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465|回复: 8

儒教的神灵系统(附:儒教的天人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4: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北辰



天 帝 创 世









世界创生以前,阴阳未交,乾坤未划,万象未成。洪荒宇宙,一片混沌迷蒙。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没有万物,没有生命。是昊天上帝化生了万物,创造了生命,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关于“天帝创世”,儒教经典中有详细的记载。《易经》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1]







其意是说:昊天上帝的创世功德多么伟大!宇宙万物赖天恩天德,获得生命,得以生成,万物皆统属于天。云行于天,雨施于地,万物具象成形,生生不已。天帝命日神乘六龙之辇运行于天,而有日出日落,昼夜循环。万物皆本天命,各成其性,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宇宙世界保持着中正和谐的天秩天序。



这就是儒教的创世纪。朱子诗云:



气体苍苍故曰天,

其中有理是为乾。

浑然气理流行际,

万物同根此一源。





依儒教经义,昊天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化生之源,是宇宙秩序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世间万象,宇宙万物,全都统属于天。“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主,万物非天不生”。宇宙万物,是昊天上帝所化生;人间世界,是昊天上帝所创造。人与万物,皆承天命,沐天德,受天恩,而得造化得养长。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道贯乾坤,大化流行。天帝造物创世,并非随意而为,乃是有道而施,循理而与。宇宙万物,世间万象,皆禀天道天理而各成其性。所以,物性即是天性,人道即是天道。识物性可知天性,尽人道可知天道。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仁”一以贯之。“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和养长万物的天道与天德。万物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宇宙世界,秩序井然,是为天秩天序。

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诗》云: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神之听之,介尔景福。[2]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3]





昊天上帝伟大而威严,高高在上,照临下界;监管人间,滋养万物;辅佑下民,赏善罚恶。昊天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天德流行,无所不至;



天恩所加,无往不惠;天罚所施,无有不严。宇宙万物,人间万象,是非善恶,

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大哉,昊天!

钦哉,上帝!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4] 天地之间人为大,在宇宙万物之中,人沐天恩独厚,得天宠有加,为万类之尊,万物之灵。上帝创世之初,虽天地设位,万象具成,然而,文明未启,民智未开,伦常未立。昊天上帝眷顾人类,故特立“君师”以治教天下。君师,就是圣王。上帝因对天下生民眷顾有加,特立“君师”,代上帝管理天下,教化百姓。惟有“君师”能辅佐上帝,保民安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



据《易经》记载,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氏承上帝之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观鸟兽之文以划八卦,开启文明。并教人结绳为网,猎兽捕鱼。炎帝神农氏,继青帝伏羲之后又教人制作工具,从事农耕生产,并开集市贸易,以利货物流通。神农氏之后,又有黄帝、尧、舜相继而出,承天命以教百姓,制舟楫、驯牛马、造弓箭、筑宫室、创文字、作书简。自此,文明开启,人文化成。人类社会有了历史,有了伦常,有了善恶,有了意义和价值。



此后,经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儒教文明历四千年漫长的历史,由孔子集其大成而最终定型和成熟。孔子承先启后,述作六经,综合三代,集四千年文明之大成,改制立法,垂统万世,儒教与中华文明遂有了数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孔子就是昊天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师和圣王。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儒教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教经典,儒教六经是中华民族先圣先王治教天下的智慧结晶,孔子以前四千年的历史文化悉载于儒教六经之中。儒教六经系孔子述作,孔子是儒教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先知,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至圣神明。



....



儒教的神灵系统  



有人说儒教不是宗教,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认为儒教不信神,没有超越的神灵。这是对儒教最大的误解,是对儒教经典、教义及儒教历史缺乏了解而得出的结论。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儒教圣徒,从帝王到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虔诚地信仰天神、天命和天道。在儒教经典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内容。儒教的神灵系统、神人关系及神人交通方式,在儒教的经典中都有详细记载和阐述。儒教经典中所记载的神灵就是儒教的神灵,儒教经典中所表述的神灵观就是儒教的神灵观。《易经》曰: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5]



儒教不仅仅是人文之教,道德之教,也是天人之教,神道之教。儒教有自己的神灵系统,有完备的事神仪式以及庞大的神学体系。神道设教,是儒教重要的本质特征。不了解神道设教的内涵和意义,就不能充分体会和领悟儒教的魅力及圣德王心的高妙。不通过神道的进路,就不能进入儒教文明的质核,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何谓神道设教?《礼记》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6]  



    “明”,是指人间世界,是可见可闻的世界。“幽”,则是神鬼的世界,是人们不能闻见的世界。“神,天神,引出万物者”。[7] 这里的神,是指天神,天神即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依儒教经义,除天神以外,宇宙万物,每一种类都有一主管之神。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即儒教所谓“百神”。另外,神,也指亡灵,即人死后的存在。“阳魂为神,阴魂为鬼;气之伸者为神,气之屈者为鬼”。人死后,有的伸升于天而为神,有的屈附于地而为鬼。

制礼乐以明人道,究鬼神以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通,明人道就能明天道,知天道就能知人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即是此理。儒教所谓“天人合一”,也是这个道理。



