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 n# R# @2 j: {$ q 
 
. K% w6 d. j7 q, [! g* K作者:车水 
% ]3 o+ \2 p2 ~. P. r1 m# _ 
. B6 v8 {% t+ E# ?3 \7 W) `( ~- a6 h0 Q! ]" M8 ]6 y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上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蟋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 # b& P$ M' ]* i, i, `3 v. j  N 
 
  {& _$ H) z; k/ S9 M$ U  L: y) L    董双成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6 `7 @. L  W8 Q1 x5 \ 
% w  x0 L# l+ g' P 
    董双成本是西同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混身上下洋溢着一份灵秀的气韵。  
5 H& e  T- B8 W2 U1 t* [* o+ L- ^" ~) T 
    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在朝廷中也偶尔鉴往知来,抒谋献策。商朝亡后定居钱塘江畔,在飞来峰下种桃成林,结庐而居。每当初春桃花盛开时,嫣红一片,簇拥草庐,生活在其中不啻是神仙生活。  
2 C4 o: o1 g4 |8 u  h( @: X& p8 Z 
, c4 z0 y& i, @& T% k+ x% E    这种生活环境从小就陶冶着董双成,体似弱柳的董双成酷爱桃花,如痴如醉。看看董双成日渐长大,秀面明眸堪与繁花竟艳。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采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炼制丹药。初时仅能清痰化气,日久生巧,屡加研究,逐渐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所提炼的丹药,竟然能够治疗多种内科病症,远远近近,前来飞来峰下董家讨药的人络绎不绝。  
" G/ D8 p2 k2 ~7 o% L: N9 D  o2 z2 X; u' h5 m; | 
    从采集原料到守炉炼丹,董双成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便吹笙自娱,兴致来时还会高歌一曲“丹小凤”。据说当她吹笙时,会引来百鸟在空中翱翔,而当她唱歌时,更有仙鹤飞来聆听。  
7 g; D  h+ w3 c& @; l! z( K- R- f& s2 a- y" t& Q 
    待至黄者之说兴起,倡言神仙导引之术,大大符合了贵胄后裔的胃口,于是选择了风景绝佳的地方,筑庐结庵,兴寄烟霞,吸取日月精华,提炼百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尘世中,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进而白昼飞升,得道成仙。董双成随同家人,在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结庐炼丹,不能算是女道士,当时尚无道教之名,真正道家演变成一种宗教,设立道观,传授弟子,吸收信徒,是东汉未年的事,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是挪用了道家的一些观点,更借用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来做自己的始祖。 - l% h& Y  X. |' C6 h- e  I* V# ] 
* C. C4 t! T: j3 S3 C8 u9 b# u- k 
    东汉张道陵以符咒之法行世,北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大宗,设立道观,宣扬教义,始成为一种正式的宗教,董双成生在西周,时间上已相去十万八千里,只能算是一种自发式的修行,还谈不上是女道士的身份。 - m9 E1 \) f5 ?' ^! w 
2 t" L5 P  S  B- y0 }2 k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播数里之外,自食数粒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鸟群集,盘旋飞舞,董双成精神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旺劲,忍不住高歌一曲,声彻云霄,引来仙鹤翩然而降,匍匐阶下,心有灵犀,董双成一步跨上鹤背,仙鹤驮着她冉冉飞升,惊倒附近的民众,都只知痴痴地傻看。 : k; T6 Z9 A: b4 T% [, |. \ 
- K- [5 w1 ]/ ]% v8 Q0 d 
    在西边昆仑山上的瑶池畔住着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  
0 p- @  A1 T% V 
3 Y; z. Q! P$ [" X. T  K: K    王母娘娘究竟是什么人呢?各种记载的说法颇有出入,有的说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女王,蓬发虎齿,面目狰狞,仰天长啸一声,每使群兽惊荒而逃;有的说她姓杨名婉玲,住昆仑山上,得道成仙,代替玉帝执行天宫的任务,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半老徐娘。  
" P: z2 k' _3 f4 C 
$ V8 n+ z3 i- s* _# r    周穆王十六年西征途中,路过昆仑山,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 & M+ {4 H5 d5 W7 Z 
" l% B' A2 ?; T& F9 t% X  E8 G9 z  { 
    神仙的事难以究诘,尤其是在神权时代,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大都受到神仙的约束与支配,抬头三尺有神明,使得芸芸众生有所戒俱,不敢肆意妄为,未尝不是人类社会保持安定的一项巨大力量。西王母娘是否代表玉帝执行天宫任务,事属玄虚,不得而知,但她居住在昆仑山上瑶池之畔,不但有迹可寻,而且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4 B" _2 _2 Q7 i/ w4 I* ~8 y! b, f2 ~' B 
    那一只仙鹤载着董双成愈飞愈远,来到了昆仑山,董双成做了王母娘娘的“传达呣”,很像今天的机要秘书,王母娘娘有什么授意,均由董双成负责与众仙联系并沟通,在实质上算是王母娘娘的侍从人员,说得更具体一点,似属西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之流。西王母一共有四名贴身侍女,董双成之外,还有王子登、郭蜜香、纪维容三人,董双成的地位,在四位侍女之中,大约是居于领班的身份,之从历次西王母出现的态势可以得到印证。此外,从董双成受命看守蟠桃一事,更可概见她在仙宫受到的信任和重视。蟠桃是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是仙宫中的极品珍果,从平时的培养与保护,到果品的采摘和分配,均由董双成负全责,每值瑶池盛会,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都是经由董双成伪纤纤玉手而来。 - t% w) V( ^/ A' J 
 
