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五代十国纪实-中国古代史纪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44章 宰臣阙外结同党 君王殿内觅知音 % U$ O/ D$ C5 p# H( q: Z

# ^- P% J2 v  Y6 K; j7 E2 ^李茂贞辞朝归藩,留下三千士兵献给皇上,充作皇宫宿卫,由茂贞假子李继筠率领。这样一来,李茂贞便插足禁军系统了。 - j  v- g) Y$ X& Z9 `% U
此事引起朝臣极大关注。左谏议大夫韩偓私下质问首相崔胤:“相公如何允许外镇之兵进入紫禁城呢?这与谋反何异!”崔胤道:“岐军凭借其势,赖在京师不走,我有何妙法!李茂贞跋扈之迹,难道大人今日才知道吗?”韩偓道:“李茂贞自王行瑜之死,大为收敛,此次进京,听说是奉相公所召,相公处事,当考虑周全,切不可为近利所误!”崔胤被戳着痛处,默然无语。韩偓行止正派,且又在昭宗反正时与崔胤配合得好,崔胤只把韩偓当成有益无害之人,欲利用其才华,便极力向昭宗推荐,不久,韩偓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涣同时被任为翰林学士,昭宗深赏韩偓之学识和人品,常与其从容讨论一些具体事情。一日,皇上急急招来韩偓,说:“朕刚听有人报告,陆旖竟不乐意朕反正,在元旦那日化装成平民,骑骡逃出启夏门,你认为这事真确吗?”韩偓冷静地说:“陆相公向来端正,不妄交人事,怎么会有反对陛下的念头呢?反正之谋,知道的人非常少,事情突然发动,不知情者产生恐惧,出城逃生,也是正常心态。陛下可以责备陆相公未能临危不惧,坚守职责。若是责其反对陛下反正,就是厚诬了。”昭宗这才平静下来,未对陆旖作任何处理。
' x$ [0 c; V" I: A; i$ Z# r0 J昭宗皇帝此段时间的主要心思是如何惩治刘季述余党,以雪被幽侮之恨,崔胤却想利用皇上这一心理扩大打击面,夺取新四贵掌握的禁军指挥权。这样一来,当时大唐帝国的“宫中”“府中”这两位首脑成为一体,经常在一起谋划,不时将某某宦官“外调”出来。韩全海等人深感自身的危险加重,屈意拉拢李继筠及孙德昭等“三使相”,孙德昭保持中立,董彦弼、周承诲都表示绝对服从宦首。李茂贞的谋士们劝李茂贞乘机将昭宗“请”到凤翔,重演当年韩建故事。李茂贞便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韩全诲。
1 C/ {" n5 i1 b& Z; \8 i韩全诲有禁年将领和李茂贞的支持,腰杆硬了,宦官阵营也一致强硬起来,再遇上“外调”的诏令,被贬者便随口找一个理由,拒不出京。皇帝若发怒,众宦官便集体“求情”。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得不了了之。崔胤不甘心,与皇上酝酿着一个对付宦官的大行动。 ) f, O+ h; L8 y! x# S* W7 V
韩偓深感不安,先对崔胤道:“行事须有节,不可贸然轻动。‘甘露之变’覆辙,切不可蹈!况宦官设制,不可全废,相公之计,实不可行。”崔胤笑道:“我非郑注、李顺之辈,大人且宽心。”韩偓见崔胤不可理谕,便直接向皇上进谏,皇上气愤地说:“政变之事,历历在目,那些大小宦官头目,有谁对联表现出一丝同情?联真是恨极他们了!”
4 s: ]6 _4 g' K韩偓从容言道:“若论从逆之罪,刘季述之党当然该清理诛杀,不留余孽,但应该在元旦反正那天执行,就顺理成章。如今事定已久,再起大狱,恐引起震动,于国家不利。”昭宗埋怨道:“卿怎么不在当时提醒朕呢?”韩偓道:“我当时职在外廷,无由得通陛下,且当日已颂发诏书,称“自刘季述等四家外,其余一切不问”,人主所重,莫大于信,既已赦免,就不应再重新降罪,若重新戳杀一人,则人人自危,极易激成大变!”昭宗沉默一会,问道:“如今该如何办呢?”韩偓心想:圣人有言,人必自侮,然后人能侮之,即使是皇上,也要自重,若不是你以醉装疯,滥杀宫娥,怎会使宦官有政变借口?如今你只应自省,不可无休止地记恨别人。但韩偓清醒,自己不能当魏征。唐太宗皇帝逆取顺守,捺住性儿装大度,魏征才能屡屡得脱,这昭宗鸡肚心肠,如何能揭其短处?便道:“帝王之道,当以重厚镇之,公正御之,至于琐细机巧,人人能玩,这方机生。那方必应,终不能成大功,只会使事情越来越乱,陛下当抑机巧,举大纲。现在朝廷之权散在四方,当务之急,是随宜处置,使权柄渐收。大纲在握,则无目不张矣!”昭宗点头,心气渐平。
1 i; l/ n0 M/ l: K( o, a崔胤却毫不放弃既定目标。见昭宗态度忽冷忽热,便思量自主行动。现在李茂贞明确表示支持韩全诲,不竟抱怨李茂贞有负厚望,便把注意力转向东方,欲借引朱温之力来完成改变朝廷权力结构的壮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且说朱温六路大军伐晋阳的战事已进行了两月,魏、赵、中山之兵皆不甚得力,仅凑声势而已,氏叔琮主力虽然迫近晋阳城下,无奈大雨数旬,无法强攻,待天气转晴,已是夏季,湿热难当,白日苍蝇满饭盘,夜晚蚊子聚成团,军中疾病严重,粮秣的供应也成大难题。朱温知道突击若不能凑效,大军是不宜在敌人纵深处久留的,便下令各道撤兵。氏叔琮不尽情愿地撤出阴地关,倒被晋军追袭一阵,折了不少军需人马,隰、绛等各处城池也旋亦被晋人收复,朱温叹道:“天不厌乱,独眼龙又可逍遥一阵子。” 0 `$ F" ]6 u$ C; ~1 @9 i) A* k* b- y
