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61|回复: 12

心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 14: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戒律森严的寺庙中,济公和尚和禅宗二祖,为什么一个可以喝酒吃肉,另一个大逛妓院,而我们却不行呢?佛学修禅定必须以戒为定基。然而什么是戒?戒的意义何在?佛祖为什么要制定出戒律?如果持戒对修定来说是渡海的船,今天坐“飞机”行不行?

 
假如你三番五次直面死亡,就会逐步透悟出生命的真实意义;而在修禅入定上,就会涤除古人涂抹上的“迷幻色彩”。这样的涤除,如同洗一件“军用迷彩服”,只有经过“强硫酸”的侵泡,才能够还其本来面目——棉花的白颜色。
 
简洁干脆让人心情愉悦!我们就单刀直入——为什么要持戒?持戒能干什么?
 
简单:就像一叶扁舟行于波涛汹涌中,定然会船翻人亡一样。修习禅定必须要在“风平浪静”中行进。心灵的风平浪静,不是对世事的无知无觉,而是对世事的心安理得。佛学称为“清净心”。记住:清净心才是修定的根基,而不是戒。佛祖在世时,戒律只是用来发清净心的一个辅助工具。当时的戒律并不多,而今天繁杂的戒律,完全是其后,人们出于统治,开宗立派(比如宗喀巴猛增佛教戒律——注意,不是佛祖增的哟),等、等、等的目的,不断增加的结果(就像不断地朝“一面墙上”抹油漆一样)。
 
最终的结果是人们“本末倒置”:认为,如果你没持戒、念佛,念咒等等等,就说明你没发清净心,心中无佛,不会成佛……!实际情况是:发了清净心,不必去持戒,不必去拜佛等等等。只要你内心中真有“佛”就可以了,不用搞那么多的形式。莫言这支言片语,此乃天大之秘密。吾乃“撞开铁笼逃虎豹”之人,对于所谓“人得道哄人,鬼成仙骗鬼”的类似东西,早已悟得清清楚楚。为了快速修习禅定,为了生命的健康,我们不需要繁杂沉重的负担。
 
说了大半天,清净心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莫要高推圣境,自陷迷茫):清清楚楚、干干净净之心也!此心在佛学中需经由诚心诚意地烧香拜佛、颂经念咒、持戒修心、止恶扬善…………而获得。无论其形式有多神秘和复杂,结果只有一个,获得对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的内心准备状态。如果要问“清净心”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可以问“心安理得”之心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就更清楚一些。
 
清净心有什么用处?
今天就算是名人富豪,自杀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按常理,他们生活极为优越,是没道理主动放弃生命和富贵人生的。可是为什么又会选择自杀呢?概括地说:无论如何都是人们的贪欲太重,导致在追逐“权力、金钱、汽车、飞机、房子和衣服”的时候,忘记了这些东西都只是符号。而符号是什么?是“死后何曾在手中的东西”。有些人执迷于符号,不知道符号的妙用所在。所以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了本性,搞得自己“心难安,理难得”。最终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以获得彻底解脱(虽然知道,一切金钱地位莫高于生命,但是心灵上的不安已经超越了一切,包括活下去的意愿)。以上的问题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即使他赢了,他仍然是一只老鼠”。但看古今名家(举不胜举,就不举了),那个没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个没有虔诚的信仰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哪!
 
所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心灵,生命没有意义。当心灵处于“心难安,理难得”的状态中,“自己”就将选择结束生命,以获得彻底解脱。以此看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在心安理得的状态中度过。否则,不如死去!”实际上,我们拜佛,忏悔、积德行愿、按戒律生活,所有一切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获得“心愉意悦,坦荡无畏”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清净心是个什么感觉?我们就真切地感受一下。1998年冬天,偶然中我看到一个赵姓人家,将在山上抓住的一只野鸡关在木笼里。这只野鸡野性十足,一次一次地将头撞向笼子,试图逃脱。头上连毛带皮撞得血肉模糊,露出了白脑壳。马上我就到朋友家里凑足46块钱(当时在我家乡,一个搬石头的苦力,一天仅赚15块钱),将其买下。我十分兴奋地抱着这只野鸡跑到深山,在一大片白雪漫漫的旷野中,将这只野鸡一下子向空中抛去,大喊一声:“你自由咯”!这只野鸡在远处落地后(飞不动了),嗖、嗖、嗖,顷刻间便消失在树林中!
 
