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 X1 s- ?- k: y1 @* }" y6 K5 x 说明:稿本以《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史籍为依据,叙五代兴亡,以明大宋统一,乃历史发展大趋势,其势不可挡。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乃全篇主题。 8 y8 P& z& N0 g7 g
稿本以五代史事为主,前伸后衍,涉及百年,共约七十万字,二百零五章。除极少处因史料阙如或因压缩篇幅而稍作虚构外,情节内容皆可质之史乘,欢迎识者指出谬误。采用章回体,仅因便于理清纷乱,使有线索可寻,非为恋旧,乃旧瓮新酿,别有滋味。冠以“纪实”之名,欲别于“戏说”、“演义”之体裁,请编辑、网友诸仁教正。 * Y7 S& Z$ u0 J# n. [3 X1 K* _
5 y" z& I4 _1 p- n0 ^: s1 c. s7 \楔 子
( `. ~& b8 n8 O1 G9 S4 {皇帝、帝位与帝位的传承及政权的转移 0 y. i2 w& @- ~4 L5 G8 t
1 U, P# f9 w$ Q* e; e
话说我中华大地,自洪荒时代,便生活着诸多部落。传说中,盘古、女娲之后,便有“三皇”、“五帝”,这三皇五帝其实是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祗不过比其他部落首领势力较大而已,何曾称皇称帝,统治中华!即便是夏、商两代,史称王朝;王城邑外,便非国土,其政治也是散漫模样,无专制天下之实。其佐证是:周武王伐商,“八百诸侯会盟津”。这“八百”虽非确数,足可想见其时部落数量之多。进而可推知部落规模之小。部落首领带着族人从四方赶来,在商廷眼皮底下聚会,商纣王及他的政权机构竟毫无反应,又可见商王除了能控制王畿,对于广大郊野是无从统治的。不久,周武王再度盟会,率诸侯进攻商王,仅在商都朝歌郊外打了一仗,商王朝便宣告灭亡,可见王廷式微。
( c/ h' O( J4 R& ? 周革商命,政治上并无新意,照样分封诸侯。其中除少量新封的姬姓宗亲,绝大部份诸侯应当是原地区的土著部落首领,即商王朝的旧诸侯,不过是改而向周王廷贡奉“茅土”,表示承认周王为“共主”罢了。 * r1 ]! Q+ D7 a" g, `
商,周易代是奴隶主之间的权力更替。周代虽仍是奴隶制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各诸侯国为适应新形势,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先进的国家先进了,落后的国家落后了,平衡被打破。
5 C. A: h1 {. i0 M$ ~ 作为宗主的周王室当然要保护奴隶主利益,顽固守旧,结果诸侯中先进者的国力超过了宗周,周王渐渐失去控制诸侯的能力。 # ^9 U: F( A5 [3 Z
因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9 a: ^+ L1 C5 E! @, h& y
为称雄称霸,因而发生了多得无法尽叙的战争。 / U- \. X& @% O( N0 Q
早期的战争与后来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战争尚有那么多的“公约”遵守着。齐、鲁长勺之战,鲁人“一鼓作气”,只将齐人撵跑了事。而宋襄公强调“君子不重创,不擒二毛。”的原则,可见战争不是那么激烈。到了战国时期,小诸侯国多被大国统一了。大国间直接对抗,战争越来越残酷。长平之战,秦将下令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恶劣先例使后来的将军们不以滥杀为耻。
" d8 l' f) F# x% k 落后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在军中推行以杀人多少定功劳的政策,横行天下,并吞六国,秦国王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有了“皇帝”这一专用名词。此时是公元前22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 # s0 J7 [" j% f2 c- Y
若以五千年文明史计算,前三千年是没有皇帝的。自此之后,这“皇帝”二字便成了一切政治活动的轴心,直至辛亥革命。
& p5 I# L: ^* p" w& ~5 R5 f 始皇帝推行尚带有奴隶制残余色彩的中央集权制,全国三十六郡为一级行政单位,行政长官实行任命制,皇帝的一道诏书便能随意处置边远的郡守,真正是皇威赫赫。车同轨,书同文,刑同律,在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一点上,无论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都不过份。他是我中华民族统一基础的奠定者。 , g$ e1 c8 k! L" \' h% U
这统一的代价是巨大的,人民处于高压之中。秦始皇一死,便暴发了陈胜起义。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他的意义在于普通民众也开始参预政治斗争,而在此之前,政治行为(包括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黎民只是被动受害者。
0 d" S5 ^0 R) r7 V6 O" F) M陈胜起义引发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活动。旧贵族迅速武装起来,秦帝国很快灭亡,随之形成了以楚王项羽为首的十几个王国,政治地图比战国时期还要零碎。,历史似乎要回归到始皇帝之前的状态。 4 [& y* `& [4 S
, D" Y# x, S! f; v) H 0 B) Z- k3 o+ ^- F, v
' B5 Z9 z' t2 F* ?# o0 u,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