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岁,北京博圣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名张铁夫,1966年自己改名张红兵。
- t; E5 m1 i7 k/ M! K0 N
, N V. E2 d6 S+ w2 Z8 N1 p2 E+ X/ h% Q2 z9 }6 I
- l7 p# R6 Y1 T/ Q; S2 W( _张红兵小时候的全家福。右二张红兵,右三父亲张月升,左二母亲方忠谋。
8 ?4 e8 B. K4 T4 ]
) t& v: N: O) r6 @4 r 当年听到母亲“反动言论”后举报,母亲被枪决;几十年来内心煎熬,寻求救赎之路) r; A9 L% u; O# J# G* T
) u& B7 B' w, t8 Q% l2 r 张红兵准备还要申诉。这几年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希望母亲的墓地能被认定为文物。他同时向社会公开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1 j( H, D: z$ u" a$ Q2 S
' s: S2 _, o7 x j, C c
1970年,张红兵的母亲在家发表了一番言论,让“根正苗红”的张红兵举报为“反革命”。两个月后母亲被枪决。
6 b% G, U; C& ~9 ~
: t6 _% E8 X8 g* T6 S4 S7 J 张红兵说许多年来一直内心痛苦。从2011年9月起他向安徽固镇县相关部门申请,希望认定母亲的墓地为文物。不过没成功。他说公开那段经历,是希望人们讨论、批评,也记住那段历史的残酷。
, Z/ \' b+ G4 A9 n8 w$ w3 ]! W0 M5 Y( @, r$ x4 w
8月2日,安徽蚌埠五河县,59岁的张红兵谈起自己的官司,他说还会在适当的时机申诉。
! N. i3 ~" e: G7 S6 x/ Z- G' p6 Y
7 T- v, a9 d0 q 这名昔日的红卫兵引起公众关注,是他打了一系列官司。与此同时,他也向公众撕开了自己“历史的伤疤”。9 F3 I, g: N. T
0 {4 T# ?! t; n$ y
43年前,16岁的张红兵写了封检举信,与红卫兵胸章一起,塞进了军代表的门缝。他检举的是自己的母亲方忠谋。' m8 r b* L6 h+ X) b9 c
8 @7 _6 ?( b2 z8 z5 |! @ k( y
根据当年的历史材料、后来的法院文件以及当地县志记载,1970年2月,方忠谋在家中发表了支持刘少奇、批评毛泽东的言论,她被自己的丈夫张月升和长子张红兵举报。
, n7 h( ?1 m: z, M P
. W& Z: P" _, K/ f- B; \6 W 张红兵的舅舅,今年66岁的方梅开8月5日回忆,父子俩与自己的姐姐起争执的那个晚上,他和张红兵的弟弟也在场。他说当时听到父子俩要去检举,很着急,还曾跑出去找人希望劝说。1 `. x9 t; E; `8 q/ f8 |2 D9 N1 h
8 y7 k# l: @' w0 Z5 l/ U 方梅开说,以为姐姐也就是判刑“蹲大牢”。但两个月后,方忠谋被认定为“现行反革命”,并被枪决。5 L% Q, o% Q4 \6 x, q, \" {6 H o
4 v' F" } F+ v5 `! W! b+ |
十年后,1980年7月23日,安徽宿县地区中院作出了再审判决,认定原判决完全错误,“实属冤杀,应予昭雪”。2 x& o" d- x. `3 K, H' \, z3 X
% M$ @* u t5 g! J4 F' {
母亲的案子平反了,不过张红兵“永远不会饶恕自己”。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赎罪”。! \/ v2 y' K- O/ `4 x
2 g* G8 M1 T3 _0 ]% I& ^$ e9 ]& | 2011年9月,他向安徽固镇县有关部门提出,希望将母亲方忠谋的墓地(遇难地)认定为文物。未成功。他又将有关部门告上法庭。今年3月底,他迎来二审终审判决,败诉。
( e. W# }, f* X: g6 i5 J' t
8 b% V+ Y0 W* g. }& n 8月5日,安徽固镇县文广局(文物局隶属该局)说,他们曾书面回复过张红兵,经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后认为,方忠谋墓并不符合国家对于文物认定的相关法规要求。
, F; `3 Y7 m( F- d: [- L9 F
# E7 r' N ]9 f' X$ f 在张红兵打官司的过程中,去年8月,固镇县文广局曾对方忠谋墓地(遇难地)是否为不可移动文物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张红兵以特殊的方式向母亲公开忏悔。
: d& E3 c- i. r9 f- s1 B5 \
4 ]" C0 |! ?: w 他说自己应该成为反面教材,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被遗忘。# `/ @9 S) L( ?9 i+ }$ } y1 t
1 p; j& \4 p& [- |# A 怕父亲包庇,自己去检举& Q& B- h! N* C
R) e. l! f+ p5 G 新京报:事情过去几十年后,为什么会有公开那段经历的想法?