当下,就在当下,我一念清净!那是一种内心十分坦荡、正大光明、无所畏惧和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无限愉悦的感觉。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曾经感到过,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后(是不求回报,诚心而做,否则无效),心灵的痛快、愉悦和坦然(做一件善事的压力越大,感受越明显)。如果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现在,请尽量回忆一下,抓住那种感觉一秒钟。我马上告诉你,经常在佛经或什么书中看到的、神乎其神的大师们在入禅定后,体验到的所谓“心轻安”的超愉悦境界,就是将你那一秒钟延长了而已。这可是大和尚们不愿意讲的大秘密哟,因为太平凡,也不神秘。(不过注意:这只是“定”中的一种感受)!
 
可以说清净心,感觉起来像是:正大光明、心胸坦荡、半夜不怕鬼叫门、拥有“杀无赦、斩立决”刚强坚毅的决断力(如果不理解,看看怒目而视的罗汉像和其手中服魔降妖的锐利法器)、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和从内心发出的可以绞杀“一切邪魔”的强劲力量(本人所到之处,“魔王鬼怪”全部遁去无踪)。
 
前几天一位朋友留言中说:“要在地狱门口等我”等等之类话语。本人知道,我的文章对于走极端的人——“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不过,本人早已无惧迎面狂风。就算怒海狂澜、电闪雷鸣,亦如在佛光满怀之中——瞬间,化去无踪!
 
那么,如何发清净心?
首先看一下,我发了清净心之后,有了什么样的信佛的准备状态?略举一二事以为说明:我曾于病难中将他人送给父亲的几百只蛤蟆(田鸡),当晚骑自行车于山路间奔赴50多里,放回到辉发河中(松花江一大支流)。当时在农村我家也不富裕,对于这个大数目(市值500多元人民币),我的行为是“愚蠢透顶的”。我爸可是一个不信“邪门”的人,虽然打了一下大嘴巴,事情就这样“一下”而过。
 
如果天天这样,那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我没有特地买过鱼或鸟放生过。只是在遇到的情况下从顽童手中买来(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小鸟、刺猬或者是蛇放掉(超过500次)。不过从来没在钓鱼者手中买过鱼放掉,可能是钓鱼的人太多了,心里没有这个念想。
 
我曾经也敲过两年多的木鱼,不但敲得“四邻皆惊”,而且一敲木鱼,自家养的100多只鸡马上由四面鸡声连绵,开始静默聆听“禅悦法喜”(条件反射而已,绝非神迹)。而我口中根本就没念个什么经呀、咒的。实际上,我只是以此感受一种“意境”。
 
看到了吗?我信佛,结果我就有了信佛的“准备状态”,仅此一念而已。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是戒律?清净心是个什么东西?记住:“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一种准备赴难的状态。衷心耿耿”是一种“死心蹋地”的准备状态。
 
如何一念而发清净心呢?简单:你先去问问将要结婚的人,他们是否真的是死心塌地爱着对方。而你再去问问那些将要离婚的人,他们是否也是死心塌地想离开对方。所以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
 
发清净心,当下就是,就在此时此刻!如此一念大慈悲 ,你就一念成佛道。如此一念邪恶心,你就一念就入地狱。佛之所以为佛,即是念念慈悲心。魔之所以为魔,既是念念是魔意。众生者之所以是众生,即是念来念去,无法恒久一念的结果!
 
