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6 19: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大地一 随种各生芽 于彼无怨亲 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别 佛福田亦然 众生心故异
亦如巧幻师 能令众欢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众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生悉乐
譬如净明镜 随色而现像 佛福田如是 随心获众报
如阿揭陁药 能疗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灭诸烦恼患
亦如日出时 照耀于世间 佛福田如是 灭除诸黑暗
亦如净满月 普照于大地 佛福田如是 一切处平等
譬如毗兰风 普震于大地 佛福田如是 动三有众生
譬如大火起 能烧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烧一切有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终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闭其目 怪言何不睹 懈怠者亦然
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草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尽干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见虚空 端居不摇动 而言普腾蹑 懈怠者亦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这个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证得性空了,是无住的住。住的含义有多种,以《华严经》圆教讲,任何事物都说十。说十住:十的解释是无尽,十十无尽。先明白这个住的含义,菩萨的信心圆满后,重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无相。无住而住。无住而住,就是住在无相、无愿、空上面。懂得这个住的含义,你就知道他现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门目的是达到得果,证得佛果,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断惑的次第。但是《华严经》上讲,从初住开始,直至佛位。因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当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权教诸位菩萨,因此叫住。说他的位永远不会再退了。如果按照《华严经》的意思,大家都听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位一位地参。先说他最初从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三住是修出世间的心。心出世间,不执着世间,破世间的一切烦恼障,烦恼的束缚。一时顿成根本的智慧。
略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初参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发心住。对治一切世间的烦恼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诸佛的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最初参妙峰山。妙峰山是处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财童子离开德云比丘的处所,到海门国参见海云比丘。对治心上缘念迷掉真理那个境界,通过修十二因缘观法,令他无有障碍。第三修行住。对治心境上那个不明、不净的障碍除掉了,证得了佛菩萨无碍的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到海岸国善住比丘所,这时候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根机如何?是不是法器,业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转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贵住。对治一切世间法得到自在。善财童子在街市上,参见了弥伽长者。此长者是位在家人,给他说的是轮字经法门,表示在生死当中,最热闹的地方,能够寂静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财童子参的是解脱长者。解脱长者对于真俗二谛,身边二见,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财童子参解脱长者时入了三昧,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清净庄严,十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国土在自身中,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对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动,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时善财童子参的是海幢比丘。海幢比丘在经行地即大家行动当中,跏趺而坐,离出入息。无思无觉。在一切众生身中,能现他的化身。寂用、定慧无碍,都得到了解脱。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对治大慈大悲,摄一切众生,不自在不圆满的,令他得到自在圆满。这时善财童子在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对善财说,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都住在这个园子里。那由他:一般翻为不可知数。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万四千不可说的一切众生,烦恼都断了,大家共同来教化一切众生,皆得不退转位。形容悲智双运。第八住童真住。对于世间的缠缚、余习都令他清净。善财童子所参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夷,跟这个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处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双运,断绝了一切习气染境。随智慧行持,没有染习。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说法不能自在,随众生的因缘,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当然自己应先自在,才能令众生自在。善财童子参的是胜热婆罗门。怎么样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这样的苦行。善财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怀疑,他思想就起个念头:这是佛法门吗?天上的护法神就告诉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顺,现逆行。善财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从刀山走过去。凡是天龙八部护法的,登刀山的,没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净的障碍,都令他得清净。善财童子在此所见的善知识是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两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没有染习。智悲,智满了从大悲处利益世间。这是说的十种对治。
十住就是现前的一念心,初发心时,从初发心住到十灌顶住,都在一念心。这一念心对治前头的十障碍法,一法、一心、一智慧。尽管说好多障碍,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这叫十十无尽。在《华严经》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得到这种境界。《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个心发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解释呢?自心不动智佛这是体,一发心就是自心的不动智佛。你的心跟不动智佛,心佛同一体故。所以一切说十,十者说法门无尽,十门即是一门,一门即是无量门。用十种对治修行,一切都能够得自在。
怎么样才发起心呢?怎么样才能入到住位呢?会缘,缘有三种。一、苦、苦缘,遇苦发了菩提心,在苦难当中、劫难当中发了心。二、乐缘,他生到天城。久了,没有再堕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这慧根永远不迷,内心有明慧,希乐出世间的果。三、发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无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见着佛及一乘的菩萨。他不求了生死,而发心成佛度一切众生。有这三种的外缘,再加他自觉的佛智。无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时候说无明,在成就的时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无明本来是佛智,无明本来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为本具的本智,就本来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满了,约本智而悟入,悟了不离开本智,这是发心成住。住了又发菩提心,十信满心,入了初住,初住再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这个修任运的、中间没有障碍。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无边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为这个智跟佛平等,因为这个智跟众生心平等,因为这个智跟诸法平等。这智慧所表现的,没有什么长短染净迷悟之分了,这个智慧与虚空齐量,超过虚空。大家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说他义无边故。
明白了自心根本的无明体用,就是不动智。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慧,所以初发心时,就住佛种智家,住在佛智当中,佛智如空,住在空中。所以他初发心时,能于十方世界现成佛身。
《华严经》上说:"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遍一切处。"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人生在世,苦乐参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动怒辄骂,对对方产生怨恨。有时候难免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产生憎恨心。其实,并不是自己不想原谅他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时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对自己慈悲,也对别人慈悲。
对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不要太过于感情用事,太容易发脾气,动情绪。
对别人慈悲,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我们都在原谅他、谅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一样。
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来谅解他人,憎恨心就会减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和谐。
伟大的佛陀,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降伏魔军时,并非用什么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来降伏的。
记得佛陀在《遗教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嗔恚时说:"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人生虽苦短,要无怨无悔。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这一念心。以其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彼此和乐过日子来得好。快乐自己决定。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 如是果报生 作者无所有 诸佛之所说 譬如净明镜 随其所对质
现相各不同 为性亦如是 亦如田种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业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师 在彼四衢道 示现众色相 业性亦如是 如机关木人 能出种种声
彼无我非我 业性亦如是 亦如众鸟类 从壳而得出 音声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 诸根悉成就 体相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狱 种种诸苦事
彼悉无所从 业性亦如是 譬如转轮王 成就胜七宝 来处不可得 业性亦如是
又如诸世间 大火所烧然 此火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荘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 甚深难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 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 能烧一切物 火焰无分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 波涛千万异 水无种种殊 诸佛法如是 亦如风性一 能吹一切物
风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无差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 能生种种芽 非地有殊异 诸佛法如是 如日无云曀 普照于十方
光明无异性 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 世间靡不见 非月往其处 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 应现满三千 其身无别异 诸佛法如是
若念如来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专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