- \' P' n' Y) P9 V# o2 A; j6 T9 P
张红兵:大约是2009年,我看到网上有人写鼓吹“文革”的文章。当时意识到,这是历史潮流的倒退。我个人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让现在的人们了解当时的真实状况。1 j9 O, Y0 J$ }$ @
1 g/ f* s$ a+ q# s. n2 P
新京报:当年你父亲和你会一起检举你的母亲,和家庭环境有关系吗?3 |% i' Q z {
( I6 G8 k+ Q% w
张红兵:我家其实和万千的普通家庭一样,是充满温情的。我记得父亲挨批斗时(编者注:其父张月升曾在固镇县任卫生科科长,“文革”之初便被“打倒”),母亲站到父亲身边,高喊“要文斗不要武斗”,替父亲遮挡拳头,保护父亲。批斗会结束后,母亲手挽着父亲走在公共场合。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那么亲密。+ r3 @% D2 y1 t( `* F+ l
: N- e, ~4 @% U' \9 h" M' w! q 新京报:但后来因为她说的话,你父亲和你就去举报?- L3 p6 ]. M' ]- L
! J2 [: x: L8 t3 X7 E 张红兵:放在现在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是个不一样的年代。我的父亲被划为“革命造反派”后,挨批斗,有人对他拳打脚踢。而我,为了表示自己与走资派父亲划清界限,贴了批斗他的大字报。
, W% i- o2 F# w# `
# h, |0 X9 Y" J8 M" g6 C! v% G 当时,父亲和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贴大字报后,父亲反而把我当作大人来看待了。当时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潮就是那样的。" E r, @# e% l5 C: J( j9 G1 }
M9 ~ n3 l! i; h+ q3 k# A+ e2 i 新京报:对于母亲的事,你一直说自己犯下“弑母”大罪。+ J8 T8 c+ M% ]( H# M# h6 ]
& }! y, y; Z/ w8 b% L. [
张红兵:事情发生在1970年2月13日,我们家人在一起辩论文化大革命的事情。母亲说,领导人不该搞个人崇拜,“我就是要为刘少奇翻案”。% m$ Y) Y" o- f9 u: W( ~
" G$ H r+ e' I. o& w! F 我当时非常震惊,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改变了,不是一个母亲了,而是阶级敌人。我立即投入对母亲的批判斗争。
& g; d* ^6 P% [( ]0 Z# h
/ t7 B" k3 i' x$ ^2 P- Y 这时候父亲就表态说,从现在起我们坚决和你划清界限,你把你刚才放的毒全部都给我写出来。母亲写完一张纸,我父亲就拿着出了家门,说要去检举。2 p: ?/ c0 C9 d! j9 o
; S+ E0 l/ W4 Q: [
新京报:父亲已经去了,为什么你又去?
3 c4 ^- I! g8 @
# }# n! ^0 B6 _' l' A) F7 j 张红兵:我担心父亲可能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和母亲的感情,比如整个家庭要照顾。为表现自己的革命立场,我写了封检举信,和我的红卫兵胸章一起,塞进军代表宿舍的门缝。
1 `. v% C) Y0 m+ s8 b, n9 s2 E
5 J: I( H* f) U* `0 A( p 新京报:后来发生了什么?
0 }( H3 Z! N/ o A
- A! l9 v/ R4 W0 q) e5 f6 L: N 张红兵:后来我回家,看见军代表和排长进来,对着我母亲就踹了一脚,她一下跪地上。然后大家像捆粽子一样,把她捆了起来。我现在都记得,母亲被捆时,肩关节发出喀喀作响的声音。
! |( M) Y# N- ^) G* y+ t9 `
( a- k! e. o9 \7 H9 y/ o“无可挽回地格式化了”% j1 p' Q' t% l7 a/ ^
9 X, g+ I/ ?1 X2 J% d. F 新京报:举报母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后果?
4 i8 Y; M0 J( ?% P; Y1 P% Y: l' X
张红兵:想到了。父亲举报回来后,就问母亲:枪毙你不亏吧?你就要埋葬在固镇了。在我亲笔写的检举揭发材料的最后,我写着: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方忠谋!枪毙方忠谋!4 S/ T- f) J: ^
+ J9 b" e( P/ z) X6 |" m k 我知道我和父亲这么做,意味着母亲会死亡。
, j; |* z/ l: |# k& l! n' ]$ o9 f2 J7 G5 C* c
新京报:目睹母亲被抓走,有没有过后悔?
