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3 2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3 6 C) }5 x+ D. g" j+ Q+ |$ u5 f2 D" F 
& i8 l! |4 |; Q" r 
 
) x! I' c( c6 w, v 
1 M* e* V4 |5 _' P 
, x. X/ f5 e4 f  斯大林援助了东野一部分武器  
( X. G! D, e( T- N) U, A 
: L3 Q# x1 d& o 
* w! E( ~8 H8 _+ k3 ?; r2 f 
7 G' s- x9 S) T1 N 
/ N4 `$ A" D- X* t  1947年夏季攻势后,随着解放军日益壮大,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搜集的弹药是不够用了。当年6月,解放军猛攻四平,国民党军队在陈明仁指挥下顽强抵抗。解放军集中了7个主力师,上百门火炮,攻了半个月没拿下来。后来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发炮弹,火力没有占到优势。为此,6月25日,林彪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强调指出:“目前缺的唯一条件就是武器,尤其是弹药(特别是炮弹)的不足。为此,我请求你给我们以武器弹药的帮助,将红军缴获的现存在远东的日本武器弹药交给我们,并希望还能将德国的武器弹药尽量拨给我们。” + v  L3 n1 \8 `0 J1 h2 L9 Y  {3 I8 \0 Z 
) Q2 l3 W' W1 e  G 
! w" x8 M8 o7 g4 ?4 t 
  x) ]3 D0 Q. a" n) | 
; d% y. S% T% C& e. ]/ r" {6 b 
  不久,斯大林指示苏军从缴获的日军武器中拨了一部分给解放军。何长工回忆:1947年10月,他刚当上军工部长,李富春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当时中苏边境的满洲里存放着一大批武器,是苏军缴获日本关东军的,准备运回苏联去炼钢。这批武器对苏联来说是废铁,却是解放军极其需要的。何长工去与他谈判,开始谈不通。他工以硬对硬,说:“关东军这批武器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为什么不给我们?你们不能拉走。我们用废钢铁对换,一吨换一吨。”卡瓦洛夫还是不答应。何长工急了,对他吼道:“你是个保守分子,没有一点国际主义。你如果不答应,我只好来抢,我推着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苏军开枪,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拼命,我给斯大林打电话,告你的状,告你没有国际主义。”卡瓦洛夫看这个中国人不好欺负,态度软下来,终于同意移交这批武器。  
0 I8 y& O) D7 k; f% J, U, j/ C0 i* h! w) _) X. z 
/ y7 `* v" f$ e, ]: \( I; R 
 
7 `2 ?  {. |4 t: }0 m, ~/ m8 S) {- C8 \$ G; T1 p  j7 k) m  { 
  这批武器的数量,据林彪1947年12月28日给斯大林的信中说:“我们用你们给我们的那批武器装备了30个步兵团、2个山炮营。”当时为了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东野组建了30万人的二线兵团。林彪向斯大林请求更多的武器支援,“设法给我们解决20万支步枪、15000挺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700门团营迫击炮、1000门连迫击炮、100门高射炮、200门山野炮以及较多数量的弹药和20个师用的通讯器材(主要是无线电和电话)。这批武器望从英勇的红军所缴获的日本武器中拨出,如日本武器所存无多,则望从德国战利品中拨出。” ; _4 T; f, b  k 
$ T2 e7 ~( C. A 
  
! Z4 h9 F: _( A$ p6 v. @6 X 
$ r4 s* Z9 v0 f$ F; y: b# J% E  M% B; E( Z$ z9 s, t 
  但是,斯大林没有答复。一次次的教训表明,苏联的援助是靠不住的。要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东北局决定大力加强军工生产体系的建设。李富春说:“过去靠日本留下的炮弹打,现在须要自己来造了。” / S/ M7 j: i' j4 \. E3 G; F) l 
4 L1 O3 K# o& E! v* u# ~ 
- r9 d0 u; o$ j; A3 w. V+ C' b: D& D/ y 
 
