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0 2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g$ f: n; @+ }5 ]
+ \+ t ^# g& Y8 M4 n& O6 T
“湖南三峰曹氏”为曹操后人+ N! ^5 Y r Z, b9 S3 m
, v# `% f0 Y& I3 b z7 v* N% h
! R/ I4 V3 U+ C; E) q/ w, H
. [ D Q H# J9 t
5 Q( X8 ?# ^+ V& ~0 z曹修勋展示族谱
% X. Y# _9 N; x( A6 @; T 湖南浏阳访后人
1 Q0 B, j* l! \* y6 M Y) e0 l* Q' z2 i' E' }7 ~
《环球人物》杂志赴湖南特派记者 邢婷
' e d1 t2 g" |3 \- K, W0 \0 `% b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获悉,在湖南浏阳地区生活着一支有族谱记载的“曹操后人”。" I8 J, |) x. n1 T$ F! |3 ?
$ Q; {# q8 U- y! E 祖上的传说. d ?$ ~7 y C! z4 n8 ^* j
+ O+ v6 c; d4 O% E9 Z" _6 x1 r 在湖南长沙浏阳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位编纂过族谱的曹氏后裔曹修勋。老人今年75岁,是一位退休干部。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可能真是曹操后人,“安阳陵墓中并没有出土多少贵重财物,这和祖上流传的曹操是清官的说法一致。”% I9 j2 N5 j* N6 R. a L- J
+ G% w5 A. G, D3 _0 `& \6 R1 L
在曹修勋家中,存有两套族谱。一套是他自己于1996年主持编修的《曹氏支谱》;另一套是编于1925年的《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当曹修勋小心翼翼地抱出珍藏了几十年的族谱时,记者颇为震惊:族谱不仅记载详细,且图文并茂。( O: F0 g" B! t% s2 z
7 L, o. Y6 b2 M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一支被称为“湖南三峰曹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迁祖为曹子明,号玉溪,又称玉溪将军。始迁祖“自江西吉安来,掌湘阴三峰关务,元时家于长沙玉溪。”这支曹氏后人陆续扩散,现在已遍布“湘、鄂、川、赣、皖、苏诸省”。
$ r4 B3 j, W% {- m( _
H8 M" Q+ Q8 u, a% g) N 这套老族谱一直由曹修勋的叔叔曹典成保存。1984年,曹典成将族谱郑重地传给曹修勋保存。
3 |+ h/ B* e7 f$ a0 R+ y9 s
9 G0 s6 D$ M8 M8 z; G “叔叔生前曾多次提到,祖上一直传我们是曹操后人。”曹修勋回忆,英勇善战且极具政治才能的曹操,始终是他们叔侄乐此不疲的话题。曹典成一直将曹操称为“忠臣”而非奸雄,并讲了很多曹操如何吃苦、爱民的事。
* x& X4 y4 V! X' ^
. k1 u q9 @9 z( G$ | 族谱的记载# N# E! T% ?: l& d
4 q+ @) ^* _* Z; l. H0 j1 _
“更完整的族谱保存在我老家太平桥镇合盛村,那里能找到我们是曹操后裔的证据。”曹修勋老人答应陪记者一同前往。
6 j, o* A3 V, E
4 d( ~3 R) u/ Q. t 出浏阳市向西,车行驶五六公里便到了太平桥镇。这是一座“以烟花鞭炮、豆豉生产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继续西行三四公里,就是合盛村。
S) v; R/ M8 Z ^( @4 w) {- P& P3 R7 R7 @. [, R
合盛村共1200多人,曹姓有30多户,120人左右。和浏阳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村民也大多从事鞭炮加工生意,全村有大大小小十几个鞭炮厂。
1 V$ z, o. p5 S: q; Z" ]. l
8 Q' `8 c2 A9 W" Y6 M 记者随曹修勋走进一户建有三层小楼的人家。这家的主人叫曹典钦,和曹修勋年纪相仿。曹典钦父辈一直是族长,所以家里保存的族谱最完整。他家这栋楼房前后即是当年的祖祠——玉溪公祠堂所在地。可惜这座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祭祖场所,在“破四旧”时被毁坏。在曹修勋的记忆中,最后一次祭祖是在1949年。仪式由当时的族长、曹典钦的父亲曹广俊主持, 200多名族人跪拜,场面庄严气派。' ?* @" R/ r! Q0 o! M1 t
* F# Q7 g+ y! J$ O# E% u
记者的到访显然令曹典钦感到有些意外。他有一个顾忌:“祖宗的墓地详址都印在家谱上,一旦报道出去,会不会有人去盗墓啊?”在曹修勋的一再解释下,曹典钦才稍许放心。僻静的村庄显然鲜有媒体造访,记者刚进屋,便有许多族人闻声而来。 L. u4 H& ~5 r; X9 Y
2 P7 x4 a. J6 J0 F0 v( v 曹典钦不善言辞。应记者请求,他嘱咐孙辈从阁楼上搬下保存的族谱,共28本。所有族谱被放置在一个外面用麻绳紧捆的长方体木箱内。木箱只有一侧可以打开,侧门上注有两行竖排黑色字:“共谱贰拾捌本:老谱贰本新谱贰拾四本草谱贰本”。打开侧门,纸张已泛黄的族谱赫然在目,共有两摞,分列箱中。) F* q2 S6 V' ^( \+ H% D0 g1 u- N
/ O% k& X9 o* x8 t1 ~
28本族谱中,最古老的是编纂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曹氏族谱》(两卷本)。比较完备的还有编纂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四卷本)。由曹修勋新编修的《曹氏支谱》,也比较完整。其余的是编纂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支谱,较为零碎。5 y- d5 e/ B6 Z$ l! @, g
8 ?% l+ _4 q! Z2 e2 D. J 距今已有289年历史的《曹氏族谱》分前集和后集,是两本紫檀木色封皮的线装书。书中不仅有始祖玉溪公的画像,还详细记载了玉溪公的墓地图、碑文及历代派系表等。
1 [! E: @8 Y& R8 o, m$ b# q5 N# S4 t1 |# \1 H4 W' ]! Q, u; F. h. _& \