所以当下——此时此刻,你一念大慈大悲,你就发了一秒钟的清净心!下一念,还是大慈大悲,就发了两秒钟的清净心!第三秒钟………!如此一念清净下去,修行下去,最终就悟道圆满了。
 
当你从内心中真实地发出清净心,你就会拥有浩然正气和坦荡胸襟。其力量足以荡尽无数阴霾,斩杀一切“妖魔鬼怪”。这个时候你就是“神”。神不在天上,也并不遥远。神在人们的“心”中——每个人都是“佛”,所谓连狗都有佛性。本人是一个彻底相信因缘果报(相信报应)的人。我相信今天的“造化”完全是在此“修心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习禅修定的结果。
 
我们从头屡顺一下:修习禅定需要在“风平浪静”中进行;而只有对世事的心安理得(清净心),才能够导致内心的风平浪静。作恶,只会让人时时处在危险之中,所以“理不得,心难安”。恒久一意地修身养性(止恶修善)你就会心安理得,发清净心。
 
所有的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绝顶神功,就是金庸笔下的《葵花宝典》。而练此功的唯一大关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金庸何等的文底功夫!虽是虚构,亦未离其宗(佛学修定的套路)。为啥要自宫,只为求得心静,然后可炼神功。我今天只是用此作一个小小的比喻,金庸的“葵花宝典”完全虚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什么功的、法的要你去“自宫”。自宫的结果只能是直下地狱、万劫不复。
 
清净心是持戒的结果。但是,发清净心并不一定非得由持戒获得。只要你能够一念大慈大悲,你就会不戒而戒;就可以舍去形式。比如,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而过,禅宗二祖不但饮酒吃肉,还去嫖名妓。今天你将听到高僧们死都不肯说的大秘密!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并不是因为很复杂,只是没人“悟道”而已。重申:为了更科学地修习禅定,今公示出来,唯一希望不要误解吾意!
 
和尚们为什么要戒酒?因为酒能乱性。可是酒本身是纯净的,是人自己“耍酒疯”自乱其性也!僧云:酒是穿肠毒药。可是对发了“清净心”的济公而言,真是无所谓,因为酒已经乱不了“老和尚”的性!僧云:色是刮骨的钢刀。可是“性生活”是世界上至纯至净之物。如果不是那样,才奇怪哩——和尚尼姑那里来的?禅宗二祖的骨头足以嘣断钢刀。因为内心清净,所以不会被钢刀所伤。有人曾经诘问二祖:高僧竟敢如此,何也?二祖明知“剪不断,理还乱”,回答也是干脆(在今天肯定会噎死记者):我自调心,与汝何干!
 
记住:清净心是戒的结果,也是戒的目的。有了清净心就可以不拘于“戒”的形式。清楚了吗?济公和禅宗二祖所做之事,发清净心者皆可做之。既然州官能够放火,百姓也应可以点灯。今日“大和尚”为何不敢“造肆”放火?实在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真实写照”。很简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和尚必须要以自己为“标尺”。否则,众多“欲念猛于虎”的小和尚们“疯狂点起灯来”,结果只会迷失本性,坠入地狱。真若如此,谁之过也?不问自明。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这可是“棉花白的秘密”!
 
实际上,所谓的“白”,也只是对佛经的“悟”而已。佛在《大日经》中早已说过了——“佛告金刚手。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就是全部修行的实践理论。此三句,悉摄一切佛法。有些理论绝非我之所“独创”——古代西藏的和尚是可以结婚吃肉的。
 
知道这些“大秘密”对你有什么用?第一,持戒只是形式。只要你一念清净,不必“拘泥”于形式。如不能清净,还需在“淤泥”里滚爬几年。此话绝非笑谈,荷花之洁净出于淤泥也!第二,发清净心不完全取决你做了多少善事,而是你有了什么样信佛的“准备状态”!如果你左手烧香,右手杀人,罪上加罪,必将直下19层地狱,万劫不复。第三,修炼禅定必须止息——心中的汹涛恶涌。而方法只有一个——发清净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入佛门,难成禅定——从古至今无人能够越过此根基——清净心——建起“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有多少人会被“销落马下”,就此嘎然而止?各位不妨留个脚印,哪怕剩下一人,也无妨!声明:本人的文章是尽可能“涤除玄览”后的东西。要想超速修禅入定,就要打破为常人修定的所有框框。注意:打破而不是舍弃,是从更科学,更实用的角度去理解。你不能在撤去第一块基石,仍能将脚踏在第二块石阶上。因为这不符合规律。所以,你可以舍去繁重戒律的形式——只要你有了戒的结果——清净心,只要你一念清净,禅定即入半壁!
 