    儒教神灵,有以下几类: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和万物的主宰。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社者,土也;稷者,百谷之主”。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第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依儒教经义,孔子为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同格。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先王神灵,包括黄帝、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第五,家族祖先神灵。第六,历史上有功德于民者。如: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节义之士,各行各业有创业垂统之大功者,均列为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1)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和万物的最高主宰。早在《尚书 . 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传教,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把基督教的神译为中国儒教的至上神“上帝”。其实,数千年来,“上帝”就始终是中国人信仰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灵。

关于儒教的至上神,历史以来有不同的称谓。以“天”称之,则称上天、苍天、昊天。以“帝”称之,则称上帝、天帝。以“神”称之,则称天神、太一神。隋代依《周礼》称“昊天上帝”,沿用至今。

在儒教历史上,对于至上神的称谓虽然不一,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妙用言之谓之鬼神”。[8] 昊天上帝苍然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故称之为“天”。昊天上帝为万物的化生之源和最高主宰,至尊至上,故称之为“帝”。“帝”字在甲骨文中形似花蒂,有花落生果之意。“帝”为万物化生之源,有生物之德。昊天上帝高高在上,君临下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称之为“神”。

昊天上帝集天、帝、神为一体,亦天亦帝亦神。“天”以言其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帝”以言其创造世界,化生万物,全善全德,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神”以言其高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天”为体称,“帝”为德称,“神”为功能妙用之称。

依儒教教义,天,有“人格之天”与“义理之天”两种意指。义理之天是内在于生命的心性之天,即所谓性与天道。人格之天是外在的主宰之天,即所谓人格神。《学》《庸》《孟子》《易传》及宋明心性儒学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心性儒学是儒教的内圣之学,修身之学,身心性命之学。其对于天的理解有较强的义理化和心性化倾向,这是一套关于生命和道德的形上学。心性儒学讲天道性理、尽性知天、天人合一、天即是理,这里的“天”就是义理之天。《诗》《书》《春秋》及儒教经学所讲的天,则主要是人格之天,意志之天和主宰之天。这个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



《诗》云: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大雅·文王》)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小雅·谷风·小明》)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大雅·生民》)



《书》云: “上天孚佑下民”        (《汤诰》)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盘庚》)



《论语》曰:“获罪于天,无所祷矣”  (《八佾》)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八佾》)



这里的“天”都是指意志之天,主宰之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义理之天与人格之天,内在之天与外在之天,并不冲突,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天的这种双重意指,铸就了儒教人神一体,内外相通,一以贯之的特殊品格及“中和之魅”的大道风范。[9]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至尊至大,至神至明,君临下界,主宰万物。千百年来,儒教从教主到普通圣徒都始终保持着对昊天上帝的敬畏。敬天畏天,遵从天命,顺乎天意,循天道,存天理,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周颂·清庙》)



《书》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誓》)

“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仲虺之诰》)



在儒教圣经之中,敬畏上帝之言,敬畏天命之言,俯拾皆是。由此可见,儒教对于上帝及天命信仰的虔诚。

至于儒教祭天仪式之完备,祭天规模之宏大,祭天场所之雄伟,则是其他任何宗教都不能比拟的。儒教之礼以祭祀为大,而祭祀之礼又最重祭天。祭天之礼安排在正月上辛,为每年岁首第一件大事。依儒教礼义,祭天必须先卜,不是吉日不得祭天。丧者不祭,只有祭天可越丧而行。董子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10] 可见, 儒教对于祭天之礼,何等重视!儒教对于昊天上帝的信仰,又是何等的虔诚!



2)圣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先知。

孔子远祖系商代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从王室转为诸候。孔子之六代祖为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以功高德厚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先人之字为氏,是为孔氏。孔氏为宋国公卿,至孔防叔时,孔氏为避宋国宫庭之乱而奔鲁。至此,孔子先祖遂由贵族公卿转为士族之家。孔子之父叔梁纥,系孔防叔之孙,武功卓著,力大无穷,在当时以勇闻名。叔梁纥在逼阳之战中,力举悬门,拯救士卒,以战功封为鲁国陬邑大夫。[11]

孔子母亲颜氏,名征在。叔梁纥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婚后一年不见有孕,颜征在便前往尼山祈祷,求尼山神灵早赐贵子。尼山祈祷归家后,颜征在腹中沉重,感觉异常。入夜,梦中见祥云绕梁,一仙女牵着麒麟立于面前,颜征在上前施礼。仙女道:



颜征在听宣: 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叔梁纥先

祖宋公,系殷商之后,黑帝之子。汝感黑帝之精,孕育

玄圣,教化天下。



言毕,飘然而去。麒麟猛喝一声,颜征在从梦中惊醒。回想梦中之事,不甚明白。后来,果然有孕在身。

产期将临,颜征在往尼山还愿。途中,颜征在突然腹中阵痛,丫环将其扶进路边山洞歇息,不久,于洞中分娩。千古圣王孔子,便于此洞诞生。是年为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的山洞后人名之曰“夫子洞”,也称“坤灵洞”,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