后集的《玉溪堂通礼》一文中,写道:“魏武出于平阳,而吾姓俱称谯国,亦当年之从近也。吾楚南以玉溪之嗣,称玉溪宜也。必称同祖远,然玉溪之前又谁不知其为谯国乎……”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出自西汉平阳侯曹参一脉。我们都来自曹操的祖籍地谯国,是当年曹操宗族的后人。我们的近代祖是玉溪公。虽然离祖先的年代很远了,但在玉溪公之前,谁不知道我们是谯国来的呢?”
) p' C8 P q: d
2 O; U: T E+ a. l. o 族谱的记载,无疑成为“湖南三峰曹氏”认祖归宗的有力佐证。
9 M# V9 [" E' t3 N! I5 X8 ?) g8 A" f! ]7 I& w0 I
祖训的传承
* C$ Y1 q( G$ o8 v4 D( F
9 D7 U+ y% w# P+ p3 l; c# c3 z* W 纵观曹典钦家藏的四套族谱,“湖南三峰曹氏”家族传承的整体脉络清晰可见。" G& t! ~8 D+ ]: Y) _2 `) A
5 f) W# ~% h1 h 首先,派语体现家族传承理念。派语,又称字辈谱,是记载家族辈分的排序。比如《曹氏支谱》记载其中一支曹氏的派语是:“子懿汝希彦,义均永庭兴,仁启政泰开,家盛英才广,典修治策长。”《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又续订派语三十字:“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仁孝怀三代,嘉征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这些具有很明显励志作用的派语,影响了一代代曹氏后人。
# E+ O9 B" \* V' \& K' P& n a, @) P
如今,在合盛村的曹姓中,辈分最高的是“广”字辈,尚有4人在世。记者见到的曹氏族人,多为“修”字辈。+ |/ G) m3 I: X* ?9 W* u
, [1 e7 I+ i+ F) C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支曹氏族人中,多数务农,种植稻谷等作物,也有不少人经商,从事花炮生意。追溯其祖上,也多从事农业。
& v' b, {+ a& i# a- ^
1 s# L) J: \ n$ m 这一点得到族谱的印证。在《湖南三峰曹氏通谱》中,有房支表(家庭分支表)、分居表、祠堂统计表、族学统计表、丁(男)口(女)统计表、职业统计表、财产统计表等各类统计表,可谓完备的“家族数据库”。' y1 M# `) [- Q8 I# ~
. D* ]' X. B6 [+ S* ?7 `. N8 c# U
饶有趣味的是,其中的职业统计表把曹氏族人划分为官吏、军警、办理地方公益事务、校外修业、校内修业、农、商、工、矿、医等职业。务农的人数最多,数以万计,从事矿业的人最少,仅27人。
7 Z8 e7 \: A0 a+ s9 G
; \. P) w5 x5 E8 Y( C" [- p! X 《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则记载了曹氏六字祖训:“莫犯法,莫欺心。”同时,还详细记载了十二则家规:“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肃闺门、教子弟、笃宗族、睦乡邻、爱国家、崇实业、讲公益、尚勤俭、辟妄诞。”每则家训后面都有解释,被编成二十四行五言歌,以便族人传颂。曹门家风之严谨,可见一斑。* I/ I8 }" u/ a* C
% `# V2 D. M9 a; C
得益于以上严格的祖训家规,“湖南三峰曹氏”虽以务农为主,但也出了不少名人和高官。修过族谱的曹修勋,对此了如指掌。他向记者介绍了几位近现代人物,如编纂《湖南三峰曹氏通谱》的曹佐熙(1867-1921),是知名学者,曾倡修《湖南通志》等,著述甚丰;曹典球(1877-1960)是知名教育家,抗战前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建国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当代的曹庆泽,曾任中共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曹伯纯曾任中共广西区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 q. P# u- S$ \5 v
% }- v; P+ U, P, A v. ]4 A% E 形象历尽荣辱,家族千年沧桑* P$ D! O, A) i* n, h$ @" R g0 {! B
: K; a( i. E; o# S* @2 J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梁正强- z7 |! Q% E9 s- t" H
( u5 M) }* D# f* ^8 ~. f- | 1800多年来,曹操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其形象也几经变化,颇富戏剧性。这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
' C, Y t" h m3 j U; q# z' l
1 i8 B% }' i7 N0 Q/ J 曹操年轻时,东汉名臣桥玄称赞他是可以安定天下的“命世之才”,另一名士徐劭也称他为“治世之能臣”。曹操的对手诸葛亮则说:“操智计殊绝于人。”这些评议,比较贴切地反映出同时代人对其才干的褒扬。
. `) M0 B6 W) A6 a3 \
1 V4 {; w# @" j' c0 C 曹操去世45年后,司马氏篡权,建立西晋,尊曹魏为正统。西晋大臣陈寿,撰写了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这是一部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大史书”的正史巨著。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写道:“太祖(指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正史上对曹操的高度评价。1 _# L$ l( W' h i- O3 {
% T5 U& U! e2 p% i7 {, [! C' n9 _% x 到了东晋,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公元316年,司马氏政权不敌北方少数民族,迁都南京,偏安一隅,史称东晋。此后的100多年里,北方地区逐步被鲜卑族的拓跋氏所统一。拓跋氏政权不仅在版图上与曹魏类似,而且也以“魏”为国号。东晋小朝廷因此不愿再以“魏”为正统。这一时期,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改尊蜀汉为正统。. h1 U& L- X/ a2 \2 M
