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 . t& U, n9 [' o8 n* I3 U X/ b2 j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 w y0 y: u2 U5 \7 C$ a9 m: ~, J; D5 s L5 l. l
1 G! W) z$ j8 ?# X5 {+ M! J- G- O诸葛亮
: F3 U, K3 O4 k$ K0 H0 J/ y% d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 K6 K- m- {+ s4 o3 x T$ N$ v. |& Y# ?5 d9 f% I6 `) `
' A2 W; [6 u3 n) Q+ r
赵云
W& O; s, ^6 v, A1 ~: b, G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J ^/ @! B- K$ p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 D. z; v# z, i: J( H$ N7 u
8 `" C5 [) y1 X9 q6 X7 ]# r; T. W
关羽
9 l$ w( T5 p0 m8 n! s关羽亡命于奔涿郡,结识刘备、张飞,情如兄弟。刘备理事待客之时,关羽侍立左右,不避艰险。徐州之战后,羽为保刘备家眷,不得以降曹,受封偏将军,受曹操厚待礼誉。但关羽终不忘本,许以立功报曹操后离去追寻刘备。白马之战中,关羽策马刺河北名将颜良于万众之中,袁军皆披靡。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刘备尽收荆州诸郡,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平定益州后,命关羽掌管荆州军政。刘备即位汉中王,又加封为前将军,假节钺。随后关羽率军北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不久,由于后方荆州为东吴攻取,关羽军在前线作战失利,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在临沮突围中遭到孙权军逆击,关羽壮烈殉汉。谥为壮缪侯。" E# z6 X9 t4 i3 r+ n3 @
0 @) k, Z& w- Y/ _" O+ m9 _- l! o# v, s# X* Y3 @8 ?
周瑜
1 ]) [, L; Q# `4 e7 Z0 M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8 L0 I$ R9 B" s% W
8 G' i4 y' c- [0 P
4 ^/ t$ }8 Y$ P- S9 W孔子
) c1 L: U/ c7 B+ ?, q5 [& _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从英、日文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人给世界留下的轨迹。英文中有关孔的词有三个:Confucius(孔子),Confucian(儒家),Confucianisim(儒教)。日文中则多达8个:儒生、懦仙(儒教与佛教)、儒学、儒家、儒教、儒道、孔子、孔孟。
, Z3 N7 m; [+ \- U N$ j9 o v+ ]' r
5 _0 T4 w# r4 Y5 Z4 ?
孙子:
- _7 ?7 s+ N8 q3 `& s他是中国有史以来对世界学术界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是《孙子兵法》(有称《兵法》)的作者。尽管这种看法不太可靠,但《兵法》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孙子的。这部"天下第一兵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军事学与军事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任何一本系统论述军事思想史的论著,不可不提及这本世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兵书。西方现代著名的军事学家利德尔一哈特,在代表作的扉页上,大段摘引了《兵法》上的名言。日本有个企业家以《兵法》管理企业,居然也获得了很大成功。 ( S, }& M/ Q; T0 [) @
《兵法》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自十九世纪到二次大战前,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一味强调暴力流血,以达到政治目的的战争观点,风靡了欧美军事学界。但二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与核战争威胁日增,他的观点已经被不少人所唾弃。而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核时代的军事准则。
0 n- x) Z% f2 M8 e1 i/ J最为西方人接受和推崇的是孙子的思想,而非孔子、老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 }) ]' e8 e. o; u4 y0 A8 a/ {$ L0 u7 X2 ^. C2 t n; ]
6 h* d6 w4 ~& ^1 i6 C
老子
0 M$ C4 n0 r; `: I老子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也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他相传生于公元前6世纪,但过世不详。老子的模糊晦涩,知常无为(了解规律、不多作为)和崇尚原始自然生活的哲学观,与西方的崇尚理性、强调创造和力求改造自然的传统相去甚远。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西方人的赞扬与了解。许多西方人只闻老子其名,不知老子学说其名,不知老子学说其实。
$ t' \/ J) n" n( m3 c7 \+ r% ]
7 r' O# S8 _* f6 ?& G$ a$ A5 P秦始皇
3 x& k' a4 h% Q( x J) T' m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7 }# {4 w/ k5 x: q3 l a5 H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 L8 Y& w# I7 r& r) Q' M
8 B; ?6 H$ {1 ^: d Q1 K汉武帝
& X/ X, G2 n) c/ J' X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