孔子有异表,其相貌生下来就与凡人不同,而带七露:头顶四周高,中间凹,若反扣之天体,即所谓“反宇”;口大如斗;舌有七层纹理;虎掌;龟背;骈齿;辅喉。依相学,这是德行至高的“圣者”骨相。孔子因祷于尼丘山而生,生而有异表,头如反宇,类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没有孔子,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孔子的诞生,我们只能视为神恩、天德。《书经》有云: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12]



上帝因对天下生民眷顾有加,故特为生民立“君”,代上帝管理天下;为生民立“师”,代上帝教化百姓。师,就是圣人;君,就是君王,今天也称国家元首。集君师为一体,就是圣王。惟有“圣王”能辅佐上帝,保民安民,教民化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孔子就是昊天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师”,是昊天上帝派往人间管理天下,教化百姓的圣王。孔子是儒教文明的始祖和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至圣神明。

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精于“六艺”,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习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不厌,博学多能。孔子杏坛设教,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后致仕从政,官至大司寇,摄行相事,治国有方。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候,干七十余君,传播推行儒教礼乐教化及仁政德治之道。返回鲁国后,潜心述作儒教经典,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制万世大法,彰显天心,遂行天命。



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13]



木铎是一种铜质木舌的铃,古代用于召集民众,宣政布教。昊天上帝以孔子为木铎,振告万民,发布政令,推行教化,广施天德。天降宣圣,代天立言,为生民制宪立法。孔子承天命,立圣教,施政教于天下。所以,圣人之言就是天言,圣训就是天训。我们接受圣人的教化,就是顺乎天意,遂行天命。



儒教公羊学有“孔子为王”之说。孔子为素王,素王就是无位之王。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虽无爵禄之赏,斧钺之诛,却能“行天子之事”。普通帝王为当下之君,当下之王。素王则为“文王”,为万世之王。孔子无当下之位,却有千秋之位。孔子是万世师表,千秋文王!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孔子代天立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以行教化,是“尽伦”;制礼乐,作《春秋》,垂法万世,是“尽制”。孔子既为至圣,亦为文王,集圣与王为一体,故称圣王。



圣王之道就是天道,是万古不变的常理常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恒常不变,万古不易的,不因治世而存在,也不因乱世而消亡。故儒教万世一统,无论世俗政治如何治乱交替,变易循环,儒教始终是王官学,是中国的国教。其“一统”地位,即便是在异族统治时期也从未被撼动。



没有孔子,就没有儒教;没有儒教,就没有数千年来的中华盛世。儒教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是“天子”和“圣徒”,都是昊天上帝的子民和圣王的信徒。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无不崇儒尊孔。儒教被定为万世一统的国教,而孔子则被奉为至圣神明,被尊为“文圣尼父”、“先圣先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作为儒教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被中华民族奉上神坛,成为中国文化至高无上的至圣神明,成为中华民族的先知。据《阙里志》载:



灵帝建宁二年,诏祀孔子,依社稷。[14]



这即是说,在国家级的祀典中,孔子神灵与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依照社稷神的祭祀等级和规格来祭祀孔子。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依社稷之礼祀孔子,就说明在儒教祀典中,孔子被奉上神坛,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同格。自东汉以后,孔子就永享国家祀典,从未间断。孔子走上神坛,成为儒教神灵和中华民族的至圣神明,这是两千年来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大哉,孔子!

钦哉,圣王!



近代以来,由于全面反传统主义的泛滥,激进主义者为“打倒孔家店”而抛出所谓“儒教非教”说,否认儒教是宗教。认为孔子不是神而只是人,封孔子以“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西式头衔。其目的就是为了摘掉孔子头上的神圣光环。把孔子推下神坛,还原成一个凡人,消解孔子的神圣性,进而取消民族信仰体系,以达到全面反传统的目的。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之一,儒教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宗教,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争的事实。孔子与耶稣、佛佗、穆罕默德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先知和神明。从来没有人会称耶稣为“思想家”,称佛佗为“哲学家”,称穆罕默德为“伦理学家”。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民族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儒教的复兴与重建,而儒教的复兴与重建,则首先必须把孔子重新奉上神坛,恢复孔子的“配天大神”地位,以永享祭祀。要重新恢复孔子在全民族每一个成员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坚决杜绝和抵制一切贬毁、亵渎、戏虐甚至恶搞孔子的卑劣行径。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5]





维护孔子的神圣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文明的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师尊,则道尊;圣人尊,则文化尊;文化尊,则民族尊。亵渎圣人,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作贱与犯罪。这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而言,是绝对不应该有的行径。

  

3)祖先神灵



祖先神灵为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和圣王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灵。《礼记》曰:



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16]



由此可见,儒教对于祖先神灵的重视。依儒教教义,祖先,包含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民族祖先是指华夏民族的开族先王,即以黄帝为代表,包括青帝伏羲、炎帝神农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内的民族始祖及民族先王。家族祖先,则是百家姓氏的列祖列宗。荀子曰:



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17]



祖先与我们有血缘关系,有生身之恩,有身体发肤的创造之恩。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我们的一切。生身之恩是大恩,生身之德为大德。正因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义,人人都应该尊祖、敬祖、崇祖。