J, d3 [6 @/ n" A2 q
隋唐时代,对曹操的正面评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大臣们也以“神武同魏祖”来称颂李世民。2 n; B% w4 c& B& W5 k) L6 o0 U
: y& S9 }5 b# y+ R
北宋的主流意识也是“尊曹”。这与其开国背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后周皇帝的“禅让”取得政权,和西晋“继承”曹魏政权有相似之处。因此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称曹操是“天下雄隽”。
; b6 A; J; \: o2 x
1 M: H5 M. R7 Q$ W9 c0 G7 B 然而,进入南宋之后,理学的兴起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曹操的形象就此“一蹶不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违背了理学家倡导的“忠君之道”;他“用法冷峻、强烈事功”,则违背了理学家们推崇的“礼治”和“伦理道德”。因此,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对曹操进行了系统的口诛笔伐。他写的《通鉴纲目》,就打出了“帝蜀寇魏”的旗帜。6 C3 K* @9 \, l, M B( Y5 y1 f' b
! `. Y7 G1 |5 L, q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了整个中国,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族知识分子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对抗异族的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带有明显倾向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曲艺演出,都以三国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慢慢地,刘备成了汉族的象征,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了反面人物,成为北方政权的代名词。“拥刘反曹”,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宣泄和政治表态。! ~/ ]2 R! o7 z& }9 G
' o0 \$ ~/ ]9 x* p
出生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深受时代理念的影响,他根据笔记小说、民间故事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塑造了曹操狡诈、多疑的奸臣形象。但罗贯中也保留了对曹操的客观描写,如“(有)宽仁大德之心”。: r0 C! M! J' j
1 d, u* Y4 T. C$ G7 }: R/ Y: t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删除客观描写,加入大量对曹操的负面描写,这就是如今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经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传播,使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 i3 ~0 I2 L6 c
: }: y1 R6 v# m9 _' j0 t 近现代,正统王朝观念被时代所抛弃,许多人提出为曹操“平反”,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时至今日,中学历史课本已将曹操定位于“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文艺作品中“大奸大恶”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区别对待。7 c3 Z2 s- y4 T, h3 n* E
1 D" H. m$ \* i9 Z7 R: n 历朝历代对曹操评价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曹操后裔的人生道路。一般来说,只有在“尊曹”时期,曹氏后人才乐于向世人展示自己贵族后裔的身份。如唐代著名画家曹霸,文武全才,人们以其祖先“三曹”来赞美他,称他“文如植(指曹植),武如操,字画抵丕(指曹丕)风流”。北宋大将曹彬,自称曹操后人。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特赐楹联:“绣虎文宗(指曹植),名麟俊彦(指曹休)。”而在“抑曹”、“贬曹”之风盛行的时期,多数曹氏后人除了内心忿忿之外,只能选择沉默,隐姓埋名,不敢认祖。当然,也有人为先祖“翻案”,那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创作的剧本《续琵琶》,把曹操塑造为英雄,在家庭戏班公开排演时,不让曹操一角涂白脸。- K" d3 ]1 E1 X& e% X9 y; u, e
1 A/ v9 X4 D: m' i% q/ c" V7 k" {2 Y% h
最近,曹操墓被确认的消息发布之后,不少人自称是曹操后人,出面“认亲”。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当今社会对曹操的评价已走向理性和客观。“往事越千年”,曹操形象的荣辱浮沉,已付笑谈中,不再对今日曹氏后人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曹氏后人在这一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才敢于去接纳、承认自己的族姓身份。
) k, w( [0 g# c4 h* H4 B% s# {) @/ Z$ E3 s, v) w0 z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