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753|回复: 7

毛泽东诗词真是他自己写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着作者的特殊身份,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真伪,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作者生前,曾有附会其名的作品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作者身后,除了权威机构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新增的多首作品因其“不讲平仄”而引发学者辨析真伪的争鸣,更有质疑其代表作的惊人之闻。笔者愿以多年阅读心得略陈管见,以求方家的指教。
! G9 o) Q( d+ S! ~
: m" y2 ?: S9 r0 h. @ ; ^" d  V- L( P( I7 w5 h" p! F

, s. L. J  n/ R3 g, _【智者龚育之的困惑】& T: j! v% l5 h* o9 U

4 _) j0 u% y1 x6 l7 g/ w& ?, |: Q3 \1966年初,高层流传一首《水调歌头》:' g4 Z3 \& j  O. G
! N! L" \  V7 ]4 e" S; w6 L: D( _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蜇龙飞起,扑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0 v+ ^& o  Z8 d3 H( n& w6 `& _" K8 q( `/ r! L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 B$ Z7 t3 j7 q  [, Y

; {0 {( m4 ]8 |, g8 H& C4 }# n因词作大气磅礴,章法娴熟,智者如龚育之辈,虽对其词义不合毛之口吻而表示怀疑,然亦认为“写得有气派,艺术上也是高水准的”,“似也可信”。这年2月上旬,龚在武汉东湖向毛汇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提纲(即“二月提纲”)间隙,当面向毛求证。毛自然予以否定。后来,很快弄清此词作者乃山东大学教授高亨,作者曾以此词连同其学术著作奉寄毛泽东,毛复信称“高文典籍,我很爱读”——为免讹传,2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八版上刊登此词。尽管如此,“文革”初期此词竟冠以《读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有感》的标题,与陈明远的一些诗词一同以“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流传。其实,在所有 “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中,这首《水调歌头》是最易于辨识的,其最可靠的依据就是“不合毛的口吻”。但就因为“有气派”、“高水准”而使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智者也会“似也可信”,这与其说是功力的欠缺,毋宁说是个人崇拜的荼毒。
4 k6 u' X0 X1 c+ d
% G) S; C5 r$ v" D7 D; W' `5 }“文革”结束业已三十余年,个人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早已不复存在,这为人们讨论毛泽东诗词真伪问题提供了理性的平台。
9 x  v7 I+ q( s4 G4 ?/ f
) w" h0 P/ I" q! D  x  l
  @9 f! A% M0 a5 V3 f
. _; d# x& }3 E3 J' P【“惊天大案”:咏雪词是否出于毛泽东手笔】% |, w, p( D) _9 \3 j

& j' g" a) N# l3 v! \" S2 i1 F1990年代中后期,文化界流传一个说法:毛泽东的一位秘书在临终前提出,要求恢复他的《沁园春·雪》的著作权。同时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和电视访谈,对咏雪词作于1936年2月表示怀疑,认为应作于1945年8月自延安飞赴重庆之后,理由是词中描写的“北国风光”,只有从飞机俯瞰大地获得实感,方能写出。这似乎曲折地为“捉刀”一说提供了可能性——这位秘书正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随员。对咏雪词作者的质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毛泽东诗词研究中的“惊天大案”。
: |9 k, r1 ]! |/ g4 {
! i4 m0 Z( P4 W0 C& D) X笔者以为,所谓咏雪词出于毛泽东秘书之手乃无稽之谈,论据有三:; C6 M. d( ^) r" Z- f2 g/ F9 L% O

# P8 K# O, i" T& t2 ^其一,从创作史看,毛泽东早在1920年代即创作出《沁园春·长沙》这样的杰作。这位秘书虽也写过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旧体诗词,但这是1960年代的创作成果,而且这些旧体诗词经由毛泽东悉心修改,用这位秘书的话说,就是“点铁成金”。就诗词的整体水平而言,显然在毛泽东1930年代创作水平之下,怎么可能由这位在1960年代之前从未有过旧体诗词创作实践的政治秘书,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写出这首直追苏、辛的杰作来呢?诚然这位秘书此前有过写诗的经历,但那也是《挑野菜》之类的白话诗。文艺创作虽有不确定因素,但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简言之,仅有过《挑野菜》之类白话诗的写作者绝无可能写出咏雪词来,而有过《沁园春·长沙》这类杰作创作经历的高手,才有可能胜任咏雪词的写作。2 Z2 A8 A- _7 \9 J

