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女堤萦上书救父
) F7 q. S3 Q6 B, ^. Y8 G& [! |3 o
作者:车水" s7 `' a2 P( X% D& Y, C9 \: q/ q" h
0 k7 F/ I9 c9 e9 }3 {: P$ G
7 s3 i- s5 E( }' v7 M) P% Q 汉高祖刘邦以恢宏豁达的大才,居马上而取天下;汉文帝刘恒临庙堂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景之治”。 / R; c' _1 @7 J) }! E: K8 g7 J
|( N$ y# I7 f" G8 |4 G+ D" ^ 特别是汉文帝的法治思想,新颖而进步。他念念不忘:“宰天下者应居心仁慈,务在宽厚,吏安其位,民乐其业,不移过于下,不归福于己,无罪之父母,妻子、兄弟、子女不应受到连坐。”更是由于缇索上书救父,使他大动悲悯情怀,而废除了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的“肉刑”和连坐亲属的法律,使法治精神,跃升到一崭新的境界。
3 [! O& J0 i' |& c2 y' `$ V+ N. G! ]4 x& O3 K& R0 Y
缇萦的父亲是齐王府管理仓库的主管,复姓淳于,名意。人们有时也称他为“太仓令”、“太仓公”或“淳于公”。 / _* J1 s, d3 l. z1 N
/ s5 G+ K" r: q
淳于意自幼喜欢钻研医道方术,对于《黄帝内经》、扁鹊的《脉书》,都有深入的研究,担任太仓令后,由于职务清闲,又得当时名医公仆阳庆的真传,使他的医术突飞猛进,虽然非正式的悬壶济世,却救人无数,渐渐有些小名气。 8 X0 A/ l! ?5 T8 g- c# v6 Q7 r" `: O
" ]3 q( p4 z. C# c3 W 凡是有点本领的人,多半都有点梁骛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一类人。他替人看病是属于业余性质,全凭兴趣之所至,不顾病人的要求,一般人自然无可奈何,但有头脸的人则怀恨在心,一心想报复。
6 x; @0 { w2 X; _
( Z. u: R+ W5 k( l$ g. \ 有一次无意间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往长安接受审判。
: \9 y, F: n/ {9 W9 y3 M* Q5 v! C6 { G+ E, F/ n
汉文帝提倡节俭,贪污读职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在脸上刺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 c& e0 j% L: }/ T3 y% b
; K" T/ ^, a, G5 c w; S& B5 F# p 所谓全家大小,尽皆女流之辈,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长女、次女业己出嫁,只剩下三个女儿在家。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
( l6 A; E" W: A0 Y
& Z8 n1 t3 [) O6 P; O$ X! \# k 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官为奴,以赎父罪。 5 m9 @- P1 ]8 l# m7 @
; y5 n4 b/ _8 |, e. K, U# w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是汉文帝十三年秋天的事。
1 K$ Y4 ~1 v$ |7 S' l0 ~- w# X0 q N" `
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深宫中,年仅15岁的、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走进大牢。 8 d U$ X# m7 K2 i
8 g) u: H0 H9 C" D
还在路途中,淳于意就反复检讨自己的言行,发觉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气惹出的祸端,因此利用投驿站的休息机会,着实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而缇萦也反复思索,写好了上书皇帝的状纸。 $ _/ S8 u" C" k, ]2 K% \( p' R
% B/ s! S, d& h4 X) Q0 J9 ~
然而这个只有十五岁的乡间女孩到长安市后,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前立即觉得的手足无措,投诉无门,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东钻西碰,始终不得要领。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最近皇帝会外出打猎。 1 I% S5 s1 K7 [, E& [/ k
8 b4 B# L% j( r Y2 j/ U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很明显、困难重重。试想皇帝出猎,必定是车骑络绎,旌旗蔽空,随从如云,行动如风驰电掣,一个弱女子要想犯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 B, b6 O2 z6 X `: z& ^% A
. E' r8 ?$ c: F3 E 另外,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绊阻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举动,惟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立即格杀,什么上书救父,都成了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
. @& N# B+ G5 t' h2 ?2 ?0 p
6 b& y$ b. A. M v( c V3 e F 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这场面很有些悲壮的成分。
# k: [6 \6 x( O4 V* v6 @( g+ n. K- s' u o
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左右武士象拎小鸡一样,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弱女子,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的心念,立即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不许为难她。 0 k$ G- g: M) @ t! z7 u1 R
7 o* m8 L' Q+ C1 L0 G 状纸上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人为官家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 a- A5 x. b0 r
( w+ T3 ?+ m' ? 汉高祖总计有八个儿子,吕后砍砍杀杀,薄姬带着当时年仅八岁的儿子刘恒(汉文帝),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十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忧患中成长的岁月,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如今贵为天子,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权治理国家。
' z! L6 d9 Z; _9 d: e- W0 c1 O/ X