儒教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依儒教教义,人的肉体生命死亡后,灵肉分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肉身虽亡,而灵魂永存。祖先的灵魂在肉体生命结束后并未消失,其魂气返本归于太虚。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存在,只不过我们凡人不能闻见而已。他们仍然是我们家国中的一员,仍然以另一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对此,现代科学的认知范式是无法进行实证的,既不能证实其存在,也不能证实其不存在。既不能证成,也不能证伪。神灵是在科学认知视野之外的,这是科学和理性的局限。故此,对于神灵,我们不能靠科学和理性去把握,而只能靠信仰。圣人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8]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9]



“如”字,高妙之极,必须细心体会,方能得其义蕴。“如在”,就是说,神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将永远保持着对神的敬畏与信仰。敬畏神灵,信仰神灵,又与之保持一定距离,这才是智慧。不信则不敬,信而迷则惑。能敬能远,方为正信。惟有正信,才堪称智慧。敬而不能远,则为迷信、邪信。迷信与邪信都是愚昧的行为。故儒教之于鬼神,敬而远之,提倡正信,而反对迷信与邪信。

神灵,可以通过告拜、祈祷、献祭等儒教礼仪与之感应和交通。只要我们能尊祖敬宗,虔诚地信仰神灵,做到“事死如事生”,按照儒教的礼仪事神祭神,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会与我们同在,就能以他们超自然的力量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得遂所愿。惟有信仰能与神灵感通,惟有信仰能享神灵之德,惟有信仰能得神灵之佑。《中庸》曰:



鬼神之德,其甚矣夫!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

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这是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人不能靠“闻见之知”去把握,只能靠“德性之知”去感受,去领会和体悟。人只能靠虔诚的信仰与神灵交通感应,感而遂通,然后可以沐神灵的盛德,得神灵的辅佑。正因为如此,儒教尊祖敬宗,虔信祖先神灵。儒教自圣王孔子以至普通圣徒,都虔诚地信仰祖先神灵。祖先崇拜是儒教重要的内容,也是儒教的本质特征。

祖先神是人格化的神秘灵体,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和盛德,祖先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神圣的。数千年来,从先圣先贤到普通圣徒,从帝王将相到士农工商,无不尊祖敬祖,拜祖祭祖。帝王有宗庙明堂,百姓有宗族祠堂,家庭有祖先牌位。祖先崇拜自上而下,化民成俗,构成了儒教文明独有的特质和魅力。即便是近代以来儒教式微儒门淡泊的境况下,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国民间普遍的大众信仰。传统中国,宗族祠堂遍布天下,家家立牌位,户户承祭祀,人人拜祖先。依儒教看来,立身成名,光宗耀祖,乃行孝之本;富贵发达,事业有成,是祖先保佑,祖德玉成。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否有别的宗教信仰,不管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谁都不敢不认祖宗,不敬祖宗。儒教祖先神灵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神灵,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忤逆祖先,在古代中国为十恶之罪,是不赦之罪,杀头之罪。

儒教以祖先神灵为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圣王同格。可见,祖先神灵在儒教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分量是何等之重。民族始祖,是我中华民族之根;列祖列宗,是百姓家族之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是天子圣徒,切莫忘根忘本!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将与我们同在!

大哉,儒教!

钦哉,祖先!



昊天上帝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大地于我们有养长之德,祖先生身,圣王治教。故依儒教教义,事天地,尊祖先,隆君师,三者不可偏废。荀子曰: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20]



昊天上帝为儒教至上神,是百神之主,而圣王与祖先神为配天大神。传统儒教中国,家家户户立“天地君亲师”牌位,以承祭祀,沿袭千百年,至今圣火不断。由此可见,儒教神灵系统之完备及神灵信仰之虔诚与普及。

言儒教不是宗教,没有神灵信仰,实为妄言。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中,“宗”就是祖宗、宗族、宗庙、宗法之“宗”。宗族即血缘群体,宗庙即祖庙,宗法即宗庙制度与宗族群体组织法。“宗”是血缘群体的专称,儒教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天父地母,儒教敬天地,尊祖先而隆君师,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即“敬天法祖”之教,“尊祖敬宗”之教。许多人仅以西方的信仰与言说为标准,妄自测度中华文明,贬毁圣教。实在令人遗憾,令人心痛。炎黄子孙,天子圣徒,岂能绝天地而背祖宗?



注释:

[1]《易经·乾卦·彖》

[2]《诗经·小雅·谷风·小明》

[3]《诗经·大雅·皇矣》

[4 ]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5]《易经·观卦·彖》

[6]《礼记·乐记》

[7]《说文·天》

[8] 程颐《程氏遗书》

[9] 参见蒋庆《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第222--226页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郊祭》

[11]参见钱穆《孔子传》

[12]《尚书·泰誓上》

[13]《演孔图》

[14] 转引自李申《儒学与儒教》第114页

[15]《论语·季氏》

[16]《礼记·郊特牲》

[17]《荀子·礼论》

[18]《论语·八佾》

[19]《论语·雍也》

[20]《荀子·礼论》





6)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灵不止一个,儒教有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儒教神灵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第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民族先王神灵。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灵。第六,历史上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和节义之士也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万物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圣王孔子与祖先神灵(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



14)“上帝”是儒教的神还是基督教的神?