, ]' N6 A% x& I    凡间吃过蟋桃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周穆王外,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0 d: v4 g  U& D# ]# L5 U: e 
. V3 v! d; U" E& e' f9 t    《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戍晨,武帝迎西王母承华殿前,但见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拥中冉冉从空中下降,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缓,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华髫,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橘凤文之鞋,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神人也。” , ]$ u: }4 u: X3 u0 z- m 
: U1 ?. M4 d; y1 b. K! f 
    西王母由一位云鬓花颜的仙女搀扶登上承华殿,这个仙女就是董双成。西王母与汉武帝相谈移时,抽出袖中的五岳真形图送给武帝,并命董双成送给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于是小心翼翼地将桃核收起,准备栽种,西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一结果,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汉武帝吃过一次蟠桃之后,对于这种难得一见的仙果念念不忘,它的美味,尤其是食后在体内所产生的奇异效果,使得汉武帝为之垂涎不已。  
; D5 ?7 P( V& I+ A: e7 [* A1 L5 Y6 v8 G/ Z. y+ D1 ? 
    当时有一位著名人物叫东方朔,为人特别滑稽,他是以文章求仕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谦虚的国家里,他居然极力表彰自己,文中写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见,怔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如今二十有二,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闻。” 5 T. @( Z1 d# }% N 
7 A# s/ _5 `  M& |) k 
    当时汉武帝就认为他文辞不逊,高自夸饰,初仅令他待诏公车而已,但不久他竟然获得汉武帝的青睐,不次擢升,官至大中大夫。做官后东方朔劣性不改,时常捉弄朝中大臣,更有甚者,他酒醉之后,居然在殿柱上撒尿,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荒唐行为,然而汉武帝竟然一笑了之,何以汉武帝对东方朔如此宽容呢?一般朝臣均不明就里,其实是因为东方朔曾经长途跋涉,登上昆仑山,为汉武帝偷过三次蟠桃的缘故。 7 B  g6 f" V0 x- L 
7 |6 ?9 _$ p- E: t# _1 ` 
    东方朔能偷到蟠桃就与董双成有关。董双成是以二八年华成仙的,神仙永远不老,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也就仍然是二八年华。大家都认为神仙是很幸福的,事实上神仙也有说不出的苦,何况董双成充其量就是王母娘娘的侍婢,一切行动都不能自主,天天就见那几个人,做那几件事,对着偌大一个蟠桃园,真是说不出的寂寞与空虚。突然有一位英俊高大的男子前来跟她聊天,自然是芳心大慰,更何况这人说话又是如此风趣,董双成表面上也时常显得十分严肃,她内心里最爱听的还是东方朔那些越轨的、毫无顾忌的话,听得她脸上时红时白,东方朔也就顺手牵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时一个人胆小就办不成事,东方朔敢于在皇帝面前放肆,敢于在神仙面前放肆,他就活得很潇洒。 2 F" o$ w9 p7 F" S5 a/ S 
 