心经最后一句大咒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说:快去自度,快快自度,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如果你愿意发清净心,可将我的博客(地址和内容)弘扬开去——可转发论坛、推荐给同道中人。相信对身处绝境者,是激励,对心中有佛者,是点悟。你便发了一大清净心。
 
记住:佛法,乃心之事也!
 
下一篇,方法!
 
声明:本人所有的文章允许任何人转载,可注明也可不注明出自我的笔下——没关系。或者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发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我面临死亡的时候,“就是说:假如医生告诉你,明天你就会死,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感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自由,快乐,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到——只要从活一次。而我即将死亡,又毫无办法,如果能从活一次该多快乐啊!在第一和最后一次面临死亡时,我都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世界给你预备的一切,你都可以尽力去汲取,但绝不可违反善良的法则——不是害怕报应,而是发自于灵性深处!所以,如果我的文章内容对你有帮助,尽管拿去——怎么用都可以。但是“绝不可违反善良的法则”。
 
佛在灵山莫求远,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学佛不要学迷信
   是要学习做好人
     好人一定存好心
       重在实质去改心
         心若改了变命运
          先去习气除贪心
           自私自利烦恼根
             嫉妒嗔恚害个人

 
发表于 2010-1-3 2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 2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bu错?问下,你是那种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23: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bu错?问下,你是那种境界
lianggaofeng 发表于 2010-1-3 21:47

我没有你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06: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07: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11: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宝黎儿 于 2010-1-5 11:55 编辑

好贴 。    阁下 说的好 。  六道疾苦 。苦的是人心、   操纵六道的 不是什么神。   就是人心。     
    有些人对佛教认识不够。觉得佛教是教人躲避困难。逃避责任的。   却不知道 不论遇到什么都要勇敢面对。这在佛教里叫做   “出离心”

   问您一个问题:“佛”是指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7# 宝黎儿


佛是指智慧、觉悟。觉悟的意思,真正的智慧是无语言文字的,...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性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来藏,在非众生数上称法性、如、实际,但此通内外。《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解释如、法性、实际时说“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又指内外诸法自性本空皆同一性,故《涅槃经》中说佛性有种种异名。性有不断、不改、不变之义,如麦因果麦性不改变,如矿中金银与出矿时的金银体无增减,所以佛性、法性虽无增减,但有隐显净染之分,隐、染即生死,显、净则涅槃,众生因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性,法性,若修行则能见性获得解脱涅槃。

  大乘经中说佛性,《阿含经》亦明佛性,但不甚分明。印度诸宗对此各有所解,如《佛性论》云:“若依分别部(论者假定,非二十部计)说:一切凡圣众生,皆以空为其体,所以凡圣众生,皆以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则大涅槃;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该论举此立三种种姓,一、定无佛性,如一阐提,二、不定无有,修时得,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如三乘人。并自立三因佛性,一、应得因,即二空所显真如,二、加行因,由发菩提心,修道品等,三、圆满因,即修加行得果圆满,并以三性三无性摄此三佛性。若依《宝性论》,则以清净无为法身为佛体。龙树中观学派多分是谈法性,以中道实相为体。《涅槃经》卷二十七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即是涅槃。”可见,佛性、法性都是指的诸法真性,众生若断无明,则见佛性,获得涅槃。

  佛教传入中国,修行成佛之原因,在佛徒中久久未能正确解决,当晋末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经中说除一阐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则认为经义未尽,遂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并立“顿悟成佛说”,受到旧学僧的抨击和摈斥。后来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四十卷,经中明说“一阐提定当成佛”。因而对佛性的探讨风起云涌,各宗无不盛谈佛性。到隋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列举了十一家异说,一一加以评判,而他自己则赞成以中道为佛性。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成佛证涅槃,佛说佛性是为教化有卑劣慢众生,了知众生究竟,定当成佛以为要旨。《涅槃经》中说一阐提无佛性,是指在犯四重、五逆和谤方等的一阐提位,无善根性,暂无成佛的可能性,若舍一阐提发菩提心修圣道,即非一阐提,定能成佛,这就是《大智度论》中说的“恶可为善,善可为恶”,“法无定性”之义。这不仅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成佛不相违背,同时正显示诸法本空,染净两重缘起的正理。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由上可知,佛与佛性不一样。



参考文献:《佛学大辞典》、《中国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LZ一定是个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2:4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