {3 Q+ t7 D7 N. r
! [% F! _) `5 T) L% J/ d为什么这样解释呢?
: q# J$ d; R# m' Y0 {——《蒋济传》里记载,“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如果是在赤壁之战后,就不会说是遇疾疫,而应记载为赤壁败后,或大军北归,因此,这里把派遣张喜的时间交待为大军征荆州,遇疾疫时,是非常准确的。与《武帝纪》的记载正好相互证明。$ |# ?5 b+ H/ K r; j v( @
——反观《吴主传》的记载,不仅没有月份的详细记录,而且把孙权进攻合肥放在周瑜军在夷陵击败曹军之后,这在时间上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周瑜在夷陵击破曹军,至少经历了周瑜军在赤壁胜利后进军到江陵、甘宁军从江陵进军夷陵、曹仁军由江陵到夷陵围攻甘宁(注意只能是从陆路开去,因曹仁没有水军)、甘宁求救、周瑜军到夷陵击破曹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不是10天半月能够完成的(因为吕蒙估计救援甘宁大约需要10天时间)。如果这样,那么孙权进攻合肥的时间是不可能在建安13年的。( A5 e4 s) Z+ Y* {
而且,如果是曹操大军已经从荆州返回,那可派遣的部队就不止张喜千人了。我们知道,曹操的北路兵团,包括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军,均没有参加上赤壁之战,也没有留下参加江陵保卫战,那么一定是跟随曹操回了北方,这时自然可以派遣去救援合肥。可是实际上曹操诺大的阵营竟然只能派遣千人增援,可见此时正是荆州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不愿从战场抽调任何的兵力。2 e9 N8 H& b3 B( F* [9 x4 p
1 A* k# L4 c- ^, q' P( ^9 A2 g或许有人认为,可能曹军10月就从江陵出发,在赤壁一直与周瑜相持到12月才被击败。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原因是:4 `* b' D* l1 f0 ~2 e
——曹军当时是两路夹击,其北路兵团(沿汉水南下)也相当强大,不算一同出征的荆州水军,就有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七军,若再加上襄阳一带邓塞的水军,兵力不可小看。如果赤壁相持时间过长,此路曹军势必推进到夏口,从而可能切断周瑜军的退路,并与曹操两路夹击周瑜。
, y: z0 c x$ u( K) }2 E——因此,周瑜在初战胜利,两军形成隔江相持局面后,是不愿长期与曹操相持的,而是要寻找战机尽快击败当面曹军。看看黄盖对周瑜建议诈降时的目标:“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目标就是要把曹军击走。至于是否能够全歼,并不是当时所能考虑的。因为只有趁曹军两路分兵,才有可能各个击破。
4 `4 ]- q% u( F) S% z——曹操之所以退至江北防御,可能也有同样的考虑:就是敌人主力在此,只要赢得时间,由北路兵团击破夏口刘琦军,就可以两路夹击周瑜主力。因此周瑜是不会、也不敢在赤壁长期与曹操相持的。1 n6 |( g1 C5 J& A/ d
+ H( d9 S$ g8 V- g
三、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 P# C" `& D; [9 B( _( W( i
' a* W* W ^) l; A) J/ B4 E这个问题,并没有人注意到,从相关记载看,有两种观点:' c% E$ z2 v+ E: F& ?: \
第一种观点:
: ^7 V! d) K' `9 c l) W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刚刚到达当阳,还没有被曹操击败。等鲁肃走后,刘备才被突然追来的曹军骑兵击败,随后刘备就斜趋汉津,逃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 u& b9 Y; R/ Q! v第二种观点:
, j* T3 F5 j6 `2 {, j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已经被曹操骑兵击败,正在当阳附近收容散兵。在得到鲁肃的意见后,才斜趋汉津,跑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n* J( K. q2 b- K) o
主要历史记载如下:! q7 D9 q! P1 h. J4 y
——《三国志鲁肃传》: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t8 q- L9 l6 Z1 n
——《三国志先主传》: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8 Y: `$ {- S. Z3 R2 \" J6 K6 H——《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 z1 E& \% T; ~, S4 x——《三国志吴主传》: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4 u7 B; O4 I7 [: }) Z3 W——《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3 Z4 G4 K; ~5 W- U9 D! J. i
c1 {: R5 ?- K% y G7 n ]2 @. \那么,到底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兵败与否呢?我以为,是已经兵败了。理由如下:2 R; ?6 [' L1 W2 ^; b
1、《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是“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可见此时刘备已经吃了败仗,否则刘备从樊城南撤过程中再没有被曹操击破过;' a4 @! V5 d' p
2、《三国志鲁肃传》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刘备已败,但是有“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的记载。我们知道,刘备从樊城南撤时,可没有打算南渡江,而是要与关羽会师江陵,而江陵在江北。此时刘备的目标已经不提占领江陵,而是打算南渡江,可见其已经完全修改了原先的目标。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应当就是被曹军击破,已经没有实力去占领江陵了。9 u8 q& }& t8 w2 a: g
3、《江表传》的意思与《鲁肃传》相近,本来鲁肃到达江陵准备与刘备会面,但是随后发生情况,刘备来不了江陵,于是鲁肃向北迎见刘备于当阳。而且此时刘备也是不打算去江陵会合关羽,而是打算远到苍梧去投靠什么吴巨,可见此时刘备已经非常困难了。 }' |7 X- k' y& C8 V" K' \) Z; b |
4、《吴主传》也基本是此意:即刘备在会见鲁肃时,已经放弃会师江陵而打算南渡江了。+ K1 A$ ^* d$ Z: ~$ C
那么,刘备是否有可能在被曹操骑兵击破后仍旧停留在当阳一带呢?
/ r' s2 @% r% P这个问题实在很难说:: ?7 x& z- I6 }( y
——按照刘备一贯的做法,其大约在被击破后应一溜烟地逃跑,而不会停留在战场附近;
/ B( L- K, _$ ^( L——但是此次可能是个例外:首先曹操打过来的不是主力,而是5000骑兵;其次刘备的步兵很可能都被冲散了,刘备希望在附近能多收容一些散兵;第三刘备当时还没有确定下一步的去向,关羽的水军船队也不知道在哪里。
U# I1 ?9 e7 F) k7 A- \——由于刘备留下的就是刚从战场逃跑出来的数十骑,自然可以随时上马逃命,因此,留在当阳战场附近也是可能的。
! f, ]) O1 ]5 \) @& `——只有一个问题:鲁肃是如何在诺大的当阳找到刘备这一小撮被击破的人马的呢?难以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