/ d2 s. Z) f `5 l( | 阅罢书状,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不就是当年自己仓惶离京时的化身吗?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于是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刑罪,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诏书: 3 V+ \& B6 S3 U3 O& V+ o
4 O3 y+ L X' [- d- h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肽,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8 T2 @) @7 M* X
0 c. F9 ^7 n+ w: G" F1 T0 R 淳于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从此痛改矜持作风,专心济世救人,病人上门,随到随看,视病犹亲,殷勤周到,赢得口碑载道,而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更是传遍宇内,留下千古美名。( c2 g$ C$ H5 a, w1 y
- z' k3 w3 l$ L% C+ b
一代女文豪班昭6 j! y# j4 e! X/ T+ N
8 p1 ^6 P1 S; w; \, }# d' r$ G" |作者:车水
& H. r1 D; Q4 T- a b' E) t6 u7 C
' R# A3 U- B9 n
5 y* w, I# b. f ^" ^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9 Z" n2 I# ^$ L* b5 v" n
' {) s$ o9 P" u* C/ f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 Y; k+ N# f1 v x( `2 B! |4 G7 I$ K' t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 k6 x; V! U, x
$ @+ @9 F* T$ \( [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0 e8 D" s# O( i1 R# _& x: k5 M) E0 j' @$ \4 n2 @# v! `) j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 C# b7 i. f0 \' c, g! K7 X( ?+ L/ b6 Y* ?6 R' Z6 L
《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 w( S) O) W9 D5 i; A! n. Q$ ^# ]' H: E- _8 g( T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 . |( @ i. M3 l% \. }: J
2 e) s0 q0 Y& m! _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妄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候,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1 t/ ?1 A2 [6 y3 p* @
, f& U% j- q9 h/ X# {- a7 x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8 F" }2 Y8 z6 m: J) l# ]: T( c m
% l: x9 D& ]' B' u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 }+ }# T7 I; L. N' z
- z! B* }% a3 y( {3 F, i8 A0 V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
! x0 o5 Y6 {- D: U* a% w- G, P9 @: ]. P" K/ L0 `" ^9 l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6 n4 K! ~' ]4 o4 E5 w& @: g( ^
: v% k, E) B7 [+ L h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 , t3 r( M: K# {" l! Y) b) |
, [' G6 a6 r2 B5 M, t3 i- w, j
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 e# i J0 w$ c$ W7 r1 Y! V* ?6 B7 d: A! ]1 v1 ]; Q! l/ z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1 M! ~2 o+ q( o0 a3 p! V: h' d1 Q W( u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 ?! b: t7 Y# I5 u* j5 X
5 S- F/ O5 n/ D) B# M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 z# m9 b! ]& ~9 Q4 V5 b' l; ]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漳,生女曰弄瓦。”
, J6 m1 K& X& ^9 \. ^
* t) y, H0 O& Y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份。 : c1 d* c2 ?6 I. x7 M: k
9 Q6 s! u [1 r# w$ J( F( i! Y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 l: e3 w9 N3 z
" Q! Y' [: [; w Y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8 p# i v m1 I: x0 `3 }
" K4 m; h6 N' u7 A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1 o8 l: @& [8 b9 J5 b
0 V/ ?' R( N: }" B) f5 W W H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恩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 R/ l# u6 a& R. q$ e: ~4 @
H, p- \" C( e2 [* P8 c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 |: R& `8 q0 t/ b9 \0 K# s9 t; i: q: _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3 ^: l$ w8 j7 q/ x5 I. | ?9 z. Q& R3 |1 Y& X9 ^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孝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祜嗣位为孝安帝,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 C" r! H: g$ ?& j0 Z; j. q- F9 n
; f1 ^& M: V0 V! ]. C% M$ M* k9 ~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明帝,四十八岁,再次是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4 S' a$ P7 \7 c7 t1 b
! }" S1 e' p+ I7 x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坞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 a4 |4 ]1 g- w: Z* m. \- |$ ` e3 F& Q+ b2 z% w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 z7 J. E$ B+ o( U8 a8 F) H
