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6 13: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年,刘备在巴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其兵力发展到极至,前面已经说,按1:8,甚至1:7的比例都可能,那么此时占据汉中的益州刘军部队足有十四、五万众,再加上关羽的五、六万人,刘封等又占据上庸。刘备在称汉中王时的部队不下二十万人。$ q" @5 Z) ~- K, W
! E9 j" \% ~6 o- d4 U1 q% i
接下来关羽败死,夷陵之战爆发,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不惜联合曹丕,虽然没有成功,但说明刘备是下了决心要一战。
: W, f. f1 N% w& d ! b2 y" y3 p) n* M
刘备早在建安二十年为了支援荆州曾带五万大军下益阳,此时荆州已经陷落,刘备要夺回,他带的部队只会多不会少,光前锋已经达到四万人,骑千匹(注二),随后大军跟进,再加上蛮兵,刘备动用七、八万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v5 c( H- T7 d( w
《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不是真杀八万,而是“破”敌八万。
5 Y& ^- a9 c- e# g# `( i. R1 D5 Q& R3 w5 b
* s/ y" _$ c7 B! E7 J
:《孙权传》:“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只不过刘备的部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逃回了蜀的。《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3 z. X; Y, B: z1 a- o# U% s
6 Z8 S0 _( q! d* i- G 而实际上此战孙权也动用了六、七万人,陆逊的五万大军明文记载,另有《三国志·步骘传》: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
8 n& u7 }* v( F
0 a; B! P( O0 K5 l, v: X 所以实际上,夷陵之战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
& x7 C# I2 A* r" Q# `6 I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精锐丧失大半,但主力仍在。# D' M% R" r/ _! }
《三国食货志》称:蜀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 S& E2 |" o! F' l: r9 W
$ d9 L* I- z1 w
6 f' C% ?/ ^% ?
, n7 `" j+ d. Z3 B( V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五事有云:「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休,在者八万。」案:裴松之谓「亮既出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其说良是,惟郭冲谓亮兵在祁山者八万,当为事实,则合留守者计之,不下十数万人矣。8 ^+ h) [. h0 D% [% m
% K2 N7 {. S; ` F" t! ]7 ~, r7 g
四、结语:5 o# c& Q# `% u, _. t
" x! F& S C; u4 O 汉末,史书上多出现动辄“十万”“百万”的字样,实际是有浮夸,或是流民,非纯粹军队。而“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队中服役,有“预备役”的性质。
! _5 f' ]8 Q3 h9 W2 N 纷繁芜杂的汉末群雄部队: 有的庞杂,如张燕、韩遂、袁术之流,数目惊人,战斗力一般;公孙瓒、马超、陶谦、吕布、张绣等是以一种精锐力量出现,但数量太少;而刘璋、刘表、张鲁的部队既不精锐,数量也没有发挥到最大,这与南. l, l3 V7 p. O; ]' D$ G5 N3 j# |4 H
方稳定有关;剩下曹操、孙权、袁绍的部队数量和战斗力都不弱,其中尤其以曹军的陆军和吴军的水军著名;而刘备比较特殊,他前期受到条件限制没有大的发挥,但后期基本做到与曹军、吴军一个档次。
9 B8 r5 ?: v- _! [8 N
( I: b- d R" G8 n3 Z" X. G' D$ i9 E+ O6 O6 s5 t
全国再怎么折腾还是那五、六百万人,七、八十万部队,看统帅怎么用了。/ N7 b% n1 ?: M) X( S6 ^5 A
6 W9 O! K9 U# {1 j( d
同时面对1:9,1:8,甚至1:7的军民比例,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百姓的困苦。
1 `/ z0 Y0 y$ o! ?
4 T, {+ _2 _/ v" a, K1 D, a$ \ 五、补充说明:$ p q2 m: y. S5 Q6 k5 j* n2 j
( H! p) a2 i( U% C 有网友提到了曹魏屯田民的问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平吴时得户五十二万三千及口二百三十万, 但晋太康元年居然可以是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和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和三国时比较户少近一百万, 口少近九百万。十五六年间生育率激增至此? 似乎不太可能。
& w8 r7 A q1 Q8 L& t! ?! `( C6 `! p 8 o; k, \6 d8 p% i, {
似乎在《三国志 魏书 陈留王传》咸熙元年十月: 是岁,罢屯田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 `' S/ R" H. S+ \! f! n
罢屯田可以是一个人口增长的原因,但实际上我们不能确认官方统计屯田民的数量和方法,要知道足足九百万人,占曹魏大半的人口不去统计,而在史书记载五百万,根本不可能。 [! x' f2 ?( [, I7 {0 s+ @2 f" R# Q
+ d! B1 P4 ?5 I" {2 t% ?# J
( Z; Z$ Y) n% j! v; x
: t% f; R B9 A4 \. _- r 那十九年的九百万差距确实不全是增长
) i# R8 {! [# z, H. P 一、隐瞒不报:晋书-地理志魏元帝景元四年人口443万,两年后魏主奂咸熙二年人口537万。
# m( D4 r" }! i! N, w
, l+ o7 H$ I0 l( | 二、人口激增:《三国食货志》 迨至三国末期,则户口大增,遂有晋初之盛,
2 D. O% Z& h V' J- d, h: { 通典食货典:「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岁次癸未,是岁魏灭蜀,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岁次庚子,凡一十八年,户增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 e* J @5 U* R, |4 a7 c- K
7 _: T. B3 j' l) l1 u( T
《清实录圣祖卷257》记载: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人口2358.7224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