4 a5 ^, \( Q! a5 r# F; c/ w5 {# t: v; @" l- P- G
张红兵:当时心里很乱。不过想得最多的,不是后悔,而是觉得家里出现了一场阶级斗争,我和父亲站稳了立场,我们的政治表现经得起考验。
4 L* \! N5 s2 @1 G" l# c. M3 h1 F1 _, x8 N6 V
那时候大家都被裹挟在一种氛围里,想跑也跑不了。我人性中的善良、美好被彻底地、无可挽回地“格式化”了。
; R" b& M& A, R9 N
. S& G2 T/ ~ C( z" s7 j 新京报:你检举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周围人怎么看?. O( c! b$ G7 W5 ?
4 ~' q$ [4 M- M6 s, |" M! C5 E 张红兵:当时,在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同事中,有个别叔叔曾私下里说过我:“你母亲在家里说的话,又没有在外面说,你和你父亲不应该这么做”。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是免不了的。但大家都不对这件事公开发表看法。
* K* H8 ?+ r9 C" m6 B
& |4 X3 |% R% d4 [: q" W# p* J0 U6 D 后来,固镇县教育革命展览中,还有一块展板是《大义灭亲的中学生张红兵和反革命母亲坚决斗争的英勇事迹》。
( G, A' E2 X( k. d4 n6 v. l+ [( ~' Z2 g/ C8 P% S
新京报:急于和母亲划清界限,会有自保的原因吗?
: N$ Z" Y5 o" _& R" C# r. d2 B
$ j" W; |) K( \( p9 }( }2 h/ a; E- J1 w 张红兵:从表面上看,我所追求的并非私利,志向纯粹高远,而实质上自保的成分占了非常重的比重。甚至我也把它算作自己的一种政治表现。政治表现可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境遇。6 w" ]# z Y0 Z$ v/ a+ U- s
9 N" R# @. b" {; k6 N 不过后来我和弟弟依然没有升高中的机会,不能当兵,不能进工厂,都下放到了农村。 ?" U8 q, w' [
; v# F2 Z Z( A/ r( q/ U. h' l
“梦里母亲从不和我说话”9 k; v) X& C7 Y. c8 o0 w
[4 [8 _; T/ t9 x/ Z
新京报:母亲这件事情,你觉得对你后来的生活有怎么样的影响?, M, C# k2 b- v# H# w+ c
( U; _ q* L. \7 x3 J" C2 U 张红兵:有些影响最初就发生了,可我并没意识到是这件事情的缘故。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曾陷入极度的恐惧和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之中。( b2 S) m7 e4 N& t, @: s; p, p
. M8 s7 l. A+ l: X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越来越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比如我与父亲、弟弟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已经困难。我在心里揣摩着要说的每句话,考虑说出来是否正确。我想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接触,避免可能发生的恐惧。, D$ b" Z e- Z" Z
) M) z% W7 v$ U- t% A 新京报:什么样的恐惧?3 _$ W) [2 M# Z' i
5 U5 z2 H6 A: u* m2 o* `0 _ 张红兵:我联想到在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决的外祖父,联想到母亲受其父案件影响。我害怕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像母亲那样控制不住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我何尝不也是因母亲的遭遇受到影响。更可怕的是,这种伤痛还可能因为我,传递到女儿甚至孙辈。
9 l) M# S4 f" j6 W
+ s& m9 S0 }* v" W8 X 新京报:会梦到你母亲吗?- ?/ A% v6 d6 _+ t
7 m* v4 R2 p3 Z& z1 F; K) ^/ S y: W 张红兵:有很多次,在梦里我见过她,还像临刑前那样年轻。我跪在地上,紧紧拉着她的手,但又害怕她突然消失。我说:妈妈,不孝儿我给您下跪道歉了!但是她不回答我。在许多梦境里,她从来不和我说话,我相信,这是她对我的一种惩罚。
