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5 02: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胤想乘此机会抓住禁军指挥权,与另一宰相陆旖合谋,指使谏官上奏:“祸乱之起,皆因宦官把持禁军。请陛下痛惩前弊,以宰臣分典左、右军,则既去宦官檀威之虞,又免诸侯浸陵之忧,俾内外咸安,王室独尊矣!”昭宗阅奏,才意识到这件棘手的事仍未解决,想到宦官虽然跋扈,倒底也是家奴身份,好歹都在宫廷左右,较易控制。而一但宰臣掌了禁军,只怕后患更大。想了一夜,第二天召来孙德昭等三将领,对他们道:“廷臣之意,欲将神策诸军移交南衙管理,卿等意下如何?”三人见皇上身旁并无外臣,又口气平和,似有征询之意,遂大胆奏道:“臣等父兄数辈在禁师,未闻书生为军主,恐怕军士怨而生变。时下大难初平、最宜安定!不若保守旧制,以安军心。”昭宗得此话头,道:“你们下去,细细写一份军情报告上来!”昭宗拿了这报告,召崔、陆二相进内殿,说道:“禁军皆不欲属南司,卿等勿操之过急。”二相公见皇上如此说,也不好自己争着要军权,只得表态他们本来不敢肩负剧责,便与皇上一起商议由谁出任宦官首领。僖宗朝枢密使严遵美、以病退在家闲居,为人性格平和,口碑甚好,崔、陆二相都无异议,昭宗遂下诏任命严尊美为左右两军观军容使,统领四贵,欲驭其一人而控制其余。严遵美道:我身健时管理一军尚且管理不好,况如今已是老迈昏慵,何敢充能!坚决不肯上任。后来严遵美善终于家,博得史传留清名,但他的同行们就没有他幸运了。
/ X* v9 i; c! l/ J6 Y( k- V, X4 y+ E经过简单排比,韩全诲、张彦弘、袁易简、周敬容成为新的四贵,他们是低资格的宦官,没有逃避责任的理由,成为阉人本来就是人生的大不幸,在那种情势下成为宦首就可能更加不幸,所以四人一上台就企图与命运抗争,想法自救。韩全诲曾任过凤翔监军,与李茂贞相熟,便立即与李茂贞拉关系,李茂贞很园滑地通过现任凤翔监军去京师向四贵表示友好,韩全海等得到凤翔支持、便加紧拉扰正在走红的“三使相”,准备着手恢复刘季述丧失的特权。
W: O8 W& X* M6 J8 X+ L& t5 Q崔胤见四贵重新产生,赶紧抑制,就在元宵节前夕,提出了阻止四贵参予宰相合议军国大事的制度,为了使此提议得到通过,崔胤暗中召李茂贞来京,以胁制宦官。李茂贞本来胆大,竟贸然率数千精兵来京,以支持反正的功臣面貌向皇上请赏。奏称:朱温远在关东,反正之功与他何关!竟谬蒙厚赏,天下那来公道?
* Z2 }# \( L7 j) ?8 W谁支持反正、皇上心中根本无底,全凭崔胤说了算。崔胤此时正想交结李茂贞,便将李茂贞如何暗中支持反正的事渲染一番,皇上随即下诏封李茂贞为岐王。这岐王头衔也不算太过份,因为李克用早已封为晋王。过份的是同时晋升李茂贞为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在即位以前曾任职尚书令,其后历朝大臣都无人敢荣受此职,尚书省便只有尚书左、右仆射而无尚书令,郭子仪曾以元老资格受任为尚书令,也不敢当担。现在李茂贞得此官衔,竟毫不推让地安然受之,《通鉴》评曰“唐法荡然,于此极矣”,真是名器贬值!但认真说来,李茂贞无学无识,可能未曾领会尚书令的极品地位,其责任便全在于执宰和皇上本人了。 , G% b* e0 M! `- N# r1 J
且说李茂贞受封为岐王的消息传到各地,朱温大怒,道:“宋文通屡屡兴兵京畿,给朝延添了无数麻烦,到头来地位反而跃居在我之上,看来皇帝爷是服硬不服软的。”欲集大军进入关中。敬翔道:朝中无大事,若进关中,师出无名,不若乘我新得河中之势,出兵对太原挤压一番,即使不能收全胜之效,也可使其丧胆,待我有事于关中时,不致使其敢侵扰河南,朱温道“吾恼其‘阴山部落’,‘马邑儿童’之句,正要灭其霸气,此正是时候。”遂安排大军,六路进攻并州。那六路:
; x! O6 ~( z5 L, B+ u一、以氏叔琮为主将,率兵五万入太行青山口。 $ S' _3 y! t% j- F" a1 o
二、令魏州兵入新口,领兵将领张文泰。 1 d6 i1 g2 z# ^9 a$ e1 Z5 N* H
三、葛从周率兖、郓之师及镇州兵入土门。 6 h5 p( T; G# g) H5 e
四、张归厚率邢、洺之师入马岭。 , Q) {. {8 F, z3 G1 g9 S! A
五、王处直率定州兵入飞狐路,攻五台山。
/ m# L+ o3 N$ o2 V# T六、侯言以河中、晋、绛之师沿汾河入阴地关。
5 l9 L4 ^1 t/ H这六路大军分头而进,晋方不敢分兵于外围,只得收缩兵力确保太原。汴军沿途夺关破垒,不到一月,氏叔琮率主力已到达晋阳南鄙,葛从周也突破娘子关天险,顺大路推进。
+ e" k# h; {, M8 l% G. {6 o) V- o, |1 j这是自李克用占据太原以来情势最危急的时刻。李克用亲自登城指挥防守,急得饮食无思。时值初夏,太雨连旬,土筑的城墙随处可见被积水颓坏之情,只得随时用土补筑。但大雨也使得池陂满溢,四周泞泥,使汴军很难进攻。
7 g$ w3 S3 _+ T0 M9 o5 V- P这一日,天放晚霞,李克用召亲信计议道:“来日天晴水消,汴人必大举进攻,我军连日筑城补缺,疲惫已极,又矢石将尽,如何防守?”就有人提议不如连夜出城,撤往大同。此议立即遭到李存审、李嗣源诸义儿的极力反对,纷纷表示愿誓死守城,决保无失。李克用正要的是这种气氛,便鼓励一番。汴军强攻几次,不能破城,攻势便缓下来了。
j& W8 \) t0 k) i# Y这段时间,关中形势又有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