" Z+ h" ]. E3 s* L9 X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儿子曹成被封为关内侯。- g$ x, N2 }* J/ l% @7 M v2 u' B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V- ~/ k+ j3 E/ K) p0 t6 L# e5 x
: J( Y/ y( u6 Z A# D
作者:车水( O4 d* I7 o6 A! r7 Q" x. R6 K3 k
M$ M2 w% \3 U6 i3 C# d3 B
% Z) t# c$ r$ `1 ?3 p7 o( s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 @1 u$ S* ~" X+ d- n
. G! Y( c$ b2 l9 n+ `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未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未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西去的。
9 b6 R& ]2 m, a2 g/ F X. t1 g b) a1 f0 N& |, m2 N
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辛源于被掳。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 O ~2 g& {# ?& p h
! |. u" K% w2 A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拌”,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
. Y( @( |( `5 {5 i
1 o! m) H4 G* h Q! x 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6 Q, s/ k) u! _4 [3 B E! }* ?( C+ _
. c w) N! v+ n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既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
( s' J! ^2 u$ |) {. a5 c e
. R8 A2 K: R- C 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遇,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 m" b0 T, ?5 J- T: j2 z0 a- W- |+ G- U3 ~+ W6 a: z3 r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6 u* u+ r; h1 q+ R- }7 n) m
4 l. Z* \/ R) T* W5 N X2 Y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8 y- I2 a3 H( V* W& L# b
9 G1 r$ h9 K6 g. |* ?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 @: Q8 W$ |8 e, E! C7 G) l
) F! B! |7 f2 A& Z% r0 E4 f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0 i. C/ C# e c# q8 S; g
1 _# j6 J- r) ~' K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7 w$ u# I/ r2 p2 {8 p
& q6 U& Z3 z( i( G# {" C; K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 e8 b2 p1 l" K$ ^& z+ F
& Q7 B" K" K. h2 |5 _# J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 _+ y, N! C" X0 p, @5 [/ n5 t* s
. V1 r1 U3 _; j* {$ m6 ^2 X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b+ A0 s, ~- D1 s; @
# L0 G* [+ L- K2 ^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
% Y. Z8 I5 \' \1 C- G3 }9 D
+ |3 }6 d/ z* o5 w( ~4 ~ Z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4 P+ P6 o6 p5 i/ }( O
. @0 S) N: e2 N% y( e- E- Q* l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 ]# X) X. d- O7 L( @" y7 B1 j8 [
2 ]1 b' p' |0 b/ n3 a9 F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 a8 m. z9 Y- C" q4 Z6 a
! r. a5 P* @8 W1 G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 h( d* Y& M( z( Q; L5 a% A7 ?9 A8 I( N O7 c8 s# G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0 n# |4 }7 ~' t/ j
! ]6 W5 s3 z( D$ B# a
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7 l! \/ W7 H) p9 I$ x
4 @7 z7 C a8 u* J [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 C8 h7 O- j& d: z
& c/ [, {) h5 u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 U6 A8 S" y0 M; z b9 `% [ M) F
- l: d. H3 q5 X# K$ u) U5 P* e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8 b( M* P9 u' K8 M# ]: |! y. n& v0 }+ W7 m; c k* L$ F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 H# u2 l, m# N
3 N0 o; j+ Y0 ~- r# G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 a0 \1 C2 |) `& b: l) x5 B/ i- V. G1 X2 ]% {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 e% [$ F7 ]' k, T( c) B' i
% u# o/ y( t1 _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 E8 ?0 X% Y7 J+ C! C
4 }1 e; m s6 T( D8 ^6 H$ t/ N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 p3 P) w# h7 {9 F5 d, e0 y# W! m! N+ C! S# i/ A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 r" T* b" V( l' k& K
