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观”与“坑”——中国古代处理战场遗尸的惯例5 s( p+ w; E; q
. i2 \3 z& _# A4 g 中国古代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7 C9 a/ c3 r/ h$ u( w2 Y! r " t0 g X# v6 e+ [ m# u9 Z
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A k6 g, ^. `: D/ o1 I2 }
6 `$ K( B8 z; d) d( A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 `- `1 ^7 L, H; A& e( X
0 I" y! z: E) H% M: A& g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 S0 L. Q- c& S' k& |, T9 J: O7 q: g
e! @7 N0 ^) n. N7 ^8 H! A4 o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x$ m! Q/ L5 }0 m+ q
7 v/ \% ^# S& {3 j9 D/ o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 t, K6 w6 J% V5 h5 O6 L3 C2 y
* e1 j# t- A8 x2 d' d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S: H, K0 k; y
x. [8 F* ?2 U" `0 I& o. Q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j: _, P l0 {" q5 y
8 L6 d( k9 ?. d: ]6 F/ r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 R' X' Z9 ~; B% O) q" j * k0 t" c$ h1 W! Y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 n- z+ R0 y H" c( {$ [* } * R% O- I. \; u" D) q* W' ^# q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 |$ S0 u- z) o4 w
2 x9 r/ k! c$ ?6 K7 ?8 U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0 h" c) ?7 E) G d! _
$ i# [7 u( F+ h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 \' B% h. u3 x' d
6 z1 b ~/ G# C0 j- {4 j' k' M 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
8 A1 Q1 V% z% ]. N" H: d R
0 R$ b6 R4 @" C6 X* [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
9 ~/ j0 K; ^( L' j! p9 r- P
* z/ S1 f2 |/ D) d' \' g A! q5 K 《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U4 Z9 L" l, ]4 B# ^
" t/ k; t. f9 }/ T, s- }9 j
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5 k' j- X0 @; }0 h9 ]" q( \4 Y1 X P2 L( A; L( J0 j- @
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 D; L$ w( j3 R1 Q
: P" @5 K; r/ d8 U1 y! S8 b
《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 r9 v8 A' B) a; T8 _& M
1 K0 b8 p$ z$ n7 g K$ V2 A 真正把这个传统的交战惯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现在有些“民族主义”者很仇视的满清。清朝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屠杀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于是“京观”和“坑”才不见于史籍的记载。而一般人则望文生义的把“坑”按照活埋来使用——这在过去也有过,但比较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