六路大军无功而退,兵力上损失不大,却使时局发生了微妙变化,韩全诲与禁军将领配合,扇动士兵闹事,诉说粮饷不足,逼迫皇上罢勉了崔胤的度支、盐铁使兼职。李茂贞又遣使至太原,寻求同盟。李克用改变了一向反对李茂贞的态度,答应与李茂贞配合,共同抑制朱温。便部署兵力向晋西南进攻,欲取河中。朱温得讯,于六月亲赴河中。朱温到了河中,晋人的反攻势头立即被遏制住了。此时,河中仍无节度使,只有张存敬充当节度留后,朱全忠便上奏,请求朝廷委派节度使,又指使张存敬等以蒲州吏民的名义请求朝廷由朱全忠兼任蒲帅。韩偓对皇上说:“朱全忠即使欲作联帅,也只宜兼任河阳、陕州,怎么越过陕猇,河阳而兼领河中呢!”皇上将此意说与崔胤,想让崔胤找个理由制止朱温兼任蒲帅。崔道:“朱全忠已身临河中府,观其意趣,蒲帅一职,志在必得,国家有何能力制止呢?况且李茂贞,李克用时刻威胁京师,有朱温在河中,恰成三点平衡,不至一方独大。”这真是一通貌似有理的混帐逻辑,昭宗只得发敕,这样,朱温便正式成为宣武(汴梁)宣义(滑州)天平(郓州)护国(河中)四镇节度使,成为当时诸强中兼镇最多的联帅。   {) p% |& @4 O# C* t/ `
崔胤见朱温已稳定了晋西南,仍呆在河中府不走,知其有染指关中之意,便提笔给朱温写信,信中大胆盗用昭宗的名义请朱温入京。但崔胤作为士大夫,伪造最高指示却心安理得,因为他在与皇上密谋诛除宦官时,一定谈到了借用朱温力量的想法。只是皇上没有明诏召朱温的胆量而已。自己作为首辅,出于公心,替皇上行此险招,事成,利在国家,事败,责在自身,有何不可?但此中隐藏着的自私自利企图他却自己不愿承认,欺人者自欺。
0 u1 C& ~2 |3 o# u7 _, Y1 J8 w朱温接到崔胤书信非常高兴,立即返回汴梁商议发兵进关事宜。敬翔道:“崔胤信中称他是奉皇上旨意召大帅进京,但皇上既无明诏,此行就有极大风险,倘若不能制服李茂贞,天下必皆认定是我矫诏,且引军远征陇上,供屯部署,皆是难题,大帅不宜操之过急! 8 @4 T( l8 E* N. g" Q; f
李振笑道:“朝廷新赐蒲节,正是有意主公清理关中,我方雄师进关,小丑必望风规避,机会难得,正宜迅疾发师。”朱温往日在军事上听从敬翔的多,这次却非常欣赏李振见解,即安排兵粮,暗定于十月中旬发兵。 ( z0 A( m' E  I
朱温准备入关的消息迅速传开,也可能是崔胤有意散布、用以胁制李茂贞的,李茂贞也积极着手准备应战,京城形势骤然紧张起来。皇上也听到这一消息,竟然莫明其妙地兴奋,急召韩偓进宫,说:“听说朱全忠发兵来清君侧,真是大忠,不过不可与李茂贞相争,你可与崔胤商量,让崔胤给朱全忠和李茂贞写信,劝他们同心协力,共同对付宦官。”韩偓望着昭宗那付认真的模样,真是哭笑不得。过了两天,昭宗又对韩偓说:“董继海、周彦弼和李继筠越来越放肆,竞敢在宫院摆酒欢乐,让宫女给他们唱歌……”韩偓忍不住说:“臣早知道这几个禁军将领迟早会出格!当初他们立功时,就只应赏以金钱而不宜加高官厚爵。如今他们有了实力和地位,必然用武力与朱温对抗,只怕京畿要成战场了。”昭宗这才咽下希望朱温替他出气的话头,情绪顿时低落。
2 S3 b, f  o, H* ?/ D$ m果然,未等朱温正式宣布发兵,李继筠等便加强军备,严守诸门,盘查出进,对宫城更是控制严格,韩偓都被限制出进,昭宗只能偷偷派女官向韩偓传递被宦官控制之情。
5 _, l/ j+ a4 p9 z5 A禁军将领分成两派,孙德昭被刘季述排挤出宫城,崔胤将孙德昭安排在京兆府驻屯,这六千禁军成了崔胤的工具。大唐帝国将演出一场未曾有过的悲喜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045章 宦首劫驾走岐山 宰臣摭众留华峰 5 I* a5 L/ Q4 D% b0 g2 n6 {& x

  W8 H* T* @. d( x* ]韩全诲等四贵既与李茂贞串通一气,腰杆硬了,遂逼迫昭宗下诏恢复咸通旧制:左、右军中尉及枢密使与宰相同在英武殿共议朝政。有四贵在场,宰相缄口,莫敢争锋。四贵见朱温已控制河中府,长安难守,与李茂贞商议,提出了车驾出幸岐凤的计划,皇上本人和朝臣都不同意。四贵以保社稷安全为由,强行指挥禁军行动。神策军一队队进宫,将大内法物,供帐及珍宝一车车运往凤翔,诸王及王孙公主也先行安排上路,一连数日,宫城象扫除一样大搬家。 ' t0 J& {% w" ~! F# N) K
崔胤无法制止禁军的行动,早已将情况飞报朱温。朱温摧大军至陕州,韩建却守着潼关,说是各有疆界,无旨不得进关。朱温不愿耗费时间,取道河中府过河。朱温自领五千精兵,轻车熟道向同州进发。他以四镇节度使的威名打着进京朝觐的旗号,真是四海振蘯,地动山摇,长安骚动,富民争着出逃。 % ?: m1 A* Y# D4 B
同州防御使司马邺见机,开城迎朱温,朱温进得这座他赖以起家的发祥地,自有一番感慨,暂且不行动,上表请皇上驾幸洛阳。皇上既不愿去凤翔,也没有想到去洛阳,只得两方暂不理会。
- ^. \9 v: b1 I+ U十一月戊子这日是冬至节,称为“日南至”,历代帝王都要在此日接受朝贺,昭宗当然要传旨举行朝会,借这朝会仪式壮壮皇威,而宦首却想利用这一机会胁迫皇上和百官去凤翔。
( L% Y! T) w/ C6 _# c百官预感到这天要生变故,就象接到谁的命令一般,皆未进宫城,而是不约而同的来到永宁坊崔胤府中。永宁坊中除了崔胤的相府外,京兆府也没在坊内,有南衙卫士和孙德昭的禁军保护。韩全诲屡次差内侍到此,以皇上名义招百官上朝,无人应命。
: A+ o* `+ ^* P* ~昭宗独坐思政殿,将一双脚抵在栏杆上,极烦躁地跺着脚。大殿空荡荡,殿中没有仪仗,也没有侍者,内宫的职事人员及后妃等最后一批人都被韩全诲集中到玄武门广场,准备出京,惟皇上一人还是固执地坐着不肯起来。
* c3 r( @" J0 g8 ?0 I韩全诲决定放弃百官,他自带卫士进殿,强拥昭宗而行,刚出殿门,内侍就引火烧幔,待昭宗与皇后嫔妃等最后一小队起程时,回首宫中,已是数处黑烟冲天。啼哭之声和辚辚车轮声相伴,出得城来,只见官道上什么人都有,已经失去了前几日撤离的秩序。当日只走了不到二十里,在于县住下。昭宗唉声叹气,但他不承认是在逃难,而是被宦官劫持。 8 H( R( S4 C. d. {+ n! I. h
第二天,迎头碰上李茂贞前来迎驾,在车前叩头。皇上见李茂贞那个小脑袋在地上一点一点,望着李茂贞整齐排列在白霜大地上的岐军甲士,突然觉得这也许是个依靠。昭宗下辇亲自扶起茂贞,悲声说:“爱卿,今后朕之安危全系于卿矣!”