) B1 I$ J! @& `. }$ c# S. l* x' A. u! ?- X. [ 
  4 8 W* D" }5 D; u/ o 
 
# a5 v$ z- N- x. H 
% m" |) N8 ?2 Q* j# m; k# p. ]3 v, ^) `# f; n 
 
4 y9 c- ~* L5 y! ?( y* Q) p  白手起家,全力创建自己的军工企业  
* c/ D7 \! R2 V4 ]2 U! P1 n  L& b$ ^$ w# ]% P 
' I' B8 o7 g- [( j( H5 V+ F 
8 Q$ {% X- H3 L/ _% H 
9 W! e& h2 s* M! r 
  1945年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南满,占领了通化和丹东。时任东北军工部长的韩振纪带领大家将机器和物资运到朝鲜境内,还带着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术人员。7月底他们到了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珲春。珲春是个山间盆地,图们江和珲春河在此汇合,与朝鲜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这里到苏联边境仅30里,到朝鲜仅10里,有公路和铁路通行。大家认为这里隐蔽的条件好,资源、动力和交通情况也都不错,决定在这里建立东北的军工基地。 : _8 |- G1 a5 B; M$ t 
 
4 l6 S6 \; n/ i1 p: ^+ G' H8 M9 R" r# h3 p1 _: `0 X, d& j. N; D1 d3 `9 \ 
 
, v5 Q4 h6 v0 p  _! B2 {  |! ]: C" i& Y8 ?7 B! P& e$ T; a 
  根据现有条件,韩振纪决定把重点放在生产部队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上。枪炮生产的技术太复杂,不是短时期能办到的。他们在珲春先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这6个厂是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  
% C. L/ }' \) H 
1 R' [& o% ?5 k( S! g5 U* [3 A' ~6 \7 `' Z) D% a 
. A1 r& j) M9 n& D! N( h 
 
: s% A+ x2 B4 x  子弹厂是在日本人遗留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来有300多部机器、日产量40万发。抗战结束后,这个厂遭到毁坏,机器被人偷盗,所剩无几。韩振纪组织把这个厂剩下的东西搬到珲春,共有子弹机14部、半成品弹头300万粒、空弹壳2000万发,还有二十多个日本技术工人。经过一个月紧张的装机与试生产,到9月初生产出第一批子弹。头一个月统计下来,共生产三种型号的子弹近13万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 \! C) W& M! q7 Z2 H6 I+ X 
$ {3 }" r# Q! o0 R; j8 ^$ b/ I 
 3 _: O4 A  a+ v5 l! x: Y 
 
3 T" S& p7 h4 o- w* v3 G- m" }" b) E7 v# E 
  干部和设备、原料的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问题。珲春基地的工人和技术员来自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政治和政策性问题,军工干部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甚至比生产本身还多。机器厂建成后,需要七八百名技术工人。但是当时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术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领导上都给予重用,让他们担任各级生产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技术工人有的是从鞍山、本溪、通化带来的,有的是在当地招收的。子弹厂的股长于震密是招聘来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供给制,还处处干在前面,受了感动,主动要求取消薪水,与干部们一样吃供给制,当股长后工作一直很出色。 1 p/ I; F7 A3 I6 d, K6 |1 n. |+ K 
( V4 a; Z9 a# w/ f 
% I* j- e' u8 q2 e 
 
9 d% m2 E: j$ p/ v 
, i! w/ P% k. I* r  军工厂由于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所以只能从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选。在珲春的军工厂里,日本人担任的都是关键性的技术工作。如手榴弹厂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几乎都在重要技术岗位上。制造科科长是个小资本家,原来在日本开工厂。美军炸毁了他的工厂,才到中国来谋生,对手榴弹制造技术是内行。手榴弹装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药股,股长也是个日本老头,思想很顽固,但工作很认真,对拉火技术很有研究。精药组的装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 f! }# J) u* x$ @- y" \( v. g 
 
