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4 1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军攻城,士卒疲怠
' I5 b( w6 x! _) r$ ~. Y. e4 J9 q% U5 f" e8 Z) u
宋太宗五月初平太原,六月中旬即转兵北上,休整仅仅一个月。而进军时却是全速前进,十三日出发,十九日抵达金台屯,二十日至东易州,二十一日围涿州,二十三日即至幽州城南。计算其行军路程,每日约行百余里。用这种速度推进,赵光义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实行战略奇袭,出其不意,一举袭取幽州,然后占据幽州以北的各个隘口,拒辽人于塞外。但是幽州与太原一样,不但城坚,且是敌军不会轻易放弃的要地,妄图一战而下根本不切实际。于是本来是所向皆克的宋军到了幽州城下就熄了火,连攻猛攻十余日不下。此时的宋军将士,从六月十三日以每日百余里的速度推进了十天到达幽州城下,又连续攻城十余天,在近一个月时间一直处于这种“高负荷运动”状态下,并且在连续攻城而城池巍然不动,这样如何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精力?在耶律沙的援军到来时尚能将其击败已是相当不易,然而得胜后追击敌人一下午只追了十余里,追敌速度还赶不上正常的行军速度,可见当时宋军的疲惫程度。而在辽军继之而来的精锐骑兵的强大冲击面前也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抵抗,可怜的宋军战士这时也许连逃命都跑不动了。
# z8 K7 H) P/ m, J* B- A" r) L6 t, p
3、未据要塞,地势不利
0 T! _% F) F8 ? T# J0 t1 y) p; I8 v, t, h- w1 l
高梁河之战中,赵光义在战术上的最大失策就在于此。如果他在围幽州的同时,派兵夺取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一来使幽州守军成了瓮中之鳖,二来据险阻击辽军救兵,可达围城打援之效。而宋太宗在得胜口试探了一下,知道耶律斜轸兵少不能形成威胁时竟然不乘机夺取此要塞,而是留下一部与之对峙便不再理睬了!他即使想不到唐太宗当年围攻洛阳先抢占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的援兵之故事,也应该想到宋军几日前围太原城而据石岭关阻击辽援的事吧?以步制骑,占据地利非常重要,而赵光义却只知道早些拿下幽州城而不顾其它。结果,耶律休哥援兵一到,舒舒服服地通过燕北要塞,而将与宋军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四马平川的高梁河,辽军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可怜宋军的步卒战无可战,逃无所逃,正可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1 c L9 ~. [) i; x9 P& x0 k
! n; s( N I! Z0 _ g$ O4 P
综此三点,可以看出,宋军战败,作为统帅的赵光义要负主要责任,但他的战后赏罚却只贬了几员大将了事,太原之赏拖了好久才执行,可见其赏罚全凭个人情绪,这样的君主,根本不能胜任军队的统帅。
% E$ X: N* k& y4 G5 @( f$ f- x E, y, U2 s1 C k. F
与宋军三败相对,辽有三胜:+ ~5 G$ g3 p, ]9 ?
2 k- i6 [) C( o" Q2 ?, S
1、固守燕京,占据要塞2 f/ ]' Z7 a8 _3 V5 ^
3 U, H/ y+ K- n- }, e! M% y$ {可以说,辽军之所以能胜,固然是“战神”耶律休哥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但不难看出,辽军的胜局却是由固守者奠定的。韩德让、耶律学古内安人心,外固城池,坚守待援,燕京屹立不倒,首先在心理上就给辽军以很大程度的鼓舞,也为援兵争取了时间。而耶律斜轸更加功不可没,其最大的功劳不是最后与休哥钳击宋军,而是能够以少数兵力与宋军周旋,从而守住得胜口,一来声援燕京,二来据险待援,使耶律沙与耶律休哥的援兵得以轻松通过燕北要塞并将决战地点控制在最有利于辽军的地点。
% s* c* G, ~/ h0 J$ O: ?9 h1 M; o8 c5 m0 }# x, U+ d) Y% z
2、赴援及时,败而不溃
& [9 B3 @0 E- [# k& h
5 ?3 I! M, K) N辽景宗与六月三十日得知南京被围,当时宋军已经围城六日,由此可知消息由南京传至上京一般须六日左右。辽主当即先后派出耶律沙与耶律休哥两路援兵,七月初六耶律沙便通过燕北要塞到达幽州与宋军接战,也只用了六日,由此可见辽军的行军速度和机动性。宋军打算在辽军援兵到来之前攻克幽州的企图一下子变成了泡影。宋太宗督军攻击耶律沙,沙军败退,耶律休哥继至,收容败兵,再令其反攻,可见辽军将领的心理素质非常过硬。当然,败而不溃也跟辽军的机动性有关,骑兵对步兵的好处就是败而逃遁,遁而复集,集而复战。并且宋军当时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已经无法给辽军造成更大的伤害了。
5 Q# k* B" J# N4 d- \% ?
+ s6 r( Z0 h' w8 ?1 m3、两路钳击,里应外合
2 a% K+ v0 ^7 G/ g" f" E+ {! P3 R* G2 M( P d2 D H% t, n- M; r. H- U
耶律休哥到达前线后,处事非常的冷静,见耶律沙军败退毫不慌张,集合其败兵令其回战,然后与耶律斜轸分兵,在耶律沙的两翼出击,包抄宋军侧背,充分利用了骑兵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冲击力。同时,趁着夜色,城内辽军积极配合援兵的动作,鼓噪开门,列阵大呼,首先在声势上就达到了震慑宋军的作用。等宋军知道自身已经被包围时,早已是四面楚歌了。
/ k. C8 H% B# |- j6 R/ u1 O2 Z/ r- |5 P; ]
综此三点,辽军获胜在情理之中。而辽军胜后,景宗赏罚严明,功是功,过是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