# }) J7 C5 Y) {! d: w在这种气氛下,李茂贞觉得大任在身,朗声道:“陛下宽心, 托社稷之福,决保圣上平安,虽肝胆凃地,在所不辞!”几句激昂的话一说,自己的情绪也激昂起来,带头高呼万岁。数万士兵也跟着高呼万岁,声传山谷,激动得天子也流下泪来,竟怀疑自己以前是否错怪了李茂贞。于是车驾在岐军和禁军的双重拥簇下缓缓前进,至第四天才到凤翔府,皇上以岐王府为行宫。
  Y0 W: Z5 u" s0 y8 K: i) m在崔胤催促下,朱温率军向京进发。先遣司马邺至华州, 曰:“你告诉韩建,何去何从早作准备。”韩建亦用对付李克用的老办法。备下三十万贯犒军钱,送往梁营,朱温下令绕城而过,驻军赤水。欲待辎重,再图所向。
8 V  L  r/ I; W张浚此时作为清客,在梁营中出谋划策,议道:“大帅此番进京,不可效妇人之仁!韩建乃李茂贞之党,不先取之,恐其待机骚扰。且正可取华州以为关中根据,华州仓储之富,足以供军。”朱温道:“有说乎?”浚曰:“闻其曾上表请皇上幸凤翔以避大帅。”朱温笑道:“可矣!”遂自领五千骑,返回华州。 ) o8 g8 S$ r. @3 u  W9 Q; v! u3 B
韩建闻知,心下着慌,就要闭城拒守。李巨川说;“汴军大营就在赤水,华州已成孤城,今日之计,只有单骑出迎,任其发落了。”韩建只得硬着头皮至三十里亭迎接。 8 D5 M- L) u8 t6 G3 N% E6 B! t
军中兄弟十余年未见面,朱温见其面容衰老,一幅不安神情,不免顿生恻隐之心,但仍励声相问:“老哥身居藩位,拱卫京师,深受皇上恩宠,如何不知报效,反而与茂贞同谋,逼皇上出京?”韩建说:“并无此事!”朱温说:“有奏章为凭。”韩建遂耍赖道:“贤弟深知我目不知书。”朱温道:“如此说来,乃掌书记之意了!” 令将李巨川拿下,说:“陷老哥不忠者,此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巨川仰面笑道:“韩公若早听李巨川之言,入朝辅政,自为三公,那有你逞凶之日!”朱温大怒,下令当场处斩,韩建只吓得面颜失色,不敢求情。朱温便乘机说:“老哥在关中多年,人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关中纷扰,不是清净之地,老哥不如回许昌,也可在故旧面前风光风光。我将小侄的忠武节钺让与你,可速束装!”韩建昏头昏脑,交了牌印,也无文椟交待,只带几名老吏,携妻儿出关,沿途皆是朱温地皮,自有人供顿,不题。 ! F: I3 V( b' I1 {
朱温令人查仓籍库,有陈粟六十万斛,钱屯数十堆,间有各道进贡的大锭白银,清点数日,竟折钱九百万贯之多。九百万贯钱帛相当于太平年度全口一年的总赋税,韩建如何有这多钱!皆因昭宗在华州两年多,各地商贾云集,韩建重税搜刮,又鲸吞各道朝贡,才集了这许多。朱温大喜,令一车车搬往汴州,足足搬了三个月。 3 ]) m0 g; r  O& E3 H+ J1 J* @
朱温得此钱粮,心中塌实,此时崔胤专派宰相王溥奉百官信函到军营,面请朱温进京,朱温遂决计西进,与茂贞一争高低。 0 Z0 b% w+ J& T+ k" S9 e0 l$ t) B
崔胤率百官在灞桥排班恭迎。朱温第一次受此排场,忙下车与百官施礼相见。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朱温,见其和颜悦色,并不象传言的那样凶狠,都放宽了心。当晚朱温在汴邸歇息,不见客,第二天即出城。百官又早早在含光门外排班送行。
. f4 y1 j- o9 M1 r6 s大军沿路无阻,很快到了凤翔城下,扎了大营。李茂贞并不出战,登城与朱温打嘴巴官司。茂贞道:“天子自要来此巡幸,与我何干?你听崔胤那奸谗之言,带兵到此,逼迫乘舆,不是造反吗!”朱温道:“韩全诲焚烧宫室,劫持天子,谁人不知!我是奉皇上秘旨,朝廷百官之命,前来接驾。我也不和你斗,你若是没有参与逆谋,就该早早交出皇上,大家省事!” & O5 r- {, n: n; q( W6 c/ j; y
李茂贞笑道:“皇上就在城中,何来秘旨与你?皇上自个有主见,你且回营,明日听旨吧!” 0 M$ F# L' n/ o0 w. T+ {3 ?. n0 S
第二天果然一道诏旨送到朱温大营,乃是皇上亲笔御札,加了皇上龙首小章,御札柳体行书数行:“爱卿,朕在此甚惬意,爱卿且回原防,以静关陇!”