  u5 v- D$ B% C3 N; N' h5 @# ^    汉武帝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宛委余编》记载:“洪武时,出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既然核长五寸,想来蟠桃的体积必然硕大无比,想想今天的水蜜桃,想想当年的蟠桃,该不会流口水吧。 & w1 ^7 k9 K' s% L3 A" o$ |3 x 
' f6 s( k, m2 J- i; s 
    明代以后,已经没有西王母与蟠桃仙子的任何记载。然而西王母是一位法力无边,雍容华贵的美妇人,蟠桃仙子更是一位绝世的美艳少女,已经深植人心。虽然历史中不再出现她们的事迹,然而舞台上及绘画中,却大量扮演及描摩她们的形象,杭州城里的望仙桥和昆仑山上的瑶池,总给人无限暇思。1 g# w( |5 n2 M- |. F3 R# J! ] 
黔娄夫人的贤德1 {* d+ p. n8 X- f" q8 U 
 
, [; h" k* k" {4 |作者:车水, x' R" _4 E) a6 t( A 
 
5 F; v3 e& a5 i3 i( @ 
6 R- [3 \( d. z; Q    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最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怀”,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 Q; }( B0 J* \ 
9 L9 l6 V2 i' ?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  
/ u) K5 i* n/ l 
$ D2 N& Z- s& i% t/ e# o0 t2 h$ @: K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4 }2 w0 U7 V/ d! } 
7 w  p1 x/ b0 f+ C    诗的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是用两个典故说同一件事,即贫贱夫妻,如涸辙之鲋,相懦以沫,诗中提到的黔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黔娄子”。 ' h7 M3 B3 X0 ~ 
 
/ g. Q$ g- q+ U/ ~9 ?; ]# o    黔娄是鲁国人,他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期,这时,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级制度也渐趋崩溃,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各国诸候纷纷将才智之士网罗在自己的身边,平民开始攀登政治舞台,动辄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1 F; d2 i3 X5 P( {; \ 
5 C7 Q/ O: J* e$ V 
    黔娄也是一位大有学问的人,他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 T4 w, L9 O3 {5 B# c 
/ w, E4 d* ^$ D, w) Y' C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黔娄夫人却是贵族出身,黔娄夫人叫施良娣,知书达礼,明媚灵巧,称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亲官居“太祝”,所谓“太祝”,就是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职,与“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辞,“太宗”管理词庙及安排祭祀的事务,“卜正”专司占卜吉凶,“太史”   [3 `' A" }) W# w3 l 
 
* l3 J$ S" l, d5 i2 ]; y$ ?( ^" J    记录时事,观察天象,保护文书,在商周时期,迷信鬼神的时代,这是四种非常重要的官职。  
( u' S4 j6 X0 J$ F; A; b1 C. }/ m! d# ?0 B6 j  W 
    这四种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职,世代承袭,由于子孙众多,食田俸禄不足以糊口、于是纷纷挟其专业才智,从周王室出走,逐渐分赴各诸候国谋求发展,施家就这样来到鲁国,施良梯的父亲也就成了鲁国的“太祝”。  
1 q/ l" B( H+ v+ @; _6 ] 
9 [4 ?/ n5 C1 w) r$ S2 i    祭祀鬼神是一种清贵而受人尊敬的职业,何况施良梯才貌双佳,要找一位金龟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王孙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娄子。  
, u7 o. ]* ~  E8 g6 e  | 
, N4 M1 m# V' w/ x" k" \. ?" T1 E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无宗法地位,更没有任何继承权。所以女子的娘家声势地位不论如何显赫,你一旦出嫁就毫无相干,只看你夫家的情况,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娘家只是你的暂住地,夫家才是永久的归宿,女子出嫁以后都要随丈夫姓,自己根本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一生的贵贱苦乐从此决定。因此对于施良娣要嫁黔娄子,她的家人全体反对,多次劝解、告诫。无奈施良娣心志已坚,百折不回。 % S8 f( P( i' M' C$ o 
 