2 w3 W0 g" u9 r+ V: ]/ j其二,1945年8月,与毛泽东一起为制定“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而运筹帷幄的朱德总司令,步咏雪词原韵写出题为《受降》的《沁园春》一阕。朱德绝少填词,这首步韵之作的写作时间表明,早在这年10月重庆《新民报》晚刊非正式发表咏雪词之前已为朱德寓目。2 d' C- N5 M2 N2 c, W+ u3 ]0 E% g) h
, X; N% U" m* M% o
其三,最为直接的证据是,毛泽东钟爱此词,一生屡屡书写。从现存9幅手稿墨迹推断,最早的一幅当书于1930年代后期。熟悉毛体的读者不难判断,这幅墨迹字体与胡风保存的书写于1930年代后期的《临江仙·给丁玲》极为相似,与正式发表稿相比,最大的改动是将 “绝代姿容”代之以“一代天骄”。毛泽东在丁玲抵陕北之初,不但以《临江仙》写赠这位有着热烈革命情怀的著名左翼作家,而且常与这位同乡谈天说地,在书赠咏雪词的同时,至少还有《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诸篇。稍后,“卢沟桥事变”发生,毛泽东全身心投入抗战领导工作。1941年1月,远在苏联的毛岸英在致毛泽东的信中向父亲提出写诗的要求,毛的答复是:“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几乎与此同时,这位秘书才开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4 o6 p/ F, i4 Y! W$ K- [# B
; {: v3 W% Q6 @% O* Y% t2 `这幅书于1930年代后期的咏雪词墨迹,是论定作者归属的铁证。
* X( l) ^* R, O! t- g9 w
' j# }! w$ F# B% h% @% ~4 w. x有这样的传闻:咏雪词发表后,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向属下征求与之相颉颃的和作,终因无法平分秋色而作罢。在笔者看来,这大概是扬毛抑蒋之好事者的演绎吧。世移物换,半个世纪之后,竟有咏雪词亦为捉刀之作的惊天传闻。可惜无法起这位于1992年去世的秘书于九泉之下,再次抒发因获得毛之诗教而于临终前三天在所写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的《再版后记》中,表示对毛“衷心铭记的感谢之情”了。1 j9 h! @  u# j. y! p% m
7 C, x# o/ Q5 s" p+ }
毫无疑问,咏雪词就是毛泽东1945年 10月7日抄赠柳亚子时所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所作,即1963年经作者亲自校订而确定的“1936年2月”。笔者在一篇比较咏雪词和游泳词(即《水调歌头·游泳》)的文字中强调:咏雪词的写作是一个时代(国共十年内战)终结的压轴,另一个时代(国共合作抗战)起始的开篇。作者选择重庆谈判结束之际书赠柳亚子,自然有柳一再求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藉此对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端发出先声。它所引发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不同营垒之争,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咏雪词有无帝王思想,见仁见智(以毛晚年的作派,王芸生当年的责难确为卓见),然其气魄确非常人所能具有。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衡量,咏雪词作为毛泽东诗词首屈一指的代表作,毋庸置疑。
8 x% ^) i3 U9 L' C  E' p7 I: b; p' x* e2 b