0 S( r/ @( [/ D+ t! m9 ]# Z0 l) T1 J朱温道:“这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了!”想到岐凤城坚粮足,一时难以攻下,且听报邠州已发兵来援,遂决心先清外围,向皇帝上了一道问安表,便引师北上攻打邠州。
+ ]; t8 \& L. ~# I6 ]邠州节度使李继徽本是杨复恭养子,被李茂贞收买,成为李茂贞义子。现在见朱温来攻,想到杨氏与朱的关系好,就开门投降。朱温欲将继徽送到汴州,派汴将出任邠帅,敬翔说:“邠州孤立于陇上,我若城守,需多花兵力,不如仍用继徽为帅,我们全力围凤翔。”朱温遂将继徽家属送往汴州,复改其姓名杨宗本。
! Y2 Z6 B* o4 L" i  `( V0 e朱温正欲再攻凤翔,忽得河中军报,李克用接受李茂贞请求,趁朱温大军入关中,派兵一举夺了阳平关,攻下晋州,威胁河中。朱温大惊,率军东撤,又不愿退出关中,便驻军三原,以观四方。 0 o5 B: n- f1 f, _9 X6 i# t% H
凤翔城中见暂时无险,即开城启关,城内外顿时活跃起来。此时京师无天子,却百官具备,班行完整。凤翔城中天子驾下无宰相,大臣,只有几名文吏词臣,就如当年僖宗在兴元时相仿。韩全诲也就仿效田令孜手段,安排卢光启为“权勾当中书事”这“勾当”二字竟成了官称,至大宋朝尚在沿用。卢光启一人独行宰相职能,又提了几名未入流的小吏充当司局,小朝廷开始运转。 / a5 T$ Q5 ?/ I4 ]* V6 n2 ]
新任左拾遗韦贻范原是李茂贞府中一名胥吏,被李茂贞推荐为朝官。他知李茂贞恨崔胤投靠汴方,就上表曰:“贼臣崔胤,缪庸下材。潜结外镇,逼迫乘舆。”建议将崔胤问罪正法。昭宗知道韦背后有李茂贞支持。将奏章批了一个“详议”,推给翰林学士、知制诰韩偓办。韩偓奏道:“崔公虽落宰相之职,仍是大臣,何可称贼。但缘君臣悬隔,难秉圣命,宜将留守诸相公皆落平章事,各守本官。至如问罪云云,无非虚言,遣谁施行?徒招疑忿,无俾国是。可暂且含容,以待将来。”昭宗明白韩偓之意,遂下诏旨,宣布撤消崔胤宰相职务,圣旨道:“四居极位,一无可称,”“无功及人,为国生事。”给崔胤勾了一个糊涂脸谱。同时将长安城中裴枢等人的相职也皆落下,准备在凤翔城中置备宰相,以行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046章 债相情急抛孝道 学士义愤拒草麻
3 X# m5 Q2 E6 s( p, k% R& Q" o8 t( n* t- j3 d! G2 j: U9 B8 k* _
崔胤被免去宰相头衔,在百官中说话的分量就轻了。他叮嘱家人照料好众客人,自带仆从策马直奔三原,求见朱全忠。他说:“明公若不急取凤翔,恐怕车驾被劫往西川,局势就难以收拾了。”朱温笑道:“王八与茂贞决难合作,若皇上入川,茂贞便成了看门犬,他如何肯放天子入蜀?倒是另有一忧,长安城池太大,兵卫不足,恐怕列位遭人强劫。崔大人可将百司迁往华州,本帅也好一尽地主之宜,即便是百官薪傣,也可由本道支借,不是公私皆便吗!”崔胤听了,一时估掂不出后果利害,只得当埸表示感激,当下朱全忠在帐中设席款待崔公,极尽海陆之珍。崔胤饭后匆匆返长安,与裴枢商议,率先将各自家族迁往华州。此时百官晚间仍不敢返舍,俱在永宁坊借宿,也不用一一动员,便在汴军护送下,载着金银细软而行。纵然有人想趁出城之机中途投奔凤翔,谁敢冒险出头,竟一致迁华,无人仃滞。百司原在华州旧地又成了新居,这样,帝国首都再次成了既无天子又无百官的空都。朱温想,看你凤翔如何成为朝廷。 . O$ c% ~- n5 y6 p8 E% O$ }
皇上犹如蜂王,有极大的生殖能力,只要有皇上,那愁无臣僚?秦宗权、董昌称帝,即时就六部俱备,九卿齐设,况且昭宗还是四海都承认的共主。不过说来也惨,秦、董虽是“潜伪”之主,却能按他们本人的意愿任命自己的臣子,而作为堂堂大唐天子的昭宗皇帝却没有这份自由,他的大臣人选要由韩全诲安排。
$ H% \( P; f4 V. q3 i韦贻范从左拾遗的位子起步,不几天就升迁至中书舍人,成为起草政府公文的要员。但再往上升,就成了部一级内阁成员,这就需要投入大本钱了。但由于前期花销,已经囊中羞涩。亲吏刘延美说道:“大人何不向富商借贷,求一肥缺,何愁无钱还贷。只这中书舍人,徒有好听名声,何时才得有钱。”韦遂委托刘延美出外活动。 6 |2 a# ]! D# b* z9 e- [9 D
刘延美自有门道,打出总后台李茂贞的招牌,很快借来一大笔钱,打点宦官。不几天,韦贻范被宣布为凤翔城中第一位宰相。于是门庭若市,军营子弟,商贾之族,只要略识几个字,都来行贿求官。韦贻范不问科弟出身,一一登记在册,答应按“资”授官。   m/ t* x$ f% [
唐代废除六朝以来的九品中正法,专以“秀才”“进士”等科目取士。初时秀才高于进士科,后来取消秀才科,统称进士。皇上高兴时另开特科,如博学鸿词等。中式者称为及第,谓之“出身”,取得作官资格。官职从低位升高位,共分九品,每品各有正,从,共十八级。自四品再分上、下,那等级就更多了,以上就是“阶级”。看来“出身”、“阶级”这两个词,在古人的履历表上也是早就有的,不过与现代用法大不一样。那时平头百姓既无“阶级”,也无“出身”。除了朝廷吏部所管理的这些正式官员之外,有更多的吏员,称之为流外官,是不入流品的,一般不能转入流内,泾渭分明。 6 K' k6 J' P# [/ d
眼下凤翔城内因急需官员,那能分流品,依阶级?全乱了套,使大批农、商杂流进入官僚阶层,品官优越性已经丧失,情况比各方镇还乱,因为各方镇主帅以主人身份执政,用本镇财赋养士,当然就用不着受贿授官了。 6 y) b  Y8 ^# k  Q$ t$ D% U$ e