3 a( Y, T3 ^* g3 T
7 Q- s8 n2 [4 x9 |" o 新京报:流过眼泪?
+ X* [) ]+ F) [* O) w
% _& c% B8 k+ R5 n( y+ T 张红兵:许多年来,都有情不自禁流泪哽咽、失声痛哭甚至号啕大哭。我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有时是在白天,有时是在夜晚。+ i- X0 D$ ^: W
% c2 Z; G# L9 k; i# H/ D6 R# E 更多的是我在小姨母、舅父的推动下,怀着沉重的负罪感,为母亲写平反的申诉材料而一人独处的时候。7 P1 N% p. v9 e+ X) X# h. N
$ K- h( p" o. ^6 D! I“我应该成为反面教材”- u% c3 l! N9 r& |) j9 E
& i* f" `9 j7 w) N% J
新京报:别人谈到那段历史,你会不会敏感?
! q! k7 P$ J t) G0 o0 _: v1 p
: v. `; x( u- x; L/ t 张红兵:2001年,我曾经的一位同事,也是律师,在法庭上,我们代理双方,激烈辩论。休庭后,他在楼梯口拦住我,高声跟人说我检举母亲的事情,说固镇县志里都提了,大家都去看。* b+ n4 b) c& I0 V8 o
& z4 F9 ^9 J# T5 p b 我非常愤怒。和他吵了起来,问他为什么揭发我的隐私。7 {+ m# `+ }+ M2 R3 k3 Z Q5 r
% T( D+ y0 }! M& Q0 x 新京报:也就是,你以前并不愿别人知道?# d( T4 F) Q: w& d# ^
/ [7 ]- p# r5 `8 \% M, q, ?
张红兵: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我是不愿意的。背后指指戳戳的人太多了,不过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V" V" q/ ?& V) K. `9 ~! }3 ?
2 z! ]$ I& V, f F, f
新京报:你反思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P: f% S- \9 l! c6 c# v# D
9 ?. ~. Y/ L# p+ n
张红兵:其实母亲去世后,我就陷入痛苦。这几十年我从来没停止过反思。不过第一次形式上的反思应该是1979年。我看到官媒上公开报道张志新的事情。当时我和父亲就意识到,我们做错了。
) C, Z& y# p; N$ v2 [0 k. U$ W' c7 q$ Z1 H) T7 I7 C
经过这几十年的社会底层生活,我也经历了磨难。整理家庭的各种遗物、档案,写材料。我在心里骂:张红兵啊张红兵,连畜生都不如。- C+ |) v2 _! u; |4 H3 z
. k% L. d6 G+ w+ Q1 b
我想逃,却无处可逃。* u" ~+ }- ^4 s$ M+ E% o
; y: _& h( {: G& B
新京报:后来你和父亲会谈论母亲的事情吗?6 O/ s. n3 F" ~
. p% y5 M7 d( I* n" d# S' y. r 张红兵: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回避,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提起。在母亲去世后的很多年里,父亲表面很平静。直到他离休后,有一次我们回老家,他和我第一次谈起这件事。他说当时我们家出了这个事,他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成年人。6 R1 o+ }% C) m3 n* y0 G
; O# C- ~% e2 g [4 Y# o; K 新京报:你公开这段经历后,周围人什么反应?+ ?+ F# P! L b5 r6 K
' t4 E8 l1 v$ h; ^% d4 p 张红兵:我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都不理解,问我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也有人给我发邮件,说我该死了。好多网友骂我,说你还有脸活到现在,还不到母亲墓前寻死。; c r; G0 P p6 w5 {' b& d
1 I; x0 d' |4 \( _ 新京报:你为了让母亲的墓地(遇难地)被认定为文物,打了几年的官司,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拒绝遗忘?
* q7 p3 H ]) F! K* g# ` s& ^: u3 F! E9 F2 b6 ]5 w
张红兵:巴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他说,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他说最好建立一座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来说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7 V5 F) S) p: j" N0 |
; ^: B3 T @! h' h% `3 E 我希望为将来必定要建立的“文革”博物馆,提供一份资料。/ d1 q: j0 u9 j1 Y# K
7 e. p% B* z U( f8 t, g) d
家母方忠谋冤案的历史资料,符合巴老所说条件。也应该把我对母亲的行为,作为展览内容之一。我是凶手之一,让人们看不起我、痛骂我吧。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它。我应该成为他们的一个反面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