; R+ p+ f) F" H# f
" x8 c; G8 p7 \" w7 l- B  M+ F【四首五言律真伪间杂】
" @- X2 A8 A( P3 ?
! h* o8 q  z9 w- f毛泽东1965年7月致陈毅专门谈诗的信中,有“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的表示。以此为据,有论者对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四首五律之真伪提出质疑。
) U, m1 g6 P3 c% z( a6 f8 J
) [. k/ y! R- _" A+ A6 c9 a' e笔者的看法是:《看山》有作者手迹为据,归属应无疑义;《挽戴安澜将军》情况较为复杂,尚无法断定;《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确系伪作。试分别缕述于下:
. M1 ^5 T6 J. @0 ?: u# B* J' @, ^& d* l
《看山》全篇如下:
- ]. v0 K5 l/ C+ \1 |) ?( L) ?/ l1 h/ H' _) a! ]' @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 Y; x* `- \8 w9 p& P
' I" l! I' I, M% L& E1 W' e: ]! j3 w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 _/ F1 d5 o% x' f
- S, ~7 y& y1 K7 U6 b3 l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 i) x' X$ ^! [6 s& }* d7 [
! s# i: f" r9 u+ N3 C一片飘鹞下,欢迎有晚鹰。
4 j& N6 g9 l8 A) C/ h. U) O0 m7 K" ^
7 G$ y( d, H/ P  g/ q# l现存毛泽东书写的两幅墨迹,与正式发表稿相较,颈联下句“冷去对美人”改为“冷去对佳人”,一字之易,可见作者讲求格律的精神。此诗以杭州近郊诸名胜入篇,“美人”指美人峰,但此句第四字须用平声,遂于定稿时易为“佳”字,以“佳人”暗指美人峰虽不及原句直接,但违律毕竟为诗家所忌。对毛所说的“从来没有学习过”还当顾及语境,多半是出于自谦,不可当真。试问倘真“从来没有学习过”,怎么可能为陈毅改写完全合乎格律的《西行》呢?据陈毅家属透露,经毛改写的《西行》,其颔、颈两联是毛妙用比兴的神来之笔,绝非俗手所能写出。7 t" F3 V5 ^) w& ]# j. F
* x4 Y: A; ^  L5 Q& c/ y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全篇如下:/ Z# g! e3 ~1 Z- W! n
4 [: F+ w) X. v: K2 u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S  X0 {( N% L
5 A0 S. g6 @( n; M% w) Y8 Z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E9 D( p$ c+ h* D0 R

. u+ k' r* I! U: N6 I* ^( B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f+ x, m6 D, G7 F2 i3 `
3 F7 h3 ~. {8 L. m# t# p' d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2 A" M4 q& t9 R: W1 i
* Y5 q1 o1 z& z6 K+ A1 z9 `" z《挽戴》的刊本标为“根据一九四三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戴1942年抗击日寇殉国,国民政府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国共要人均有诗联哀挽。登记册上的此首五律署名毛泽东,则作者归属似应无疑。但毛在1965年既已明确表示“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质疑也就不为无故了。笔者在一篇论及此诗归属的文字中以“从广义的角度看,写在供他人阅览的登记册上也可以算是‘发表’,但从出版学的意义上讲,似乎也可以认为这不算是发表,至少可以认为这不算是正式发表”为由,使两者的矛盾得到了统一。但细想来,如此解释终究较为勉强,毛泽东作这番表示时是否对于“发表”有如此细微的区别?博闻强记的毛泽东是否也有百密一疏的遗忘?或者此诗确系他人所作?有论者以为此诗系董必武所作,根据是董系当年中共驻重庆的首席代表(周恩来为参加整风运动而奉召返回延安),又是擅长五律的高手(毛在同一封信中向陈毅表示:董老善五律),其风格亦颇相近。
6 Q/ ]5 H) l$ x6 S  k8 t3 g% X7 c3 |( x, G+ n7 h
毛泽东1940年代初表示过“没有诗兴”,却又出现这样一首此前从未有过写作实践的五律体式的挽诗,从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人们的置疑确有其故。但仅此尚难断定为董之代笔,还须披露更多那一时期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关于董必武的相关资料,才可能作出切实的判断。笔者曾在一篇发表过的文字中下过《挽戴》“出自毛泽东之手毋庸置疑”的论断,看来是过于武断了。7 r( Y& T7 A. s+ Y  j; f

! Y" Z% _3 `8 u* X8 c& z# Z如果说《挽戴》的归属尚难断定,那末《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确系伪作。依据有三:
& M3 A2 m/ R5 W0 D2 `# K1 @  R3 O& K) _
其一,刊本标为“根据抄件刊印”,较之于“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其实就是“根据(未经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的省称。
4 l6 r! I! X# E4 o
3 [. w' Y" ~* X2 q4 @  C其二,这两首五律“不讲平仄”(《挽戴》则完全符合格律)。毛在致陈毅的信中说:“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此前有过写作七律的实践,很难令人相信“不讲平仄”的《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会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m3 g: e' B& e5 K' O3 h" }