这日,李茂贞大宰牛羊,请皇上赴宴。宰相、学士分坐帝侧,中尉、枢密使对席,出岐王府细乐歌伎侑酒。韩全海欲使皇上开颜,借花谢佛,频频向皇上敬酒,自己也喝得大醉,被亲随扶了回去,李茂贞亦佯醉拥妓而离席。昭宗海量,仗着酒胆,对韦贻范说;“汝是何出身,何以得至宰相?”韦道:“蒙圣上特恩”。皇上乜眼道:“朕尚不识汝,何来特恩!”贻范装作未曾听清,举杯献酒。皇上用手挡开,又道:“朕且问你,朕缘何巡幸至此。”贻范道:“臣一向外任,不知朝中之事!”皇上道:“你忒能钻营,何事不知!”韦低头不语。帝却更来劲,励声说:“汝既非道进取,名为宰相,就应正道为官,遵法办事。不然,朕必用祖宗之法办汝!”贻范心说:若由得你,我也到不了今日。便一幅涎皮神情看着昭宗。
5 ]. A3 |- ?- F, ?& y, u昭宗气急,自语道:“此贼人需打四十大棒。”韦贻范突然离席,将皇上面前金杯酌满,举杯跪进皇上。皇上不饮,贻范身躯前探,金杯直擦皇上面颊,满场皆仃杯注目。只见皇上仰身避让,椅斜欲倒,韩偓上前揽过金杯,喝令黄门:“宰相醉矣,上醒酒汤。”一埸较量这才仃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韦贻范列了一份用人名单,传给中书舍人姚泊,草奏取旨。不料老母突然去世。韦相归宅理丧,只得递了因忧辞职的奏折。皇上正与韩偓议论酒席之事,韩偓谏道:“陛下既知贻范乃是胥吏小人,何苦与他认真生气,空招凌辱。”昭宗道:“贻范遭丁忧解职,正可以卿代之。”韩偓连忙推辞:“我在承旨位置上,可以经常在皇上左右。遇事也可替皇上支梧一番,若到了宰相位置,反倒与皇上疏远了,又得与茂贞,全诲辈直接周旋,产生不合,还得陛下调解庇护。陛下可遵从礼制,不要轻易起复贻范便了。” 2 f3 E: L; U8 ]9 W4 x4 @. D
原来这“起复”二字,大有文章。按封建礼法,臣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能任职。这期间内,如果朝廷觉得需要此人任职,就由皇上下特旨命令该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出来任职,称之为“夺情”“起复”,也就是国家剥夺了该员尽孝道的亲情!也可称之为忠孝不能两全吧,我们的封建礼法和封建制度就是这么完美的结合。当然实际这中间是有很多交易。但也有的大员坚持三年内守制(孝)不出,以博取更大名声,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不过大多数人在皇上下了第一道起复诏书时,往往再上表章表示不愿夺情,这样皇上还得下第二或第三道诏书,该员才表示不得已而接受,恰到好处。反正朝廷有的是人力和时间来办这类关系到大道的正事。
5 x* w2 V, r$ S5 W' ]6 V6 B# G这韦贻范丁忧在家不到三天,家中已是人满为患,真吊孝的少,催债和要求兑现官职的为多,韦只好去求四贵,以谋早日起复。宦官也很顺利地拿到了皇上签字的中书省报告,转交中书省办理。当中书省的承办人兴冲冲地拿着御批报告来到翰林院,求取正式起复诏时,我们的翰林承旨韩偓在报告上批道:“韦贻范遭丁忧未及满月,骤求起复,实骇物听。”拒绝起草诏书。承办人道:“学士莫拿脑袋开玩笑。”韩偓不搭理,在侧厅解衣午睡,承办人只得走了。第二天早晨,官员们都到中书堂列班,准备听敕使宣读起复诏令,就便参拜韦相公,只见黄门空手走来道:“学士不肯草麻,无诏可宣。”官员们顿时紧张起来。李茂贞得讯大怒,闯进宫质问皇上:“陛下批准了奏章,而学士竟拒绝写诏书,这不是反了吗!”皇上摊手道:“卿等奏请宰相起复,我照批,学士认为不适,他们有他们的原则,有权批麻驳回,这也是祖宗前规,我也没办法强他们。爱卿还是为朕顾点体面,不要太使朕为难。”李茂贞一时弄不明白委曲,只得暂退,余怒未息。 ) @0 B" O1 G! s
李茂贞的判官苏俭劝茂贞息怒,并向他讲了一些礼法和旧例,李茂贞直至中书省对官员们说:“我也不知书生礼数,上了韦的当。”令各自散了,不得再上奏。韩全诲觉得犯不着因此事与昭宗闹僵,也装聋作哑,只苦了韦贻范,也不敢再找韩全诲,只得绕圈子去求老主子,李茂贞怒道:“再摧,把他发配到陇上去!”韦只得停止活动。摧债人更急了,日夜逼迫刘延美,刘延美无法脱身,自缢而死。 7 J4 c0 Z0 a3 t" V+ f: M$ r6 \
韦贻范毕竟是李茂贞、韩全诲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好歹还能滥竽充数。二个月后,韩全诲又讨得一道圣喻,趁韩偓休沐日,另一学士姚洎起草了宣麻。贻范也不敢迟疑,只写了谢恩表,第二天便到中书堂上班了。 4 q9 H( i" n) g. _
朱全忠在三原遥控三军,派朱友宁一部增援河中。并声言朱温率中军随后便到。河中军原以为李克用亲自出马,有些怯敌,但晋方一直未增兵,双方胶着。现在听说朱大帅要来,士气大振。氏叔琮遂与朱友宁分两道向晋营反攻。周德威军中本来粮秣不足,见汴军攻势凶猛,便与李存信拔营而退。汴军追击,晋军且战且退,汴军不觉深入晋地百余里。
2 S- J; O# V1 s) s氏叔琮道:“观晋军撤退,尽走山道,象是惧怕与我们接战,可见其边境空虚。我们且分番前进,步步为营,沿大道直压晋阳,可好!”朱友宁也是喜功的,遂一面向朱温大营报告军情,请求后续支援。一面向晋阳开来,沿途皆无大军抵抗,只到晋阳城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韦贻范列了一份用人名单,传给中书舍人姚泊,草奏取旨。不料老母突然去世。韦相归宅理丧,只得递了因忧辞职的奏折。皇上正与韩偓议论酒席之事,韩偓谏道:“陛下既知贻范乃是胥吏小人,何苦与他认真生气,空招凌辱。”昭宗道:“贻范遭丁忧解职,正可以卿代之。”韩偓连忙推辞:“我在承旨位置上,可以经常在皇上左右。遇事也可替皇上支梧一番,若到了宰相位置,反倒与皇上疏远了,又得与茂贞,全诲辈直接周旋,产生不合,还得陛下调解庇护。陛下可遵从礼制,不要轻易起复贻范便了。” + `" O9 }3 [6 _5 J& b, y' Z: [