“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简称,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传教,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采取“儒耶融合”的传教方式。不仅身穿儒教的礼服传教,还把基督教的神GOD直接翻译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还把自己的经典《新旧约全书》称为“圣经”,把基督教称为“圣教”。其实,“上帝”、“圣经”、“圣教”都是儒教的专用名词和概念。由此可见,基督教在中国的儒化程度是很深的。



早在几千年前,儒教经典《书经·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儒教经典关于“上帝”的最早记载。而此后两千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



---------摘自《儒教问答》[周北辰.著]









儒教的天人观(神道、人文观)





作者:南山石









儒教既不是单一的人文之教,也不是纯粹的神道之教,儒教是天人之教。儒教既有虔诚的神灵信仰,又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既是“神道设教”,又是“入世间法”。既重天道,又重人伦;既穷天理,又明人文。天道即人道,天理即事理。齐家、治世、经国,与敬天、尊圣、崇祖,对儒教而言是一以贯通的。入世关怀让儒教的神灵信仰具有人文化和理性化倾向,而神圣性又为儒教的世俗生活及社会政治提供了超越的价值之源和形上根基。既不以神圣性取代人文性和世俗性,又不因人文性和世俗性而否定神圣性。天与人,神与俗,在儒教文明之中能够达至一种中和的关系,一种中正和谐的关系。故此,儒教之“魅”是为“中和之魅”。 天人并重,神人一体,是儒教最本质的特征。儒教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中和的而非偏执的神人关系。



1)天父与天子

天是万物的化生之源,是万物之父;地以厚德载物,以养长为事,是万物之母。而人,立于天地之间,沐天地恩德独厚,为万类之尊,万物之灵。



横渠先生曰:“乾称父,坤称母”。[21]

《书经》 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22]



人的形体、血气、精神、德性,都是禀天赋而生,化天理而成。天为人之父,故称“天父”;人为天之子,故称“天子”。依儒教教义,天下生民,世间百姓,都是上天所化生,都是上天的子民,因而都是“天子”。



在传统君主制下,“天子”身份被世俗帝王所独占,祭天仪式被帝王所垄断,“天子”成为帝王的专称,祭天成为帝王的特权。其实,依儒教教义,天下生民,普通圣徒,都是天子,人人都有祭天的权利。董子曰:



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23]



“天子”并非对帝王的专指。凡天下生民,只要敬畏上帝,顺乎天意,遂行天命,守仁义礼智之道,尽性知天,与天同德,昊天上帝就会保佑他,施天恩天德于他,就会把他当作自己的子女。因而,与天同德的人就是天子。“天之生民非为王也,天之立王以为民也”,帝王只是天下生民的管理者。衡量一个人是否天子,是否得上天眷顾,其标准不是世俗身份,而是道德。“德侔天地”者就是天子,就会得上天辅佑。“德侔天地”即“与天地同德”之意。只要我们克谨天命,恭行圣训,为善去恶,积善成德,则人人可以成为天子,从而得上天的辅佑,沐上帝的仁爱。南海先生曰:



实则凡人皆天子也。人既不忘所生,祀其祖父,又可

忘所自出而不祀天哉?王者至尊,为天之子,宜祀天,人

民虽卑,亦天之子也,亦宜祀天也。[24]



天下生民,只要行善积德,都是天子。依儒教教义,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应该祭天。甚至连无德之人与恶人,也可以祭天。孟子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恶人也有接受教化的权利。上天的怀抱与圣教的大门向所有的人敞开。上帝的恩德,广被到每一个生灵及天下万物,其中也包括恶人。恶人也有善根,只要为善去恶,虔信上帝,就能重沐天恩,再享天德。



昊天上帝以仁为本,有好生之德,对人与万物都仁爱有加。天德所被,无所不至;天恩所施,无所不惠。天之所施,就是天恩。昊天上帝以天父的仁爱之心,施天恩于下界,使人类及万物得以生生繁衍。昊天上帝所施与人类的,有七大天恩:



一是“天生”。昊天上帝对宇宙万物和人间世界,有化生之德,创造之恩。人与万物都本于天,为天所生。“无天而生,未之有也”。

二是“天赋”。昊天上帝生人生物之时,赋予人和万物以人性物性。人与万物得天赋而各成其性,各正其位。人为天子,得天赋独厚。董子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25] 天道本仁,上天赋人以“仁义礼智”之性,人与天同性,与天合德。故人为万类之尊,万物之灵,称天子。



三是“天养”。人为天子,昊天上帝对人恩宠尤多。天生万物,皆备于人。阳光、空气和水;各类动物植物;各种矿产资源都是上天所创造,人类都可以取用。这是上天对于天子的恩德。天地万物不仅是人类养长取用的对象,也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同伴。人类应该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天秩天序。人不能无节制地攻伐自然,掠自然,不能为自己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否则,违背天秩天序,必将遭到上天的惩罚。



四是“天佑”。昊天上帝高高在上,君临下界,以他的仁爱之心和无穷之力保佑天下生民平安健康,免灾去祸,富贵祥和。《书》云:“上天孚佑下民”,“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26] 人为天子,自然会得天父的保佑。只要我们信奉天帝,克谨天命,为善去恶,昊天上帝将与我们同在。



