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6 13: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土地还是那么多,人却越来越少,杀戮、饥饿、疾疫是造成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 C) U9 M8 d0 X8 B1 H& ^8 R" Y 直到魏明帝时期,魏志陈群传:「青龙中,营治官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 J" U1 r/ l6 g _# }
8 C. r7 |; J2 x6 k 文景时的人口是5959万(〈汉书-地理志下〉),与汉末基本相当,天下十三个大州,一大郡最多也就是千万人口,但举曹魏全国都没有这么多,要知道曹魏占据了天下九个半州,这还是在建安年间之后一二十的事情。
" z* Z @8 w% r( H
5 N" c) \* {0 J$ B3 [1 L 再联系晋武帝的全国人口普查,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建安年间全中国的人口不足千万,准确点讲不足六百万,严重点说连五百万都不到。“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 J& w) E U/ i9 ~0 m8 V" e/ T/ C0 r5 D3 O/ o
兵力是多少我们还是无法具体估算,但可以大概知道。《三国食货志》说:“魏元帝时,魏蜀之户数合计口数合计,尚不过五百数十万”,而当时魏全国的兵力是六、七十万,基本是八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这还不包括皇族、官员、国家机构、日常用度的开支等等。* Z7 l O" y8 @" Y$ q' ?4 T' K
不但魏是如此比例,蜀汉也是如此,〈通典-食货七〉记载:后主蜀汉后主炎兴元年,蜀汉人口94万,兵力是十余万,也是八、九个老百姓供一个士兵。6 G1 O3 X7 c2 V. A% w
; Y+ N1 R' j9 u: _) H( J
吴国亦是如此,吴主皓天纪四年,吴有人口200万,而吴国灭亡后的兵力时二十三万人。也是这个9:1的比例。
/ K- f% ]4 y# F2 D. } 根据这个比例,用到汉末群雄身上,则汉末全中国的兵力是百姓的八、九分之一。但这是不对的,因为三国时期虽然中国还是分裂,但三国均是国家机器,其运做已经基本合理化,部队和劳动力的分配比较平衡,但汉末群雄基本是横征暴敛,后期还好点,前期的拉壮丁是家常便饭,要知道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为了应付蜀、吴的轮番出击,还在强行征兵,结果发生侯音叛乱,建安初年估计情况更严重。 所以汉末兵民比例基本保持在七、八比一的比例。要知道八比一已经是个相当高的比例了,七比一的就意味着,青壮年男子基本在民间消失,大部分都出现在部队中了!这还不考虑家属随军和强征女子随军的情况。
% y0 N' e3 i9 P* V
' B: Z. S7 }- N/ _* B p& z( F8 u3 i0 T3 |& n
按汉末六百万人口,则全中国兵力在八十万左右。
( p7 x) E A; [& E0 n 二、各部兵力:
2 G& Y$ u$ T: R) } 刘表号称“带甲十万”,马腾、韩遂有兵十余万,这都是历史记载的兵力,争议不大。; O, e, I6 u5 L( `7 r3 F
p( S0 U* G+ \9 J1 ~( m' R+ w
孙权的兵力陶元珍在〈三国吴兵考〉中说“迄策之没,东吴之众当达十万矣”。
9 S$ _4 I. n5 v, u" k% d- a 刘璋的巴蜀军和张鲁的汉中军具体多少不见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合巴蜀、汉中的总兵力,也就是十万这个数量级。/ e7 K$ n, z2 I6 }
刘备的兵力变化太大,多则数万,少则几百,在汝南他有几千人的部队(〈三国志·刘备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1 W* @7 a# W6 y' U& |! A0 J+ }
曹操的兵力有多少一直有争议,说他少,他光青州黄巾一次就收了三十万,说他多,他在关乎命运的官渡之战只能凑两、三万人迎敌。到底他在建安五年之前有多少兵力,笔者为您算一笔细帐:- F9 s5 u: n, D5 a Z f
曹操收青州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这个水分有多少不用我详说,鲍信就说:“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就是说这百余万青州黄巾其实就是“太平道”最后的大势力,汉末张角起义其发源地就是青州,那里聚集了黄巾的最多信徒,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青州人携家带口,以“黄巾军”为口号到兖州来,这样的“军”与其说部队倒不如说是“青州和兖州之间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那“男女百馀万口”就是老百姓。: ^( r. a8 G5 Z% A4 h( `2 p
0 [; r1 r, v6 ?7 e' T3 q
7 C4 v7 a( l3 s& l3 x5 A
% c0 y4 V. M$ E& L+ J: h: [, _
: [ @3 E: G, T" c8 J 这个所谓“受降卒三十馀万”,其实就是那“百馀万口”中的男子,我们可以算一下,一家中除去女人、小孩、病人,剩下三成的男子,就出现了这个所谓的“受降卒三十馀万”,而实际上按比例来看,这三十万男子包括了“上到六十三,下到十四岁”的男性,青壮年少之又少。
# b$ R8 p8 L9 ]. [2 q) `9 J 所以后面出现了那句“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个“收其精锐者”也不是说就多么骁勇善战,就是把青壮年编入曹操军队而已。看看以后青州兵糟糕的表现,根本不具备“精锐部队”的素质,只是说他们是曹操崛起的代表性力量,所以在曹军内部地位比较特殊,以后慢慢的就不见了他们的踪影。2 u, d4 M0 Q3 r8 g# ?# J7 o7 @
6 h5 [0 a: I# m7 g8 ~9 R 他们只是曹操的大部队,而曹操统治的核心还是他起家的那一批人带的军队,何兹全的〈中国通史〉也说在这个阶段的基础力量还是他的地主武装。* q$ e7 `5 m0 L9 b/ a' J4 `
而这支部队的数量根本就不多,充其量一、两万人,而在吕布袭取兖州后更是损失殆尽,“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曹操在这个阶段以后总共也就是剩下一、两万的部队而已。* _# ^# V% f0 h- {
& p) S. i, s3 ]" _( [' ]3 s
, s% K) v7 W7 M7 w6 z+ ~9 I; m
" m: J0 ~& x& o7 G
( ^ }# |; s4 @" ^- G只不过,曹操先后拥汉帝、收张绣、定关中、灭吕布,部队实力不断扩充,比如吕虔,“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
4 I' G( O6 ^2 @* x {
% \" }# q8 B5 x Q, t$ r0 z8 G: { 刘先在官渡战前联络曹操,曹操说:“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这个话一听就知道是夸大其辞,曹操此时部队最多就是七、八万人(注一),只不过按陆军单位战斗力,曹军天下无敌。 算了一遍还剩下一个实力最大的袁绍,按这个算法,全国八十万大军,合刘表、孙权、曹操、马腾、刘备、刘璋以及张鲁的总兵力才五十万,再除去各地的流寇,以及类似张燕等小势力(张燕在灵帝年间有众百万,在袁绍的打击下早已今非夕比),还有二十多万近三十万大军!也就是这个近三十多万人基本都是在袁绍的控制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