原来这“起复”二字,大有文章。按封建礼法,臣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能任职。这期间内,如果朝廷觉得需要此人任职,就由皇上下特旨命令该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出来任职,称之为“夺情”“起复”,也就是国家剥夺了该员尽孝道的亲情!也可称之为忠孝不能两全吧,我们的封建礼法和封建制度就是这么完美的结合。当然实际这中间是有很多交易。但也有的大员坚持三年内守制(孝)不出,以博取更大名声,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不过大多数人在皇上下了第一道起复诏书时,往往再上表章表示不愿夺情,这样皇上还得下第二或第三道诏书,该员才表示不得已而接受,恰到好处。反正朝廷有的是人力和时间来办这类关系到大道的正事。 9 M3 ^7 s: J3 S7 u& m
这韦贻范丁忧在家不到三天,家中已是人满为患,真吊孝的少,催债和要求兑现官职的为多,韦只好去求四贵,以谋早日起复。宦官也很顺利地拿到了皇上签字的中书省报告,转交中书省办理。当中书省的承办人兴冲冲地拿着御批报告来到翰林院,求取正式起复诏时,我们的翰林承旨韩偓在报告上批道:“韦贻范遭丁忧未及满月,骤求起复,实骇物听。”拒绝起草诏书。承办人道:“学士莫拿脑袋开玩笑。”韩偓不搭理,在侧厅解衣午睡,承办人只得走了。第二天早晨,官员们都到中书堂列班,准备听敕使宣读起复诏令,就便参拜韦相公,只见黄门空手走来道:“学士不肯草麻,无诏可宣。”官员们顿时紧张起来。李茂贞得讯大怒,闯进宫质问皇上:“陛下批准了奏章,而学士竟拒绝写诏书,这不是反了吗!”皇上摊手道:“卿等奏请宰相起复,我照批,学士认为不适,他们有他们的原则,有权批麻驳回,这也是祖宗前规,我也没办法强他们。爱卿还是为朕顾点体面,不要太使朕为难。”李茂贞一时弄不明白委曲,只得暂退,余怒未息。 ; h5 b: A4 e% @/ f- f+ o' a
李茂贞的判官苏俭劝茂贞息怒,并向他讲了一些礼法和旧例,李茂贞直至中书省对官员们说:“我也不知书生礼数,上了韦的当。”令各自散了,不得再上奏。韩全诲觉得犯不着因此事与昭宗闹僵,也装聋作哑,只苦了韦贻范,也不敢再找韩全诲,只得绕圈子去求老主子,李茂贞怒道:“再摧,把他发配到陇上去!”韦只得停止活动。摧债人更急了,日夜逼迫刘延美,刘延美无法脱身,自缢而死。 $ g: K9 j9 M% p6 j5 G8 B
韦贻范毕竟是李茂贞、韩全诲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好歹还能滥竽充数。二个月后,韩全诲又讨得一道圣喻,趁韩偓休沐日,另一学士姚洎起草了宣麻。贻范也不敢迟疑,只写了谢恩表,第二天便到中书堂上班了。
7 x/ y# @; z: f7 d朱全忠在三原遥控三军,派朱友宁一部增援河中。并声言朱温率中军随后便到。河中军原以为李克用亲自出马,有些怯敌,但晋方一直未增兵,双方胶着。现在听说朱大帅要来,士气大振。氏叔琮遂与朱友宁分两道向晋营反攻。周德威军中本来粮秣不足,见汴军攻势凶猛,便与李存信拔营而退。汴军追击,晋军且战且退,汴军不觉深入晋地百余里。
6 `/ n1 r" ]) N9 M, U  K氏叔琮道:“观晋军撤退,尽走山道,象是惧怕与我们接战,可见其边境空虚。我们且分番前进,步步为营,沿大道直压晋阳,可好!”朱友宁也是喜功的,遂一面向朱温大营报告军情,请求后续支援。一面向晋阳开来,沿途皆无大军抵抗,只到晋阳城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韦贻范列了一份用人名单,传给中书舍人姚泊,草奏取旨。不料老母突然去世。韦相归宅理丧,只得递了因忧辞职的奏折。皇上正与韩偓议论酒席之事,韩偓谏道:“陛下既知贻范乃是胥吏小人,何苦与他认真生气,空招凌辱。”昭宗道:“贻范遭丁忧解职,正可以卿代之。”韩偓连忙推辞:“我在承旨位置上,可以经常在皇上左右。遇事也可替皇上支梧一番,若到了宰相位置,反倒与皇上疏远了,又得与茂贞,全诲辈直接周旋,产生不合,还得陛下调解庇护。陛下可遵从礼制,不要轻易起复贻范便了。”
% u! N7 ~, e8 P原来这“起复”二字,大有文章。按封建礼法,臣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能任职。这期间内,如果朝廷觉得需要此人任职,就由皇上下特旨命令该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出来任职,称之为“夺情”“起复”,也就是国家剥夺了该员尽孝道的亲情!也可称之为忠孝不能两全吧,我们的封建礼法和封建制度就是这么完美的结合。当然实际这中间是有很多交易。但也有的大员坚持三年内守制(孝)不出,以博取更大名声,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不过大多数人在皇上下了第一道起复诏书时,往往再上表章表示不愿夺情,这样皇上还得下第二或第三道诏书,该员才表示不得已而接受,恰到好处。反正朝廷有的是人力和时间来办这类关系到大道的正事。 & i( a2 L: k6 z9 v6 `  Y9 Y1 l, G