五是“天从”。天父对天子心怀仁爱,他总是用自己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助有德之人达成心中的愿望。《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7]“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8] 天佑下民,天从人愿,但也因人而异。昊天上帝只眷顾行仁义守道德的人。上帝所创造和维护的是一种“福德一致”的天秩天序。



六是“天赐”。天赐,是昊天上帝对于有德之人和积善之家的专门赏赐。昊天上帝至光至明,至大至公,罚无道而赏有德。《书经》曰:“天道福善祸淫”,“作善降之百祥”。[29]《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30] 故天赐所施,惟善惟德。惟有积德之人,积善之家,才能得天赐,受天佑。



七是“天恕”。昊天上帝至德至仁,至慈至爱。对人,更是仁爱有加。如一时迷惑,忤逆天命,背逆天道,无德妄行,甚至为非作歹,但只要诚心悔过,痛改前非,就能得到上天的宽恕。上天的宽恕就是“天恕”。人都有善根,有天理良知,因一时的私欲瘴蔽而明德不显,良知不现,上天是会宽恕的。因为,昊天上帝永远是仁爱的。为善不分先后,行德不论早晚。只要能诚心忏悔,为善去恶,就可以得到上天宽恕,就仍然可以沐天恩,得天佑,受天宠。



2)天道与人道

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表现为天德与天理,落实为天秩天序。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创造世界,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化生万物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创造宇宙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万物承天意,沐天德而生;承天意,循天理而序。天道就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之道和养长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创造之道和有序运行之道,是宇宙间永恒不变万世不易的根本法则。欲穷天道,必知天意。那么,天意究竟是什么呢?



董子曰:“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31]

朱子曰:上天生物之心,“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 [32]



可见,天意就是“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无穷无尽的“仁”。天意本仁,天德即“仁”德,天理即“仁”理,天道即“仁”道。昊天上帝以仁爱之心化生万物,以仁爱之心创造世界。“仁”就是宇宙间贯通万事万物的,永恒不变的根本法则,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常理常道。



人为天子,是上天所生,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别眷顾的对象。上天生人之时,赋人以天性。故人性本于天性,人道本于天道。



朱子曰: “人物之生,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33]



董子曰: “人之受命于天,取仁于天而仁也”,

“惟人道可以参天”。[34]



所以,人心就是天心,人性就是天性,人道就是天道。人心、人性就是天心、天性在人身上的体现。人道就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具体落实和安排。天心本仁,人心也本于仁;天性本仁,人性也本于仁;天道本仁,人道亦本于仁。知天道就可以知人道,知人道就可以知天道,天道人道一以贯通。

人道就是人间世界及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维系的根本法则。身心性命之道、纲常人伦之道、治世为政之道都统称之为人道。仁之为道,发于人之心性,则为良知,为明德;发于人际则为“五伦”;发之于政,则为仁政、为德治、为民本、为时中而美好的制度。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受命于天,超然于群生,为万类之尊,万物之灵。人性本天性而仁,有着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儒教称之为良知与明德。良知与明德都是上天赋予人的德性,是作为天道、天德、天理的“仁”在人身上的具体落实。



“仁”之为道,在天为天德天理,在人则为良知明德。儒教的修身之道,就是“致良知”之道,是“明明德”之道。能致其良知,明其明德,就能明人之道,穷天之道。《礼记》曰: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35]



仁义礼知,为人之四德,四德发为“四端”,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德统于仁,四端通于恻隐之心。天道人道,感而遂通,事事得其理,物物得其性。“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人道,也是天道。



“仁”道,发于人际,就是人伦,即儒教所谓“五伦”。五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礼记》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36]



伦者,序也。人伦就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秩序。明人伦就是明人道,就是明天道。五伦是最重要的人伦关系,正确对待与正确处理五伦关系就能明人道明天道。对于五伦关系,儒教有明确规定,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依儒教教义,父慈子孝;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有别,夫义而妇贞;兄仁而弟恭;与朋友交而守信。五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恪守遵循的人伦大道。明人伦,则人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人际和谐,社会有序而稳定。人伦即天伦,五伦是天道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安排,故朱子说:“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仁”道,发之于政,则为仁政、为德治、为民本、为时中而美好的制度。仁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儒教有着强烈的入世关怀和秩序情结,对良性社会及美好制度的诉求,始终是儒教关注的目标所在。所以孔子说:“人道政为大”。儒教倡导施仁政于民,以德治世,德主刑辅,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对天下百姓要“富之”,“教之”。依儒教教义,为政之道就是人道,就是天道。



天道、人道、政道一以贯通,以“仁”为统。儒教的心性之道、人伦之道、教化之道、治国之道,都有一个神圣超越的价值源头。这个神圣超越的价值源头就是天道,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天德与天理,就是“仁”。儒教圣徒重修身,守人伦,关爱生民,珍惜自然,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追求生命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完善。这一切都是顺天意,循天理,尊天道之行。



3)天命与民命

天命就是昊天上帝的安排与命令。昊天上帝在化生万物创造世界之时,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宇宙万物和人世间的一切都作了有序的安排。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世间万物无所不在天命之中。昊天上帝的安排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秩序,是天秩天序。天秩天序使宇宙世界和谐统一,有条不紊。万物的自性特质及生死命运都在上帝的掌握和安排之中,人世间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穷通都自有定数。