/ g/ e; k! {2 m6 m! K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有其罪。
, T# ^ `/ }& A4 Z" y0 R; L6 z, C$ R6 O3 k9 F6 y+ d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
1 X# r- P) ] z( [2 @0 [' a) [& m0 U6 Z+ N
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M9 G* d2 ^& @4 A2 [2 P1 i
9 p2 Z8 a# ]7 Y* r/ E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 Z4 \2 r$ D- }6 {# D: N8 x
! `8 p) `2 I2 G0 s# ?- G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 _$ h9 z4 q. N
g4 v( F. i) g% U' R; d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 P' Y4 w+ {7 I( [- | N2 C$ Z( P2 ]
i) V( f/ v+ N' V+ p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 z' u5 D# K/ Y) i" D/ y) e$ i
0 e% k3 R* Y6 M0 w$ E* P- a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 J( l4 h$ a2 `9 P7 X+ C
4 i/ i3 d0 m! D3 d8 a( r/ V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
! a5 `1 Q; M" R1 c( Z1 E/ w: \/ y: A8 c, G5 \" r) H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5 ?& K+ m& u, U
, J. A( M) i; q* _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 b: F$ y; |; V3 y& J7 r3 `1 L9 N6 a3 {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 W7 s% K9 E1 O9 E' E- [. i
' S9 \# g6 Q0 l q. G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 K- T' x/ D7 `* o4 q/ D
% O) \2 b' c. R2 A. X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 o# ~. @" k4 W4 _. ~6 `
! F/ I) d/ `) l 宋代画苑中有《文姬归汉图》而戏剧也有《文姬归汉》的剧目,这是后话。
, `4 |- E. w8 h诸葛亮的丑老婆
* N/ L t- J! N: [3 N+ E
# n p7 g6 O5 L3 W! x* k& z& J作者:车水
& Q a) {# s3 ]( W1 y( M) I5 G( f$ S* p# N/ o
5 b& t( s6 S7 j0 b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X' p \+ d% _, e3 |
( I9 H: |3 j8 P s+ ? 然而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的一些人却总能与日月争辉,辉映千古。
8 I3 r. }& d( V! W& S5 t/ b3 b6 @1 q! Y* c: p
三国时代,社会动荡,仁君、奸臣、勇将、谋士纷纷登台亮相。也有醉月飞花的美貌佳人。其中总不能忘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而言,如果他泉下有知,英灵永存的话,他应该永远也忘不了与他荣辱相关,休戚与共的妻子,那位历史上有名的丑媳妇黄硕。 ' Y, b- m; x9 i |* G
' z: [: ^- c" @; m* t w2 z
诸葛亮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点是琅玡郡,由于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侯,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荆州。当时在关中丧乱,中原鼎沸之际,荆州还算一片干净的乐土,因此各地的达官缙绅、商贾士子相率前来避难,形成了空前的畸形繁荣。 & \5 M S& b4 ]
* h4 R/ Z/ Q& @3 A+ r6 h 诸葛亮一家在荆州城外二十里的隆中,经营出一个象模象样约小小农场。 0 v a& L2 d0 Y- [! {9 r# s9 X8 n
1 Q5 J! P+ M8 @0 i) Q" X% e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去,诸葛亮的叔父亡故了,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姊姊诸葛惠远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转眼之间就二十五岁了。
# S7 w* u% u- o& i: V. c) l* I, M3 I
* P4 H# x+ m! [0 }- W$ {3 Y 在今天看来,一个男人二十五岁尚未婚配,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小丈夫,小媳妇成双成对,象诸葛亮这样二十五岁还未成家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 \* t4 _/ l1 B4 f$ }4 L& o% `. m6 C/ {& a5 c5 K
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二十五岁的诸葛亮却找了个丑女结婚。 & m' i# r+ `% p, X( d
7 g* n% f2 n5 k1 X7 P/ s0 e
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后来就是这个黄承彦,救了东吴大将陆逊及几十万大军的命。蜀国与东吴猇亭大战,陆逊大败刘备,蜀国将卒损失殆尽,刘备也是经此一战死在白帝城。当时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听到消息匆匆赶来,为挽救危局,设下八阵图,就用一些石头困住陆逊的几十万大军。 & W6 A8 H* N. d2 b
, b: K4 l" @# i3 v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襄阳记》说诸葛亮与黄硕的成亲也是破除世俗观念的,没有媒妁之言,是黄承彦自己找上门来问诸葛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立即许之,黄承彦即载送其女至隆中,以至时人以为笑乐。 / ?' S' f$ `; b6 P
, {2 }+ g* u, @8 ` 这看起来有些不太可能。按常理揣测应是诸葛亮对于黄承彦的道德文章,早已有所了解,而对于黄硕的基本情况似乎也略有所闻,即使如此,诸葛亮也不至于了了草草地便答允了婚事,黄承彦也犯不着把亲生的女儿迫不及待地送往隆中。
/ n. _/ n! j# V3 r/ b$ R
1 P9 Z, m" d, z- ~ 既然东挑西捡,诸葛亮自然有他既定的标准,黄承彦看透了他的心思,认为诸葛亮对于大家闺秀与美貌佳人都不屑一顾,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他志在邦国,淡泊寡欲,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备的贤内助,而不是出身名门望族的美貌女子。 + m" d* U/ f" l% Y5 r
2 d: w4 ~ \2 I" R1 N* N