这韦贻范丁忧在家不到三天,家中已是人满为患,真吊孝的少,催债和要求兑现官职的为多,韦只好去求四贵,以谋早日起复。宦官也很顺利地拿到了皇上签字的中书省报告,转交中书省办理。当中书省的承办人兴冲冲地拿着御批报告来到翰林院,求取正式起复诏时,我们的翰林承旨韩偓在报告上批道:“韦贻范遭丁忧未及满月,骤求起复,实骇物听。”拒绝起草诏书。承办人道:“学士莫拿脑袋开玩笑。”韩偓不搭理,在侧厅解衣午睡,承办人只得走了。第二天早晨,官员们都到中书堂列班,准备听敕使宣读起复诏令,就便参拜韦相公,只见黄门空手走来道:“学士不肯草麻,无诏可宣。”官员们顿时紧张起来。李茂贞得讯大怒,闯进宫质问皇上:“陛下批准了奏章,而学士竟拒绝写诏书,这不是反了吗!”皇上摊手道:“卿等奏请宰相起复,我照批,学士认为不适,他们有他们的原则,有权批麻驳回,这也是祖宗前规,我也没办法强他们。爱卿还是为朕顾点体面,不要太使朕为难。”李茂贞一时弄不明白委曲,只得暂退,余怒未息。
$ _. a. f5 v' H! a9 a) K李茂贞的判官苏俭劝茂贞息怒,并向他讲了一些礼法和旧例,李茂贞直至中书省对官员们说:“我也不知书生礼数,上了韦的当。”令各自散了,不得再上奏。韩全诲觉得犯不着因此事与昭宗闹僵,也装聋作哑,只苦了韦贻范,也不敢再找韩全诲,只得绕圈子去求老主子,李茂贞怒道:“再摧,把他发配到陇上去!”韦只得停止活动。摧债人更急了,日夜逼迫刘延美,刘延美无法脱身,自缢而死。 / \+ z( b5 \/ H4 j8 b0 k
韦贻范毕竟是李茂贞、韩全诲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好歹还能滥竽充数。二个月后,韩全诲又讨得一道圣喻,趁韩偓休沐日,另一学士姚洎起草了宣麻。贻范也不敢迟疑,只写了谢恩表,第二天便到中书堂上班了。
" a4 ]8 `. b0 q, \0 }朱全忠在三原遥控三军,派朱友宁一部增援河中。并声言朱温率中军随后便到。河中军原以为李克用亲自出马,有些怯敌,但晋方一直未增兵,双方胶着。现在听说朱大帅要来,士气大振。氏叔琮遂与朱友宁分两道向晋营反攻。周德威军中本来粮秣不足,见汴军攻势凶猛,便与李存信拔营而退。汴军追击,晋军且战且退,汴军不觉深入晋地百余里。
" v6 S* p- e! m) R氏叔琮道:“观晋军撤退,尽走山道,象是惧怕与我们接战,可见其边境空虚。我们且分番前进,步步为营,沿大道直压晋阳,可好!”朱友宁也是喜功的,遂一面向朱温大营报告军情,请求后续支援。一面向晋阳开来,沿途皆无大军抵抗,只到晋阳城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韦贻范列了一份用人名单,传给中书舍人姚泊,草奏取旨。不料老母突然去世。韦相归宅理丧,只得递了因忧辞职的奏折。皇上正与韩偓议论酒席之事,韩偓谏道:“陛下既知贻范乃是胥吏小人,何苦与他认真生气,空招凌辱。”昭宗道:“贻范遭丁忧解职,正可以卿代之。”韩偓连忙推辞:“我在承旨位置上,可以经常在皇上左右。遇事也可替皇上支梧一番,若到了宰相位置,反倒与皇上疏远了,又得与茂贞,全诲辈直接周旋,产生不合,还得陛下调解庇护。陛下可遵从礼制,不要轻易起复贻范便了。”
1 H5 \% ~4 N  }# T  D1 M: N: S. b2 w原来这“起复”二字,大有文章。按封建礼法,臣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能任职。这期间内,如果朝廷觉得需要此人任职,就由皇上下特旨命令该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出来任职,称之为“夺情”“起复”,也就是国家剥夺了该员尽孝道的亲情!也可称之为忠孝不能两全吧,我们的封建礼法和封建制度就是这么完美的结合。当然实际这中间是有很多交易。但也有的大员坚持三年内守制(孝)不出,以博取更大名声,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不过大多数人在皇上下了第一道起复诏书时,往往再上表章表示不愿夺情,这样皇上还得下第二或第三道诏书,该员才表示不得已而接受,恰到好处。反正朝廷有的是人力和时间来办这类关系到大道的正事。 & F9 @8 q/ S5 C7 w" \4 h- u
这韦贻范丁忧在家不到三天,家中已是人满为患,真吊孝的少,催债和要求兑现官职的为多,韦只好去求四贵,以谋早日起复。宦官也很顺利地拿到了皇上签字的中书省报告,转交中书省办理。当中书省的承办人兴冲冲地拿着御批报告来到翰林院,求取正式起复诏时,我们的翰林承旨韩偓在报告上批道:“韦贻范遭丁忧未及满月,骤求起复,实骇物听。”拒绝起草诏书。承办人道:“学士莫拿脑袋开玩笑。”韩偓不搭理,在侧厅解衣午睡,承办人只得走了。第二天早晨,官员们都到中书堂列班,准备听敕使宣读起复诏令,就便参拜韦相公,只见黄门空手走来道:“学士不肯草麻,无诏可宣。”官员们顿时紧张起来。李茂贞得讯大怒,闯进宫质问皇上:“陛下批准了奏章,而学士竟拒绝写诏书,这不是反了吗!”皇上摊手道:“卿等奏请宰相起复,我照批,学士认为不适,他们有他们的原则,有权批麻驳回,这也是祖宗前规,我也没办法强他们。爱卿还是为朕顾点体面,不要太使朕为难。”李茂贞一时弄不明白委曲,只得暂退,余怒未息。 3 T1 w% K" x& v: r
李茂贞的判官苏俭劝茂贞息怒,并向他讲了一些礼法和旧例,李茂贞直至中书省对官员们说:“我也不知书生礼数,上了韦的当。”令各自散了,不得再上奏。韩全诲觉得犯不着因此事与昭宗闹僵,也装聋作哑,只苦了韦贻范,也不敢再找韩全诲,只得绕圈子去求老主子,李茂贞怒道:“再摧,把他发配到陇上去!”韦只得停止活动。摧债人更急了,日夜逼迫刘延美,刘延美无法脱身,自缢而死。 3 v! l  I/ v: u7 i9 G5 g
