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 18: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进关前夕,张浚旁观者清,以疾病为由告假出京,躲过一劫。
- {5 T9 ?# |; l僖宗皇帝逃难途中,正在为食物发愁,却见一位县令领着一队骡马,驼着干粮前来接驾。皇上奇怪的问县令:“沿途地方官逃窜无暇,你怎么想到这样效忠呢?”因为平常年代,县令一级是没有义务,也无资格直接向皇上进贡的。这位县令说:“是张员外教臣如此”。僖宗传命召见,张浚就在附近等着,连忙进见,大得皇上赏识,便命为兵部朗中,成为五品衔的部门首长,为进入朝廷上层打开道路。
, x3 ~- W; i _; z3 b此后杨复光死,杨复恭一度退野,田令孜一手遮天。张浚不顾杨复恭初荐之恩,转而投靠田令孜门下,竟在僖宗未年被任为宰相。杨复恭冷眼看着,心中怀恨。
) d1 M* X9 Z4 O4 p6 g# y待杨复恭替代田令孜,立刻将张浚罢免,斥为闲职。昭宗即位,不知来龙去脉,以为张浚是杨复恭政敌,便恢复张浚相位,当作亲信,与他秘密策划削夺宦官的权力。 1 o1 {* H5 R) @$ S3 F
唐朝四相并立,意在不一人独专,公允执政。昭宗与其中一人过分亲密,单独议政,是违背祖规的。这样既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也最终损害了被亲信者。当下张浚得宠,思立奇功以扬名,在昭宗面前颇动感情地说:“不用比照汉、晋末年权臣乱政的往事,就目今陛下聪睿英俊如此,而内外逼于强梁,微臣每夜痛心泣血,不得安寝”。
3 S* a- s+ i' ^$ V" l3 b昭宗也很感动,问他当前以何事为先,张浚明确地说:“莫若强兵,中枢兵强而天下服”。
. n+ d2 X# ]; I: L3 {/ J昭宗深赞此言,君臣合计,下诏在京师募兵,拟在神策军之外再组新军,绕开宦官,由皇上直接控制。 , w; Q. i( E% {! k& j7 k$ B
在那动乱的年代,人是唯一多余的物体,招兵旗一竖,很快就招满了十万新兵。昭宗将自己的宏志都寄托在新军上,跃跃欲试,想找叛臣祭刀。
& T' q6 n7 k, ]: n T1 Y当时的中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象回到春秋时期,诸侯们各行其是,不把宗周放在眼中,但也没有谁想取周而代之,都在形势上将宗周视为共主。昭宗初年,同样未有人将矛头指向长安,谁是反贼呢?
0 P* g2 G9 l/ B. K- n2 N- m当然,若按封建大法来衡量,几乎所有藩镇都有违逆行为,都可指为反逆。单就上缴赋税和人事任免这两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来说,没有那个藩镇是完全遵从朝命的。 , H4 Q* m f" X
对谁开刀,才能重树朝廷权威,昭宗心中一点底也没有。
5 a) Z' }9 S/ L4 z: a/ C这期间,连续发生了三件事,看来互无关联,但被人为地联系到一起。一是蔡州秦宗权因长期执行残暴统治,彻底丧失战斗力,被部下反戈擒获,送与朱温,解押至长安斩首,结束剿蔡战争。其二是属于太原系统的潞州节度使孟方立投降朱温,这样,山西的南大门敞开了。这两件事表明朱温势力更强了,李克用更弱了,由此引发了第三件事:幽州李匡威、云中赫连铎和汴州朱温几乎同时上表朝廷,指斥李克用侵扰边界,请讨伐李克用。昭宗见三镇同时上表,认为事体重大,让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会议,决定是否讨伐太原,在皇上的心目中,还未将李克用列为叛臣。
% Z6 L! y+ j6 o所谓会议只能表示事情重大,结论仍只是最高层的三四人才能决定。四位宰相中,杜让能、刘邺俱不同意,认为开战毫无理由。张浚坚持拿太原开刀,他说:“李克用一向飞扬跋扈,僖宗皇帝第二次出京,不是沙陀干的好事吗!”
/ n, n+ ], s# W1 Z4 H, z李克用是得到杨复光的支持才得以进关立功受封的,打击李克用其实就是震摄杨复恭,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但谁也不会说破。杨复恭便当场大摆李克用的功绩,又警告张浚:“先皇再次播迁,虽由藩镇跋扈,也是由于权臣躁动,中枢措置失宜。现在大局刚刚安定,若无端再兴兵端,由此而失驭,谁人负责?” 4 X$ z# l& B" A" D) _' ^0 v; u: Q
昭宗虽然不满意杨复恭,但还是看重自己的政绩,深怕讨伐太原得不到舆论支持,提醒说:“李克用既有光复社稷的大功,目前又处于与四邻不和的境地,我乘其危而攻之,将来天下人怎样看待这事呢?”
% M; v- b6 {' ~% C孔纬是在僖宗逃难时拜相的,当然要表示反对李克用,不过他这片利嘴自有妙论:“陛下担心的是一时与论藏否,而张浚所图的是千秋大业,日长天久,大事大非自有公论。李克用乃北庭虏族,因杀段文楚起家,天下人都知道沙陀的利害,只要能胜了他,就能摄服天下不臣者。问题是此役能否打赢。战之胜负,多在物力。我这几天反复计算,调兵搞赏,辇运资粮等耗费,一二年内都还能支持下来”。 , z$ H) d) x. y7 ]! |4 G
此话一出,就将问题的焦点从应不应该讨伐,变成了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原则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临了,孔纬又加了一句:“就看陛下能否下决心了”。将球踢给昭宗。
6 ~, H; r# Z/ ]: `昭宗对着那一双双眼睛,无法退却,只得下“决心”说:“此事就委托二卿操办,但要准备慎重,不可失误,使天下人讥讽朝廷”。聪明的昭宗皇帝还是糊涂地将这埸可能丧失数十万人生命的大战看成能否为个人挣面子的私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