因此黄承彦才敢不揣冒昧,当面替自己的女儿说亲。诸葛亮看似随便的一答,实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不应是黄承彦把女送过来而是诸葛亮亲自前往沔阳黄府。
, u! R, E0 E$ x8 s" v2 z s8 A; p; g# c9 K8 V; \
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作了充分准备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其径行登堂入室。”
! W; c& N6 g9 A( G, l* b. P1 O+ V; v
这是一项特殊的礼遇,诸葛亮兴冲冲地昂首而入,不料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扑来,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诸葛亮不禁哑然失笑。 # C3 q2 O# R; q8 z
4 s2 v% t9 M+ z% M; U1 Z
黄承彦盛情款待诸葛亮,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精巧,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累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诸葛亮游目回顾,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的。”跟着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3 ?2 l" R6 t, n4 Q/ f. Q; G8 T
' p. I% B. W' c% U 由木犬、图画、花草,诸葛亮已经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像已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5 z7 R+ I- ~# |* {2 }8 R' r( K$ k+ n* L3 |
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不明就理地讥讽:“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正是得其所哉,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
$ y' N% R6 R/ Z9 b8 ~- C, e; p4 i& k3 ^% U4 q0 T# i! l+ O% c
黄硕到诸葛亮家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按部就班地处理得妥妥贴贴,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 c7 V2 P/ C0 Y/ R3 L$ k
* l, T9 T% g* g& G6 j* D 不止是诸葛亮本人受到了这个丑媳妇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侍侯,就连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也时常在隆中诸葛亮的农场盘桓,受到这位丑嫂嫂亲切的照顾,人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远远近近对诸葛亮的丑媳妇,态度逐渐改变,从卑视到漠视,由漠视而重视。
: o* r3 c! Y4 P% z# J5 e, p; ?: l! @, }2 j
据说诸葛亮的丑媳妇,不但是一个粗细活都能料理得干净利落的小妇人,每当春花盛开或秋月皎洁的当儿,也能出言不俗地与丈夫娓娓清谈,特别是在夜阑人静的朦胧灯光下,还能展现许多羞涩柔媚的表情,在光影的错觉下,诸葛亮居然感觉到这个小妇人,实在有着难以为外人道的美态,而且在灯熄之后,更有一种令他销魂蚀骨的风情。尽管外人只认为诸葛亮的丑媳妇貌丑德美,又哪里知道她还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内在美”的女人呢?这种“美”无以名之,姑且叫它为“内媚”吧!
, c! M& c2 d! Z& A& \/ p' E8 i
0 U# B$ Q9 W% w- f 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又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出敌致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 , ]8 S* Z1 B& G! O0 M5 J
# \% I4 u3 k J; M8 G 此外,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丑媳妇教给他的。
6 u( A$ R) w, W7 F! E% P
H9 c8 X1 [% {$ X( y8 U" C3 Y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 * ^/ d9 D+ j0 X3 @; M2 C' m/ }3 R
8 }4 }" J# S+ W0 u$ U 能攻心,则反贼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x4 ~( U3 L& v# c( f F o! G# _6 s e/ B; G. M; _$ ~6 a0 \3 p
这副对联就是抓住诸葛亮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对他的一生进行评价,可见这两件事对他的影响是如何大。 ( v) O9 w* H* v
* P) U+ ~" U- {3 q( ^( V, D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静侯佳音。等到蜀汉在益州天府之国展开生聚教训之时,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还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对此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是那样一往情深。 ' N# r q- l6 I
0 w. z9 p% V( ?7 c; P# D! `: d! b
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成仁,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上表说:“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才同棂栎,无补于国,请得归牖下,实隆赐也。”晋武帝司马炎只得顺其志向,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的遗泽,仍然在他们后代的身上,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 _( r, H4 h1 X# |! |* G; j
2 w& a7 e& K( w0 s- q
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稳扎稳打,从无失算,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个丑媳妇,不但使他一生无后顾之忧,更使他在事业发展上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柱,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沉缅在温柔的照顾中,夫妻情感的亲密,非局外人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说明:有谁听说过诸葛亮曾经有过婚姻之外的艳闻吗?
9 J& L( k" p5 s# b; y( j3 K
/ h" t$ Q" D5 L. Y' T[ 本帖最后由 冷月飞花 于 2007-6-3 14: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