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宋朝在中国历史中,总是不免与“耻”和“恨”之类的负面记忆联系在一起。 
6 ~8 g: G1 c3 a4 [8 C8 t) O5 m6 b8 I; M4 K0 c$ U, W 
也难怪,在强汉盛唐所创造的辉煌比照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对外战争更是屡战屡败,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 
9 w8 h4 a3 ?! W2 p 
* d" U' l; L+ o$ s武力衰弱,对外屈辱,就是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的窝囊背影。 ! n) Y8 b) S6 v/ c2 g9 o3 Q, ^2 i 
 
: n1 p' ~" H( y4 i3 c( l3 l3 V这个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  
0 T% v+ E. `& T( U4 S6 _. |6 R* O3 E: l: r7 G, {# Z 
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两倍多,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集市“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宋朝时四大发明占三项并开始得到广泛使用。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感叹:“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7 e. M2 W5 E3 D8 u- q0 u4 f9 p" n5 s! T! Q% e4 n; @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国度。 % `( W- `( d( L& Y( ?/ K 
, z( i3 E8 m/ {; S0 [ 
褒贬往往是由视角差异决定的,贬者关注的是军事实力和民族利益,褒者关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成就。而这一切,又都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  
- h& j# \% F3 a8 U: D6 j- U$ J9 ?; x3 ^ 
“陈桥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提防武将像他那样“黄袍加身”,创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导致武将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的畸形现象。 
/ E3 u! \7 @  B# y 
- Q/ N' f5 m  q1 T3 I" n赵匡胤的后代中没有出李世民这样的一代雄主,却出了徽宗这样的画家、书法家。在皇帝的表率下,大小官员平时咬文嚼字,卖弄文采,风花雪月,浅斟低唱,以附庸风雅为能事;而一遇国家危机却推诿扯皮,束手无策,甚至请神棍作法来击退敌军。 
5 o4 B( H. M) Z! e7 b% e 
" n7 b1 }/ H. f' ]. E这样昏聩无能的朝廷,“自作孽,不可活”。  
' n" J+ P1 |5 W6 l: {0 p 
, U# A5 a: y6 g一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总是互相影响的。宋朝的立国精神、国家政权体系和国防政策已决定了其中看不中用的军事实力。  
$ K2 v( A2 Z7 |* F% C% k3 q- D 
1 c) Y# K0 Y2 V7 h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将是其军事制度的重要特点。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南宋在卫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岳飞、韩世忠等杰出将领也多被猜疑。8 _+ ?% C$ D# Z; ]/ n 
 
! |3 v4 R/ Z6 w, z- m政治上的文官治国,全社会重文轻武,使得军人社会地位不高;经济上的发展成果,也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的庞大常备军耗费得所剩无几。- j/ R. z& {( x% P4 a 
 
. Q1 U* h4 }( R科技上的先进发明,在军事上的应用犹如昙花一现,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战斗力。可以说,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始终没有成为军队建设的支撑。  
' v2 u7 g0 R4 B& l( W 
9 [4 a1 N  C# p4 m0 G宋朝所走的是一条舍弃武备建设而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富裕的道路。因此,“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因为它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保障,无异于一条腿走路,无异于是把自己养肥了任人宰割。苟且偷生的小朝廷要实现社会长期健康的发展和繁荣,谈何容易?  
0 q0 e- }+ l9 ~- C# N6 h 
; w  k( j4 N( I: {, ?, T# l“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明朝国制仿宋而设,亡于北方外敌似乎是历史走了一个轮回。富国不等于强兵,民富国不强的民族,终将无力再立于民族之林,几百上千年前如此,几百上千年后亦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