韦贻范毕竟是李茂贞、韩全诲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好歹还能滥竽充数。二个月后,韩全诲又讨得一道圣喻,趁韩偓休沐日,另一学士姚洎起草了宣麻。贻范也不敢迟疑,只写了谢恩表,第二天便到中书堂上班了。
/ J) l; I1 u7 ~( B  o0 ?9 Y! x朱全忠在三原遥控三军,派朱友宁一部增援河中。并声言朱温率中军随后便到。河中军原以为李克用亲自出马,有些怯敌,但晋方一直未增兵,双方胶着。现在听说朱大帅要来,士气大振。氏叔琮遂与朱友宁分两道向晋营反攻。周德威军中本来粮秣不足,见汴军攻势凶猛,便与李存信拔营而退。汴军追击,晋军且战且退,汴军不觉深入晋地百余里。
/ Z9 x" c5 S: x$ x0 F6 m( `; X氏叔琮道:“观晋军撤退,尽走山道,象是惧怕与我们接战,可见其边境空虚。我们且分番前进,步步为营,沿大道直压晋阳,可好!”朱友宁也是喜功的,遂一面向朱温大营报告军情,请求后续支援。一面向晋阳开来,沿途皆无大军抵抗,只到晋阳城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047章 氏叔琮晋祠建辕 李敕使维扬传诏
9 C6 Z6 p- l" O8 z0 `! T* r2 d( k
* x6 `. b% z! t6 v6 S% z% L3 K汴军兵临城下,李克用非常紧张。此时周德威,李存信大军因走的全是山路,此时尚未进太原,城中兵少将寡,李克用亲自上城巡防。直到第三天,周德威等绕道西山,自北门而入,城内稍安。但汴军却仅在西门扎营,并未猛烈攻城。 : {$ E) z# N8 K: b2 m
前两次汴军攻晋,氏叔琮都参与了,但因有葛从周等诸多大将,氏叔琮不得自恣其能,未能立大功,心有不甘。此次自己独绾重任,又有朱温亲在河中作后盾,晋人已丧胆,成功在望。他将行辕安在晋祠,每日骑上高头大马,身穿宽松官袍,带朱友宁沿城巡视,那种优越的姿态与城头李克用身着铁甲,疲惫不堪的形容一对比,更使汴军士气大振。巡视已毕,下令攻城,他即拔转马头,回到晋祠,在难老泉洗浴一番,设酒高会。他并不要求军士死攻,只展示军威,欲使李克用弃城而去,以收轻取之功。 4 _) h' S& J& j7 J2 |9 l7 h
李克用也确有撤退念头。他招亲密将领谋划战守之策,嗣昭,嗣源,存璋等皆激昂陈词,愿与城共存亡。李存信主张撤退:“大军在晋绎之战,损失惨重,三公子遇难,士卒寒心,沿途逃散。现在兵寡地蹙,粮秣有限,守此孤城,难以持久。朱全忠近在蒲城,倘若其再调大军,筑垒穿壕,作长围之策,我们想走也难了。不若乘彼人骄懈,北走平城,休兵养士,再图进取。”众人见说,皆茫然无对,克用罢会。 + ]0 A' |& j  v6 c1 ^
刘夫人屏除左右,对克用说:“存信这牧羊娃,知甚大体。大王常笑王行瑜轻弃其城,死于人手。今日如此危迫,一旦出城,你能保中途无虞!且早年你我夫妻在鞑靼,受人冷落,几被暗害,要不是黄巢入关,圣上起用,那得机会走出沙漠!”克用这才定心守城,传令。再有轻言撤退者,以煽动军心论,斩无赦。 ! a2 q5 L4 {0 `' P' M' Q
几天后,二弟克恭从代北率部进入太原,说:“太原就是我的墓穴!”表示要与太原共存亡,军心稍安。 + x) H( _* {& l( m$ O4 L
朱温心系两端,在河中按兵不动,期望氏叔琮能独立成功,然后返旅向西,何愁凤翔不降。那知天不厌乱,太原地区瘟疫爆发,军营中疫情更甚,氏叔琮望天长吁,下令撤军,安排后卫。李克用却不敢下令追击,只是开启城门,舒散休整。 ; {+ ^4 L$ ?; q# Y
这真是别人打到家门口,也不还手,李克用当年的威风那儿去了?那支百战百胜的沙陀铁骑如何也不见威风了?李克用本人也在思考此事。
! r  n2 |# u* f- D( Z! F9 j当年沙陀酋长朱耶赤心虽然立功于中原,入皇家属籍,但其绝大部分时间仍是在塞外,以游牧民固有的方式生活,散漫随性。其军事骨干也不治产业,受部民贡献。李克用带兵,战时军令极严,其组织性有过其父辈处。无战时则军纪松懈。军行之处,侵扰平民是常有的事。幕客中有劝李克用整顿军纪者,克用说:“现在四境都在招募英雄,管理严了,勇士们不都流散了吗!”这样,岂能得民心。
& g& ]- F8 K" y3 i  |克用凭着这支沙陀铁骑四处征战,但却未制定整体战略,不是帮人打抱不平,就是因私忿而与人争斗,虽然屡屡获胜,但对其政权的稳固并无帮助。而士兵们乐于在境外作战,趁机掠夺,满戴而归,愈成骄侈之性。李存孝因骄傲而死,亦有李克用纵容之过也。
, M! X# O7 O2 N1 o  L9 u李克用风光一阵,进关中,克邠州,出飞狐,夺幽燕,下晋绛,服河中,都得而不取,尽做赔本买卖。帮郓兖抗汴宋,更是劳而无功,撕杀十多年,也未增一寸土。 , i4 r! ]3 T, @: j
反观朱温,初得滑台,即自兼节度使,后每得一地,必经营而不失,取郓州河中等重镇更是自兼节度使而毫不谦让。其对部属控制的手段,更非克用可比,倚信亲爱如朱珍,一有坐大之势,亦决杀无疑,不效克用杀了李存孝又作女儿悲。
/ s, e( |5 S6 u( j! v* T更有一层,克用一律以武人治地方,而朱温以士人为刺史,刺史得以“专达”,可直接向他上书言事,节度使不得干涉。又广行屯田,更加上张全义等在后方大生产,虽征战不息而军需不缺。太原则无粮储,无法进行大的军事行动,此双方势力消长之关键也! 1 s2 a8 d" m3 T4 K4 Y
现在,李克用在山以东、河以西俱无立足之地,进攻成为防守,每每在自已地盘上作战,士兵再欲掠劫,难道抢自家的不成,战斗力便日见低落。李克用忧心忡忡,出题一道,令谋士作出对策,题目为:“不贮军食,何以聚兵;不置刀甲,何以克敌;不修城池,何以御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