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紫禁城——这座明清两朝的皇宫,自从明朝永乐十八年至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420年至1911年),这491年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和居住。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皇帝生涯。
" W Z0 c# j1 k6 s$ [, }! H2 F3 J( K. s9 t5 W. v0 |6 t3 N
根据对清宫档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除国朝大典外,一般的情况是:
6 U; N$ B4 v6 o E6 v( {5 {9 p$ C; S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请安、早读; 7 W3 B3 u# R, R8 V6 Y; i" R
2.上午7:00——9:30早膳;, [5 G$ P) ?5 s% b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办理公务;+ l+ U$ m9 h" w ]! ^" D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7 h" k; a% D; ]- T+ {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 - K; y% Z& z( e) r- M+ o' e6 M
6.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
% \" ~* q. x6 o" ~3 j' B- J! D' ~# \; `$ k9 t
首先我们说说清朝皇帝的衣着服饰。皇帝的衣着服饰不仅为防暑御寒,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神圣与威严的体现。到了乾隆年间,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披领、马蹄袖的风俗,又沿袭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还有象征皇权的十二个图形,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火等等。把天下最美好的比喻和赞美都用在皇帝的衣服上,用来表示皇权神授、皇帝德慧完美。4 g3 ?4 ~9 y4 p
1 t) K2 G x% X* h9 ]6 C( y: x
皇帝的衣服的图案和颜色,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用,否则就要杀头的。 & l! g/ {& i i7 a4 u* G6 T
# ~0 C' X2 r8 K3 d) A9 f* G. A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严格的制度所规定的,而且这种制度和季节是分不开的。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格,文饰他都有严格的规定。 ; @5 V0 ?; o. j* G, s/ B" }
# I2 k# w5 b9 @8 ~
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种服饰,又有皮、棉、夹、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
0 t! X! {3 W2 U) Q! F 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在清宫内不但设有四执库,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 w4 B# l; V A8 H) p& I0 K, p
, k* j* I7 I" O' e0 n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她们同住在慈宁宫,太妃、太嫔住在旁边的寿康宫、寿安宫。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后,首先要向她们一一“请安”,以表示对长者的孝道与尊崇。 7 G% n; W. Z- Z" K0 B7 l
5 Y" K- c8 V; j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帝都是住在养心殿。皇帝每天早晨“请安”,要出吉祥门,乘坐两人抬的轿子,经西二长街、出启祥门。乾隆当了太上皇,嘉庆皇帝请安的内容便多了一项。8 @! s; P0 M: w# M7 \( _
! {1 Z, c! H+ {6 U7 z清代晚期的慈禧当太后时,三度垂帘听政,长达四十八年。她所居住的宫殿,一反祖上的规定,仍住西六宫的长春宫、储秀宫等处。当时的皇帝光绪请安的路线也只好随着改变。
3 l5 [2 J. m) a, e; p! d+ F6 R) F$ M
9 m& @' D4 V9 y! X1 I% ]4 _5 y" u皇帝请安完毕,就开始早读。早读内容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是前朝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是历代皇帝统治时期治国的编年大事记。
' s* t/ c0 i! p( Z+ M8 }; Y! u4 W( G; g Q# D
雍正皇帝曾经说过:清圣祖康熙60余年的治国方略,是后代千秋万世都要学的,所以我就让人以圣祖的《实录》为经,《圣训》为纬,按编年和分类两种格式把这些治国方略编纂起来。 ' p4 n. T/ s* C8 l/ M8 }2 G2 O6 i) W
+ k' @3 a* @0 ^* D
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学习先祖的圣训,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经过长年累月地学习和领会之后,他们再调整、制定出自己的统治策略。 6 x4 q4 f8 D: ~1 @/ G
6 G. M' m% x: [) ~0 s, }! A早上七点到九点半是皇帝吃早饭的时间。皇帝吃饭称“传膳”、“进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袭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 一天早晚两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点时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如果临时需要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过来。$ S d5 Q. T/ a+ O- P+ p
- h5 a) N0 F6 Y( J5 g$ `! h9 J
; H0 }" {' p- Z4 J按照清宫的饮膳制度--也就是膳食制度,皇帝饮食有日常膳和各种宴会之分,日常膳是由御膳房负责,各种宴会由光禄寺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宫内的御茶膳房共同承办。皇帝的御茶膳房下面设官员、厨师杂工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两处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 . \- ]7 Z: Y7 L" }
6 v' L7 p1 m1 l. N7 r0 F6 y( h
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所以,在清宫档案里留下了大量的膳单和《膳底档》等丰富的资料。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膳食主次有别,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
: u" x! [2 G T5 D% F1 e5 W( x( F" m1 ?( f0 t0 d: e6 r; Y0 p* ?