董 子 曰:“命者,天之令也”[37]

《书经》曰:“钦从天道,永保天命”[38]



天命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是人间世界的价值之源,是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与立身之本。



天命本仁,昊天上帝全善全德,我们应该虔诚地信仰天命,敬畏天命。昊天上帝全知全能,任何背逆天命的想法和念头都是可笑的。只要我们顺天意,尊天命,守天道,循天理,就自然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垂爱,就能获得天佑与天赐。面对昊天上帝的仁慈与博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绝对相信上天,信仰上帝,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给昊天上帝,保持敬畏之心,顺乎天命,恪守天道。



生老病死,夭寿祸福,贫富穷通,虽是天命安排,自有定数,但并非一成不变。天命无常,天命是会变易的。天命的变易,由天不由人,在己不在他。天命惟德,昊天上帝总是眷顾有德之人。“福善祸淫”是天命变易的规则。天命眷顾与否,是降灾还是降福,取决与人的善恶,取决与人的德行。《书经》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39]

佑贤辅德,显忠遂良。[40]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1]



上天总是眷顾和辅佑行善之人、贤德之人及忠良之士。“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昊天上帝至大至公,无论贵贱,一视同仁。行善积德之人,忠义贤良之士都能得到上天辅佑。而败德之人,为恶之徒必遭天罚。



为善积德,就是顺天命、守天道、循天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荀子说:“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42] 福德一致,是天秩天序。昊天上帝全知全能,为善为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善恶终将有报。只要我们为善去恶,不违背天理,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顺天命,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垂爱。如此,则贫富贵贱、夭寿穷通都是可以改变的。天命变易的权力虽然在天,但能否改变却在我们自己。就这个意义上说,人又是自己的主宰。



天意在民,天意即民意,天命即民命。人为天子,天为人父,人沐天恩独厚,天对人恩宠有加。天佑下民,故立君师以治教天下。人君代上帝管理生民,圣人代上帝教化百姓。董子曰: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43]



民众是上天的子民,是上天保佑的对象。天立君师,行政教于天下,把昊天上帝的天恩天德普施于四方。教化和管理好天下生民,是君和师的责任,是天命所系。上天生人,赋予人良知与明德,赋予人以“仁义礼智”之性。但这种天赋的善的本性常常为私欲所蔽,以致良知不现,明德不显。故上天立圣人为师,教化百姓,以复其本性;立人君以管理天下。



《书经》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44]



孟 子  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5]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民命即天命。天意往往是通过民意表达出来的。为政者禀承天命,管理生民,必须循天道天理,以仁为本,为政以德,施仁政德治于民。要制订美好的社会政治制度来落实天意天命。要爱民、保民、惠民,而不能虐民。民为邦本,民众对于为政者而言,具有优先性。为政者要做到以民为本,首先考虑的是民众的利益。“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以,为政者不能与民争利。

为政治世,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在儒教看来,人为万物之灵,万类之尊,为政者要“慎罚”,不可轻言刑罚。除对那些杀人越货、不忠不孝、肆虐作威、忤逆天意之徒必须施用刑罚以外,余者皆以教化为主。董子曰: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为政而任刑,不顺天,故先王莫肯为之。[46]



可见儒教对于教化的重视。周公作礼乐,至于成康,囹圄空虚四十余年,这就是教化的功效。孔子说:“不教而诛,谓之虐”。不进行教化,民众有了错就施用刑罚,这是虐待生民。而虐民是有违天命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民众是上天的生民,是天子。为政者只是天下生民的管理者,而并非天下生民的主人。《书经》云:



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47]



民众对君主没有无条件服从和忍受压迫的义务,民众有权利要求君主施仁政,行德治。为政者如果暴民虐民,就是背逆天命,就是伤天害理,就必然遭到天罚。为政如果不尊天命,不循天道,不保生民,就得不到上天的辅佑。如果虐民暴民,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昊天上帝将绝其天命,终其天禄。



4)天罚与报应

人道本于天道,人性本于天性。上天生人,赋人以仁义礼智之性。然而,由于人的气质之禀不一,气质之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是非不明,仁不能守,义不能集,礼不能循。更有甚者,因私欲之蔽,唯求利害得失,无法无天,无敬无畏,背天道弃人伦,伤天害理,无恶不作。为维护天秩天序,彰显天道天理,昊天上帝以其全善全能的神明之德,行“天罚”以儆世人;立报应天则,以赏善罚恶。《书经》曰:



多功有厚赏,不迪有戮。[48]

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49]



昊天上帝全善全德,至大至公,罚无道而赏有德。昊天上帝全知全能,人之善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为善,天知道;为恶,天也知道。为善者,上帝报之以天赐;为恶者,上帝报之以天罚。《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50]

有福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福。福德一致,这是天则。天则就是昊天上帝为维护天道天理及天秩天序所制定的宇宙世界的根本法则。何谓“福德”?横渠先生说:“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51] 循天道天理,遵天秩天序,就是至当,就是至德。事无所逆就是顺,健康长寿,无灾无痛,家庭和眭,事业有成,子孙发达,心想事成,万事皆顺,这就是福,是最大的幸福。君子以福德为乐,乐得其道,小人以私利为乐,乐得其欲。