8 r0 K6 C5 d2 n  R1 p$ _3 T《张冠道中》全篇如下,加点者为违律处:# W- Q* g  f5 F8 D0 M) f) p' y+ B

* d2 H! |! R+ a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 J/ d" l" Z3 E8 m5 U, Y" c/ e$ w9 P9 `! S* w
雾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S- O' s( m: y6 k

) o8 K/ Q* N5 z5 y6 O0 a4 I戎衣尤铁甲,须眉等银冰。7 b7 C; O  a* G% p& t

5 V! ?( t' v: r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9 d8 m% G) T7 ^1 A$ P
8 X: u8 ^, p& v1 |0 @
律诗向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大体近是,但有孤平之虞)。对五律而言,每句中的“二四”在平仄上有严格的规定,而处于“二”这个位置上的字因着粘连的需要,尤其重要。此诗八句,竟有四句粘对违律。
. ]4 ?3 ~. ~0 D9 ]
& w0 c/ H/ U# ]  F《喜闻捷报》全篇如下,加点者为违律处:* U) t* f$ _; _& ~$ ]7 T, I

$ l3 V, a- Y7 ]! D. X5 {8 O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U/ \# P6 Q1 g- W7 x, }2 z
0 T5 b0 h" c% |1 G/ c0 o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 a" v0 [/ [; d7 M  D, W2 ]3 O1 e* n) d9 W1 z) g: F) n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f7 D3 [' R9 W  r! r, t* Z5 S' i( V) o" ]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 c# q" @+ X8 k0 O6 j5 Z1 P
4 |. ^1 L- m* g: R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b4 d  B. m& A
& u3 D1 W& d! _+ e# |+ N9 S! n
此诗不唯“不讲平仄”,颈联的对仗也成问题,“鸿音绝”无法与“信未通”成对。( y3 J; w# `* u