皇帝平时吃饭的地点,大多在寝宫和办事场所。传膳时,由御膳房太监负责把三张膳桌拼在一起,铺上桌单,手捧红色漆盒的太监们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饭桌。
6 E$ I. L/ B3 c, ?6 L& K4 C0 q% }
皇帝就坐后,传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古人认为如果饭里有毒,牌子是会变色的。
2 S/ c- `9 j7 l+ {5 Z( w; s) b& ^/ ]3 D, Z& @
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饭。皇帝吃的饭菜,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锅、粥、汤等。
) Y/ T% P/ S4 Z) S7 z1 d4 X
" B- k; B1 Y- p7 w; W除了平时的御膳,过年、过节皇帝还要举办宴会。在乾清宫举行的内廷宴是清代皇帝与他的家眷、亲王、皇子等举行的团圆家宴。皇帝为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或地方大员举办的宴会,叫外朝宴,主要是礼仪性的,地点多在保和殿。此外,还有千叟宴等宴会。 7 _% `7 s2 o* |. S0 }. l+ X3 R4 o, E
- T0 q0 g& m9 b: k2 ~; ]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办理公务的时间。皇帝处理政务一般分为日常的和特殊的两种。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见外国使臣等,是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像登极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属于特殊的政务。
3 l4 o. |1 L6 T# M( h" S: n8 P
2 D7 e5 }5 @4 K' P% B3 L% q我们先看看皇帝如何处理日常政务。
, P; m8 f- ^" e0 _3 A% ^% l& E' u" V1 z+ E$ i
皇帝在吃早饭时,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王公大臣们的牌子递上来,叫做“膳牌”,由皇帝决定饭后召见谁。饭后,皇帝开始批阅大臣奏章、召见大臣议事。有时召见一个人、有时几个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召见四五起,每天召见的次数也不等。
( w: V" X$ l! s/ L' k+ s' @" t8 g4 V5 j7 j
皇帝在召见大臣的时候,要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清代虽然设有许多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例如议政处、内阁、军机处等,但这些机构并没有决定权,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1 |$ d a+ O2 Z; U6 R# H4 W( C
$ h# y' g$ ?/ y n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勤于理政,朱批谕旨不用别人代笔。雍正皇帝批一个折子动辄数十字甚至数百字,乾隆对臣下奏折也是“详细览阅,不遗一字”。勤政的皇帝,常常会批阅奏折一直到深夜。 8 p6 Q6 \7 B) ?8 e5 ^' ^- Z
$ y0 O' l, G/ w1 _7 ~% A6 i
皇帝处理政务的另一种方式是御门听政。这有些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上朝。清朝初期规定,皇帝逢五视朝,政务繁忙的顺治、康熙皇帝几乎是每天听政。御门听政的时间多在黎明,许多重大决策,如康熙十二年讨伐吴三桂叛乱的决策;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战役决策等等,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9 Q( f h( | Y- G' z4 {7 V! ?, @( f7 J4 n$ _2 ]
自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很少勤政。咸丰之后,御门听政便废弃了。同治、光绪两朝,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理政务便变成另一种方式了。
9 i9 |, J9 @: i% T
+ H( k% Q7 [6 k清代晚期共有三次垂帘听政:第一次是同治元年到同治十二年二月同治大婚亲政为止,计十一年零两个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