《礼记》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52]

《诗经》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伸之”。[53]



善恶皆有报应,善则上天赐其福,恶则上天致其祸。“福善祸淫”、“善恶报应”是昊天上帝所定的天则。善恶的报应,或报于本身,或报于子孙;或报于身前,或报于身后;或报于世间,或报于出世间。及身之报,报于本身,报于身前。为善积德者,上天赐其福禄,赐其健康长寿,赐其家庭和眭,子孙发达,赐其万事皆顺。为恶者,上天绝其禄,废其位,夺其寿,致其祸。这就是及身之报。董子曰:“



正直者得福也,不正者不得福。[54]

不若于道者,天绝之。

不奉其天命者,皆弃其天伦。[55]



“身后之报应,则名是也”,“名者,孔教特立之大义,所以赏善罚恶者也”。[56] 儒教重“名”,故亦称为“名教”。《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57] 名,就是名声、名誉、名节。白沙子说:“名节,道之藩蓠”,[58] 丧名节,则道无所以尊。名存,则道存;名亡,则道丧。仁义贤德之士,美名留芳千古;伤天害理之人,恶名遗臭万年。善有美名之报,恶有臭名之报。



子孙之报应,是说报应于子孙后代。昊天上帝仁爱有加,为善积德,受天赐天赏,福德延及子孙,报应于子孙。背道为恶者,上帝行天罚,但罚不及子孙,祸不及子孙。



《书  经》  曰:“罚弗及嗣,赏延于世”。[59]

《春秋公羊传》曰:“恶恶止及身,善善及子孙”。[60]



昊天上帝福善赏德,天恩天赐延及子孙。一人行善,子孙也得天恩天赐,也得天辅天佑。而一人作恶,昊天上帝只祸其本人,天罚不延及子孙。由此可见,昊天上帝的仁爱之心是何其厚重与博大?



及身之报、身后之报和子孙之报,都是世间的报应。善恶的报应除了世间的报应以外,还有出世间的报应。“出世间之报应,则灵魂之说是也。”[61]



依儒教教义,上天化生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阴阳之气聚而为物,散则返归大虚。“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阴阳之气聚而交感,为有形有象之物;阴阳之气散而返归太虚,气游于太虚而再次变化。太虚为“气之本体”,“无形而实有”,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之凝释于水”。气聚犹水凝为冰,有形有象而成物;气散犹冰之融为水,去“客形”而散入太虚。[62]



人之生则形聚,人死则形溃。人之生,气质之性不一。人之死,形溃反原,游魂为变,最终的归宿也不同。有德者,其气清,死后其气散入太虚,伸升而为神,与天同德,“在帝左右”,可沐天恩而得“再造”。为恶而不善者,其气浊,死后其气散入太虚,下沉屈附而为鬼,难沐天恩而不得“再造”,可谓万劫不复。



死而升伸为神,得以“再造”,这是昊天上帝对为善积德者最大的赏赐。死而屈附为鬼,万劫不复“再造”,是上天对为恶不善者最大的惩罚,为天罚之极。成神成鬼,能否再造,是昊天上帝对善恶的最大报应。游魂为变,神鬼殊途。敬天命,守天道,循天理,为善积德,尽仁义礼知之性,就能尽人道,尽人道就能知天命,就能与天同德,就能沐再造之恩。逆天命,背天道,害天理,为恶败德,昊天上帝怒而罚之,绝而弃之,万劫不复再造。



董 子 曰: “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

“不若于道者,天绝之。”[63]



《书经》曰: “罚及尔身,弗可悔”,[64]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65]



客观条件或自然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而自己逆天背道而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避了。“获罪于天,无所祷矣”,激起*天,获罪于上帝,遭到天罚,连祷告忏悔都找不着地方。



我们能够在世为人,是天恩所赐,天德所造。人要珍惜今生,也要珍惜来世。来世靠现世修为,彼岸在此岸圆成。人承天命而生,禀天赋而存,既为天子,就应敬天父,守天道,循天理;既禀天赋之性而为人,就应该守人道,循人伦而别于禽兽。遂行天命,为善去恶,就能与天同德,不但能修得今生今世的福德善报,还将泽及子孙,并于死后灵魂超升为神,得上天“再造”。如果执着于私欲之蔽,逆天为恶,与禽兽为伍,甚至连禽兽不如,则人怨而*天,上帝行天罚以祸之,绝其天禄,断其天恩,折其阳寿,致其灾祸,死后屈附为鬼,成为天之“弃魂”, 万劫不复再造。




为善为恶,致福致祸,顺天逆天,成神成鬼,全在我们自己,全在我们一念之间。正所谓,圣魔只一念。何去何从,不可不慎思明辨。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斩龙之默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1 18: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喜欢墨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3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  怎么没人送花啊   

哎   可惜今天的用完啦  呵呵呵    明天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3 2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学的就是儒家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1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收藏了~~: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6 13: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文化也提及神鬼麽?

可孔子不是说、不语怪力乱神麽?

额..对儒家文化不是很了解的某人路过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不语怪力乱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17: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学术有利有弊,融会贯通才是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5: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长了见识了,呵呵,8层话深得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3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