' X# T; b1 m, s+ {6 A; j" f$ K; l+ h1 l其三,不合作者的口吻。“妻儿信未通”完全有悖史实,当时江青一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毛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 M' H& `+ J3 Z( _* w+ D; t6 u9 I8 ^1 U3 a% k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这两首五言,从写作风格、作者处境等因素考虑,最大的可能是出于陈毅的手笔。这需要专文论列,此处不赘。
发表于 2010-1-22 15: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知道~毛人没多小料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5: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都会冒充~
$ v7 q  J* L! m' @5 e好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神仙写的!然后用手指头射进了某人的脑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6: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额?不好评论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23: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dvgek 于 2010-2-8 23:30 编辑
: ]) V9 z; A: D) V$ E3 t  Q, C" M3 q# f5 ?. A3 t
以下内容出自本站,为本人转帖,本人不懂诗文,不对内容负责0 b$ X4 l8 U% H/ I/ m
毛泽东诗词不合格律?
4 {; w( T" `6 d; Y5 r
, }: N3 B! u4 d" H我也来贴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吧。在网上有人针对毛泽东诗词的评判,是意识形态挂帅,以自己对诗词格律的误解与有意胡乱引申,抓住不是每个人都对诗词格律有所了解的现实,诱导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流毒还不小。实在看不下去,我就自己写了一篇批驳文章。
) P  h+ M, ]- o# s) }/ g/ L" r9 z7 }& Y2 M5 ?
此文多苛求,实在不尽客观公正。本人不才,平日稍爱看些诗词,不敢说有甚心得,只对此文中提出的论点和论据提出些浅陋之见,望有识者指正。
3 A$ {  v/ N& l首先,文章中多次提到“合掌”,那么何为“合掌”?“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王力《诗词格律》-第2章:诗律)。不过唐之前诗人尚不太重视此概念,到宋代以后标准严苛起来。但个人认为合掌的概念不可滥用。举个例子,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才是合掌。而古代有人认为“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中“朝”“昼”意思一样,就算合掌,今人有人认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类似于合掌,明显都是立论太苛刻了。$ m; c5 s' E. U0 T
而作者恰恰就是在苛刻地滥用合掌概念。像“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上句说的是得病,下句才是死亡,并非一事,怎能算合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说地球自转,“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写太阳系在银河系内的运动,也非一事。而如果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凡是两句同写山、同写水的对句就算作合掌,甚至毫不顾这两联上下句写的明明是不同的山和水的话,那么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如老杜的《秋兴》八首中“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这些算不算合掌?老杜写得,老毛写不得?
" F4 A5 z! ~2 V+ {+ i5 W8 F相反,在《冬云》里倒真有一句有合掌之嫌的,作者反而没有提出来,那就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t1 ]/ F) ~9 v4 p" t( o9 G7 Z
再说对仗。
$ Z6 c9 G2 N; s9 a作者妄评:“《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律诗中首联对仗的很少。毛在此联中欲对未对。只对上了前四个字。‘未能忘’对‘叶正黄’不恰。”
$ F0 R0 D( W: e8 _. l. T9 g不知作者如此批评此句的依据何在?!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3 \( l  E0 A/ U9 `4 ^) E7 g# g
作者又说“颔颈两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该对仗时却对不上了。还是功力不够。” " o6 ]# e; Z+ C7 h
我不认为此诗颈联未对。而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老杜又有《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也是颔联半对。
8 T1 C; t- m# f8 c6 B3 D2 I也可能有一首律诗中,颔联是完全不对的,全诗只有颈联是对仗的情况。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以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6 _: g) h9 f3 {1 {- q
甚至可能整诗无一句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 H0 W" Y& {. d  j3 b
莫非李白、杜甫、孟浩然也是功力不够??
7 j1 J) \1 [/ J) o. t作者提了一下流水对,但老毛也有流水对的,著名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他就不提了,这一首《和郭沫若同志》连分析都没有,就此忽略,让人实在怀疑他选材的动机。, d4 A! m3 m: X3 g2 s2 }1 @
白话入诗,作者认为是一忌,“略显粗白直露”,白话入诗的利弊可待争议,且不论。但他认为“人遗矢”嫌太粗,却看不出这是借用典故?“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
4 Q4 d0 W* {/ Z, G“老毛作诗如打仗,三渡乌江,四渡赤水。到结尾时山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律诗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前面写的是五岭和乌蒙,结尾写的是岷山,不是一地,不是一事,不是一种感情,如何能说是罗嗦反复?假使此说能成立,那么我还说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廖。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作诗如走路,先到鹫岭,再到灵隐寺。到结尾时山(飞来峰)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天台)。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呢!+ v$ r: h/ a( |- m( P
个人管见,毛诗未必皆是口气大,许多时候是境界大。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政治人物能写诗的不少,可作品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人?气魄广大的又有几人?比如说这首《初晴落景》:“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请大家查查它的作者为谁?  t( z( S7 q1 q) F0 w; B
答案:一代雄主李世民。. M- ?+ i# A# m! ]
可见政治上有大抱负、大作为者,诗作上却不见得有同样的气魄。乾隆一生写诗数万首,可有一首有毛泽东的气势?6 B! S9 |! B3 o3 S" a
同样,常人等作诗,口气一大,也未必定会被人讥为狂妄,不自量力的,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多么磅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何等豪迈?杜甫的《剑阁》“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迭嶂”有多少雄心?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等气势?怎么少有人讥讽李杜“居高声自远,何况籍秋风”的?% w& h+ H0 Z/ b' P* `
“许多清华的老师和干部也就‘一样悲欢逐逝波’,我叔叔也在其中。老毛诗词给这一代人再次带来了灾难。”我估计这才是作者如此刻薄的缘故,以至于能写出“全诗四联基本是一个意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犯单调重复之忌”这样明显带着有色眼镜的评论的原因。$ M: I9 i4 k; r% o+ s" n" X
当然,毛泽东诗词不会篇篇都是佳作,但是要就事论事,像这种带有明显情绪性的立论,许多观点是无端的吹毛求疵,从根上就歪了,拿什么去说服别人?作者嘴上说“单以格律论诗或以人论诗都有失之偏颇之处。还是就诗论诗,兼顾格律和意境比较妥当”,可通篇下来,他又有几句在说意境?岂非难圆其说!$ ]- [) M$ I2 ^) C
最后还是引红楼梦里的名句来作结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的境界,明显要比作者高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8: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5 16: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出惊人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8 22:58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