1 D! @6 k+ n& G$ u$ m/ B    施良娣豪气如云地从贵族家庭的娇女,变成平民庐中的黔娄夫人,从此脱下绮罗换上布衣,洗尽铅华插上荆钗,躬操井臼,并下田与丈夫一同耕作,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5 j- x7 m. p% `' @8 k7 q- I, i, @7 o& h) z& I  C) ~2 l& M# \ 
    《黔娄子》四篇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其内涵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数学”部分,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再化为六十四卦再成三百八十四爻,从而更衍生一千五百二十策数,作为包罗宇宙一切的事物的“常数”;另一为“化学”部分,如五行、阴阳、奇偶、顺逆、本末,始终,为构成宇宙一切的“变理”。黔娄子认为:‘数学”,总摄万物之数,是万物的“性”,“化学”以成万物之形,是万物的“质”,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质,从无形而生有形,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骤。  
1 E: n6 i' t* g" H+ z0 [: K* h1 u% R, M4 k6 ]' l 
    开始《黔娄子》一书,由于调子谈得太高,似乎还未能与眼前事物产生密切的关连,因而也未得到大家的推崇。自从施良娣成为黔娄夫人后,挟其家学,于枕畔私语或桑荫闲话中,不断把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输给丈夫,认为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放吉、凶、得、失、悔、吝、忧、虞之象明了!便涵盖了古今万事万物,究察了宇宙天人之际。  
0 {. ?% g7 H" a& I+ Z" T: R% q- L. `( H8 F6 r3 M# ?1 g# X% N 
    黔娄根据夫人的意见,对以前所写的四篇论著,加以充实、订正,加上了解人类自然的天性,洞悉其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态行为”。于是重订的《黔娄子》四篇,立即轰动了齐鲁一带,士子们悉心研究,因它学究天人,于是奉它为圭桌;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有益治国安邦之道,对于黔娄的渊博和修养非常心仪。鲁共公想立他为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鲁共公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所以,一般人对黔娄先生的高风亮节更加钦敬。  
8 A  G% \: e! r- B3 V" v' c) i  u4 X" ]+ v' H 
    这种人生观和生活取向在今天这种纸醉金迷,趋炎附势的社会里是很难理解的,然而黔娄夫妇却确实是这样做的。当时连年荒旱,又逢巨风肆虐,黔娄和夫人衣食为艰,达官显贵纷纷馈赠,也被婉言谢绝,迫于生计,他们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自食其力。齐威王听说高士黔娄来到齐国,就想聘他为国卿,也遭拒绝。 - d+ p  Z: k5 E: m* X- C 
 
$ l" S1 c% H/ l5 M    黔娄虽未在齐国担任官职,但齐威王对他十分尊敬,齐国一有重大事故或外敌来犯,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多能化险为夷,可见黔娄不仅有德,尚且多才,可称贤人。  
5 x) s1 N% v/ o, t  `* M/ {  h( E# E  U3 O 
    一代贤人黔娄先生死时,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绨袍,垫着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不禁为之心酸,建议:“斜尔其被则敛矣!”意思是说把衾被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8 G) O- ~* z. y+ A7 a; A; Z$ I" F1 T# k% T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也。”  
& f; j% q( i$ N9 S1 Y 
0 c: g3 }2 u8 ]+ f+ s    曾参无言以对,深感惭愧,旋即又嗟叹道:“先生之终,何以为溢?”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溢”,当然,后来愈溢愈滥,到慈德死后,竟达二十八字。这种“溢”法,也不完全出于朝庭,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溢,以慰死者在天之灵。 ' P  `) A) B" C9 p* O 
 