: ^- a2 D9 \0 ^. v7 ~! O7 y 
) D  ~# ^" [7 L+ \! M( q1 w5 G# l; x8 V% r0 Y) g0 r# [9 N8 e; c 
1 {0 z! F2 K& w, R# ~0 B 
  这些日本人由于生活困难,情绪低落,经常在一起酝酿回国,消极怠工。1947年8月,东北遣返日本侨民回国,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开会,在厂房里写标语:“我们回国,你们回家!”由于语言不通,道理讲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干部们软硬兼施,不听劝就下命令,在车间里建立严格的统计,每天产量高的就表扬,产量低或质量差的就批评。在大会上严厉指责坏人的活动,不许法西斯的思想抬头。日本人服从意识较强,也就不闹事了。 / f; }5 h7 J6 g5 F 
8 L4 U- r! T0 e1 ^/ J 
 
" {* ~; O% Q# k; ~6 K0 Q 
9 y# i; e7 V$ z7 z1 H 
$ W+ o( b; N7 ?. z% \0 _, B. s  5 ( R" ?. `, I! D: p# W1 } 
 
5 v" _! D+ U- C. ~5 R: Z& b4 m" p* Q8 g/ f 
5 S: I$ s) H; S/ c6 n) w; }% L 
* Z9 I  r0 \; B( G# S 
  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威  
/ m5 I$ a) [% D* E- l  Q 
3 M3 c8 _7 s8 i! _3 U6 `; U' t: `. w7 x0 h 
" j4 u* s+ r. {8 ~& P% b- I 
 
  g" P5 _5 |; L, E/ ^0 n8 b  1946年是在艰苦奋斗中度过的,到了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韩振纪领导的珲春基地是北满地区规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陆续建起了若干军工厂。罗荣桓政委亲自抓军工生产工作。1947年8月,东北局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的供应、军工和军需工作。1947年9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军工会议,会上任命何长工为军工部长,伍修权为政委。韩振纪、王逢源为副部长。东北军工生产告别了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状态,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1 M( u. L9 v- E5 l/ Q. s 
 
7 P5 N! }/ e% O7 q4 U; ]( \ % l+ H: `5 X( R$ p( ~ 
 
; o. \$ m% T4 J- R( T5 w* q# ?( Y4 u6 e* H8 I" g 
 
8 a& r: b$ z4 \! w  1947年的生产情况:每月生产5万颗手榴弹,迫击炮弹全年完成10万发。利用旧子弹壳复装子弹,完成500万发。生产掷弹筒弹10万发,打下了炼钢和化学厂明年生产的基础。 9 w/ G- l* A/ Y7 U. X# B 
 
: w, d( n; I+ c3 S/ C2 m! \! R" m. o, w5 m* k: K 
 
0 S, U/ A. \5 A/ V4 ~! P( Q$ t# X' E4 L0 k- q- v- b5 Q2 T 
  为了完成1948年军工生产任务,东北局从财政上拨款180万东北币,折合粮食9万吨。再抽调一批干部加强军工部门。这次重要的军工会议,将东北的军工生产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了有领导、有计划的联合生产部门。在有军工厂的地方设立办事处,直属军工部领导。当时在珲春、兴山、鸡西、东安、齐齐哈尔、牡丹江、吉林、哈尔滨和大连设了9个办事处。 & b' {4 q  @! V+ D 
 
/ {# R1 K2 U8 q9 r7 Q 
- o# _4 ]$ X, F; K 
$ i. ~% \! O; H" t+ Q2 e( Y# _9 w2 Q# E$ E+ T3 } 
  东北军工生产了充足的弹药,为东北野战军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质保证。所以东北最先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解放东北全境。但是北满生产的弹药由于路途遥远,还不能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中央军委作出了在大连建设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 8 `- z1 K0 s, Y7 D$ Y  h 
- x  Q( c/ H1 L 
) b& ^/ G* x5 D) {/ z 
) t0 B/ p1 Q' i" ]+ | 
5 X/ p8 L: k0 N4 q  Q+ V2 i 
  北满和大连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放军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弹药,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挥了巨大威力。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沈阳的几个大兵工厂和弹药仓库,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随着东北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华东野战军调集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   
 
 
 
 |