4 ]! Y  N1 t; }+ z: j4 b& q( x% f    曾参的问话刚结束,黔娄夫人立即回答:“以康为溢。”  
3 j  K  X7 G. R0 n5 j( {$ `6 O2 c! @, e: k5 e0 D5 J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溢为康乎!”  
% A/ I' p- r& L% Q, C3 N" l* _7 t8 |& C 
    黔娄夫人正色道:“先生在日,鲁君欲任为相,辞而不受;齐君欲聘为卿,亦辞而不受,是有余贵也。鲁君尝赐粟三千钟,齐君亦屡欲予以报酬,均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以康为溢,谁曰不宜!”曾参听罢,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呼:咱斯人也,而有斯妇!” 1 z7 g$ H2 j" { 
; R# e' g  R% U 
    刘向在“鲁黔娄妻”篇未赞道:“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掩体,犹溢曰康。” - [) D! O3 M& x! S( ? 
: j  o9 a# L' x" W 
    黔娄夫人继承夫君遗志,设帐授徒,专心教化,仁慈俭约,为贤慧妻子树立了一个可贵的典范。曾子说:“唯斯人也,而有斯妇!”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唯有妇也,而有斯人!”  
. L0 s0 \- z! S- l" r 
+ d  X8 T! o( f; e8 d9 V    黔娄弃繁华富贵如敝履,与他的信仰有关,道家学派,痛恨不平等的社会,鄙视富贵利禄。”著名人物庄子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名言,也曾拒绝楚国等诸候国要他作相国的请求,过清贫而逍遥的生活。所以黔娄的行为并不荒诞,他反映了一种社会思潮。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夫人、贵族小姐施良娣。  
7 ^! `: l8 d, c  f) S& u 
# p5 [( a0 N; U' q% D; h    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诗,吊唁亡妻写道:“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或许他的妻子有施良娣的美德,但元稹自比黔娄未免太过炫夸,因为元稹一辈子追求功名,最后做到宰相。他伽三首悼唁亡妻的诗最后归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人人如此,但黔娄夫人则确实与“人人”迥然不同。 
8 G2 D" a. b# d 
' f& q  f' Y4 S0 M/ T& B孟母教子三迁 
+ ~( v/ |8 r  K4 [# Z& Z 
+ N) }* g3 m8 ~  k  X$ A: Z+ _作者:车水9 d4 W8 V/ |1 A  G7 \: [  { 
 
3 u: [8 ?' ^: Q! O0 B# C- K" d# L+ a9 B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7 N5 K& h. L; I9 x/ l* v3 W; X 
, ~# H/ \7 l' b* v    孟子生于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深夜,邹城郊外马鞍山下凫村。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天中》记载:“孟子生时,母梦神人乘祥云自泰山来,止于孟宅上空,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闾巷皆见五色彩云覆其居。”天象变化无常,彩云随时都有所谓神奇的征兆不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说法,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 b' J. z2 J' ]' m' i) k* w8 [% v$ R  t# s4 A8 b1 O3 C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 J9 T8 N% b- T 
, f7 {% s) u( F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媚,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b2 p1 ~* }) s- B  w" w% V 
+ b. v5 `- H$ Q9 d/ H) C' z2 n0 B2 ?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 d- d% f# [) R2 ~9 v# s& D# x 
( S3 \2 K1 a! r- w8 Z& [' \: i, q$ f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2 U- I: h% q; Y! ?; {% \8 p& D6 T0 Z7 X7 f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 - ?- D9 ~7 m: |, H4 n 
 
- r9 E" m. G. v6 A! l7 O& ]    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 M0 L* z, Z/ n' z- H' l- G$ _/ @6 l  p9 [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  
6 |" l1 ]. L3 [) S/ S 
, B3 |& }. _* s+ z9 T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 ?% V8 _# {$ \) e, u5 {" z) r1 ] 
+ W8 p) W* @) j# R4 l6 L    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时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7 p7 b0 ]( O0 Z" \3 N% v 
5 ~  y+ l2 N0 u0 X" J9 \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 2 y* g7 n5 m/ c1 b' [6 H% v- S 
5 ^) A0 Z, o9 R* \ 
    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 |3 U( g; p7 a& A8 N2 T- m7 A 
( H$ D0 |3 ?5 D4 N+ E9 ~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 Z: [4 E9 O! t! W( G% R2 `0 T- Y6 ~, G# L- K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 C5 p& w1 E9 v$ ^5 _5 Q% b' x+ w, a4 t% e" R5 {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老母为他操心,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竞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7 `& ?  L% j; e9 q 
9 H8 {3 u1 ^8 J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 * V) d& \! z/ {1 C3 w' c2 p1 x 
 
0 z" S) ?- p# q0 B; f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 k: B3 ]  O3 l 
- J# J4 r, \* E/ T9 b$ t    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 j  E0 F" p  C6 t$ q4 `0 |( V5 {3 C: e" |6 j8 L  V; K" B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5 ^1 |' f; p; N# E' f3 x6 l, t8 t1 C0 G; S$ y$ w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 g+ f+ a, N6 L' I% ^5 Y 
& ~3 v; h4 w2 w0 j2 X: k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_& H0 u; u/ O( v# h* D  B; @' \7 |  @ 
+ s. E4 a% P0 w4 p7 Z 
[ 本帖最后由 冷月飞花 于 2007-6-3 14: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